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超發貨幣的本質是什麼?

龍科力興


很多人也跟著金融屬性的扯著,實際上他們並不懂這四個字的概念在闡述什麼,也沒專業能力理解其四個字背後的真正含義。實際上百度的相關解釋也非常膚淺:商品的金融屬性體現商品的資產性,是不同商品作為一項資產形式時所具備的共性和差異性特徵的具體體現。

商品的金融屬性體現商品的資產性,是不同商品作為一項資產形式時所具備的共性和差異性特徵的具體體現。一方面,所有的商品從更廣泛的意義而言都可以看成是一項資產, 為持有人提供保值、增值和資金融通等功能;另一方面,由於不同商品在稀缺性、流動性和可儲存性等方面存在差異,從而導致其作為一項資產形式時的優劣條件存在差異,進而表現為一些商品的金融屬性較強,另一些商品的金融屬性較弱。最後,寬鬆的貨幣環境是商品金融屬性表現最為活躍的時期,引用“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這一經典名言,從貨幣的角度可以把商品的金融屬性理解為貨幣現象在不同商品間的具體體現。



福爾摩B談投資


由於各種各樣原因,導致我們國家貨幣超發的情況是一直存在著,而貨幣超發的結果,就是我們平時人民幣購買力會越來越弱。那麼,我國的貨幣超發情況有多嚴重呢?2013年3月,中國的M2突破了100萬億,而到了2020年1月M2站上了200萬億美元,在短短不到7年的時間裡,M2翻了一倍。

目前,中國的M2是GDP的2倍,而像歐美這樣的國家M2通常只有GDP的70%左右。可以這麼説,中國M2的規模是全球最大的。貨幣超發的後果除了吹大國內房地產泡沫之外,還有就是引發購買力的下降。現在我們如果拿100元人民幣去商場購物,其真實的購買力只及10年前100元面值的70%還要低。可能有人會問,中國貨幣超發為什麼是全球最嚴重的呢?對此,我們想簡單的分析一下:

首先,也不僅僅是中國,世界各國央行在遇到經濟下行時,採用的方式都是貨幣寬鬆政策。2009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美聯儲先後四次採取了量化寬鬆政策。而我國央行也是一看到經濟下行,就喜歡搞貨幣寬鬆。2008年,我國為了應對全球經濟危機,先後啟動四萬億基建投資計劃,以及10萬億天量信貸。雖然,大規模投資計劃對經濟推動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帶來的就是通貨膨脹、地方政府債務上升、房地產泡沫被吹起等不良效果。

再者,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存在問題。歐美國家拉動經濟主要是靠民間消費和投資,而中國是靠房地產和基建投資,這就需要有大量的信貸資金投向房地產和基建領域。但信貸資金除了跑到了房地產和基建領域外,很有可能溢出流向商品市場,前些年是“蒜你狠”、“姜你軍”、“逗你玩”等。反正是什麼商品稀缺就抄什麼,所以,國內物價就沒有不漲的道理。

再次,中國的企業主要是向銀行融資,間接融資比例很高,這樣大量新增信資金流入市場,這也是導致貨幣超發、M2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而國外的企業很少有向銀行貸款的,主要是靠發行債券、股市IPO、小貸公司、資產抵押公司等方式融資,還有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專門金融機構來解決企業融資。這樣歐美國家的社會存量資金都給盤活了,又沒有太多的增量資金進入市場,所以發達國家即使想貨幣超發都不可能。

最後,中國經濟過去比較依賴於出口,所以中國對外出口長期存在著較大的貿易順差,再加上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大量海外資金流入中國,而中國又實行的是結售匯制度。央行只能被迫拿出同樣多的人民幣去換取等值的外匯,所以我國外儲高達3萬億美元。當央行被迫將大量基礎貨幣投向國內金融市場時,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貨幣超發的問題。

