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李鸿章卖国的背后隐情是什么?

天天开心历史


作为晚清名臣,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争议的人物,他一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正因此一直被后世讨论,在人们心中,有的人觉得它是清朝忠实的臣子,有人却觉得他是晚清那段屈辱历史中的卖国贼。其实他那么做只是因为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无奈选择,他替晚清背了卖国的黑锅。

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李鸿章意外被袭击了,一个日本人用枪击中了他的左脸颊,随行人员表示很气愤,要去讨个说法。李鸿章却制止了他们,在他看来这是件好事情,自己受点伤而已,却能让国家少赔些银子。忽然正如他所料,因为这颗子弹伊藤博文允许清政府师赔偿很多银子,但是李鸿章还是想借机再减少些赔款。此时的李鸿章一点都没有一个大官的作风,而是像一个在街边买菜的大爷一样,向伊藤博文讨价还价。然而伊藤博文毫不留情的全部拒绝了,很难想象当时放下尊严的李鸿章背负着多么大的耻辱和屈辱,眼看着放低姿态的求情,并没有什么用,也只好这样了!

然而普通百姓并不了解这些,只知道李中堂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让出了中国的利益。其实李鸿章是代表整个清朝去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只能说清朝无能,其实李鸿章是代表整个清朝去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只能说清朝弱国无外交,没有能力拒绝,就算不是李鸿章去签也会有别人去,所以这位李中堂只能背着丧权辱国的黑锅了。

晚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各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开始发动侵华战争,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得中国彻底沦为了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而签署这份条约的李鸿章更是因此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其实在来之前甲午战败的时候,李鸿章就代表清政府前往日本,签下了马关条约,背上了卖国的骂名。当时全国的老百姓都以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的言辞来声讨他,清朝统治者,为了平息民愤,让李鸿章做了自己的替罪羊,将他罚了免官。

为什么他还要趟浑水去签订辛丑条约?有学者认为李鸿章之所以能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主要还是因为他的那颗爱国之心,以及对清王朝的那份忠诚。1900年7月,已经是77岁高龄的李鸿章受到慈禧太后的上谕,朝廷调任他为议和全权大臣,北上与八国联军议和。李鸿章知道要想平息战事,肯定要与那些西方列强签订新的卖国条约。当时的清政府早已经没有了威信,他本可以拒绝这趟差事,但他还是去了。最后在李鸿章的极力周旋下,虽然赔偿了4.5亿两的白银作为赔偿军费,但已经比列强要求的降低了一倍,而且条约上也没有割地的内容,难怪慈禧太后会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

欢迎大家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留言评论!


中医李友


1895年3月,清军败局已定,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因为李鸿章代表的是清政府,《马关条约》的签订严重损害中国的利益,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危机,激起了中华同胞的憎恨,李鸿章也被骂作卖国贼。

看小说《李鸿章》传,眼中有了不一样的李鸿章。

他身为清朝后期的重臣,是洋务运动的发动者,是中国海军的创造人,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他还是希望通过努力改变国家现状的。

在《马关条约》的签订中,日本人提出的条件还苛刻,这最后形成的还是李鸿章经过一番努力争取来的。

在签订《马关条约》的过程中,他还有过一段被日本浪人刺杀的经历。李鸿章是个多么明白的人,他知道自己将成为国家和历史的罪人,让人把被刺时的血衣放好留作证据。他终于可以给国人一个交代了。

当时的清政府已是日落西山,在做垂死的挣扎,这一卖国的黑锅只能让李鸿章背了。


sddz以书润心


李鸿章,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被慈禧太后称为“再造玄黄之人”,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李鸿章,代表清廷对外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尤以《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为最,是人民心中的大汉奸、大卖国贼,以至于1958年时被人开棺戮尸、骸骨散尽。

战与和,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也是世界上最简单的问题。所谓复杂,是针对国家,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谓简单,是针对个人,因为需要努力争取的和平都必然不是持久的和平,主和者历来难得善终。\r

和谈,对强者而言,是最荣耀的时刻,对弱者而言,却是最倒霉的差事。谈拢了,你就是铁打的卖国贼,生生世世被钉在耻辱柱上;谈不拢,你如何向主子交差,更有可能被敌方拿来祭旗。\r

