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李鴻章賣國的背後隱情是什麼?

天天開心歷史


作為晚清名臣,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很有爭議的人物,他一生經歷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也正因此一直被後世討論,在人們心中,有的人覺得它是清朝忠實的臣子,有人卻覺得他是晚清那段屈辱歷史中的賣國賊。其實他那麼做只是因為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的無奈選擇,他替晚清背了賣國的黑鍋。

在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李鴻章意外被襲擊了,一個日本人用槍擊中了他的左臉頰,隨行人員表示很氣憤,要去討個說法。李鴻章卻制止了他們,在他看來這是件好事情,自己受點傷而已,卻能讓國家少賠些銀子。忽然正如他所料,因為這顆子彈伊藤博文允許清政府師賠償很多銀子,但是李鴻章還是想借機再減少些賠款。此時的李鴻章一點都沒有一個大官的作風,而是像一個在街邊買菜的大爺一樣,向伊藤博文討價還價。然而伊藤博文毫不留情的全部拒絕了,很難想象當時放下尊嚴的李鴻章揹負著多麼大的恥辱和屈辱,眼看著放低姿態的求情,並沒有什麼用,也只好這樣了!

然而普通百姓並不瞭解這些,只知道李中堂簽訂了不平等條約,讓出了中國的利益。其實李鴻章是代表整個清朝去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只能說清朝無能,其實李鴻章是代表整個清朝去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只能說清朝弱國無外交,沒有能力拒絕,就算不是李鴻章去籤也會有別人去,所以這位李中堂只能揹著喪權辱國的黑鍋了。

晚清政府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中國社會的發展逐漸落後於西方各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西方資本主義各國紛紛開始發動侵華戰爭,與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使得中國徹底淪為了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而簽署這份條約的李鴻章更是因此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賣國賊。其實在來之前甲午戰敗的時候,李鴻章就代表清政府前往日本,簽下了馬關條約,背上了賣國的罵名。當時全國的老百姓都以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的言辭來聲討他,清朝統治者,為了平息民憤,讓李鴻章做了自己的替罪羊,將他罰了免官。

為什麼他還要趟渾水去簽訂辛丑條約?有學者認為李鴻章之所以能在國難當頭挺身而出,主要還是因為他的那顆愛國之心,以及對清王朝的那份忠誠。1900年7月,已經是77歲高齡的李鴻章受到慈禧太后的上諭,朝廷調任他為議和全權大臣,北上與八國聯軍議和。李鴻章知道要想平息戰事,肯定要與那些西方列強簽訂新的賣國條約。當時的清政府早已經沒有了威信,他本可以拒絕這趟差事,但他還是去了。最後在李鴻章的極力周旋下,雖然賠償了4.5億兩的白銀作為賠償軍費,但已經比列強要求的降低了一倍,而且條約上也沒有割地的內容,難怪慈禧太后會稱讚他是再造玄黃之人。

歡迎大家對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留言評論!


中醫李友


1895年3月,清軍敗局已定,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李鴻章與日本代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因為李鴻章代表的是清政府,《馬關條約》的簽訂嚴重損害中國的利益,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危機,激起了中華同胞的憎恨,李鴻章也被罵作賣國賊。

看小說《李鴻章》傳,眼中有了不一樣的李鴻章。

他身為清朝後期的重臣,是洋務運動的發動者,是中國海軍的創造人,儒家思想的踐行者,他還是希望通過努力改變國家現狀的。

在《馬關條約》的簽訂中,日本人提出的條件還苛刻,這最後形成的還是李鴻章經過一番努力爭取來的。

在簽訂《馬關條約》的過程中,他還有過一段被日本浪人刺殺的經歷。李鴻章是個多麼明白的人,他知道自己將成為國家和歷史的罪人,讓人把被刺時的血衣放好留作證據。他終於可以給國人一個交代了。