中國貨幣超發的本質是什麼?主要有兩點:一是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存在隱患,靠出口和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基建投資)來拉動經濟,除了導致GDP增長質量不高外,還極易推高通脹率和資產泡沫。所以必須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向民間消費和投資。二是中國企業融資過於依賴於銀行(間接融資),而如果能盤活社會存量資金(直接融資),服務於實體經濟,那銀行發放貸款更趨合理了,貨幣超發情況就會緩和了。


不執著財經


超發貨幣其實就是對民眾的變相搶劫,它直接導致貨幣貶值,從而使它的購買力大大降低,最終引發通貨膨脹,我以食堂為例來解釋這種現象。

食堂的飯票發行量應等同於食堂所擁有的財產,比如:食堂只有一萬元的財產,那麼它只能發行一萬元的飯票,如果想要賺錢也很簡單,想賺多少賺多少,想賺五千只需發行一萬五的飯票即可,以此類推。

假如食堂發行了五萬元的飯票,但它只有一萬元的米麵油,為防止這種金融危機,食堂有兩種選擇,一是增加四萬元財產,二是將飯菜的價格提高五倍,這樣就可收支平衡,但職工的飯票就貶值了五倍,於是有很多人吃不起飯菜,通貨膨脹也就隨之而來。


沉醉的文人


貨幣可以隨著勞動力所創造出的價值增加而增發,但當貨幣發行量超過社會創造新價值增量的時候就是我們所說的增發貨幣。那麼增發貨幣會帶來什麼呢?

首先增發貨幣是一種斂財手段,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政府無故印刷鈔票,剛印出來的鈔票在政府手裡但它還沒有流通於市場,所以不會產生影響,那麼我們可以稱這些錢為“紙”。但這些紙和錢長的一樣,所以同樣具備了等額的購買力,最開始面值為100元的紙確實可以買到價格100元的東西,但隨著這些紙源源不斷的流入市場,市場的自適應性就會導致通貨膨脹。換句話講這些紙稀釋了原本流通中貨幣的購買力。

根據市場流通的屬性可得,離增發紙幣越近的行業也就是經融交易頻繁的行業所受影響越小,並且印刷這些紙的人拿這些紙來買東西就等於是空手套白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斂財。那麼受到影響最多的是誰呢?那就是我們的養老金也就是我們自己,試想如果通貨膨脹發生1000元不再能買到原本值1000元的物品,但我們的養老金還是1000元。這就等於變相掠奪了人民的財富,導致人民的資產變相縮水。

總結來說,惡性增發貨幣是增發源頭對剝削廣大人民的一種手段,但大家看了後不要擔心,我們國家政府對貨幣的把控政策還是很好的。


阿貓阿狗的


超發貨幣,是指發行的貨幣面值總額大於經濟價值總量的現象。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市場發行貨幣發多了。也可以理解為貨幣發行量超過了維持經濟正常運行所需要的貨幣量。

要說超發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個人認為是對應市場經濟流動性危機、經濟危機等等情況所造成的。因為需要錢,才會有超發貨幣。而這種情況要麼是遇到市場貨幣流動性危機,要麼就是處於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的階段。本質,可以理解為“缺錢”。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一般發行貨幣應當等於或小於經濟價值總量的70%。在經濟學中的解釋,指貨幣發行增長的速度超過了貨幣需求增長的速度。

當然,在超發貨幣的情況下,適量增發有助於經濟的增長。畢竟合理通脹的情況下有利於經濟的推動。

在這裡,我們還是講一下超發貨幣情況下如果應對。在這裡,我們就需要了解貨幣。貨幣是什麼?是物物交換的載體。可是,現代貨幣是固定價值嗎?其實,並不是。其對應的是各類資源、需求的價格。比如,十年前的一碗拉麵為3元錢,而現在的一碗拉麵需要10元錢。其中,貨幣作為計價,有著增加,而一碗拉麵還是一碗拉麵。

也就是說,超發貨幣的基礎下,資源還是資源,而貨幣由於增發,而計價資源的價格也會出現上漲。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物產資源、房產資源等等固定中短期不能明顯增加的資源,也會因為超發貨幣而有著價格的上漲。所以,在超發貨幣的情況下,持有資源類的商品,能有效規避超發貨幣所帶來的影響。

