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民國時期的俗稱“黃魚”的金條值多少錢?

有膽英雄


"黃魚"是我們在電影和電視劇當中經常看到的東西,尤其是在諜戰劇中,經常會出現這個詞語。那麼,"黃魚"到底是指的什麼呢?

黃魚是近代以來對於黃金的別稱。我們知道,清末以前人們之間交易都是使用真金白銀來進行交易,所以導致了國家貴金屬資源的流失。等到民國建立以後,國家利用銀元代替了真金白銀,後來又採用了法幣。政府規定市場交易不能使用真金白銀進行,必須使用法幣,中國銀行進行統一收購,然後用法幣來進行兌換。然而在那個動盪的時代,人們都知道只有這貴金屬在手裡面才足夠穩當,法幣會隨著戰爭的發展而不斷貶值。

事實上,這種看法是正確的,自從中日戰爭打起來以後,國民政府的通貨膨脹越來越高,紙幣也在不斷貶值,所以貴金屬交易又在偷偷進行。國民政府因為忙於戰爭統制,所以無暇顧及這樣的交易行為,只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經過幾年以來艱苦卓絕的抗戰,中國終於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然而民生的凋敝也隨之而來,國民政府沒有就經濟問題而改善,反而只在於研究怎麼樣幹掉八路軍,所以國民政府在經濟上又採用了貴金屬交易。除了給社會開禁以外,政府還製造了很多規格的黃魚出來。從五錢,一兩一直到十兩不等。

黃金的重量成為了衡量黃金的一種方式手段。一般來說一兩的黃金被稱為是小黃魚,而十兩的黃金被稱為是大黃魚,如果按照兩說的話,可能很多民眾不甚知曉,我們可以把這換算成為克來計算一下。由於計算過程比較繁瑣,所以筆者在這裡直接把結果公之於眾好了。

一根小黃魚換算成克來說應該是在31克左右,市值人民幣是一萬元,而一根大黃魚重量在312克,市值人民幣在十萬元左右,所以這黃魚就像是現在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不管是在任何時代,您帶著一萬元或者十萬元去逃難,那得多辛苦?所以帶著黃魚才是最好的便於攜帶的產品,帶一根大黃魚就是攜帶了十萬人民幣鉅款,跑到哪裡都能夠生存下來。

既然黃魚這麼值錢,所以製作它的過程也是比較嚴密的,工人必須使用精密儀器一絲不苟的進行操作,而且出產也完全被中央控制。製作出來的金塊質地比較均勻,氣泡也比較少。

黃魚市值高,質量好,所以購買力也不會太差。我們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一個在上海工作的警察一個月能夠拿三十塊大洋的工資,這已經足夠一個三口之家在上海生活了,而一根一兩的小黃魚就可以兌換三十個大洋,也就是說,一根小黃魚就可以足夠在上海過一個月。1937年的上海一枚大洋可以購買十六斤大米,所以一根小黃魚就可以購買大米四百八十斤,而大黃魚的購買力就更加可怕了。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黃魚也漸漸地淡出了人類的視線。隨著國民政府的垮臺,新生的人民政府宣佈停止貴金屬作為基本貨幣,並且宣佈將使用新貨幣來代替舊貨幣,所以黃魚也就被人民政府廣泛回收了。回收來的黃魚被送回爐子中重新熔化,除了重新鑄造成金塊貯藏以外,其它黃金被製作成各種各樣的首飾放入市場中流通。

然而,不久以前在一家拍賣行裡面,黃魚又重新出現在人們眼中,只不過這個時候的黃魚已經不能夠完全按照市值來進行兌換了,因為它本身也已經具備了很高的歷史價值了。


無筆


民國時期的的黃魚分大黃魚和小黃魚,大的指大金條,小的指小金條,大黃魚是十兩,摺合成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以350一克計算,民國時期的一條大黃魚值現在的10.9375萬元;小黃魚重量是一兩,也就是31.25克,摺合下金額為1.09375萬元。