當時的清政府已是日落西山,在做垂死的掙扎,這一賣國的黑鍋只能讓李鴻章背了。


sddz以書潤心


李鴻章,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被慈禧太后稱為“再造玄黃之人”,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李鴻章,代表清廷對外簽署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尤以《馬關條約》與《辛丑條約》為最,是人民心中的大漢奸、大賣國賊,以至於1958年時被人開棺戮屍、骸骨散盡。

戰與和,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問題,也是世界上最簡單的問題。所謂複雜,是針對國家,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謂簡單,是針對個人,因為需要努力爭取的和平都必然不是持久的和平,主和者歷來難得善終。\r

和談,對強者而言,是最榮耀的時刻,對弱者而言,卻是最倒黴的差事。談攏了,你就是鐵打的賣國賊,生生世世被釘在恥辱柱上;談不攏,你如何向主子交差,更有可能被敵方拿來祭旗。\r

但鍋,總是需要有人來背的,總不能叫皇上親自背鍋,於是有了秦檜,於是有了李鴻章。甲午戰前,舉國主戰,獨李鴻章主和,乃被御史們競相彈劾;甲午戰敗,群臣禁聲,日本點名李鴻章來談,李苦苦周旋乃至於捱了刺客一槍,方能為清廷省下一億兩白銀。但挨一槍就能免除賣國賊的頭銜麼,並不能,舉國皆罵李為漢奸,他還丟掉了直隸總督的位置,被貶調為兩廣總督。李鴻章為了表白心跡,發誓終生不履日土。

李鴻章又能怎麼辦呢,在一眾愛國者抱頭鼠竄之時,這位專業漢奸以77歲高齡抱病北上,於1900年10月抵京,開始了他的最後一次“賣國”表演。洋鬼子們既然打了勝仗佔了京城,當然就提出很多苛刻的停戰條件來,李鴻章不得不腆著老臉與他們進行漫長而艱難的談判。但他實在是太老了,在車輪談判的連番轟炸下,李鴻章終於病倒了,列強也著了忙,生怕他一命嗚呼後清廷連一個談判的人都派不出來。於是,列強們達成了妥協,稍稍剋制了胃口,提出了新的議和條件,將賠款數額由10億兩白銀降低為4.5億兩,並於1901年9月7日正式簽署《辛丑條約》。

舉國謾罵隨即而至,李鴻章也油盡燈枯,遂於兩個月後的11月7日去世。去世當天,還有俄國公使在其床頭叫嚷著讓他簽署承認俄國佔領東北的條約。李鴻章,這位簽署過30多份“賣國條約”的“大漢奸”,終於在談判中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青峰酒史


在被矇蔽了雙眼的世人眼中,李鴻章是喪權辱國的歷史罪人,是賣國求榮的大清權臣。

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歷史難道會欺騙人不成?

那麼,就還原一個真實的李鴻章吧,讓眾生去評說這段歷史和已成歷史之人。

1840年,年近22歲的李鴻章京考失利,便拜曾國藩為師。三年後,一舉考中進士。自此後,在不到五年時間裡,他官升七級,從正七品編修至三品按察使銜候補道。

雖看似平步青雲,實則跌跌撞撞,處處受制。

十年後,35歲的李鴻章辭官到曾國藩門下當幕僚,抉擇艱難,卻也灑脫果敢,與眾不同。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重兵誓取上海。在曾國藩的授意下,李鴻章組建了淮軍,充分利用洋人優勢,將淮軍武裝得軍械精良,加之紀律嚴明,獎懲分明,領導有方,淮軍上海一戰打得尤為漂亮。

此戰後的幾十年,李鴻章的才華終於得到了充分施展,並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成為大清的四大名臣,至少將大清江山的壽命延長了五十年。

晚清國力衰弱,列強欺壓。李鴻章秉承恩師曾國藩的宏願,大力發展民族重工業,建造兵工廠,輪船廠,煤礦等;創辦海軍基地,陸軍軍官學校,北洋艦隊等;選派少年赴美留學,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儲備人才。

此時的晚清,已是病入膏盲,老態龍鍾,搖搖欲墜。如果憑藉莽夫之念與虎視眈眈不斷挑釁的洋人一拼,無疑是雞蛋碰石頭,不但什麼也改變不了,還會令勞苦百姓遭殃。

《中日修好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三十多個條約,都是李鴻章籤的字。國之弱,總被列強羞辱,只要國家捱打一次,李鴻章就得籤一次字。

總得有一個揹負歷史的罵名簽下屈辱名字的人,可縱觀晚清,除了李鴻章,還能有誰呢?

