02.26 人的一生中有三樂,你認為是哪“三樂”呢?

九月的葉子


孟子在《萬章上》中有云:“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1、第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指父母兄弟都健在沒有災禍,而兄弟之間和睦相處。這是君子的第一種快樂,也就是天倫之樂。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特別重視人倫親情之樂。家人安康,兄弟和睦,這是每一個家庭成員幸福的根源。中國人歷來把少年喪父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定為人生的三大不幸,是為至理,從反面佐證了孟子之樂。天倫之樂,非常難得,要好好珍惜。

2.第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指抬頭對天不覺得內疚,低頭對人不覺得慚愧,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這裡說的是個人修養,做人的本分。不做虧心事,坦坦蕩蕩,光明磊落,上對得起天;善待他人,以誠為本,樂於助人,下對得起地這叫“俯仰無愧”,是道德檢驗的心理標準。

3.第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指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而教育他們。能夠得到天下的英才並培育他們成為棟樑之才,為國為民效力,這不是快樂嗎?

家庭平安才能無憂,問心無愧方才安寧,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則國與民幸哉。若能獲此,豈有不樂之理?


音準不準


人生中的三樂,人生倒是有很多個階段,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不同,年輕的時候覺得我愛一個人就是樂,到了中年,突然覺得能愛一個人就是樂,那麼我想到了老年,我會想些什麼呢?我會覺得什麼是呢?人們都說,30歲前找人算命,30歲後幫人算命。所以我覺得人生是不是都是一樣的?有些人敏感一點,就覺得我跟別人不一樣,有些人不敏感的,總覺得我跟誰都是一樣的,那麼換一種說法,幸福的人,總覺得我跟所有人一樣,不幸的人,那麼只有我最不幸。樂也是一樣的,幸福的人,他的快樂總是一樣的,說不定就只有一種


夕陽文青


我認為人的一生“三樂”是:偷摸樂,喜來樂,老頭樂。

所謂偷摸樂,就是飢腸轆轆的時候,“吧嘰”一塊東西烀在嘴上,原來是一張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走在馬路上“咣噹”被絆倒了,撿起來一瞅,一塊金燦燦的大金元寶。哈哈,嚼著大餡餅,捧著金元寶,躲在幾角旮旯偷摸樂。

所謂喜來樂,就是光棍十幾年,人生極度疲軟的時候,“嗷”迎面撲來個黃花大媳婦。結婚好幾年了,盼星星盼月亮,直盼得花兒都謝了。“啪”媳婦給俺生個大閨女。左邊是大媳婦,右邊是大閨女,走在路上捂著嘴偷摸樂得沒完沒了。

所謂老頭樂,就是老的時候,後背癢癢得要命,“咦”姑娘扔過來一根“老頭樂”癢癢撓,把它伸到後脊娘“咔咔”一撓,舒坦。之後,捶背錘、理石球、搓腳板、手串、玉石枕等多種“老頭樂”,陸續擺在我床頭,伴我度過開心的老年生活。





0大木瓜0


孟子曾經說過,人生有三樂。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孟子認為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病沒災,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情;仰頭對天不覺得內疚,低頭對人不覺得慚愧,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並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快樂的事。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這三樂,只有身為中國人的你才有機會享受到。這是中國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可以說是“天地君親師”這一觀念的最生動具體的表現了。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是對應天地良心。父母俱在,兄弟無故。這是孝悌之道帶來的快樂。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是尊師重教之道帶來的快樂。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能做到這點,自然不憂不懼,心安理得。就算我不認識一個字,不曾讀過一頁書,也要堂堂正正做個人。頂天立地,毫無愧色。

父母俱在,兄弟無故。此乃天倫之樂,上天賜予我們的父母兄弟,讓我們此生有幸,茫茫人海,渺渺塵世,能夠團圓一處,聚為一家。真是三生有幸!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是為往聖繼絕學的崇高事業!君子為學,無入而不自得。學有心得,學業有成。為了不使先賢遺教和自己的智慧結晶失傳,設帳講學,傳道受業,啟人心智,移風易俗,化成天下,善莫大焉。

當你不被塵世的滾滾紅塵所遮蔽,堅守自己的本心,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人生的價值與樂趣,那麼,還有什麼是值得你想不開的呢?











追夢小卒


常說,人生在世,圖個快樂!人生以快樂為目標,這沒有大問題。可是深究起來,還必須弄清楚快樂之源是什麼?如果人的道德境界有高下之分,那就跟他的快樂之源有關。

  孔子有三樂,哪三樂呢?所學的知識經常去複習與運用,是學習之樂。有朋友從遠方來相聚,是交友之樂。別人不懂我,我卻不惱火,是君子之樂。

  人生有很多的快樂,孔子為什麼偏偏只是說了這三種,這正是孔子作為一個聖人而異於我們常人之處。

  有人總結過一個“人生四大喜”: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這是一些美好的人生際遇,能夠給人帶來歡喜,卻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這些歡喜更多是假借於外部的力量。稍微過一點,就變成了“人生四大悲”:洞房花燭夜,不舉;金榜題名時,別人;久旱逢甘露,不停;他鄉遇故知,借錢。哈哈!