民國(黃魚)金條說法的來歷

據說軍統情報局局長戴笠,對黃魚是非常熱愛,注意,這裡指的是真正的黃魚,戴笠愛吃魚,尤其是浙江美味的黃魚。戴笠有個同學,見戴笠混的風生水起,深得蔣介石厚愛,於是決定通過戴笠認識蔣介石,好混個一官半職,他聽說戴笠喜歡黃魚,特意將家中多年積蓄的6根金條作為禮物,最後送給了戴笠。

戴笠打開一看,瞬間火冒三丈,“現如今百姓食不果腹,與其送給我這金條,還不如換成糧食給百姓!”原來是此人誤解,之後去買了幾條油炸黃魚送給戴笠,戴笠這才消氣,很快,這個同學就接到了任用統治。

民國時期黃魚金條

民國初年,國名政府實施法幣政策,控制黃金交易,也就是說,百姓有黃金和白銀的必須去銀行兌換法幣,禁止黃金在市場上流通,但是金條值錢,大家都會私藏幾根,就和現在人們存款一樣,以備不時之需。

到了抗戰時期,法幣貶值,國民政府又開始決定開放外匯市場,允許黃金買賣,收回法幣,政府命令中央造幣廠生產金條,再由銀行控制,運輸到各個地區,百姓要用金條必須去銀行、錢莊兌換成銀元,因為製作的金條都是大金條(大黃魚),只有兌換成小金額才可以在市面上流通,

1946年的時候,上海外灘中央造幣廠還生產了金條,他們使用半自動式金條壓軋機制成多個重量的小金條,所以生產的金條分好幾種,有五錢、一兩、二兩、三兩、五兩、十兩等種類,十兩的金條統稱大黃魚,一兩的統稱小黃魚。

當時市場上流通的“大黃魚”並不多,這些“大黃魚”金條每一條都印有“孫中山”、“布徽”圖案或者“中央造幣廠”的字樣,另一面就寫著金條的重量、成色以及數量編號。其實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民間的這些大黃魚、小黃魚全部都被政府回收熔化,民間又出現了很多用黃金製作成首飾的作坊,所以民國時期留下來的大小黃魚金條已經非常稀少。

2017年春季西冷拍賣會

這次拍賣會上就出現了“中央造幣廠孫中山像五兩廠條”,這枚廠條長70.5mm,寬30.2mm,厚3.8mm,是5兩重的金條,其價值已經不能按照黃金價格來計算了。


貓眼觀史


民國時期的電視電影,經常可以看到整箱整箱的金條。黑市上走私物品,官場上行賄受賄,有錢人儲存財富,用的都是金條。為了掩人耳目,一般都用大黃魚小黃魚代稱,那麼民國時期的金條究竟價值如何呢?

民國的金條規格很多,有一兩、二兩、三兩、五兩、十兩數種,但當時最流行的就是稱為大黃魚和小黃魚的兩種規格。

大黃魚,指的是十兩一個的大金條,小黃魚指的是一兩一個的小金條。

本來“大黃魚”是當時通行的規格,有錢人通常兌換一些作為壓箱底錢,遇到逃荒逃難攜帶也方便,但是後來金貴銀賤,兵荒馬亂,許多普通百姓也希望購買黃金作為儲備,大黃魚太貴買不起,許多商家因此鑄造了1兩一根的小金條,也就是俗稱的“小黃魚”。

舊制一斤約為16兩,1兩=500/16=31.25克;所以,“大黃魚”金條摺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

按照估計市場最新紙黃金價格:一克約為270元人民幣,一條大黃魚約合84375元,一條小黃魚約合8437元。

當然時代不一樣了,黃金的購買力也不一樣,1949年,三條小黃魚就能在北京買個小型四合院。今天同樣重量的黃金連一個平方都買不到。

除此以外:民國時期的金條具備一定的收藏價值,之前就有藏家在網上披露:一條民國小黃魚,市場成交價格已超過了2萬元。

如果你家裡有祖傳下來的民國金條,可以好好估量估量,看看價值幾許,說不定就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日慕鄉關


