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都說曹操是奸雄,怎麼理解奸雄的意思?曹操的奸和雄是什麼?

情義無價品歷史


所謂的奸雄是指奸和雄同時並存。

監就是奸臣。曹操寫天子令諸侯,把控軍政大權,雖然是丞相,但實際上一個人把持了整個朝政,皇帝變成了傀儡。按照中國儒教文化忠君思想觀看,曹操就是奸臣。

所以雄帶有英雄、梟雄之意。

曹操同時也具備雄才大略。打敗袁紹袁朮,統一北方。也不失為一代梟雄。

所以說曹操是奸雄。


馬說新語


世人對曹操的評價,一是“奸雄”,二是“梟雄”,他的多重性格讓他在亂世諸侯爭霸中能滅掉呂布、袁紹、袁術等地方割據勢力,三分天下有其二,為曹魏的建立打下基礎。

曹操的那句著名處世名言之一“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無不體現了他的奸詐。意外殺了呂伯奢一家老小後,想的不是對他們的愧疚,在碰到毫不知情的呂伯奢後,不給他任何原諒或控告報復的機會,也將他殺死。

他耍“奸”的同時,也是他梟雄一面的表現,這也是他與別人的不一樣之處。曹操徵張繡,那時麥子剛熟,百姓因為曹操大軍出征來不及收割,曹操規定踩踏麥子以死當罪,而自己騎馬卻踩壞了麥子,他在眾人面前著實秀了一把奧斯卡影帝般的演技,拔劍要砍自己,部下都知道他在作秀,也都做起了配角給他臺階下,於是他用“割須代首”收買了一波民心。

徵袁術,軍中無糧,糧官報告給曹操,士兵有可能譁變,曹操跟他說他會想辦法,而又汙衊糧官偷竊糧食,將罪責扣到了糧官頭上,士兵將怒火轉到了糧官身上,糧官被軍法處置,而曹操借糧官的人頭穩定了軍心。

曹操之所以是梟雄,他自身的才能和能用人之處不可忽視。他的軍事和政治能力都是頂尖的,善用兵,讀書還寫兵書,平定各處混亂,叱吒亂世幾十年,位列三公。能讓那麼多謀士如郭嘉,賈詡,荀彧等為他效力,可見他的胸襟之廣,相比袁紹,那麼多謀士給他建議,他卻不能做主,而到了曹操,卻大多能得到採納。收買人心也是手段極高,徵張繡,長子侄子都死了,而他卻向眾人說他哭的是他的愛將典韋,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愛才是有多麼的渴望。

赤壁之戰失敗時,好不容易逃到了樊城,一路上被人追都沒有哭的他這時卻哭了,眾人問到為何而哭,他說如果郭嘉還在的話他也不會有這樣的慘敗,大家明白了他的意思,都沉默不語了。戰爭失敗了還不忘讓部下像郭嘉那樣給自己多賣力,向天下傳達自己想要郭嘉那樣的人才。

他跟別人說如果不是他不知天下幾人稱王,幾人稱帝,而他自己何嘗不想稱帝,放權了又怕被報復,那自己就效仿周文王吧。


朕驚歷史


曹操是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瞞,諡號武皇帝(魏武帝),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他一生都豐富多彩,從單身刺殺董卓,到最後建立大魏國,稱帝,與蜀,吳兩國成三國鼎立之勢,無不需要大魄力,大才能。有人說他是梟雄,也被有人稱他為奸雄。

1:那麼,什麼是奸雄呢?

所謂奸雄,就是指奸人的魁首,也指弄權欺世的人,曹操就是這樣一個人。

2:體現他的奸詐之處:

  • 攜天子以令諸侯,他在救回漢獻帝后,將他帶回了自己的老巢,以此來命令當時的其他諸侯
  • 錯殺呂伯奢家人後,非但不知悔改,更是一錯再錯,殺到底,並且說出了一句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 他在一次戰爭中,因為糧草不夠,軍心渙散,他就將責任推給了糧草官,以他的人頭穩定軍心。
  • 他在晚上睡覺時,殺死了奴僕,並且慌稱是在睡夢中無意殺人,以此來警告那些想刺殺他的人。等等許多地方都能體現他的陰險狡詐。

3:體現他的雄偉之處

  • 從個人事件看,像單身入京刺殺董卓,當時董卓掌權,禍亂朝政,他還能如此做,是不畏懼死亡,是有大魄力,並且廣招天下能臣賢士,成立反董聯盟
  • 從個人能力看,他熟讀兵法,且善賦詩歌,有自己的政治抱復
  • 從歷史上看,他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KK御龍


