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什麼照相機還要保留機械快門,不像手機那樣只用電子快門?

愛華藝


為什麼照相機還要保留機械快門,不像手機那樣只用電子快門?

1、大型圖像傳感器的讀取速率無法與小型傳感器相比

舉個簡單的例子,索尼的a6300微單相機果凍效應為30ms。這意味著當它們使用電子快門的情況,傳感器(圖像)最上方與最下方的讀取時間差將會達到1/30秒!(而機械快門的同步速度可以達到1/250秒),所以對於拍攝高速運動的場景,目前相機如果使用電子快門就會因為果凍效應造成圖像明顯畸變失真。

而手機攝像頭的傳感器非常小,絕大部分產品的A/D精度僅有10bit,轉換精度比相機低2~4bit,再加上目前主流的手機攝像頭傳感器普遍採用堆棧式CMOS結構,有緩存層降低果凍效應,所以相機產品要提高電子快門的應用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就算是相機採用了堆棧式CMOS也離不開機械快門

目前索尼的a9、a9II微單相機便採用了堆棧式CMOS傳感器,電子快門同步速度高達1/160秒,在很多情況下已經可以取代機械快門。但即便如此,索尼a9使用電子快門在帶有頻閃的人造光源場景拍攝,還是會有頻閃“色帶”干擾的問題。

另外電子快門在搭配閃光燈方面同樣會有很多問題,所以專業相機在目前情況下離不開機械快門。

至於手機產品本來就是普通的大眾消費數碼,手機攝像頭不配置機械快門主要是因為它沒有專業需求,而不是機械快門沒有用。


從耗子胖成豬




照相機所用的快門從基本的類型上來分,有2個大類:

機械快門

較為好理解:用機械彈簧或是電子、電磁手段,控制幾片葉片的開閉,或是兩層簾幕像舞臺“拉幕”一樣左右或上下以一定寬度的縫隙“劃過”成像像場窗口,讓窗口獲得指定時間長短的“見光機會”——這就是通常的“機械快門”概念,也就是說,像傳統相機一樣,圖像曝光是通過一個物理存在的“大門”的“限時啟閉”完成的。


目前數碼相機的機械快門形式絕大部分是上圖中的簾幕式快門,安裝的位置位於傳感器的前端,所以也稱為“焦平面快門”。



當然機械快門中也有安裝在鏡頭中間的“鏡間快門”。這種形式現在只用於非常高端的專業相機,可以獲得全範圍的閃光同步速度。但是由於結構的限制,鏡間快門的最高快門速度有限。在本文就不展開討論了。



電子快門

則不同,它實際上並沒有“門”,而是利用了光電傳感器感光系統不通電不工作的原理,在光電傳感器不通電的情況下,儘管像場窗口仍然“大敞開”,但是並不能產生圖像。如果在按下快門鈕時,使用電子時間電路,使光電傳感器只工作“一個指定的時間長短”,就也能獲得像有快門“瞬間打開”一樣的效果。所以電子快門數碼相機在按下快門時是“無聲”的。不過為了滿足影友的“心理需求”,有的相機可以設定一個“電子發聲”:模擬出一個“咔嚓”聲來讓你“過過癮”。



上圖電子快門的兩種形式

顯然,電子快門結構簡單,成本也要低得多。所以,袖珍卡片數碼相機和其它中、低檔數碼相機基本上都是採用電子快門,而高級家用數碼機和所有的數碼單反相機,都毫無例外地採用機械快門。 電子快門還分為Rolling shutter滾動快門和Total shutter(Global shutter)全局兩種形式。目前的數碼相機中絕大部分都是Rolling shutter的形式。

我今天重點想突出的是:目前為什麼不能用電子快門代替機械快門?我引用我在頭條號發佈的一篇文章來回答這個問題。

微單畢竟LIVE VIEW實時取景?順便補充:為什麼甩不掉機械快門?

眾所周知,打開電源後,微單的CMOS是一直在工作的。

說到這個問題,先得說另一個問題。我記得曾經有一位很懂電子技術的工程師問我:為什麼現在的相機還在用機械快門?為什麼不用電子快門?

我想他可能沒有仔細去看一看CMOS和CCD成像技術的書籍。

CMOS確確實實完全可以用電子快門的(有些微單的禮儀模式就是使用電子快門,曝光時沒有聲音的),可為什麼還要用機械快門呢?