亂世黃金,這話一點不假。尤其在民國時黃金交易十分活躍,上海是當時世界第三大黃金交易市場。而俗稱“黃魚”的官方鑄造的廠條更是受到歡迎!1945年8月至1946年2月間共製出各種重量的小金條42.7萬餘根,總計144萬餘市兩。其中,昆明分廠鑄黃金廠條8萬餘市兩。


其中,民國政府中央造幣廠鑄造的金條,稱為“廠條”,從45年至49年間鑄造的,用於黃金儲蓄存款到期兌付和戰時臨時軍餉,一般分別鑄有10兩、5兩、1兩、半兩,其中一兩重的金條稱為“小黃魚”,十兩重的稱為“大黃魚”。“大黃魚”(重10民國兩、現在大約是312克),“小黃魚”(重量為1民國兩、大約是31克)。每枚正面打有重量、成色及數量編號。

而存市量最大的所謂的金條,其實我們叫商錠,就是金鋪用於製作黃金首飾而臨時鑄造便於儲存的金條,成色、重量均無保障。

1盎司=1民國兩=31.1035克,按照今天的國際金價,“小黃魚”價格為11091.3955元, “大黃魚”的價格就是110913.9547元人民幣。

當然,這只是民國金條的表面價值,由於留存不多的廠條被銀行回收熔化,而民間也有將金條融化改做首飾的傳統,所以黃魚具有相當的收藏價值!

到了今天,民國 10兩“大黃魚”廠條的基本價格都在17-19萬之間,倒是嘉德曾拍出過22萬的價格,實重316.27g,五兩則為92000元。遠高於本身價值。


其實民國時,這些“黃魚”的購買力還是非常高的,一根小黃魚大約可以兌換30-40塊大洋。而在1949年之前,100塊大洋可以買到北京小型四合院,算下來就是三根小黃魚。

不過這些金條一般都不會花出去,主要是當硬通貨藏起來,花費的時候兌換成銀元來使用。



從小愛歷史


“黃魚”,1946年末,上海外灘中央造幣廠加鑄的金條。鑄成後,即陸續交中央銀行空運到各地備用,以供民眾兌換。金條分五錢、一兩、二兩、三兩、五兩、十兩數種,舊時上海俗稱十兩重(舊制,一斤=16兩)的金條為“大黃魚”,摺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一兩重的金條為“小黃魚”,摺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

如果按照市場價格,343元/克,那麼“一條大黃魚”的價格應該是:312.5克×343元/克=107187.5元。

“一條小黃魚”的價格是:31.25克×343元/克=10718.75元。

也就是一根“大黃魚”金條是現在的十萬塊,“小黃魚”金條是現在的一萬塊左右。這是按照黃金的價格來估算。

但實際上,“大黃魚”與“小黃魚”,還是一種收藏品,可以作為古物收藏,這個歷史價值在裡面,自然比單純的黃金售價要貴很多。

廠條上的編號代碼表示不同的鑄造廠,如編號代碼以CK、CA、CC開頭的,為重慶中央造幣廠或昆明中央造幣分廠生產的;編號代碼以CB、CD開頭的,是上海中央造幣廠或南京中央造幣分廠生產的。每枚一面壓有民國財政部“孫中山”“布徽”圖案或“中央造幣廠制”字樣,另一面打有確切重量、成色及數量編號。

一條大黃魚有點於眾不同,不是平面金板切割的,而是常見的銀樓澆鑄的,當時央行也將部分國庫大金條委託有信譽的銀樓改鑄,應急市場之需求。一般10兩廠條軌字以D開頭,而這條軌字以S開頭,S擬代表是上海。

2015年北京誠軒拍賣有限公司春季拍賣會拍賣的民國時期中央造幣廠制孫中山像布圖五兩廠條一枚,編號:CD22980,成色:991.0,重量:4.966市兩,實際155.3克,保存頗佳,預估價為7-9萬元,成交價是80500元。比市場價溢價60%左右。

也就是從收藏角度來看,“大黃魚”與“小黃魚”這樣的金條,實際幾價格在金價的基礎上,至少上漲60%。


波士財經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民國時期,鈔票是不靠譜的。

話劇茶館中,大兵在北平王老闆的茶館裡勒索。王老闆無奈,拿出鈔票打點他們。

誰知道,大兵們說:屌!誰要鈔票?要現大洋!