但锅,总是需要有人来背的,总不能叫皇上亲自背锅,于是有了秦桧,于是有了李鸿章。甲午战前,举国主战,独李鸿章主和,乃被御史们竞相弹劾;甲午战败,群臣禁声,日本点名李鸿章来谈,李苦苦周旋乃至于挨了刺客一枪,方能为清廷省下一亿两白银。但挨一枪就能免除卖国贼的头衔么,并不能,举国皆骂李为汉奸,他还丢掉了直隶总督的位置,被贬调为两广总督。李鸿章为了表白心迹,发誓终生不履日土。

李鸿章又能怎么办呢,在一众爱国者抱头鼠窜之时,这位专业汉奸以77岁高龄抱病北上,于1900年10月抵京,开始了他的最后一次“卖国”表演。洋鬼子们既然打了胜仗占了京城,当然就提出很多苛刻的停战条件来,李鸿章不得不腆着老脸与他们进行漫长而艰难的谈判。但他实在是太老了,在车轮谈判的连番轰炸下,李鸿章终于病倒了,列强也着了忙,生怕他一命呜呼后清廷连一个谈判的人都派不出来。于是,列强们达成了妥协,稍稍克制了胃口,提出了新的议和条件,将赔款数额由10亿两白银降低为4.5亿两,并于1901年9月7日正式签署《辛丑条约》。

举国谩骂随即而至,李鸿章也油尽灯枯,遂于两个月后的11月7日去世。去世当天,还有俄国公使在其床头叫嚷着让他签署承认俄国占领东北的条约。李鸿章,这位签署过30多份“卖国条约”的“大汉奸”,终于在谈判中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青峰酒史


在被蒙蔽了双眼的世人眼中,李鸿章是丧权辱国的历史罪人,是卖国求荣的大清权臣。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历史难道会欺骗人不成?

那么,就还原一个真实的李鸿章吧,让众生去评说这段历史和已成历史之人。

1840年,年近22岁的李鸿章京考失利,便拜曾国藩为师。三年后,一举考中进士。自此后,在不到五年时间里,他官升七级,从正七品编修至三品按察使衔候补道。

虽看似平步青云,实则跌跌撞撞,处处受制。

十年后,35岁的李鸿章辞官到曾国藩门下当幕僚,抉择艰难,却也洒脱果敢,与众不同。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重兵誓取上海。在曾国藩的授意下,李鸿章组建了淮军,充分利用洋人优势,将淮军武装得军械精良,加之纪律严明,奖惩分明,领导有方,淮军上海一战打得尤为漂亮。

此战后的几十年,李鸿章的才华终于得到了充分施展,并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成为大清的四大名臣,至少将大清江山的寿命延长了五十年。

晚清国力衰弱,列强欺压。李鸿章秉承恩师曾国藩的宏愿,大力发展民族重工业,建造兵工厂,轮船厂,煤矿等;创办海军基地,陆军军官学校,北洋舰队等;选派少年赴美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储备人才。

此时的晚清,已是病入膏盲,老态龙钟,摇摇欲坠。如果凭借莽夫之念与虎视眈眈不断挑衅的洋人一拼,无疑是鸡蛋碰石头,不但什么也改变不了,还会令劳苦百姓遭殃。

《中日修好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三十多个条约,都是李鸿章签的字。国之弱,总被列强羞辱,只要国家挨打一次,李鸿章就得签一次字。

总得有一个背负历史的骂名签下屈辱名字的人,可纵观晚清,除了李鸿章,还能有谁呢?

已垂暮之年的李鸿章,每次谈判签约中,都风骨凛然,唇枪舌战,讨价还价,只为尽力让国家少点损失。

《马关条约》谈判异常艰难,中日双方互不相让,谈判三轮仍无果。李鸿章返回驿站途中,遭一日本男子伏击,左颊中弹,但拒绝手术,只作简单缝合。三天后,头裹纱布又开始谈判,在世界舆论压力下,日方退让减少赔款一亿两白银。李鸿章继续讨价还价:“再减少5000万两,行不行?”——不行。“5000万两不行,再减少2000万两总行吧?”——还不行。“再减少点,权当作为老夫回国的路费吧!”——依旧得到的是拒绝。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带伤启程回国,离开日本那刻,说:“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国土!”

1896年巴黎万国运动会开幕式上,只有中国在没有国歌中徐徐升起黄龙旗,没有掌声,只有嘲笑声。李鸿章拄着拐杖走到旗下,唱起了家乡的《茉莉花》……

在傲慢的西方人面前,李鸿章从不献媚屈膝,国虽弱,脊梁不能弯。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被称为“东方的俾斯麦”。

八国联军进京,逃的逃,跑的跑,大清能主事的只有李鸿章。俄国人逼迫其签字占领东北,签完字后便大口吐血。他对身边人说:“俄国人说了,我走后,绝不与中国为难。”带着不甘、屈辱、悲哀,李鸿章闭上了眼睛。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世人皆抢功名,唯让千古骂名,逆流而挺身者,孰错难平苍穹!