題主瞭解了超發貨幣,還需要了解家庭資產的配置。為什麼?因為有超發貨幣,也會有不超發貨幣的時候。所以,在家庭資產中,就需要合理性配置,既要有超發貨幣應對的一面,有需要增強家庭資金流動性的一面。

超發貨幣的本質就是“缺錢”,其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來規避超發貨幣的影響。


厚金說


貨幣超發是指貨幣發行增長速度超過貨幣需求的增長速度,貨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正常經濟需求。貨幣超發對國內經濟具有巨大的破壞作用,通貨膨脹嚴重的話,會造成幣值大幅貶值,所以說貨幣增發具有合法洗劫人民口袋的作用,是不無道理的。貨幣學派創起人弗裡德曼說過,“通脹無論何時何地皆為貨幣現象”。通貨膨脹和貨幣超發的聯繫是一目瞭然的。

貨幣超發除了一些國家為了斂財手段之外。最大的發生原因總是伴著通貨膨脹而來,而之所以會發生通貨膨脹,本質就是由於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但如果僅有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這不是通貨膨脹。只有大多數商品的價格和勞務的價格持續上升才是通貨膨脹。這是經濟學裡最重要的學問——供求關係。所以也可以說貨幣超發的本質就是社會的總需求大於總供給導致的。

過度通貨膨脹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最大的危害就是手裡的錢不值錢了,如果收入不變的話,對於個人生活指數就是極大的降低了。但大多數的經濟學家認為溫和的通貨膨脹有利於國家經濟發展的。

對於中國而言,貨幣超發是導致當前通貨膨脹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為什麼會超發貨幣呢?國家不超發就不是不會有通貨膨脹了麼?

事情沒有這麼簡單,中國要富強,國家就給每個省份都需做好拉動經濟發展的目標。這個時候,就比如地方投資、重複建設以及各種各樣的開發項目等。這其中,由鉅額外貿順差所形成的外匯佔款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財經作者祁玉勇


個人認為,其本質是朝半鍋米飯裡,再倒半鍋水。本來是5人能吃飽,現在名義上讓十人吃飽。當時也真吃飽了,一活動,轉個身,一泡尿撒完,又餓了。不抗餓。弄了個水肚子,水飽。還要想方設法填肚子。刺激人們再幹一份工作,否則,吃瓜群眾吃不飽。從另一角度看,企業融資(貸款)便捷了,便宜了。刺激了生產與消費。吃瓜群眾怕手中的錢貶值。買買買。生產與需求兩旺。

馬上又要倒水了。

倒水的時間到了。

倒苦水的機會有的是。


和光同塵56519696


超發貨幣的本質。有幾個方面。一,解決當前的財政資金。二,提前消費速推商品生產。三,將以前的貨幣值減低,搜刮老人的錢。四,製造虛偽的繁榮,有利於歌功頌德。五,對新的消費動向推動作用。


看客閒評


股市影響經濟的基本機制原理是什麼?

草根網 2013年08月15日

股市不僅是財富效應發生地,而且是貨幣價值創生地,也是社會貨幣供應數量的收放工具,可以使勞動在一定的條件下轉化為資本,產生“勞動資本化”分配機制作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調節分配社會財富,縮小勞資分配比例失調,從而平衡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作用。

一、股市財富效應可以帶動經濟發展

美國道瓊斯指數於1982年升破1000點,1994年上升至3834點,1999年上漲到11500點。從1982-1999年,美國以道瓊斯指數為代表的股市總體行情上漲了11.5倍。

日本日經指數在1955年為374點,1989年12月29日上升到38916點。1955-1989年,日本受益於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以國民消費增長促進本國經濟增長而引發巨大的經濟活力,在34年的時間內日本股市上漲了約104倍。

中國上證指數在2005年8月為998點,2007年10月為6124點,總計上漲6倍。但是隨後在持續而嚴厲的緊縮貨幣政策打擊下,中國股市在短短一年時間內,股市大盤雪崩,股指下跌約72.8%;與此同時,國民經濟增速同步由11.8%下滑到6%,相關管理部門才意識到緊縮貨幣政策是罪魁禍首。

