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民国时期的俗称“黄鱼”的金条值多少钱?

有胆英雄


"黄鱼"是我们在电影和电视剧当中经常看到的东西,尤其是在谍战剧中,经常会出现这个词语。那么,"黄鱼"到底是指的什么呢?

黄鱼是近代以来对于黄金的别称。我们知道,清末以前人们之间交易都是使用真金白银来进行交易,所以导致了国家贵金属资源的流失。等到民国建立以后,国家利用银元代替了真金白银,后来又采用了法币。政府规定市场交易不能使用真金白银进行,必须使用法币,中国银行进行统一收购,然后用法币来进行兑换。然而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都知道只有这贵金属在手里面才足够稳当,法币会随着战争的发展而不断贬值。

事实上,这种看法是正确的,自从中日战争打起来以后,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越来越高,纸币也在不断贬值,所以贵金属交易又在偷偷进行。国民政府因为忙于战争统制,所以无暇顾及这样的交易行为,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经过几年以来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然而民生的凋敝也随之而来,国民政府没有就经济问题而改善,反而只在于研究怎么样干掉八路军,所以国民政府在经济上又采用了贵金属交易。除了给社会开禁以外,政府还制造了很多规格的黄鱼出来。从五钱,一两一直到十两不等。

黄金的重量成为了衡量黄金的一种方式手段。一般来说一两的黄金被称为是小黄鱼,而十两的黄金被称为是大黄鱼,如果按照两说的话,可能很多民众不甚知晓,我们可以把这换算成为克来计算一下。由于计算过程比较繁琐,所以笔者在这里直接把结果公之于众好了。

一根小黄鱼换算成克来说应该是在31克左右,市值人民币是一万元,而一根大黄鱼重量在312克,市值人民币在十万元左右,所以这黄鱼就像是现在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管是在任何时代,您带着一万元或者十万元去逃难,那得多辛苦?所以带着黄鱼才是最好的便于携带的产品,带一根大黄鱼就是携带了十万人民币巨款,跑到哪里都能够生存下来。

既然黄鱼这么值钱,所以制作它的过程也是比较严密的,工人必须使用精密仪器一丝不苟的进行操作,而且出产也完全被中央控制。制作出来的金块质地比较均匀,气泡也比较少。

黄鱼市值高,质量好,所以购买力也不会太差。我们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一个在上海工作的警察一个月能够拿三十块大洋的工资,这已经足够一个三口之家在上海生活了,而一根一两的小黄鱼就可以兑换三十个大洋,也就是说,一根小黄鱼就可以足够在上海过一个月。1937年的上海一枚大洋可以购买十六斤大米,所以一根小黄鱼就可以购买大米四百八十斤,而大黄鱼的购买力就更加可怕了。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黄鱼也渐渐地淡出了人类的视线。随着国民政府的垮台,新生的人民政府宣布停止贵金属作为基本货币,并且宣布将使用新货币来代替旧货币,所以黄鱼也就被人民政府广泛回收了。回收来的黄鱼被送回炉子中重新熔化,除了重新铸造成金块贮藏以外,其它黄金被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首饰放入市场中流通。

然而,不久以前在一家拍卖行里面,黄鱼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眼中,只不过这个时候的黄鱼已经不能够完全按照市值来进行兑换了,因为它本身也已经具备了很高的历史价值了。


无笔


民国时期的的黄鱼分大黄鱼和小黄鱼,大的指大金条,小的指小金条,大黄鱼是十两,折合成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以350一克计算,民国时期的一条大黄鱼值现在的10.9375万元;小黄鱼重量是一两,也就是31.25克,折合下金额为1.09375万元。

民国(黄鱼)金条说法的来历

据说军统情报局局长戴笠,对黄鱼是非常热爱,注意,这里指的是真正的黄鱼,戴笠爱吃鱼,尤其是浙江美味的黄鱼。戴笠有个同学,见戴笠混的风生水起,深得蒋介石厚爱,于是决定通过戴笠认识蒋介石,好混个一官半职,他听说戴笠喜欢黄鱼,特意将家中多年积蓄的6根金条作为礼物,最后送给了戴笠。

戴笠打开一看,瞬间火冒三丈,“现如今百姓食不果腹,与其送给我这金条,还不如换成粮食给百姓!”原来是此人误解,之后去买了几条油炸黄鱼送给戴笠,戴笠这才消气,很快,这个同学就接到了任用统治。