當時軍閥割據,每個軍閥都發行自己的貨幣,全國有很多種鈔票。

但這些鈔票不靠譜,因為軍閥自己隨時可能完蛋,他們鈔票瞬間可能成為廢紙。

另外,鈔票就算可靠,貶值也很厲害。

100元法幣在1937年可買2頭牛,1945年只能買2個雞蛋。

所以,當時比較可靠的就是現大洋。

但是,大洋的重量較大,體積也大,1塊銀元的重量差不多1兩,大家算算500塊大洋就多重了。一二個人,沒有辦法大量攜帶。

於是,金條就很重要了。

誰都知道,金條的價值遠遠高於銀元。

至於金條也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大黃魚,也就是10兩一根的金條。

這種金條含金量很高,在1935年前後,一條大黃魚可以換300到400塊銀元。

自然,10兩黃金也不輕,而且市價太高了,不適合用來平時的購物,只能用來作為儲蓄。

為了日常使用,就出現了所謂的小黃魚。

小黃魚最常見的就是1兩一根,很輕便,價值30到40塊銀元。

這已經足夠了。

當時三口之家一個月的日常吃喝拉撒住房,也不過只要10塊大洋。

自然,還有諸如2兩、3兩、5兩、10兩的小黃魚,還有更小的兩錢、四錢、半兩。

只是,常見的就是1兩、5兩金條。

民國曆史上,南京國民政府有過3次大規模的金條鑄造。

第1次是國民政府北伐成功以後,為了穩定全國金融,在1928年鑄造了大量金條。

這批金條的質量最好,含金量高達98%以上。


第2次是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時候,當時老百姓支援抗戰將大量黃金交給政府穩定經濟,現在戰爭結束自然需要提現。

國民政府從美國進口一部分黃金,由中央造幣廠切割鑄造金條。

自1945年8月至1946年2月,共計製成各種重量的金條42.7萬餘條,總重144萬餘市兩,大體完成了老百姓的提現。

第3次則是1948年11月。當時國民政府已接近崩潰,很多民眾已經拒絕收取金圓券。國民政府為了穩定金融以及可以從民間購買物資,再次開始鑄造金條,還是從美國進口黃金。

截止1949年3月,共生產各種重量的金條111萬餘條,計重153萬餘市兩。

我們今天看到的金條,大部分都是這3個時期鑄造的。


薩沙


諜戰劇《潛伏》中,主人公餘則成替軍統天津站站長吳敬中敲詐商人穆連成。為了獎勵餘則成的賣力,也為了分贓,吳站長通過妻子送給餘則成的"妻子"一根金條。從電視劇上面的畫面看,這跟金條有10兩重,就是世面上俗稱的"大黃魚"。金條分兩種,一種叫做"大黃魚",一種叫做"小黃魚"。

先說"小黃魚",它是"大黃魚"的1/10大小,既1兩重。在民國時期,度量衡採用舊制,"半斤八兩",一斤等於16兩,一兩=一斤的1/16=500克的1/16=31.25克。31.25克黃金,在20世紀40年代可以差不多等值於31枚銀元。我爺爺曾經在40年代的上海學徒,學徒工資是一個月3枚銀元,據他說,3枚銀元相當於現在的1000元。而依據資料,30枚銀元可以讓一個三口之家在上海過上一個月體面的生活。那麼,30枚銀元就等於現代的10000多元,10000多元讓"一個三口之家在上海過上一個月體面的生活"也大致對應的上。那麼,一根"小黃魚"=1兩黃金=一個月10000多元人民幣的生活。一根"大黃魚"=10根"小黃魚"=1兩黃金×10=一個月100000多元人民幣的生活。人民幣10多萬元的購買力=一根"大黃魚"的購買力。