總之,股市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考和先行指標,總是領先於實體經濟的漲跌而漲跌。一般來說,股市行情有先於實體經濟指標一個季度(3個月)表現的規律,僅用經濟前景預期是解釋不通的。

二、股市交易的本質

股票價格的交易基礎,是股票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所能取得的收入,而將這種收入折算為現金,從而初步形成股票的交易價格。因此,股市的本質是未來收益流折現交易;交易基礎是已形成的生產能力與產品的已有和潛在市場。

在資本利潤原則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股市將勞動轉化為資本,意義重大:

可改善勞動者分配條件,縮小了勞資收入差距,擴大了社會消費產生需求的比例,在一定程序上能緩解市場經濟基本矛盾---社會總供給大於社會總需求、消費萎縮產生需求不足。在大多數時候,在存在社會生產能力過剩情況下,市場需求是稀缺資源,市場需求就是價值,創造市場需求就是創造價值。股市可以通過預期渠道而創造市場需求與創生價值。總之,市場經濟天生需求不足的內在矛盾,可以通過股市獲得一定程度上的緩解。

三、股市創生價值表現

在市場經濟一般情況下,由於資本收入比例有繼續增大的自我強化傾向,造成儲蓄增加、投資活躍,必然導致產能過剩而消費需求不足。股市在正價值創生的情況下,能創造一定的社會需求。股市行情向好時,能創生價值,創造需求;向差時,則湮滅價值,消滅市場需求。總之,市場需求就是價值。

由於我國股市目前還屬於非典型、非成熟股市,正價值創生效應微小。但是,當股市規模達到國民經濟一定比例時,其財富效應對經濟的影響,現代宏觀調控理論必須要正視和利用股市內在運行規律,為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服務。

四、股市資金總需求量

股市對貨幣資金的需求包括存量與流量兩個部分。股市收市總市值就是存量;日常交易量就是流量。

股市資金總需求量=總市值+流量+等待交易觀望資金

股市資金總需求量就是維持股市市場平衡的必需資金;總市值即是股市中的存量資金,體現在股民持有的股票上;股市中的流量資金是在股市漲跌中起主要動因的資金;日均成交量與換手率,是股市漲跌的重要參量,也是評估股市正、負價值發生的重要參量。股市流量資金需求量一定大於日均成交量;可以將股市流量資金需求看做日均成交量的倍數。

五、股市“貨幣放大規律”

商品生產價值載體。商品生產價值增值過程即“增值前的貨幣-商品-增值後的貨幣”,價值載體是商品。

股市價值創生過程:“貨幣-股票-貨幣”;價值載體是股票。貨幣在進入股市前與退出股市後,出現了貨幣數量變化。因此,股市是一個貨幣數量的放大或縮小器。

總之,股市放、縮貨幣與央行發行貨幣的比較,相同之處如下:價值相同,兩者增生、創造的貨幣具有同等購買力;價值來源相同,央行貨幣發行價值來源於國家信用(即全體國民生產能力),股市增生貨幣價值基礎是已形成的企業生產能力與市場潛力,均是來源於勞動者的勞動,價值源泉的本質無差別;股市增生的貨幣進入商業銀行後與央行發行基礎貨幣進入商業銀行後一樣,等效的參與和支持了商業銀行派生貨幣活動過程。

因此,股市具備與央行一樣的增、減貨幣供應能力,而傳統貨幣理論忽視了這一點,並由此犯下最大的錯誤。

綜上所述,今後股市管理必須改變以集資指標、市場發展規模等落後管理目標,要變為股市創生價值量、淨價值輸出量、財富效應等正確、新式管理目標,使股市真正成為我國經濟內生增長和擴大內需的助推器。

參考文獻:《貨幣迷局---當代信用貨幣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蔡定創著)。


用戶5565924996


可以理解為虛假繁榮,也可定義為巧取豪奪,終究就是禍國殃民,到底不過是作死[大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