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疫情期間,你讀書了嗎?有推薦的書嗎?

讀書旅行和戀愛


讀了三本張愛玲的小說《初妝》《盛妝》《卸妝》,這三本嚴格來說是張愛玲自己的自轉,從少年時期到老年時期到最後如此落寞的離開人世間。看完她的一生使我感慨良多。正如張愛玲本人說的那樣,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張愛玲這一生倚杖文字達到世人皆知,也結實許多文化人,也是靠著文字過完這一生,這一生只曾做與文字相關的工作。最後和衣而躺等待死亡的降臨,一週後才被發現死亡。

她的一生都是苦難的,盛妝時候的她更凸顯了晚年卸妝的淒涼,可若是沒有盛妝時候的她,晚年恐怕是更加落魄。這三本書用初妝,盛妝,卸妝來寫她的一生,確實很貼切,對衣著的在意也是貫穿張愛玲一生的,也一直追求浪漫,又冷漠,又渴求愛情的浪漫。這也許是孤獨之於女人所反應出的共性了。瞭解得越多,越想了解,你要去了解一個人的一生,重大事件,也要了解他/她的一天一天,才能瞥得她的一些小歲月,就像牆壁映射的窗口那一小縷光。

目前正在讀《影響力》。這本書買了有一年了,可能當時的自己偏浮躁,讀了幾次都沒有耐心讀下去。最近靜下心來再看,卻頗有收穫。如果你想讓自己在這變化多端、信息瞬息萬變的社會滋潤的活著,那麼,這本書可以推薦看一下。作者以親身經歷的方式來考察每一個影響力原理,論據充分,讀來通俗易懂,推薦。


阿蹦極別帶繩


疫情期間,我讀了《活著》這本書,非常值得推薦給大家。

我曾經長時間被一個問題困擾: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終於在這本書裡找到了答案:

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本身。

那種長期阻滯和糾結的困擾,突然醍醐灌頂被解答,感覺真的很美妙。

至此以後,我再也沒糾結過生命的意義——這種宏大的命題,我開始專注於做好生活中的某件小事:看書、看你們的留言。留住這些生活的小確幸,不就是活著的意義嗎?

另外,我慶幸活在一個和平年代。在主角福貴的那個戰亂年代,活著就是一件奢侈的事。

這本書我差不多讀了3遍。經典就是經典,常讀常新,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穫。

《活著》,認真推薦給你們


潘先生論風水


首先推薦《螢火蟲小巷》《再見,螢火蟲小巷》


我是在兩年前看了《螢火蟲小巷》的,一開始是噹噹上有滿減活動,在挑選完自己想買的書後湊單買的這本書,當時看到這本書的簡介講的是友情,就買來看看了。

讀完這一本,我真的被驚喜到了。可能是書中的哈特和塔莉引起了我太多的共鳴,結局時我一直在哭,雖然我的友誼還沒有她們的友誼那麼長,但是我會更想珍惜現在一直陪伴著我的她。所以,我讀完馬上就把這本書分享給我的姐妹讀了。


《再見,螢火蟲小巷》是上一本的續集,其實上一本結局後我發現有第二本還是很意外的,我覺得應該沒有什麼好寫的了,但是作者真的很厲害。因為不能劇透,不知道該怎麼跟你推薦這一本書。


“你不是我,卻又像世界上的另一個我。”能夠有這句感慨的人都是幸運的,我們何其幸運,可以遇到世界上的另一個我,懂我,理解我,陪伴我。希望你們也可以擁有世界上的另一個你,並珍惜。


DQ林子


您好,我疫情期間認真的讀了奇門遁甲的書籍,自己學的很好,吃的很透。

可以看一下我的書籍封面《飛宮奇門増補錄》,我整整讀了一個多月,也給朋友們預測過很多了,這本書真的很棒,簡單又實用。我們讀書一定要讀有價值的書,現在各類書籍凌亂不堪,但是內容不敢恭維的卻太多太多了。這本書認真讀下來,做好筆記,整理好案例,然後第一遍先把它讀厚了,第二遍就會越讀越快,越讀越順利,慢慢又把它讀薄了,成了自己的東西。

推薦您讀一些《易經》方面的書籍,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也能當成自己的職業去做,也能作為和別人聊天的談資,尤其是銷售人員,接觸陌生客戶很容易把對方吸引過來,成為知己。謝謝