餘則成是一個少校,月薪為135枚銀元,相當於一個月40000多元人民幣的購買力。這樣的高薪也匹配他的洋房。一根金條相當於他2~3個月的薪水。怪不得人人對職位趨之若鶩。當然,中央方面軍方的少校待遇和地方軍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懷疑探索者


因為那時候戰火紛飛,導致“錢不如黃魚”這也導致了黃魚的價值不能以常理來衡量;

黃魚分“大小”,先說小黃魚:

小黃魚即質量為1兩的金條,是由當時的中央銀行發行的金條,相比於大黃魚,更適合“低階層”的流通,但由於當時年代影響,雖然是“硬通貨”,但其價值也並不是普通人能使用得起的;

按照民國時期的“半斤八兩”來計算,一斤等於16兩,而一兩也就是31.25克;而按照現在的金價300元來算,一根小黃魚大概就是9375元,但當時的環境,可不能靠這種計算方式來算其價值;舉個例子:

就如電視劇中所表現的,各種軍隊在購買“軍火”的時候,都是以“大洋和黃魚”的價值來衡量的,而事實也確實如此,當時的一根小黃魚大概等於40塊大洋左右,而一條老式步槍需要30塊大洋,也就是說,一根小黃魚可以購一條老式步槍和充足的子彈;

而大金魚的質量是小金魚的十倍,但購買力可不止小黃魚的十倍這麼簡單;

一般大黃魚都是作為“土財主”壓箱底的寶貝被珍藏的,戰爭年代,本著“有錢不一定行,但有黃魚一定行”的道理,大黃魚一般都會作為“軍隊和軍隊”之間交易的時候才會出現,畢竟在平時,大黃魚太過貴重,也不易攜帶,所以也就大大降低了流通性;但其價值卻遠超小黃魚的十倍以上;但如果按照現在的金價還換算,一根大黃魚也是足足的“十萬塊”;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補充!


搞笑王者菌


民國時期是一個非常混亂的時期,軍閥混戰,百姓民不聊生,“亂世黃金,盛世古董”這些不適合普通百姓,在那個年代他們只有最普通的貨幣,但那個時候的貨幣沒有今天的這麼統一。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電視裡面關於民國時期使用比較多的就是袁大頭,雖然後來還有其他的一些貨幣流通,但是相較於袁大頭,顯然都是效果甚微。



但是在當時這種貨幣也並不是大家心裡最信任的。要知道中國傳統觀念裡面最信任的其實還是拿在手裡的金子,這才是最有價值的。

所以在當時就算是手中有足夠的錢,很多的大戶人家手中還是會有一些金子之類的,就是為了防止時局動盪,或者是發生意外要逃跑,拿著金子還是比較實用的。

在當時求人辦事的時候也會送一些錢財,當然還是金子居多了。當時人們手中就有大小黃魚的說法。這可不是普通的一些可以食用的小黃魚,這可都是金子。



戴笠非常喜歡吃這個品種的魚,而且那個時候他正是官運亨通的時候,所以就有一個故人動了歪心思。送了幾條金條給他,但是他看到這些東西的時候非常的生氣,大罵這個人與其有這些錢,不如換成糧食給現在的百姓。

那個人一看惹怒了他,急忙就是送了幾條炸好的黃魚送去,這才熄了他的火。後來人們就會用黃魚來代指金條了。

在當時的金條規格其實還是很多的,但是對於它來說分的是大和小這兩種類型的,大的一般都是十兩左右的,但是這種的一般都是很重,而且平時的一些商家也是負擔不起的。



所以他們經常就選擇小的黃魚,只有一兩,這樣的小黃魚不僅是製作非常的方便,而且還非常容易些攜帶在當時進行大交易的時候,人們一般都是用這樣的黃魚裝滿一箱,沈甸甸的想不動心都是難得,所以大家都很樂意儲存一些這樣的黃魚。

但是很多人又該好奇了在當時金條還有白銀都是不可以在市面上流通的,更別提是這種的金條了,那麼肯定這種的一定是可以兌換的,這種貨幣到底值多少錢呢?

