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為啥媽媽在與不在一些孩子大變樣?

神經病LY_


親身經歷。

我是職場媽媽,女兒6個月後我就重返職場。從她6個月到28個月入幼兒園的這段時間裡,白天由姥姥帶著知道我晚上下班回家。


只要我一回家,我媽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寶寶跟我在一起表現可好了,一見到媽媽立刻就變樣。

女兒因為玩具掉地上了哭、她不小心摔倒了哭,或者沒緣由地哭……

而白天跟姥姥呆在一起的時候,女兒會乖巧地玩遊戲、看繪本、跟姥姥學英語(我媽媽是英語老師)、跟在姥姥身後學著大人的樣子玩小廚房過家家遊戲……


其實我一點都不感覺失敗或者焦慮,相反,我理解孩子的小心思,也欣慰於她對我的依戀——“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不要過分擔心,其實這說明她和媽媽的親子關係非常之好,她在媽媽身上能夠尋到安全感,對媽媽充滿了依戀。

聽到這個原因,是不是覺得透過孩子“作”的表面,背後的原因聽暖人心,也讓每個媽媽都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認可。

“依戀”這個概念,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來的,原本用來解釋嬰兒與養育者之間的情感聯繫。


心理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依戀也分為幾種:


安全型(Secure)、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迴避型(Avoidant)。

安全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總是及時回應的話,嬰兒就會感受到安全、愛和自信,表現得更愛笑,不拘謹,容易交往。面對新環境勇於探索,並會尋求養育者的支持。

焦慮-矛盾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是否回應是不確定的,嬰兒會努力找尋,表現得更容易緊張和過度依賴。面對新環境大哭大鬧,不敢面對。

迴避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總不回應,態度冷漠,嬰兒會陷入抑鬱,表現得充滿懷疑,無法信任他人。害怕也不會向養育者求助或尋找安慰。


心理學家同時還指出,0-3歲時孩子與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

不難看出,孩子和媽媽形成安全型的依戀更有助於他們的心理成長,構建孩子的安全感和完整的人格。

那麼,就需要媽媽們儘量做到以下幾點:


1、在嬰兒期內儘量堅持母乳餵養

從表面上看,母親給孩子哺乳的行為,僅僅是讓孩子獲取食物。

但實際上,母親的懷抱、肌膚的接觸、輕輕的拍撫、搖晃,都將會與孩子形成很好的連接,為嬰兒建立安全感打好基礎。


2、3歲前的孩子多一些肌膚接觸

3歲前的孩子更需要來自母親的肌膚接觸。

上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做了一系列的恆河猴實驗。

這其中包括“代母實驗”。

將一隻剛出生的小猴子放入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養育它的是兩隻假猴子,兩隻都是用鐵絲做成的,只不過其中的一隻有絨布包裹。

鐵絲母猴可以給小猴子提供充足的奶水,而絨布母猴只有絨布。

最開始,小猴子是圍著鐵絲母猴轉的,因為它可以吃到足夠的奶,但是過了幾天,心理學家們發現,小猴子只有飢餓的時候才向鐵猴子靠近,而更多的時候它是尋求絨布母猴的懷抱。尤其是當小猴子遭遇了巨大威脅的時候,它會立刻跑到絨布母猴的懷裡。

當哈洛把這些小猴子放回猴群時他發現,它們幾乎無法正常與其他猴子相處,它們孤僻、抑鬱、自閉,甚至還出現了攻擊性和自殘性。

這個實驗充分證明了,母親肌膚接觸對孩子的重要,也證實了親密關係的重要。

後來哈洛改進了實驗,使得絨布母猴可以擺動,每天半個小時和小猴子玩耍,改進實驗後放回猴群的小猴,成年後基本正常。

用哈洛自己的話說,觸摸、運動、玩耍,如果你可以提供這三個變量,那麼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全部的需要。


因此,多帶孩子作撫觸、擁抱孩子,都會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心理營養。


3、給孩子提供穩定且持久的愛

持續而穩定的母愛,是給予孩子安全型依戀的重要條件。

孩子需要媽媽的時候,媽媽能夠及時的回應,對孩子時刻保持著關注,又給孩子充足的自由探索空間。孩子會從內心感受到被媽媽關注著。

如果一個媽媽很情緒化,一會兒對孩子很溫和,一會兒對孩子發脾氣,那麼孩子則感受不到穩定的愛,而形成矛盾型依戀。


4、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很多職場媽媽,平時要忙工作,回到家陪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