周易研究與應用學者


有啊,去年從網上買了幾本比較火的外國小說好的《追風箏的人》、《擺渡者1 》、《擺渡者2》、《偷影子的人》,然後我都看了,結果呢,都看不下去![捂臉],我是真看不下去外國小說,想當初《紅樓夢》都被我一星期不下床看完了,我不是不能讀書的人,是真看不下去國外的小說,後來我從網上搜了一下,好像真的有很多跟我一下,看不了外國文學的人。如果我推薦的話,就看文章的話你就買基本《讀者》,長篇的話就買基本巴金、老舍、矛盾、沈從文、餘華的書看看也挺好的!


紅九九文化辦公雜談


對讀書這個事情是人各有志吧。

有些人是很喜歡讀書的,我這個人是比較普通一點,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在一年之內把金庸的所有小說全部看了個遍。這樣看書確實是很有意思的。不過隨著年紀的增大,身體也在走下坡路。到了中年之後,看書卻是一種負累,因為特別的傷脖子和眼睛。這也不代表說我就喜歡用手機來看書。即使我用手機看書的機會也不多。又有一段時間我反而喜歡聽書,那可能是近十年之前了吧,那時候開始流行《鬼吹燈》和《盜墓筆記》,網絡的說出,人就慢慢流行起來了。我還記得那段時間我去香港迪士尼的時候還戴著耳機一直在聽《盜墓筆記》。

在現在這段疫情的時間,我真的沒有怎麼看書,一個是剛才所說的那些原因,另一個就是因為我真的不喜歡看書。我覺得人最重要的就是從真實的生活中總結一些經驗。所以這些年每當聽到新生代講那些心靈雞湯的時候,我就覺得特別的討厭。當然作為年輕人涉世未深的話,知道一些沒害的雞湯文,為片子自己定一佔目標還是有必要的。看書當然也少不了。可是對於我們這些中年大叔來講,生活已經把我們折磨的差不多了,還去看了一些知乎者也論語什麼的,就顯得太俗套了。畢竟雖然我們平時接觸的都是一些學生, 但是如果滿嘴的之乎者也,他們對你也沒什麼興趣。而對於現在人的一些比較出名的作品來講,郭敬明的作品我們就沒有什麼興趣,跟現在所謂的新生代走不到一起去。偶爾像《鬼吹燈》和《盜墓筆記》這種書反而還可以吸引到我們的眼光。不過這些小說我們基本上都聽了兩三次了,所以現在集中精神去換一個生活方式,開開順風車,有時間等客人的時候,就在頭條上寫寫文章賺點小錢。


中小學英語精修


疫情期間讀了一本《草房子》講述了叫桑桑的小男孩記憶深刻的小學生活,六年時間裡他親身經歷了一連串看似平常又讓人動容的故事,讓我回憶起了自己的童年,與夥伴玩耍的快樂,與家人相處的溫馨和痛苦,鳥語花香的故鄉現在已經面目全非了,美好的記憶始終在我的心裡



橋boss


疫情期間,一共讀了四本書。

1 美麗新世界

《美麗新世界》的作者出生於著名的“赫胥黎”家族。在書的閱讀過程中也可以體會到作者淵博的學識與豐富的見識。這本書算是一本科幻小說,但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它的主題不是科技的進步,而是科技進步對人類的影響。科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盲從科技而失去思考的能力。

這本書首次出版於1932年,那時是科技文明發展的初期階段,書裡面對於未來科技生活的描述讓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一個處於20世紀30年代的人寫的,近百年之後再讀,仍然沒有違和感。讀完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也會不斷地對自己發出靈魂拷問:你是否願意放棄自由,成為一具幸福的肉體?

2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

這本書的作者曾經在麥肯錫工作了十四年,因為從事諮詢工作的原因,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作者在這本書中總結了多年來閱讀的方法。這本書改變了我閱讀的思維,從此我從被動閱讀轉向主動閱讀,並建立了自己的閱讀體系。

3 非暴力溝通

讀完之後,心態真的會平和很多,全新地看待溝通這個過程。不詳細介紹了,直接上圖!

4 自卑與超越

這本書目前還在讀,說實話,這種心理學的書還是挺難讀的,起碼對我來說是這樣,讀的特別慢。但是感覺很受益,最大的感受就是,心理學真的不應該只是專業人士去讀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了解相關的一些東西,它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幸福!