首先,從我的理解上,曹操不是奸雄,而是英雄,再不濟也是梟雄。

為什麼曹操被後人稱為奸雄?全都拜羅貫中所賜,他的《三國演義》一書影響太大,以至於後世都是這樣認為的,且看戲臺上的白臉曹操就是見證,深入人心。

曹操的奸主要是指他的這些方面:

一、挾天子以令諸侯,讓漢獻帝稱為傀儡,自己獨掌天下,在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來看,就是欺君罔上,不忠。

二、生性多疑殘暴,殺楊修,殺華佗,留下話柄。

三、生活方面,調戲貂蟬,為大小喬造銅雀臺等。

這些足夠在儒學正統的封建社會造成抹滅不掉的影響。

曹操的雄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一、重視人才,禮賢下士,從光腳迎許攸就可以看出,以至於手下能人賢士數不勝數。

二、心繫民生,其詩詞《蒿里行》中“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一段可以看出他對人民疾苦的感慨。

三、心繫天下,志在統一全國,在其詩詞《短歌行二》中一句“一匡天下,不以兵車”可以看出,他的志向是在不用兵而統一天下,“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一句更能體現出他一心匡扶漢室之心。

總而言之,曹操其一生都在為統一漢室而努力,為這一目標至死不渝,無奈當時漢室積弱,無力控制四方,各地群雄並立,只能通過武力方式去解決,而他“奸”的一面只是個人性格上不好的一面,人無完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曹操的選擇是正確的,應該稱之為英雄。


甲良生日記


對於曹操,古來褒貶不一,但大多數人認為曹操是一位:奸雄或者說梟雄。很多名人都對曹操有不同的評價,放在現代來看,曹操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至少可以說是一位英雄,但是不得不說,他也是一個陰險狡詐的人,從很多事情都可以證實這個結論。

曹操,是誕生於亂世的“英雄”。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

曹操出生於宦官之家,《三國志》中稱其為漢相曹參之後,曹操從小機敏,放蕩不羈。但是他對於武藝卻有著特別的喜愛,同時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這對於他以後的事業打好了基礎。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劉協以令諸侯,對內消滅了呂布、馬超、二袁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鮮卑、南匈奴、烏恆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可以說曹操的一生是不平凡的,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這個人是很可怕的一個人,雄才大略,有勇有謀。

其實他的誕生是亂世使然,也是必然的,我們回顧歷史,大多數的英雄都是生於亂世長於亂世。天下太平是不容易出現這類人的,因為人們安居樂業就不會思變思反。

其實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如此,他為什麼造反?不過是因為活不下去,反正造不造反都是死,還不如搏一把!

曹操的“雄”體現在政治方面。

首先曹操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即便劉備有著關羽、張翼德、諸葛亮等流傳千古的名將,但最後的贏家依然是曹操。

與劉備不同,曹操雖然也有很多我們熟知的得力助手,但名氣都不如關羽等,這才有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典故。但他還是贏了,這從側面印證,曹操的確是一位難得的軍事家,不虧於“英雄”的稱號。他的“雄”不僅體現在軍事方面,還體現在其政治方面:

懲辦豪強

曹操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由於禍在中央,曹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

唯才是舉

曹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尚禮重法

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響,其根基屬於儒家思想範疇,尚仁義禮讓,並試圖以仁義、道德、禮讓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禮為首”。另一方面,曹操重法尚術,嚴刑峻法,史載甚明,這構成曹操思想的另一重要側面。此即“撥亂刑為先”。所以,曹操的思想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處於亂世之中的曹操既強調刑法,也沒有忘記禮教之用。他始終尚禮重法,兩手俱用,並在禮法並舉、兩手俱用中表現出了特有的譎詐之能。

有此可見,曹的雄才偉略,對於政治的理解,都是非常貼合民意的。

曹操的“雄”體現在經濟方面。

施行屯田

漢魏之間,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饑荒。這一時期,糧食供應成為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曹操在北方屯田,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

改革戶籍

曹操在攻破鄴城後,鑑於東漢後期沉重的人頭稅,改為戶調製,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收田租每畝為四升,每戶出絹二匹、綿二斤,“他不得擅興發”。這一政策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得到了一致的擁護。

興修水利

曹操在世時大力興修水利設施並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鄉舒城建立的七門三堰一直到北宋仁宗時還能每天澆灌兩萬頃良田。