這也能更明顯地感受到孩子“無事哭三場”的原因。

不用為此而愧疚,只需要在能夠陪伴孩子的時候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就可以了。

陪孩子做遊戲、讀繪本、唱歌、做親子手工……這些都是促進親子感情的好方式。


同時,孩子在媽媽面前“作”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媽媽在關愛的同時,讓孩子體會邊界感。

如果孩子僅僅是因為見不到媽媽委屈而哭鬧的發洩,那麼媽媽完全可以給予及時滿足。

但如果孩子藉此“蹬鼻子上臉”,出現打媽媽、摔東西等越過邊界的行為,那麼媽媽及時發現,就要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予以制止,告訴孩子如何平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針對0-3歲孩子還不能很好地用詞語表達的時候,可以用簡單的詞:“抱抱”來告訴孩子,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哭,但哭過要學著用語言表達他的情緒和需求。


現在我家孩子5週歲了,能夠用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了。

在小離別我之後,女兒會藉由一件小事用哭的方式跟我耍賴,然後會告訴我:媽媽,我是因為想你所以哭了,媽媽我愛你……

那種感覺,有點小酸楚,又覺得很溫暖。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沐瀅育兒有料


“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這個我深有體會。

首先聲明,我不是孩子的娘,我是孩子的爹。

我家大孩子是個男孩,皮的很。

但是隻有我在家的時候,孩子就是我的家務小能手。可以幫我掃掃地,收拾收拾碗筷。還能主動撿起地上丟掉的東西,並整理整齊。

孩子平時喜歡看電視,喜歡吃糖。只要是和我單獨在家,我說時間到了,孩子就立即關電視;我說糖吃太多了牙疼,立即就把手裡的糖放下,絕不再多看一眼。

而當他媽媽回來後,孩子就立即一頭扎進他媽的懷裡,然後開始控訴我的不是:不讓他看電視了,不讓他吃糖了....

我都是一腦門黑線,明明剛才的時候還是很講道理很聽話的孩子啊?!

其實我也明白,主要是作為孩子的爸爸,我太嚴肅了,太要求規矩了。而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耍,除非他願意,否則不會遵守規矩的。

與我在一起,孩子知道我很堅持原則,要求必須遵守規矩,哭鬧對我沒有作用。所以孩子就不費功夫了,而是一心一意等愛他寵他的媽媽回來再和我算賬。

和媽媽在一起時,孩子可以放下身體的規矩枷鎖,隨心率性,肆意在媽媽懷裡鬧騰,這也符合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心靈的放鬆。對孩子身心健康也是很好的。

正所謂一張一弛,孩子在爸爸這裡受到的壓力,在媽媽這裡得到放鬆。

家長們只要謹守一些根本的原則,讓孩子在媽媽懷裡鬧一鬧也沒關係的。


曦寶和伊寶


孩子遇到娘,無事哭三場!

這個娘太沒有智慧,居然不能讓孩子感到幸福愉快。感到的只是難受,所以哭。

為什麼孩子遇到娘反而難受?不值得深思嗎?

我兒子遇到我從來只有高興。

只是在孩子七個月時,要過年了,我去燙了個頭,回來,兒子看我變了,生氣呀,看著我哭,不讓我抱!鄰居家女主人都過來敲門,問從來不哭的孩子,今天怎麼了?

後來大了,燙頭也沒事了。大了,會聽話了,更沒有理由哭了!

孩子,越是在媽媽面前,越亂髮洩,將來會不會也是外鬥外行,內鬥內行,專門窩裡斗的無能之輩!是不是誰在意他,他就專門氣誰。成為專門搞內耗的混蛋!