已垂暮之年的李鴻章,每次談判簽約中,都風骨凜然,唇槍舌戰,討價還價,只為盡力讓國家少點損失。

《馬關條約》談判異常艱難,中日雙方互不相讓,談判三輪仍無果。李鴻章返回驛站途中,遭一日本男子伏擊,左頰中彈,但拒絕手術,只作簡單縫合。三天後,頭裹紗布又開始談判,在世界輿論壓力下,日方退讓減少賠款一億兩白銀。李鴻章繼續討價還價:“再減少5000萬兩,行不行?”——不行。“5000萬兩不行,再減少2000萬兩總行吧?”——還不行。“再減少點,權當作為老夫回國的路費吧!”——依舊得到的是拒絕。

《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帶傷啟程回國,離開日本那刻,說:“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

1896年巴黎萬國運動會開幕式上,只有中國在沒有國歌中徐徐升起黃龍旗,沒有掌聲,只有嘲笑聲。李鴻章拄著柺杖走到旗下,唱起了家鄉的《茉莉花》……

在傲慢的西方人面前,李鴻章從不獻媚屈膝,國雖弱,脊樑不能彎。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被稱為“東方的俾斯麥”。

八國聯軍進京,逃的逃,跑的跑,大清能主事的只有李鴻章。俄國人逼迫其簽字佔領東北,簽完字後便大口吐血。他對身邊人說:“俄國人說了,我走後,絕不與中國為難。”帶著不甘、屈辱、悲哀,李鴻章閉上了眼睛。

梁啟超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世人皆搶功名,唯讓千古罵名,逆流而挺身者,孰錯難平蒼穹!





銀杏樹下的時光


李鴻章賣國的背後隱情是什麼?

說到李鴻章,晚清時期重要的大臣之一,也是很多人們口中的賣國賊。但是李鴻章官做的再大,也只是一個臣子,也就是慈溪的奴才,而賣國這件事,其實也輪不到李鴻章來做,如果他要是敢做,那麼就說明他想謀反。

我們之所以說李鴻章是賣國賊,因為我們知道他做了兩件讓人唾罵的事情,一件是反對收復新疆,一件就是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

李鴻章反對收復新疆

當時新疆被阿古柏侵略,再加上當時的沙俄政府暗中支持,就使得新疆很可能被阿古柏給吞併了,此人號稱“中亞屠夫”,在中亞赫赫有名,但是在晚清政府看來,就是一個跳樑小醜,即使晚清如何的衰弱,也不是這種小丑能隨意欺凌的。

於是,左宗棠強行收復新疆的歷史時間就這樣發生了。當時收復新疆遠比想象的要艱難,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缺錢。古代打仗,如果沒有錢,是不會有人替你賣命的,即使士兵個個都愛國,都不要錢,但是最基本的吃喝,物資,武器等,都是需要錢的。

然而,慈禧說沒有錢,左宗棠於是照胡雪巖借了鉅款,同時為了表明收復新疆的決心,64歲的左宗棠,備好棺材,表明就是死,也要去收復新疆。

左宗棠排除萬難,以死明收復新疆的決心,在後世的我們看來,李鴻章決定放棄收復新疆的舉動來看,李鴻章就是是賣國賊,而且賣的是一塊相當於清朝七分之一的重要國土,而一旦新疆被敵人吞併,就會讓清朝陷入東西夾擊的被動局面。

