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詩言志( 武陽)

詩言志( 武陽)


武 陽 海上清音版主,1964年首批知識青年插隊務農十年。1984年考入天津市政府外事辦公室,從事出國管理與政策研究。1995年調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從事對外經濟貿易研究,有散文集《半卷齋雜記》,詩詞集《半卷齋詩詞稿》。


詩言志( 武陽)

中國古代美學中關於詩歌的審美本質是強調詩歌是作者思想、意志、抱負的表現。最早見於《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這裡所說的“詩”,是古代社會中宗教、政治等活動所用的祭祀之辭或慶功之詞。當時的“詩言志”實際上指向神明昭告功德和記誦政治歷史大事。隨著社會和詩歌本身的發展,“詩言志”才有了表達作者思想、志向、抱負的涵義。後來,隨著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發展, “詩言志”成為儒家詩歌創作與評論的重要原則。它要求詩歌反映作家對社會政治和現實生活的認識和判斷,對社會政治發生積極的影響。因此歷史上不少志士仁人,都寫下了豪情滿懷的壯麗詩篇,成為千古名句。同時,詩言志也有體現詩人的立場,反映“言為心聲”這一客觀事實。民間流傳著的《詠雪詩》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說一場大雪中,秀才、官員、地主、乞丐同在一個屋簷下避雪,秀才看到茫茫一片白雪詩興大發,脫口吟出一句“大雪紛紛落地”,官員接著道“都是皇家瑞氣”,地主琢磨下雪明年有好收成,心中十分高興,隨口唱出“再下三天何妨”,乞丐衣食無著,就怕下雪,便憤憤地說“放你孃的狗屁”。四個人的話代表了各自的立場,真是存在決定意識。


在實際生活中,牢騷、感慨、悔恨也都往往體現在詩中。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寒,非常勤政,據明末清初孫承澤所著史書《春明夢餘錄》記載“八日之內,內外諸司奏扎一千六百六十,計三千二百九十一事”這說明他每天至少要看二百份奏章,他的勞動強度相當大。朱元璋曾做詩發牢騷: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杆猶擁被。可見當明君是很辛苦的。


在唐朝,宿州刺史陳番靠投機鑽營官至一州的行政長官,後因貪贓枉法被處死刑,臨刑前居然索筆題詩:積玉堆金官又崇,禍來倏忽變成空,五年榮貴今何在?不異南柯一夢中。此詩可謂“情”到深處。


宋朝活躍在浙江福建一帶的海盜鄭廣被朝廷招安,因遭眾文武眾同僚的歧視,在一場聚會時賦詩一首:鄭廣有詩上眾官,文武看來都一般。眾官做官卻做賊,鄭廣做賊卻做官。當下令眾官瞠目結舌。
“詩言志”並非只記載名人,也反映社會下層的思想,甚至乞丐也留下名句。昔時通州有一乞丐,窮餓以終,其身中遺有絕命詩一首:浪跡天涯獨自由,手攜竹杖過通州。飯籃向曉迎殘月,歌管臨風唱晚秋。兩腳踏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而今不受嗟來食,村犬何容吠未休!


注:孫承澤為明代崇禎朝進士,清兵入關後,任吏部侍郎。他通曉北京的地理、民俗、掌故,編著有《天府廣記》、《春明夢餘錄》等書。他晚年曾自稱"退谷居士"。


編輯/章雪芳 審核/晉 風 校對/馮 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