在2012年的時候曾經有人拍賣過這種五個金條,總共七十四萬,每個一兩的小金條基本也就是三萬左右這個樣子的,但是在民國時期的世面之上,就算是金條也沒有這麼高的價錢,畢竟那個時候物資匱乏,所以金子雖然值錢,但是沒有現在的這麼高,大概每克的金條也就是六百五十左右。

到了今天,物價飛漲。黃金的價格更是越來越高了,一直都是在三百左右徘徊的。所以按照現在的這個黃金計算,當時的一個大黃魚基本就是二十六萬了,比當時高的不止是一點點呢。一個小的也值兩萬六。


再加上他們的收藏價值,所以比普通的一些金價貴了更多,有三倍的附加值,但是由於後來新中國成立了,這種印著民國時期章的金條很多被融化了,現在基本上就沒有了,所以這種金魚的價值已經不是我們可以計算的出來的,都是具有收藏價值的,都是拿出來拍賣的。


小小嬴政


從前人們對銀行儲蓄認識不足的時候,有錢人家都會用金條來壓箱底。民國時期所謂的大小黃魚實際上就是大小金條,大金條按照老秤來稱的話就是10兩重,而小金條則有1兩重。換算成今天我們普遍所用的重量單位的話,大黃魚差不多就是312.5克,而小黃魚是31.25克。

大小黃魚這個名字其實來源於一個和戴笠有關的傳說。戴笠喜愛吃黃魚,他的手下經常從浙江買來黃魚送回重慶給他吃。戴笠的一個同窗想要藉著他的人脈在老蔣手下謀個一官半職,於是就將自己父親多年經商的積蓄換成了6根金條,當著眾人的面送給了戴笠

戴笠看到後卻很生氣,對他說:國難當前,你將這些金條送給我,不如換成糧食捐給百姓。這位同窗馬上領悟道戴笠的意思,回去之後到菜場買了小黃魚炸好,將金條碼在籃子底下,黃魚放在上面。戴笠這下子非常開心地收下了,這位同學也順利進了軍統局。

黃魚值不值錢不僅僅要看重量,還要看它的成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含金量。在民國時,市面上的金條主要來自與三個地方,一個是重要造幣廠的廠條,這也是老百姓心目之中質量最好的金條,政府做的產品,規格統一。大小黃魚其實上海人對政府廠條的稱謂,也就是上海中央造幣廠熔鑄的廠條,純度都能達到99%。

另外還有各地金鋪、金號、銀樓、銀號所鑄的商條,還有的就是外國的金條,也就是老百姓所謂的外條了。商條是商家鑄造,規格、重量和成色都要看顧客的要求,所以總體來說都是比較雜亂的。至於外條更不好說,基本上都是混金,成色基本上都是在90%到95%之間,能達到95%以上的基本上沒有。

所以對於老百姓來說,只有大小黃魚才是首選。在1946年的上海曾經出現過兌換黃魚的狂潮,中央造幣廠日夜趕工製造黃魚。隨著民國法幣的貶值,到了來年年初,一條10兩的大黃魚已經能賣到370萬元法幣。到了2月份,中央銀行停售黃金,買賣黃魚只得轉入地下進行。

黃魚到底有多值錢呢?在抗日戰爭初期,一根小黃魚可以兌換大洋30到40枚。隨著抗日戰爭的進展,黃金的價格越來越高,能兌換的銀元也越來越多。在1949年之前,北京一個小型的四合院的價格大約是100塊大洋,差不多就是三根小黃魚。而當時一個小康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也就只有15塊銀元,黃魚的價值可想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