然而,這件事情還是有隱情的,李鴻章其實並沒有主張放棄新疆,而是說要先防住日本,要把全國的軍事防禦重點放在海上,但是問題也出在李鴻章主張的海防上,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晚清的海軍在甲午戰爭中確實敗的很徹底,而左宗棠主張的塞防,最後他只花了一年的時間,收復了新疆和南疆。

之後發生的歷史證明,李鴻章當時的構想並沒有錯,日本成為了我們日後最可怕,最狠毒的敵人,李鴻章輸在當代,左宗棠贏在當代。

李鴻章簽訂賣國條約

他簽訂的最著名的就是《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而在《馬關條約》簽訂前,李鴻章在日本捱了一槍,為此本來要三億的賠款減少了 一億,改成賠款2億,在實際簽訂時,李鴻章一直討價還價,希望能夠再減少一點。雖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敬重他,但是並沒有答應他減少賠款的 要求。在簽訂《辛丑條約》的時候,李鴻章已經78歲了,並且他不少負責簽訂《辛丑條約》的人,真正負責的是全權大臣慶親王奕劻,這個條約本應該簽字的人,就是這位王爺。

那麼,李鴻章為什麼要簽訂這個賣國條約呢,難道他不知道會被人罵賣國賊嗎?他肯定是知道的,因為在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就有人罵他,而他之所以這麼做,一是因為他的事主之心不減,如果是慶親王簽字了,那就會變成賣國賊慶親王奕劻。而他主動當背鍋俠,因為他很清楚,清朝經不起折騰了,老百姓罵慶親王奕劻,自然就會想到他的親王身份,就是想到直接攻擊清朝政府,他是在為整個腐朽的晚清政府轉移火力。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即使被人罵,他知道也就那麼一段時間,而清政府被天下百姓罵的話,則會持續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但李鴻章也願意為他的主子晚清政府背上這個罵名。

這樣的李鴻章,也許僅僅用賣國賊來評價他,也許是有些片面的。



八點聊歷史


李鴻章在晚清歷史上是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從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發家,最後到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可以說位及人臣。

有人罵他賣國,其實這著實冤枉了他,他在朝廷中屬幹思想最為開明的一類人,也是最會和洋人打交道的,洋人很難在他那裡佔到很大便宜。

在簽署《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時,他已經盡到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挽回,無奈身後沒有堅強後盾,所以說賣國兩字不應扣在他的頭上。



刀筆傳神


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要政治人物之一,洋務運動主要領導人,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歷史人物。他所做的一系列外交、改革都是在一定時代背景下進行的,有積極有利的作用,也有消極的作用。很多人現在對他的評價就三個字:賣國賊。其實主要是因為李鴻章所做的兩件現在人人唾罵的事:

第一件事是反對收復新疆

當時新疆被阿古柏侵擾,加上沙俄在暗中支持,這就使得新疆很有可能被號稱是“中亞屠夫”的阿古柏給吞併。左宗棠於是向胡雪巖借下鉅款,同時,為了表明收復新疆的決心,64歲,垂垂老矣的左宗棠,命人將棺材備好,表明就算是死,也要去打收復新疆這一場硬仗。左宗棠排除萬難,以死求收復新疆的決心,和在後世看來,李鴻章決定放棄新疆的舉動來看,李鴻章自然就變成了賣國賊,還賣的是一塊相當於清朝七分之一的重要國土,並且一旦新疆被敵人吞併,就會讓清朝陷入東西夾擊的被動局面。

抬棺出征

然而,這件事還是有隱情的,李鴻章並沒有主張說要放棄新疆,而是說先防住日本,要將全國的軍事防禦重點放在海防上,但問題在於李鴻章主張的海防,無論是什麼原因,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是失敗地一敗塗地,而左宗棠主張塞防,他最後只花了一年的時間,收復了新疆和南疆。可是李鴻章的構想是沒有錯的,後來日本發展成我們國家最可怕,最狠毒的敵人,李鴻章輸在當代,左宗棠贏在當代,這就更加讓李鴻章給人一種愚蠢的感覺。