彭如心老師


我的兩個孩子從小到大都是我一手帶大的,她們很少離開我。但也有極少數例外的。有次我和先生有事要出去三天,當時大的已經快三歲,還可以勉強帶在身邊。但小的還不足一歲,帶出去實在不方便,我只好拜託自己的媽媽幫忙照顧三天。

那三天外出,我一直特別擔心小寶。因為她實在是個特別難照顧的寶寶,每天必須抱著睡午覺,必須時時刻刻不離人。還特別認生,平時雖然也經常見外公外婆,但幾乎不讓他們抱。

沒想到媽媽卻和我說,她那三天特別乖巧,很少哭鬧,和外公外婆相處的非常好。我回家的時候,她正高興地和外婆做遊戲呢,看到我後特別開心。然後沒有十分鐘,就開始各種作“妖”的哭鬧。真是應了“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的老話。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1、媽媽的包容讓孩子做回真實的自我

美國心理健康專家表示,人和朋友、家人在一起時,會表現得更真實。因為知道他們是愛你的,所以有時可能會表現得更糟糕。

所以不能怪孩子矯情,我們大人也一樣。比如你會在單位和領導叫板,亂髮火嗎?你和朋友相處時會動不動就耍點小脾氣嗎?一般正常的人都很少做這些事,但一般正常的人在家裡都會做。究其原因就是家是個讓人覺得相對放心和寬容的地方。

孩子雖然小,但同樣也有我們大人這種思想。只是他們因為和媽媽在十月懷胎就擁有親密關係,所以更加信任的可能還不是“家”這個概念,而是媽媽這個最親密的人。

他知道媽媽愛他、疼他,能理解和包容他的缺點,而他也可以做回最真實又最舒服的自己。

2、孩子在求媽媽的關注

有些孩子之所以這樣做,完全就是在求媽媽的關注。因為一般越乖巧的人,媽媽操心的就越少。操心少,就意味著對孩子的關注也少。所以,孩子為了讓媽媽對他保持持續的關注,不惜去淘氣惹媽媽生氣,只為了得到媽媽更多的關愛和陪伴。

3、這是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

做為一個孩子,其實是最沒安全感的群體,因為他們無論在什麼方面都必須要依靠父母才能生存和成長。所以有些孩子就喜歡用這種“極端”方式來試探媽媽,看看如果我變成了“壞孩子”,媽媽還會不會喜歡我?如果得到媽媽正面的回應,他們的安全感就會慢慢建立。

就猶如男女之間剛建立的感情一樣,可能剛開始彼此的安全感還不足,就喜歡故意去試探對方,直至安全感完全建立,所以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

孩子這樣做時,媽媽該怎麼做?

很多媽媽,很反感孩子這種“見娘就犯作”的做法。但其實,瞭解原因後,做為媽媽我們更應該感到開心,正是因為孩子把你當做最親近、最依戀的人,才會這樣做。這說明我們的親子關係是健康的,溫暖的。

那麼媽媽該如果面對孩子這種“作”呢?很多媽媽很矛盾,一方面怕自己無條件滿足後,會助長孩子的嬌氣。另一方面如果不滿足的話,又怕讓孩子傷心失望,影響親子關係。

我的意見是,當然是滿足,只是要適當的掌握一個度。比如孩子平時是自己吃飯的,忽然有一天一定要媽媽喂。那我們可以喂她幾口,然後親切溫柔的告訴他,媽媽不得不要去幹其他事了。或者孩子忽然很想吃一樣不太好的東西,我們也可以適當的給他少吃點,然後告訴他,不是我不想給他吃,只是有些東西必須得少吃。

有時想想我們大人何嘗不是這樣的,只是我們“作”的對象可能是自己的老公或者父母。有時我們“作”,要的不是結果,而是對方的態度。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請關注@育兒有故事,每天將為您分享更多實用有效的育兒經驗、育兒知識,助力孩子全面健康發展!

育兒有故事


您好!我是浩源媽媽,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問題。

“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為啥媽媽在與不在一些孩子大變樣

第一:與孩子聚少離多

由於工作原因,我一年365天都是早5晚8甚至晚9,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也就一個多小時。我記憶最為深刻的兩次,第一次是我大兒子小時候,大學一週歲多點兒吧,過年初三晚上好像是,哥哥嫂子找我倆去看電影,之前我不知道,孩子他爸也沒和我說,等哥哥嫂子進門我才知道要去看電影而且票都買好了,你不知道我心裡那個難受,決絕吧太不合適了,票都買好了,不決絕吧孩子看見我們穿外套要出門(當時正在吃飯)一下就嗷嗷哭了,我實在不忍心,脫口而出“我不去了,你們去吧,”,當時場面真是有些尷尬呀,公婆示意我讓我走,聽著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我被“強行”推著出門了。那種感受至今難忘。