目前已讀完第一章,在頭條號已分享,歡迎大家點評交流!


海藍的期待


疫情期間,你讀書了嗎?有推薦的書嗎?個人覺得疫情宅家期間,最好打發時間的當然是讀書了,一來可以增長知識,愉悅生活,二來看書總比看手機好,不傷眼睛,又解疲乏又養身心。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本職專業不能丟,因此疫情期間,我很大一部分時間花在了專業書籍上,比如小學數學知識(含小學思維數學等),更純熟地掌握思維數學的精髓,從而為新學期的數學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然,除了專業知識學習以外,還得留有一些時間看看自己喜歡的文學書籍,比如蕭紅的《呼蘭河傳》(該作品以蕭紅自己童年生活為線索,把孤獨的童話故事串起來,形象地反映出呼蘭這座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人情百態,從而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潰爛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災難),蒙曼的《四時之詩》(該書以古典24節氣和現代節日為切入點,帶領讀者在四季時令中閱讀精選的唐詩作品,品味唐詩的語言美、文學美,講述文化典故、進入詩人心境),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黃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筆觸分析一個皇朝從興盛走向衰頹的原因,而這些平淡的敘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對歷史學不感興趣的讀者,也心有慼慼焉)等。

因為參加本地的一個書友圈活動,微信讀書打卡群,每日有人領讀,我們跟著誦讀,週一《詩經》,週二、週三、週五、週日《文學作品摘抄》,週四《古詩一首》,週六《笠翁對韻》,其中,我是週六領讀人,因此《笠翁對韻》這本兒童讀物也是我的必讀書籍之一。

同時,我還是樊登讀書會的會員,每日聽書一本,最愛家庭教育類書籍,比如《正面管教》、《父母的語言》、《不管教的勇氣》、《童年的秘密》、《不吼不叫》等等,《正面管教》這本書聽得多,看得也多,並學著運用其中的溝通工具和孩子溝通,發現以前劍拔弩張的親子關係變得極為融洽,尤其是在這特殊時期,相信很多家長都被滯留在家不能上學的神獸搞崩潰,甚至打罵也變成日常了,不驕不躁,要溫柔且有邊界,有煩惱的家長不妨可以去看看這本書,真的管用。

讀書是離美最近的距離,很喜歡這句話,也送給所有人,希望大家都能放下手機,拿起書本,認真充實自己。








秋秋私語


疫情期間,我閉門讀書。

作為一名中年社工,我找到了讀書作文的感覺。疫情來了,可以閉門謝客,專事讀書和思考,也是一種樂趣。

先說說我的慈善文化研讀計劃吧,3天內,讀了370頁多書,一本大部頭學術著作快看到一半了,平時我沒有大塊時間坐下來看它,都放在案頭幾個月了。



第一,讀點心理學,我覺得心理健康才可以活出陽光人生。

健康的心態和身體比金錢重要,抓好心理建設、自我保健、尤其是自家老年人健康工作,十分重要。通過這次疫情,衛生健康、老齡委、食品藥品監管、野生動物保護執法等部門在政府的重要性提高了,體現了在行政上對健康的重視。推薦《中國管理心理學思想史》和《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科技時代+商業化時代的人不要盲目樂觀,親歷老百姓連口罩都買不上,髒了沒得換,也得戴著,否則進不了超市和菜市場,對日常生活影響很大。所以我想推薦科技史名家江曉原著《中國古代技術文化》,對古代修建都江堰、釣魚城等工程,有一些瞭解。這本書還涉及醫學。江曉原教授說,“坐月子”是中醫傳統,在西醫橫行的當下,我們還在“坐月子”,說明今人確實相信中醫。

第三,疫情中的慈善行動感動了我,包括社會醫療隊的組建和進駐武漢,是一個精神文明亮點。新疆建設兵團慈善會系統收到疫情捐款捐物達2000多萬元。富裕省份的慈善會、基金會等慈善組織會收到更多善款。推薦《當代慈善學》。




第四,疫情當前,報喜不報憂不行,我們的記者、作家、自媒體人寫了大量非虛構文學作品。這方面我推薦《中國農民調查》。


第五,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不可忽視。推薦《水滸傳》和《紅樓夢》,小說讀起來會比較輕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