民国时期黄鱼金条

民国初年,国名政府实施法币政策,控制黄金交易,也就是说,百姓有黄金和白银的必须去银行兑换法币,禁止黄金在市场上流通,但是金条值钱,大家都会私藏几根,就和现在人们存款一样,以备不时之需。

到了抗战时期,法币贬值,国民政府又开始决定开放外汇市场,允许黄金买卖,收回法币,政府命令中央造币厂生产金条,再由银行控制,运输到各个地区,百姓要用金条必须去银行、钱庄兑换成银元,因为制作的金条都是大金条(大黄鱼),只有兑换成小金额才可以在市面上流通,

1946年的时候,上海外滩中央造币厂还生产了金条,他们使用半自动式金条压轧机制成多个重量的小金条,所以生产的金条分好几种,有五钱、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等种类,十两的金条统称大黄鱼,一两的统称小黄鱼。

当时市场上流通的“大黄鱼”并不多,这些“大黄鱼”金条每一条都印有“孙中山”、“布徽”图案或者“中央造币厂”的字样,另一面就写着金条的重量、成色以及数量编号。其实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民间的这些大黄鱼、小黄鱼全部都被政府回收熔化,民间又出现了很多用黄金制作成首饰的作坊,所以民国时期留下来的大小黄鱼金条已经非常稀少。

2017年春季西冷拍卖会

这次拍卖会上就出现了“中央造币厂孙中山像五两厂条”,这枚厂条长70.5mm,宽30.2mm,厚3.8mm,是5两重的金条,其价值已经不能按照黄金价格来计算了。


猫眼观史


民国时期的电视电影,经常可以看到整箱整箱的金条。黑市上走私物品,官场上行贿受贿,有钱人储存财富,用的都是金条。为了掩人耳目,一般都用大黄鱼小黄鱼代称,那么民国时期的金条究竟价值如何呢?

民国的金条规格很多,有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数种,但当时最流行的就是称为大黄鱼和小黄鱼的两种规格。

大黄鱼,指的是十两一个的大金条,小黄鱼指的是一两一个的小金条。

本来“大黄鱼”是当时通行的规格,有钱人通常兑换一些作为压箱底钱,遇到逃荒逃难携带也方便,但是后来金贵银贱,兵荒马乱,许多普通百姓也希望购买黄金作为储备,大黄鱼太贵买不起,许多商家因此铸造了1两一根的小金条,也就是俗称的“小黄鱼”。

旧制一斤约为16两,1两=500/16=31.25克;所以,“大黄鱼”金条折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

按照估计市场最新纸黄金价格:一克约为270元人民币,一条大黄鱼约合84375元,一条小黄鱼约合8437元。

当然时代不一样了,黄金的购买力也不一样,1949年,三条小黄鱼就能在北京买个小型四合院。今天同样重量的黄金连一个平方都买不到。

除此以外:民国时期的金条具备一定的收藏价值,之前就有藏家在网上披露:一条民国小黄鱼,市场成交价格已超过了2万元。

如果你家里有祖传下来的民国金条,可以好好估量估量,看看价值几许,说不定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日慕乡关


乱世黄金,这话一点不假。尤其在民国时黄金交易十分活跃,上海是当时世界第三大黄金交易市场。而俗称“黄鱼”的官方铸造的厂条更是受到欢迎!1945年8月至1946年2月间共制出各种重量的小金条42.7万余根,总计144万余市两。其中,昆明分厂铸黄金厂条8万余市两。


其中,民国政府中央造币厂铸造的金条,称为“厂条”,从45年至49年间铸造的,用于黄金储蓄存款到期兑付和战时临时军饷,一般分别铸有10两、5两、1两、半两,其中一两重的金条称为“小黄鱼”,十两重的称为“大黄鱼”。“大黄鱼”(重10民国两、现在大约是312克),“小黄鱼”(重量为1民国两、大约是31克)。每枚正面打有重量、成色及数量编号。

而存市量最大的所谓的金条,其实我们叫商锭,就是金铺用于制作黄金首饰而临时铸造便于储存的金条,成色、重量均无保障。

1盎司=1民国两=31.1035克,按照今天的国际金价,“小黄鱼”价格为11091.3955元, “大黄鱼”的价格就是110913.9547元人民币。

当然,这只是民国金条的表面价值,由于留存不多的厂条被银行回收熔化,而民间也有将金条融化改做首饰的传统,所以黄鱼具有相当的收藏价值!