银杏树下的时光


李鸿章卖国的背后隐情是什么?

说到李鸿章,晚清时期重要的大臣之一,也是很多人们口中的卖国贼。但是李鸿章官做的再大,也只是一个臣子,也就是慈溪的奴才,而卖国这件事,其实也轮不到李鸿章来做,如果他要是敢做,那么就说明他想谋反。

我们之所以说李鸿章是卖国贼,因为我们知道他做了两件让人唾骂的事情,一件是反对收复新疆,一件就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

李鸿章反对收复新疆

当时新疆被阿古柏侵略,再加上当时的沙俄政府暗中支持,就使得新疆很可能被阿古柏给吞并了,此人号称“中亚屠夫”,在中亚赫赫有名,但是在晚清政府看来,就是一个跳梁小丑,即使晚清如何的衰弱,也不是这种小丑能随意欺凌的。

于是,左宗棠强行收复新疆的历史时间就这样发生了。当时收复新疆远比想象的要艰难,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缺钱。古代打仗,如果没有钱,是不会有人替你卖命的,即使士兵个个都爱国,都不要钱,但是最基本的吃喝,物资,武器等,都是需要钱的。

然而,慈禧说没有钱,左宗棠于是照胡雪岩借了巨款,同时为了表明收复新疆的决心,64岁的左宗棠,备好棺材,表明就是死,也要去收复新疆。

左宗棠排除万难,以死明收复新疆的决心,在后世的我们看来,李鸿章决定放弃收复新疆的举动来看,李鸿章就是是卖国贼,而且卖的是一块相当于清朝七分之一的重要国土,而一旦新疆被敌人吞并,就会让清朝陷入东西夹击的被动局面。

然而,这件事情还是有隐情的,李鸿章其实并没有主张放弃新疆,而是说要先防住日本,要把全国的军事防御重点放在海上,但是问题也出在李鸿章主张的海防上,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晚清的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确实败的很彻底,而左宗棠主张的塞防,最后他只花了一年的时间,收复了新疆和南疆。

之后发生的历史证明,李鸿章当时的构想并没有错,日本成为了我们日后最可怕,最狠毒的敌人,李鸿章输在当代,左宗棠赢在当代。

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

他签订的最著名的就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而在《马关条约》签订前,李鸿章在日本挨了一枪,为此本来要三亿的赔款减少了 一亿,改成赔款2亿,在实际签订时,李鸿章一直讨价还价,希望能够再减少一点。虽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敬重他,但是并没有答应他减少赔款的 要求。在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候,李鸿章已经78岁了,并且他不少负责签订《辛丑条约》的人,真正负责的是全权大臣庆亲王奕劻,这个条约本应该签字的人,就是这位王爷。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要签订这个卖国条约呢,难道他不知道会被人骂卖国贼吗?他肯定是知道的,因为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就有人骂他,而他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因为他的事主之心不减,如果是庆亲王签字了,那就会变成卖国贼庆亲王奕劻。而他主动当背锅侠,因为他很清楚,清朝经不起折腾了,老百姓骂庆亲王奕劻,自然就会想到他的亲王身份,就是想到直接攻击清朝政府,他是在为整个腐朽的晚清政府转移火力。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即使被人骂,他知道也就那么一段时间,而清政府被天下百姓骂的话,则会持续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但李鸿章也愿意为他的主子晚清政府背上这个骂名。

这样的李鸿章,也许仅仅用卖国贼来评价他,也许是有些片面的。



八点聊历史


李鸿章在晚清历史上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发家,最后到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可以说位及人臣。

有人骂他卖国,其实这着实冤枉了他,他在朝廷中属干思想最为开明的一类人,也是最会和洋人打交道的,洋人很难在他那里占到很大便宜。

在签署《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时,他已经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挽回,无奈身后没有坚强后盾,所以说卖国两字不应扣在他的头上。



刀笔传神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要政治人物之一,洋务运动主要领导人,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历史人物。他所做的一系列外交、改革都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有积极有利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很多人现在对他的评价就三个字:卖国贼。其实主要是因为李鸿章所做的两件现在人人唾骂的事:

第一件事是反对收复新疆

当时新疆被阿古柏侵扰,加上沙俄在暗中支持,这就使得新疆很有可能被号称是“中亚屠夫”的阿古柏给吞并。左宗棠于是向胡雪岩借下巨款,同时,为了表明收复新疆的决心,64岁,垂垂老矣的左宗棠,命人将棺材备好,表明就算是死,也要去打收复新疆这一场硬仗。左宗棠排除万难,以死求收复新疆的决心,和在后世看来,李鸿章决定放弃新疆的举动来看,李鸿章自然就变成了卖国贼,还卖的是一块相当于清朝七分之一的重要国土,并且一旦新疆被敌人吞并,就会让清朝陷入东西夹击的被动局面。

抬棺出征

然而,这件事还是有隐情的,李鸿章并没有主张说要放弃新疆,而是说先防住日本,要将全国的军事防御重点放在海防上,但问题在于李鸿章主张的海防,无论是什么原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是失败地一败涂地,而左宗棠主张塞防,他最后只花了一年的时间,收复了新疆和南疆。可是李鸿章的构想是没有错的,后来日本发展成我们国家最可怕,最狠毒的敌人,李鸿章输在当代,左宗棠赢在当代,这就更加让李鸿章给人一种愚蠢的感觉。

第二件事就是签订不平等条约,最著名的就是《马关条约》

1895年三月,李鸿章等人迎着萧萧春雨,前往日本马关谈判和约。一路上,李鸿章愁怨满腹,快到马关时,他吟诗一首:“晚倾波涛离海岸,天风浩荡白鸥闲;舟人哪知伤心处,遥指前程是马关”。李鸿章还算是有先见之明,马关果然是他一生中最为伤心的地方。

甲午战败,李鸿章前往日本签订条约,他只是一个代表,如果没有他,也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人来签订。在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下,是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统治,外贼侵略霸占的状况,人民思想迷茫激昂的浪潮,当然造成马关条约的签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他拼尽全力与日本方便周旋,尽量减少清国的损失,把这个卖国的黑锅往自己身上背。李鸿章作为地主阶级一派,维护的是封建统治,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来进行改良,他也只是清朝的臣子,说好听一点,是慈禧最后的底牌,而卖国这件事,其实也轮不到李鸿章擅自来做,因为他要是敢做,则说明他就是意图谋反。

签订《马关条约》

李鸿章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根植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于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揉,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对他的评价不能用卖国贼来简单判定,应该更多的从问题的两面性与历史背景去评定。


叉虎


李鸿章是一个明智之人,他看透当时形势。懂得把损失降到最低。当时要是与西方列强斗到底那就会国破家亡了,就像今天的伊拉克。所以他不得舍小损失,发展国家实力为重。只有保存实力,发展国力增强国力,才能有冼耻的一天。


林宏周357


李鸿章卖国:

第一、局势所迫

根据当时的需要必须有一个人站出来为清王朝的无能“背锅”,而李鸿章位高权重,有那么大的脸面去代表大清,他也必须去代表大清。

第二、李鸿章在时代背景下个人的局限性

李鸿章的发迹不完全靠运气,其本人的能力与抱负也属顶尖。但必须认识到其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局限性。

李鸿章虽开明,积极寻求治国良方,欲挽救大清于危难之中。但是他却始终也没摆脱封建体制官僚的习性,更加无法摆脱封建体制对他的压制。

总: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也确实是李鸿章签下的,其本人也十分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但当时时局如此,非其一人所能力挽狂澜。相比而言,其也算是清末的“真中堂”。

无论条约是否签下,是何人所签,在当时的局势下,该割的地、该赔的款,一样也少不了。

讨论李鸿章是否卖国已无意义,那是个人的荣辱得失,若要找例子抓典型,何必找个有争议的人。

我们该做的无非往前看、向未来冲,再不给任何人签下此等条约的机会。


会泡泡的大鱼


战与和,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也是世界上最简单的问题。所谓复杂,是针对国家,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谓简单,是针对个人,因为需要努力争取的和平都必然不是持久的和平,主和者历来难得善终。

和谈,对强者而言,是最荣耀的时刻,对弱者而言,却是最倒霉的差事。谈拢了,你就是铁打的卖国贼,生生世世被钉在耻辱柱上;谈不拢,你如何向主子交差,更有可能被敌方拿来祭旗。

但锅,总是需要有人来背的,总不能叫皇上亲自背锅,于是有了秦桧,于是有了李鸿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