這些經濟制度,大大的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這也是為什麼曹能被民眾擁戴的理由。

曹操的“奸”體現在哪些方面。

挾天子以令諸侯

好事都是我做的,壞事得有人背鍋,這是曹操奸詐的一方面體現。

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這是曹心狠手辣的濃縮,舉個例子。在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逃亡的路上被官方抓獲,後來陳宮仰慕曹操的志向把他放了,和他一起逃亡。逃亡路上路過曹好友呂伯奢家,呂伯奢殺豬宰羊盛情款待曹操,自己去外邊買酒。曹操見呂伯奢家人磨刀,以為要加害自己,於是先下手為強,殺了呂伯奢全家。逃離的路上遇到買酒回來的呂伯奢,知道自己錯怪了對方,索性就連呂伯奢一塊殺了。

這個例子充分證明了曹操的“奸”。也是曹生性多疑的證明。

曹操殺禰衡,借刀殺人

禰衡,既有文采又有辯才,而性格剛直高傲,總是輕視別人。禰衡和孔融是好朋友,孔融多次向曹操舉薦禰衡。但是禰衡不喜歡曹操,對於曹操的多次邀請都以各種理由推卻,而且還對曹操狂言,曹操於是懷恨在心!曹操聽說禰衡擅長擊鼓,就召他為鼓史。一次曹操大宴賓客時,禰衡一絲不掛地為曹操擊鼓。曹操說“本想羞辱禰衡,沒想禰衡反而羞辱了我。曹操起了殺心,但又怕別人說自己不愛惜人才,於是曹操就把他遣送給劉表,劉表知道曹操的用意,又把他送去給江夏太守黃祖,最後被黃祖殺害。

這一點也證明了曹操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而且不止要報復,還要顧全名聲,那句形容詞就不說啦。


最後,曹操是一個有著雄才大略的人,但是之所以自古以來褒貶不一,正是因為其不僅僅有著雷霆手段,同時也是個奸詐之人,自私之人。所以“奸雄”就是對其最好的詮釋了。


聞香書坊




新視界4208


我認為曹操是奸雄,歷史定論比較準確。

他作為漢朝臣子,不甘於臣下,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呂伯奢一家趕盡殺絕,培植自己黨羽司機等待篡權……。都是表現出他的奸詐。

曹操也是雄才大略之人,為了達到預期目標,久戰沙場,有勇有謀。也是非常愛惜人才,比如對關公,真心想爭取他留下,只是開始手段卑劣,是他的奸詐,但是發現關公不吃他這套。又改變金銀財寶,封官這一套。

曹操也非常有才華,他的演講能力,洞察秋毫,軍事治理,文學創作都可圈可點。



軒哥精彩視頻


所謂的“奸”是指曹操的奸詐、狡猾的一面,另外一方面在當時那個朝代也有不忠於朝廷。至少他的“雄”又說明他有雄心壯志,他又一個了不起的詩人,從他詩句裡就能找他胸懷大志、拯救國家。在那個朝代奸臣當道也算得上一有謀略有智謀有才能的英雄了。人們也呈之他為梟雄,所以以留下了千古佳話“寧教我負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負我”。


閒棋益智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奸之一;對外自稱漢臣,實則軟禁天子,殺害忠於皇帝的臣子,培植自己的黨羽,這是奸之二;到處挖祖墳,美其名曰“摸金校尉”就是曹操搞出來的,這是奸之三;到處搞別人的妻子,北地槍王的嬸嬸被曹操霸佔了,北地槍王造反殺死了曹操的兒子、侄兒、曹營第一猛將典韋少(也是對曹操最忠心耿耿的),後來曹操還是死性不改,此奸之四。

從一個小人物一點一點的,靠自己發展,起來雄踞一方。經常以少勝多。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就是曹操導演的。確實算是雄主。

又奸又雄,當然就是奸雄了。


tiger鍾虎


簡單來說,“奸雄”實際上是一種小人,和“能臣”這種君子相對立。能臣這種君子宣揚仁愛,順從英明的主公,治理國家井井有條;而奸雄這種小人,很會說話誇誇其談,能夠蠱惑人心,卻實際上不會順從主公,不能讓百姓安樂,是一種奸賊。如果英明的皇帝上臺,那麼第一個就要除掉這種奸雄,山賊盜賊可以悔過,奸雄卻已經邪惡到不可能回頭,是一種無藥可救的小人,小人之雄。

  換句話說,奸雄就是個朝廷裡的“大忽悠”,說話很好聽,但實際上都是在為了自己的利益在蠱惑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