第二次就是有了我小兒子之後,也是過年放假在家休息那幾天,兩個孩子總會因為一點兒小事兒大哭,然後過來找我,這時候公婆就會說“你不在家的時候兩個孩子可聽話了,這知道有人給他撐腰了”,我隱約感覺到這不就是說的我嗎😄好吧,雖然心裡有些不太費勁兒,但是我覺著孩子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太少,撒撒嬌也不是什麼大事兒,主要是大人要有立場,不能過於嬌縱。

第二:“和媽媽的感情深厚”

這裡我主要是覺著這應該是和孩子在母體時就建立的關係,這是不可替代的,十月懷胎母親的喜怒哀樂小傢伙應該是都能感受的到,相反小傢伙的心情也只有媽媽能夠猜的透吧,所以出生長大之後這種奇妙的感覺是不可複製的。

第三:媽媽更能體諒孩子

在家裡孩子哭鬧的時候,爸爸採取的措施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就是一頓劈頭蓋臉的訓,結果就是孩子哭的更厲害,或者是被嚇的不敢說話。

上個月一天晚上,我和孩子在寫作業,孩子爸爸進來坐在一旁,看到孩子自己弄的奧特曼玩具還有卡片,本來就是想隨手拿起來看看,孩子哇一下哭起來,站起來上手就去搶,說“爸爸還我的玩具”,爸爸看到孩子這樣火氣上來了,訓斥到“我看看不行嗎,哭啥哭,再哭我就給你扔出去。”孩子哭的更厲害,邊哭邊去搶,說著爸爸走到門口地方做出要給扔出去的樣子,孩子當時哭的真是讓人難受,任何人的話根本聽不進去,好在弟弟在客廳看到爸爸其實給放到一個盒子下面了,說“哥哥,我給你找到了。”,這樣一場“戰爭”終於結束。雖然找到了玩具但是孩子心裡的火根本就沒有消。而且大人也不知道他為什麼為了這個玩具這麼激動。


等孩子冷靜下來,睡覺前和他讀完故事,我就問他“孩子,爸爸只是想看看你的玩具,你為什麼一下子這麼激動呢?”孩子說“這是我的寶貝,誰都不能動”。在大人眼裡或許只是一張張破舊的紙,可是在孩子眼裡就是他們的寶貝,不經允許誰都不能拿。我說“那以後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可以和爸爸說,這是我的寶貝,我很喜歡,可別給我弄壞,或者說下次想看的時候請先經過我同意,其實爸爸並不會真的給你扔掉,只是想看看你的玩具而已,你這樣對爸爸說話很不禮貌。”孩子點點頭。我說“以後遇到什麼不會解決的問題你還可以去請教爸爸,你知道嗎,爸爸是個解決問題的高手奧,媽媽有什麼不會的問題也會請教爸爸呢!”,孩子抬起小臉說“真的嗎?”,我說當然。看到孩子放鬆下來,我的心也輕鬆多了,我不想讓孩子帶著氣憤度過這一天,也不想讓他覺著爸爸在他心裡就是一個兇巴巴的形象。


浩源媽媽有話說:我覺著在訓之前總應該先了解一下情況,瞭解一下孩子是怎麼想的,而且我想盡量讓他明白為什麼不能這麼做,可是家裡人覺著我這樣是嬌慣孩子,有時候我也是覺著無語,但我感覺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就應該瞭解他們,家長要做的是讓孩子在你面前無需偽裝,盡情的“發洩”自己的情緒,我喜歡孩子把想法和我一起分享,即使是哭鬧,也總比藏在心裡要好的多,作為媽媽我覺著應該對孩子多一些體諒,成為他成長的避風港,這或許也是孩子為什麼在媽媽面前愛哭愛發洩自己情緒的原因只是吧。

我是浩源媽媽,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浩源的媽媽


看見這個問題,我想起了上週,我們一家三口回老家落戶的情景,孩子不記得爺爺奶奶,回去覺得特別陌生,連爸爸都不要了,只要我!只要我!只要我!把我這個老母親累的屁屁的,幹啥都連著我,簡直分身乏術。

“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這句話說的真是蠻中肯蠻符合實際生活。為什麼呢?我想應該從下面幾點來說。