到了今天,民国 10两“大黄鱼”厂条的基本价格都在17-19万之间,倒是嘉德曾拍出过22万的价格,实重316.27g,五两则为92000元。远高于本身价值。


其实民国时,这些“黄鱼”的购买力还是非常高的,一根小黄鱼大约可以兑换30-40块大洋。而在1949年之前,100块大洋可以买到北京小型四合院,算下来就是三根小黄鱼。

不过这些金条一般都不会花出去,主要是当硬通货藏起来,花费的时候兑换成银元来使用。



从小爱历史


“黄鱼”,1946年末,上海外滩中央造币厂加铸的金条。铸成后,即陆续交中央银行空运到各地备用,以供民众兑换。金条分五钱、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数种,旧时上海俗称十两重(旧制,一斤=16两)的金条为“大黄鱼”,折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一两重的金条为“小黄鱼”,折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

如果按照市场价格,343元/克,那么“一条大黄鱼”的价格应该是:312.5克×343元/克=107187.5元。

“一条小黄鱼”的价格是:31.25克×343元/克=10718.75元。

也就是一根“大黄鱼”金条是现在的十万块,“小黄鱼”金条是现在的一万块左右。这是按照黄金的价格来估算。

但实际上,“大黄鱼”与“小黄鱼”,还是一种收藏品,可以作为古物收藏,这个历史价值在里面,自然比单纯的黄金售价要贵很多。

厂条上的编号代码表示不同的铸造厂,如编号代码以CK、CA、CC开头的,为重庆中央造币厂或昆明中央造币分厂生产的;编号代码以CB、CD开头的,是上海中央造币厂或南京中央造币分厂生产的。每枚一面压有民国财政部“孙中山”“布徽”图案或“中央造币厂制”字样,另一面打有确切重量、成色及数量编号。

一条大黄鱼有点于众不同,不是平面金板切割的,而是常见的银楼浇铸的,当时央行也将部分国库大金条委托有信誉的银楼改铸,应急市场之需求。一般10两厂条轨字以D开头,而这条轨字以S开头,S拟代表是上海。

2015年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春季拍卖会拍卖的民国时期中央造币厂制孙中山像布图五两厂条一枚,编号:CD22980,成色:991.0,重量:4.966市两,实际155.3克,保存颇佳,预估价为7-9万元,成交价是80500元。比市场价溢价60%左右。

也就是从收藏角度来看,“大黄鱼”与“小黄鱼”这样的金条,实际几价格在金价的基础上,至少上涨60%。


波士财经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民国时期,钞票是不靠谱的。

话剧茶馆中,大兵在北平王老板的茶馆里勒索。王老板无奈,拿出钞票打点他们。

谁知道,大兵们说: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

当时军阀割据,每个军阀都发行自己的货币,全国有很多种钞票。

但这些钞票不靠谱,因为军阀自己随时可能完蛋,他们钞票瞬间可能成为废纸。

另外,钞票就算可靠,贬值也很厉害。

100元法币在1937年可买2头牛,1945年只能买2个鸡蛋。

所以,当时比较可靠的就是现大洋。

但是,大洋的重量较大,体积也大,1块银元的重量差不多1两,大家算算500块大洋就多重了。一二个人,没有办法大量携带。

于是,金条就很重要了。

谁都知道,金条的价值远远高于银元。

至于金条也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大黄鱼,也就是10两一根的金条。

这种金条含金量很高,在1935年前后,一条大黄鱼可以换300到400块银元。

自然,10两黄金也不轻,而且市价太高了,不适合用来平时的购物,只能用来作为储蓄。

为了日常使用,就出现了所谓的小黄鱼。

小黄鱼最常见的就是1两一根,很轻便,价值30到40块银元。

这已经足够了。

当时三口之家一个月的日常吃喝拉撒住房,也不过只要10块大洋。

自然,还有诸如2两、3两、5两、10两的小黄鱼,还有更小的两钱、四钱、半两。

只是,常见的就是1两、5两金条。

民国历史上,南京国民政府有过3次大规模的金条铸造。

第1次是国民政府北伐成功以后,为了稳定全国金融,在1928年铸造了大量金条。

这批金条的质量最好,含金量高达98%以上。


第2次是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时候,当时老百姓支援抗战将大量黄金交给政府稳定经济,现在战争结束自然需要提现。

国民政府从美国进口一部分黄金,由中央造币厂切割铸造金条。

自1945年8月至1946年2月,共计制成各种重量的金条42.7万余条,总重144万余市两,大体完成了老百姓的提现。

第3次则是1948年11月。当时国民政府已接近崩溃,很多民众已经拒绝收取金圆券。国民政府为了稳定金融以及可以从民间购买物资,再次开始铸造金条,还是从美国进口黄金。