第二件事就是簽訂不平等條約,最著名的就是《馬關條約》

1895年三月,李鴻章等人迎著蕭蕭春雨,前往日本馬關談判和約。一路上,李鴻章愁怨滿腹,快到馬關時,他吟詩一首:“晚傾波濤離海岸,天風浩蕩白鷗閒;舟人哪知傷心處,遙指前程是馬關”。李鴻章還算是有先見之明,馬關果然是他一生中最為傷心的地方。

甲午戰敗,李鴻章前往日本簽訂條約,他只是一個代表,如果沒有他,也會有第二個第三個人來簽訂。在馬關條約簽訂的背景下,是清政府腐敗無能的統治,外賊侵略霸佔的狀況,人民思想迷茫激昂的浪潮,當然造成馬關條約的簽訂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甲午戰爭的失敗。他拼盡全力與日本方便周旋,儘量減少清國的損失,把這個賣國的黑鍋往自己身上背。李鴻章作為地主階級一派,維護的是封建統治,主張學習西方技術來進行改良,他也只是清朝的臣子,說好聽一點,是慈禧最後的底牌,而賣國這件事,其實也輪不到李鴻章擅自來做,因為他要是敢做,則說明他就是意圖謀反。

簽訂《馬關條約》

李鴻章身為清朝“柱石重臣”,根植於封建主義而又傾向於資本主義,忠實於傳統營壘而又頗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舊紛呈、中西雜揉,內則“開拓”與“因循”畢具,外則抗爭與妥協並存,因而有時是順乎時代潮流,有時又是阻擋歷史車輪。對他的評價不能用賣國賊來簡單判定,應該更多的從問題的兩面性與歷史背景去評定。


叉虎


李鴻章是一個明智之人,他看透當時形勢。懂得把損失降到最低。當時要是與西方列強鬥到底那就會國破家亡了,就像今天的伊拉克。所以他不得舍小損失,發展國家實力為重。只有保存實力,發展國力增強國力,才能有冼恥的一天。


林宏周357


李鴻章賣國:

第一、局勢所迫

根據當時的需要必須有一個人站出來為清王朝的無能“背鍋”,而李鴻章位高權重,有那麼大的臉面去代表大清,他也必須去代表大清。

第二、李鴻章在時代背景下個人的侷限性

李鴻章的發跡不完全靠運氣,其本人的能力與抱負也屬頂尖。但必須認識到其在當時時代背景下的侷限性。

李鴻章雖開明,積極尋求治國良方,欲挽救大清於危難之中。但是他卻始終也沒擺脫封建體制官僚的習性,更加無法擺脫封建體制對他的壓制。

總:那麼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也確實是李鴻章簽下的,其本人也十分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但當時時局如此,非其一人所能力挽狂瀾。相比而言,其也算是清末的“真中堂”。

無論條約是否簽下,是何人所籤,在當時的局勢下,該割的地、該賠的款,一樣也少不了。

討論李鴻章是否賣國已無意義,那是個人的榮辱得失,若要找例子抓典型,何必找個有爭議的人。

我們該做的無非往前看、向未來衝,再不給任何人簽下此等條約的機會。


會泡泡的大魚


戰與和,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問題,也是世界上最簡單的問題。所謂複雜,是針對國家,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謂簡單,是針對個人,因為需要努力爭取的和平都必然不是持久的和平,主和者歷來難得善終。

和談,對強者而言,是最榮耀的時刻,對弱者而言,卻是最倒黴的差事。談攏了,你就是鐵打的賣國賊,生生世世被釘在恥辱柱上;談不攏,你如何向主子交差,更有可能被敵方拿來祭旗。

但鍋,總是需要有人來背的,總不能叫皇上親自背鍋,於是有了秦檜,於是有了李鴻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