  人生四大喜與悲,主要源於外力。而孔子三樂,強調源於人自身,而不假於外力。

  先看學習之樂。學習最直接的目的是什麼?是提升能力。提升能力幹什麼?拿來解決問題。對很多人來講,學習是很痛苦的事情,為什麼孔子會覺得很快樂呢?我曾經提出過一個公式:

  痛苦=慾望—能力

  如果你的慾望很強而能力很弱,你自然就會很痛苦。如果你能力很強大,慾望卻很少,當然就充滿了快樂。孔子大約就是後一種人吧。

  再看交友之樂。交友這件事情,本身不一定能夠給你帶來快樂,除非你身上充滿魅力、活力,讓別人喜歡,才會給你帶來快樂。否則你參加社交越多,痛苦越多,甚至有社交恐懼症。孔子說,近者悅,遠者來。雖然講的是為政之道,但是放在個人身上,也是交友之道。只有你魅力四射,照亮了別人的內心和前程,才可能有朋自遠方來,才可能令你不亦樂乎。

  有人說,人生的快樂莫過於有人信你、有人陪你、有人等你。這與孔子的話同理,因為你有魅力。

  最後看君子之樂。孔子講,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逾矩。由此看來,孔子四十歲以後就很淡定了,大致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君子之樂,其實還指,孔子的修為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別人說好聽話,他當然高興;說不好聽的話,卻不會表現出不開心。正所謂: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啊。

  總結起來,對照孔子三樂,分析我們人生所謂的痛苦根源,不外乎三點:能力不夠,魅力不夠,修為不夠。





真實的恩典


人的一生有三樂,這“三樂”或許有古今、個人的家境、文化水平、從事的職業、所處的社會地位、價值追求的差異而不同。因此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人到中年,從家庭的角度,父母、家人、孩子健康平安幸福、相處和諧是其中之一樂;作為一名教師,能為孩子健康成長領路,培養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是自己的二樂;作為教師能得到社會尊重,社會有物質、精神方面形成崇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崇尚勞動的好風尚,切實提高教師待遇是自己的三樂。

現在有教師對評職稱有質疑,其實就是學校有崗位結構限制,職稱其實就是待遇,部分年富力強的教師,是一線教學骨幹,教學效果也好,要評高一級職稱也只能等待,等待……提高教師待遇的要求,並非是教師狹隘的追求名利的思想,恰是社會尊重教師勞動的最好體現!慶幸的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對教師待遇有明確的說法,這是教師們最大的快樂!


文昌雅士


絢爛的,正是人生!精彩的,無非傷痛!帶走的,全是幸福!留下的,稱讚一生

人生樂趣很多,有病樂死樂生樂快樂。所以說句帶雞湯的話,人生是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不管快樂也好,痛苦也好,一切的根源都在於我們自己。在於我們的態度,我們的心。大家認同嗎?





水靈兒芳芳


財、權和名。人生所求,無非以上三事……歷史之上諸多人與事,從芸芸眾生而言,當然是財——以食為天!這是九成九以上的平凡之人所追求的,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物質是人的生存之本,食不裹腹,嗝屁吹燈。從古至今,絕大多數人奔忙的,無非是錢事。無錢,基本就算無命!有錢,錢多,生活無憂,生活優渥,人生樂事啊。權勢!這是人所向往的東西,是能夠左右其它人命運為已所用的根本,是人存在感的最重要體現。能夠左右同類的命運,那是一種多麼美好的享受和成就感?同是一頭四肢,跪伏在我身下為我驅使,對於爾等而言,是悲苦之事,對於我而言,是極樂事之一。名,有名之人,青史留名,當世名人。應該說,名詞也是存在感爆棚的一種方式。凡夫俗子充斥天下,可提我之名,會有人知曉。名帶來更多財富,名可用來獲取權力,名可用來欺世換粉絲,實現類似於權力的特殊享受。人生三大極樂之事,財權名。這是人生存本能所決定的,是競爭法則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說叔


孟子三樂是指《孟子》一書中提到的君子的三種快樂:包括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作品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註釋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病患、怨恨,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情;仰頭對天不覺得內疚,低頭對人不覺得慚愧,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並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快樂的事。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作品鑑賞