首先毫無疑問就是孩子足夠信任媽媽才會在媽媽面前真實的做自己,可能孩子在別處收到了委屈或者不舒服,但是跟別人不熟,自己放不開,就會隱藏自己的真情實感,等見到媽媽的時候,就突然譁全部釋放了。對於孩子來說哭是表達他們情感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孩子天真不會那麼多的彎彎繞繞,遇見了可以依靠的媽媽,多麼懂事的寶寶都會瞬間變成一個奶聲奶氣的小奶娃娃。這是很正常的,懷胎十月期間寶寶們聞慣了媽媽的味道,熟悉了媽媽的體溫與心跳,確定過眼神你就是我最親的人。舉個例子,平時我們在家人面前和外人面前脾氣是不是不太一樣,哈哈哈,是不是。

其次呢就是孩子粘媽媽,可能平時媽媽自己帶的時間比較久,孩子接觸的環境比較單一,建議媽媽平時多帶寶寶出去溜達溜達,多讓親近的人抱抱。

各位媽媽也不必過於擔憂,孩子大點就好了,加油各位寶媽!





呼呼呀2018


我女兒就是典型的“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爺爺奶奶經常投訴,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又乖巧、又懂事,媽媽一回家,就開始撒潑打滾,爺爺奶奶說不得,碰不得,就得跟著媽媽。其實呀,這是典型的兒童依戀的表現。

什麼是依戀?

在心理學上,對依戀的定義是,兒童與撫養者之間的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兒童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

依戀關係最早產生於母子之間早期的皮膚接觸(接觸時間以嬰兒出生後的6-12小時最為適宜),母子之間的皮膚接觸的舒適感,是嬰兒建立個體安全感的前提。所以,有很多醫生都建議,寶寶出生以後,爸爸媽媽儘早地去抱抱他、摸摸他,因為擁抱和撫摸能讓幫孩子儘快建立安全感,還有月子裡儘可能地給孩子進行撫觸,也能幫助他適應媽媽肚子以外的“陌生”世界。

依戀分幾個階段?

兒童依戀的對象一般都是母親,依戀的狀態也是會變化的,一般分為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無差別的社會反映階段,一般是出生到四個月的時候,兒童對人不加區分地積極反映,喜歡所有的人。
  • 第二階段: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一般在四個月到兩歲期間,兒童出現有選擇地對人反應,也就是俗稱的“怕生”階段。
  • 第三階段:特殊的情感聯絡階段,一般在兩歲到六歲,兒童對母親產生特殊的情感依戀,與母親的情感聯結更加緊密,把母親作為安全的基礎。“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大概就是處在這個階段,需要向媽媽撒撒嬌,補充一下安全能量。
  • 第四階段:互惠關係形成階段,六歲以後,兒童能把母親當做交往的夥伴,對母親的依戀目標有所調整,能理解母親需要離開自己的原因,並相信母親愛自己。這個時候,孩子就不那麼粘人了。

所以,當孩子在媽媽面前變得脆弱的時候,就是希望媽媽多關注他,那媽媽們也不妨多抱抱、多親親,多表達對他的愛,畢竟孩子是親生的,怎麼愛都不為過啦!


肥羊媽媽


偷笑!我曾經是一名幼兒園老師,聽過好多家長抱怨,“為啥孩子在幼兒園如此聽話,回家就無法無天?恨不得把房頂掀翻了才滿足。確實如題主所說“孩子遇到娘,無事哭三場”,下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吧!

“外面的乖寶寶,家裡的土霸王”,到底是什麼心理讓寶寶的表現如此大相徑庭。要我來說,這也是孩子成長的煩惱所在。在幼兒園裡,孩子第一次沒有了依靠,學習獨立的面對幼兒園的一切。孩子想要得到老師的表揚,想做小朋友的楷模,想讓爸爸媽媽為自己驕傲,於是孩子有時是在壓抑自己的情緒。直到媽媽的到來,孩子的身心才得到完全的放鬆,此時幼兒園的“夾板”去除。回到家裡,鞋子衣服滿天飛,吃飯也不好好吃,作業也不愛做,媽媽說兩句就哭,整個的一個“熊孩子”,跟老師口裡的乖乖寶貝完全的不沾邊了。

媽媽的懷抱是孩子一生最安全的港灣,無論我們長到多大,在媽媽的眼裡也是孩子,即使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還是可以在老母親的懷裡撒嬌,媽媽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也就是在父母的身邊我們才可以卸下偽裝,撒個嬌,任個性,小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王駕到