原因很簡單:CMOS的電子快門就是電子掃描曝光,由於掃描時序的問題,多少會產生影像畸變。比如正圓形變成橢圓形。原理我不再深入解釋了,總之這是CMOS天生的問題。解決之道,日本人在幾十年前就確定好了。那就是引入機械快門。



這個理論依據是來自於日本米本先生所著作的傳感器基礎與應用一書。

所以微單離不開機械快門。既然離不開機械快門,又要實時取景。結果微單的拍照過程只有一下一種:

實時取景---快門關閉遮光---快門打開完成曝光---快門關閉---快門再次打開---恢復實時取景。

答案就是這麼複雜。也就是說現代數碼相機的快門其實是非常複雜的。我把它簡化為:一套電子快門和焦平面機械快門共同組成的快門系統。

由於引入了機械快門,照相機上的果凍效應並不明顯,但是在攝像狀態下,電子的rolling shutter特有的果凍效應就容易體現出來,在抽取4K攝像的靜態畫面時很容易找到。果凍的形成是攝影機本身的特性決定的,使用CMOS傳感器的相機多數使用滾動快門,它是通過圖像傳感器逐行曝光的方式實現的。在曝光開始的時候,圖像傳感器逐行掃描逐行進行曝光,直至所有像素點都被曝光。當然,所有的動作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一般不會對拍攝造成影響。但如果被拍攝物體相對於相機高速運動或快速振動時。用滾動快門方式拍攝,逐行掃描速度不夠,拍攝結果就可能出現“傾斜”、“搖擺不定”或“部分曝光”等情況。這種滾動快門方式拍攝出現的現象,就定義為果凍效應。


91拍照聊相機


貌似現在的一些新相機,已經可以做到1/800秒的電子快門速度。但是當你帶著單反在晴朗的戶外時,你會發現快門到了2000以上。索尼一直致力於高速電子快門代替機械快門的研究,甚至把每一個像素配備一個開關電路,以實現畫面局部曝光,

CMOS的結構決定了純電子快門可以同時開始曝光,但無法同時結束曝光。同時機械快門簾幕的運動速度(全畫幅1/200-1/250秒)要比大多數cmos的讀取速度(1/10-1/15秒)要快得多。

所以使用機械快門簾幕來結束曝光要比純電子快門更接近理想的快門條件。在拍攝快速運動的物體的時候可以消除果凍效應,同時閃光同步速度也更高(理論上電子快門閃光觸發是可以實現的,只是同步速度不如機械快門所以沒有意義,包括a9的高速cmos可以拍攝運動物體,但讀取速度1/125秒還是不如機械快門)。可以防凍



娛樂小洪


首先了解一下電子快門和機械快門:電子快門是靠石英晶振電路來控制時間,機械快門是靠一套複雜的齒輪傳動來控制時間。

機械快門是用彈簧或是電磁手段,控制幾片葉片的開閉,或是兩層簾幕像舞臺“拉幕”一樣左右或上下以一定寬度的縫隙“劃過”成像像場窗口,讓窗口獲得指定時間長短的“見光機會”

電子快門是利用了CCD不通電不工作的原理,在CCD不通電的情況下,儘管像場窗口“大敞開”,但是並不能產生圖像。如果在按下快門鈕時,使用電子時間電路,使CCD只通電“一個指定的時間長短”,就也能獲得像有快門“瞬間打開”一樣的效果。現時相機大部分都是機械快門和電子快門設計。如果單純電子快門,鏡頭長時間對著強光,那樣通過鏡頭的聚焦作用,很容易燒壞後邊“大敞門”的CCD感光器件等問題。

手機所謂的電子快門只是聽到聲而已,其實是沒有機械快門那樣開合功能的。



祥風和影


照相機用機械快門而不是用電子快門,這是照相機的使用習慣,照相機體積大,有重量感,兩隻手分工不同,快門按健用食指,而拇指負責其它鍵,左手負責機身固定,這給機械快門留下可用空間,再加上照相機是由膠片相機升級換代產品,科技進步的產物。但機械快門還是保留下來,和使用習慣也有一定關係。手機就是以打電話為主,附加拍照功能,手機以輕,薄靈活方便,由於體積薄,不可能裝機械快門,單手就可以操作手機大部分功能,而照相機一般是兩隻手協作才能完成操作!




孤影旅拍


就兩個原因吧,我個人認為。

第一是為了省電,這個不用多解釋吧?續航能力在專業運用領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就像士兵手中的槍,容易理解吧?

第二是可靠性。機械式快門,來源自鐘錶工業,(題外話,從銷售分類來說,相機與鐘錶近百年都屬同一門類),可靠性用了近百年時間來確認,基本上沒有人會懷疑。

這個問題,在專業的運用領域,不是重要而是致命性的問題。

而電子快門,對應以上兩點,現目前為止,還不能說已經完全解決,很簡單,需要的是時間,必須要用時間來驗證。


全利88


目前主流單反相機採用的是機械快門 快門的作用是遮擋和釋放光線,控制光線照射到膠片或傳感器的時間(也叫做曝光時間)。 傳統的快門是機械式的,通過簾幕物理遮擋和開放來控制進光時間,對光線的控制比較直接,但其結構精密工藝要求高,而且容易有機震、噪音、壽命等缺點。 


攝影楊峰


因為機械快門在某些方面優於電子快門,如果沒有機械快門相機畫幅下面要比上面慢非常多。手機之類的因為傳感器物理尺寸小,讀取色彩深度低,所以容易製造全局電子快門不會畸變。


凌波詩片


我只懂得拍照。我個人覺得個人的影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然後我自己的經驗就是感覺拿起手調好角度,你覺得想拍什麼你就調好什麼的角度來拍攝,感覺自己良好的角度就進行拍攝就會有狀態了,







許許的海洋


它可以精準控制快門,使齊達到最佳曝光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