活著就要快樂,這是不容置疑的。誰都希望擁有快樂的人生,即便是以苦為樂苦中作樂,也只是特殊境遇下不得已而為之,是生存智慧,而並非對快樂的疏遠與排斥。

人人都對快樂孜孜以求,問題在於,每個人心目中的快樂不盡相同。而這,正是許多人許多時候陷於悲觀的重要原因。由於對快樂的標準拿捏不準,甚至背離本真,一些人身在福中不知福,雖浸泡在快樂的海洋裡,卻無法感知到正享有的幸福,每每自尋煩惱。給快樂一個定義,因而絕非小事,有時它甚至決定我們是否幸福一生。

那麼,怎樣才是快樂的呢?兩千三百多年前的孟子給出的答案是,“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就是說,父母健在兄弟平安,無愧於天無愧於人,有優秀人才可茲培育,這是人生的三大樂事。

乍看來,“孟子三樂”實在是有些寒傖。這樣的快樂太容易得到了吧?算是有追求有抱負的人生麼?當走過人世的坎坎坷坷,當閱歷歲月的雨雪風霜,鉛華洗盡,刪繁就簡,我們發現,這些樸素的快樂看似尋常,卻難能可貴,這樣的快樂才是真快樂、大快樂、長久的快樂。放眼周邊,多少人“子欲養而親不待”,給予自己血脈的雙親不幸早早離開人間,從此只能木然地望著牆上的掛像,空留“事有疑難可問誰”的遺憾;多少人手足情深的一奶同胞深受煎熬,由此陰霾籠罩惴惴不安;多少人平日作了虧心事,風吹草動疑厲鬼,活得膽戰心驚誠惶誠恐;多少人學成滿腹經綸,卻終未遇上心有靈犀的衣缽傳人,一肚子學問跟隨自己化作一縷輕煙。置身此境,這樣的人生有快樂可言麼?

細想來,平凡而質樸的“孟子三樂”的確道出了快樂人生的真諦。家庭平安乃能無憂,問心無愧方才安寧,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則是享受,一個人如能獲此三者,快樂自會如同清泉汩汩流淌,常伴左右。奈何,有的人迷戀於觥籌交錯夜夜笙歌麻將聲聲,卻騰不出時間回家看看,與父母聊聊天,與兄弟談談心;有的人一味追名逐利損人利己,無視頭頂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律;有的人惟恐別人強於自己,受之於人的識見卻不願傳之於人……他們忘記了,孝順父母不能等待,健康與生命千金難買;他們忘記了,人就該活得像一個人,“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心無愧疚才能坦坦蕩蕩;他們忘記了,與他人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識和啟悟,既是感恩與回報社會,也是在薪火相傳中對生命長度的延伸、對人生意義的昇華。家庭的寧靜、自身的修為、對社會的回饋,孟子眼中的三大快樂居然是一個立體式的架構,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人生!

質樸的往往是真摯的,真摯的往往是珍貴的。時光雖久遠,“孟子三樂”卻因其質樸真摯而動人心魄,至今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也許你正擁有這些簡單的快樂,珍愛並享受它們吧,如果錯過了,一切就都晚了。





無為讀書


大家好,我是冀東老李,快樂對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的定義,有的人認為有錢就是快樂,有的人覺得沒病沒災就是快樂,還有的認為有兒有女就是快樂,所以快樂沒有固定的定義。

但不管怎麼定義,人的一生有三樂是一定的,那這三樂都是什麼呢?下面聽老李聊一聊我對這三樂的定義。

第一:就是家庭幸福,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家庭是我們的後勤,一個人不管在外幹什麼,不管遇到何種困難,只要想起我還有個家就會從內心生起力量,所以家是我們的後盾,是力量生髮的根源,只要有了家,就有了一切,沒了家,也會失去奮鬥的動力,請大家善待生命,善待家庭[祈禱][祈禱][祈禱]

第二:就是健康的身體,這是幹一切事情的前提,我們不怕失敗,我們不怕跌倒,就怕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失敗我們可以再來,跌倒我可以在爬起來,但沒有好的身體任何事情都是沒辦法去開展的。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木棍,必須有血有肉的戳在那裡,只要不倒,後面可以隨便加零,隨便幹想幹的事情,但如果這個小棍子一倒,一切都是零。而且永遠是零[祈禱][祈禱]

第三:就是要有一顆為眾生著想的心,這顆心其實才是我們的本心,也就是我們的初心,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生下來本是一顆無善無惡的真心,由於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迷失了自我,被慾望迷住雙眼,失去了本心。

世上的好東西多的是,不可能都歸我們自己所有,我們不要貪,其實我在這個社會上,夠自己夠家裡人用就行,再稍微有點富餘就可以了[祈禱][祈禱][祈禱]

如果我們能力確實夠用,把多出來的奉獻給社會上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只要他們不是懶惰,我們是有義務幫助那些能力弱的眾生的。[祈禱]

好了,不說了,這就是我理解的人的三樂,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的視頻,那裡有我講得好多關於人生的問題,希望對大家有益處[祈禱][祈禱][祈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