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诗言志( 武阳)

诗言志( 武阳)


武 阳 海上清音版主,1964年首批知识青年插队务农十年。1984年考入天津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从事出国管理与政策研究。1995年调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从事对外经济贸易研究,有散文集《半卷斋杂记》,诗词集《半卷斋诗词稿》。


诗言志( 武阳)

中国古代美学中关于诗歌的审美本质是强调诗歌是作者思想、意志、抱负的表现。最早见于《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里所说的“诗”,是古代社会中宗教、政治等活动所用的祭祀之辞或庆功之词。当时的“诗言志”实际上指向神明昭告功德和记诵政治历史大事。随着社会和诗歌本身的发展,“诗言志”才有了表达作者思想、志向、抱负的涵义。后来,随着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发展, “诗言志”成为儒家诗歌创作与评论的重要原则。它要求诗歌反映作家对社会政治和现实生活的认识和判断,对社会政治发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历史上不少志士仁人,都写下了豪情满怀的壮丽诗篇,成为千古名句。同时,诗言志也有体现诗人的立场,反映“言为心声”这一客观事实。民间流传着的《咏雪诗》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说一场大雪中,秀才、官员、地主、乞丐同在一个屋檐下避雪,秀才看到茫茫一片白雪诗兴大发,脱口吟出一句“大雪纷纷落地”,官员接着道“都是皇家瑞气”,地主琢磨下雪明年有好收成,心中十分高兴,随口唱出“再下三天何妨”,乞丐衣食无着,就怕下雪,便愤愤地说“放你娘的狗屁”。四个人的话代表了各自的立场,真是存在决定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牢骚、感慨、悔恨也都往往体现在诗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非常勤政,据明末清初孙承泽所著史书《春明梦余录》记载“八日之内,内外诸司奏扎一千六百六十,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事”这说明他每天至少要看二百份奏章,他的劳动强度相当大。朱元璋曾做诗发牢骚: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杆犹拥被。可见当明君是很辛苦的。


在唐朝,宿州刺史陈番靠投机钻营官至一州的行政长官,后因贪赃枉法被处死刑,临刑前居然索笔题诗: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此诗可谓“情”到深处。


宋朝活跃在浙江福建一带的海盗郑广被朝廷招安,因遭众文武众同僚的歧视,在一场聚会时赋诗一首:郑广有诗上众官,文武看来都一般。众官做官却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当下令众官瞠目结舌。
“诗言志”并非只记载名人,也反映社会下层的思想,甚至乞丐也留下名句。昔时通州有一乞丐,穷饿以终,其身中遗有绝命诗一首:浪迹天涯独自由,手携竹杖过通州。饭篮向晓迎残月,歌管临风唱晚秋。两脚踏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容吠未休!


注:孙承泽为明代崇祯朝进士,清兵入关后,任吏部侍郎。他通晓北京的地理、民俗、掌故,编著有《天府广记》、《春明梦余录》等书。他晚年曾自称"退谷居士"。


编辑/章雪芳 审核/晋 风 校对/冯 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