小孩兒不裝相,給媽媽的“特殊待遇”反應了媽媽在他們心目中獨一無二的角色和地位。

一、只有在媽媽面前,孩子才敢暴露自己“不行” 。

我們經常能看到,在和爺爺奶奶或者爸爸一起時,孩子們可以安安靜靜、老老實實的,不管吃飯睡覺還是玩耍,都看著挺能幹,好像他們已經能熟練地自己安排自己了,但是一旦有媽媽在身邊,即便是同樣的事情,他們也要耍上三耍,突然變“無能”。

其實,這是人類潛意識裡“趨利避害”的表現。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總要面對危險的環境,這使得他們習慣於“逞強”,以此適應環境,打敗敵人。孩子的言行最能反應人類的本能,自出生起的經歷,使他們從潛意識中把媽媽劃定為“絕對安全”,其他親人則可能是“相對安全”或者其他。

所以,和別人在一起他可以幹啥都行,表現出一種無意識的“逞強”和“討好”,和媽媽在一起則放鬆了“戒備”,不用再勉強自己幹些不想幹的事或者做一點點挑戰。

二、對孩子來說,媽媽給的愛多少都不夠 。

孩子對媽媽有最深的依賴,他們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其中之一就是對你撒嬌耍賴不講理,他們試圖通過這種“討債”的方式試探你還愛不愛他,愛他能有多深。不只小孩兒會這樣,很多成年人在母親面前也總是顯得比平時“柔弱”一點,只不過苦鬧變成了眷戀。

小結:不要責怪,多些包容

當孩子這樣時,媽媽儘量不要不耐煩,最好能多給一些擁抱和表白,讓他充分體會到你的母愛,這樣他才能安心。不必擔心他會被你慣壞,只要在原則之外給他們足夠的包容,他們的內心會迅速強大起來,總有一天他會反過來包容你愛護你。


雙子說


“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為啥媽媽在與不在一些孩子大變樣?

從小我們就聽著學著唱著《世界上只有媽媽好》這首兒歌,裡面的歌詞我就不用說了,無論是小到能聽懂話的小孩,還是老到掉牙的老人,相信聽到這首歌都會想到自己的媽媽。當然童年裡一直有爸爸媽媽的陪伴和參與,那是很幸福的事。但是由於生活種種原因,很多父母是迫不得已放下孩子去工作,或者外出打工賺錢。



我家兩個孩子都是我自己帶的,現在大的快六歲了,跟他說什麼幾乎都聽懂了,所以不擔心老大。小的一歲半,還小點比較粘人,我想過完年就去工作,所以現在小的白天都讓奶奶試著帶,我晚上才回來。每天回來一打開門小的那個就是從遠遠的跑來抱著我的腿,還一直叫媽媽……媽媽……,剛開始邊叫邊哭,現在稍微好一點不哭了,但是隻有我和老公一回家,小的基本上都和我們寸步不離呀,深怕我們又出去不要她了,走到哪個房間她也跟著去哪個房間,有時候上個廁所,她也在門外守著。其實我們都明白孩子想爸爸媽媽,而我們也捨不得這樣留孩子跟老人一整天不見面的,但是由於要工作,要賺錢,沒有辦法時刻帶在身邊。



前段時間,老大幼兒園裡做親子活動,是要父母去參與的,當時是我去參加了,節目開始就是放了《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然後主持人就叫大人和小孩緊抱三分鐘,抱著抱著有的孩子哭了,有的父母也哭了。而有的孩子是沒有父母來陪伴的,自己在位置上哇哇的哭起來。隨著音樂慢慢結束,整個操場上留下的是抽泣聲。有一個孩子說:媽媽,你為什麼每天都那麼忙,我起來都沒看見你的人影,晚上睡覺了你也還沒回來?大人也哭了,找不到什麼好的理由來回答孩子的問題,只有緊緊的抱著孩子,大家都安靜下來了。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真很重要,孩子的性格,孩子的脾氣,孩子的習慣,孩子的種種行為。其實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導。所以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是不能缺席的。



我們也知道,自己帶的孩子和老人帶的孩子長大了會不一樣。所以,我和老公商量好了,下班了就儘量早點回來,讓孩子和我們多多接觸,多多交流,也多能陪伴他們一些,也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是愛他們的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