截止1949年3月,共生产各种重量的金条111万余条,计重153万余市两。

我们今天看到的金条,大部分都是这3个时期铸造的。


萨沙


谍战剧《潜伏》中,主人公余则成替军统天津站站长吴敬中敲诈商人穆连成。为了奖励余则成的卖力,也为了分赃,吴站长通过妻子送给余则成的"妻子"一根金条。从电视剧上面的画面看,这跟金条有10两重,就是世面上俗称的"大黄鱼"。金条分两种,一种叫做"大黄鱼",一种叫做"小黄鱼"。

先说"小黄鱼",它是"大黄鱼"的1/10大小,既1两重。在民国时期,度量衡采用旧制,"半斤八两",一斤等于16两,一两=一斤的1/16=500克的1/16=31.25克。31.25克黄金,在20世纪40年代可以差不多等值于31枚银元。我爷爷曾经在40年代的上海学徒,学徒工资是一个月3枚银元,据他说,3枚银元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而依据资料,30枚银元可以让一个三口之家在上海过上一个月体面的生活。那么,30枚银元就等于现代的10000多元,10000多元让"一个三口之家在上海过上一个月体面的生活"也大致对应的上。那么,一根"小黄鱼"=1两黄金=一个月10000多元人民币的生活。一根"大黄鱼"=10根"小黄鱼"=1两黄金×10=一个月100000多元人民币的生活。人民币10多万元的购买力=一根"大黄鱼"的购买力。

余则成是一个少校,月薪为135枚银元,相当于一个月40000多元人民币的购买力。这样的高薪也匹配他的洋房。一根金条相当于他2~3个月的薪水。怪不得人人对职位趋之若鹜。当然,中央方面军方的少校待遇和地方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怀疑探索者


因为那时候战火纷飞,导致“钱不如黄鱼”这也导致了黄鱼的价值不能以常理来衡量;

黄鱼分“大小”,先说小黄鱼:

小黄鱼即质量为1两的金条,是由当时的中央银行发行的金条,相比于大黄鱼,更适合“低阶层”的流通,但由于当时年代影响,虽然是“硬通货”,但其价值也并不是普通人能使用得起的;

按照民国时期的“半斤八两”来计算,一斤等于16两,而一两也就是31.25克;而按照现在的金价300元来算,一根小黄鱼大概就是9375元,但当时的环境,可不能靠这种计算方式来算其价值;举个例子:

就如电视剧中所表现的,各种军队在购买“军火”的时候,都是以“大洋和黄鱼”的价值来衡量的,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当时的一根小黄鱼大概等于40块大洋左右,而一条老式步枪需要30块大洋,也就是说,一根小黄鱼可以购一条老式步枪和充足的子弹;

而大金鱼的质量是小金鱼的十倍,但购买力可不止小黄鱼的十倍这么简单;

一般大黄鱼都是作为“土财主”压箱底的宝贝被珍藏的,战争年代,本着“有钱不一定行,但有黄鱼一定行”的道理,大黄鱼一般都会作为“军队和军队”之间交易的时候才会出现,毕竟在平时,大黄鱼太过贵重,也不易携带,所以也就大大降低了流通性;但其价值却远超小黄鱼的十倍以上;但如果按照现在的金价还换算,一根大黄鱼也是足足的“十万块”;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补充!


搞笑王者菌


民国时期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军阀混战,百姓民不聊生,“乱世黄金,盛世古董”这些不适合普通百姓,在那个年代他们只有最普通的货币,但那个时候的货币没有今天的这么统一。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电视里面关于民国时期使用比较多的就是袁大头,虽然后来还有其他的一些货币流通,但是相较于袁大头,显然都是效果甚微。



但是在当时这种货币也并不是大家心里最信任的。要知道中国传统观念里面最信任的其实还是拿在手里的金子,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所以在当时就算是手中有足够的钱,很多的大户人家手中还是会有一些金子之类的,就是为了防止时局动荡,或者是发生意外要逃跑,拿着金子还是比较实用的。

在当时求人办事的时候也会送一些钱财,当然还是金子居多了。当时人们手中就有大小黄鱼的说法。这可不是普通的一些可以食用的小黄鱼,这可都是金子。



戴笠非常喜欢吃这个品种的鱼,而且那个时候他正是官运亨通的时候,所以就有一个故人动了歪心思。送了几条金条给他,但是他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非常的生气,大骂这个人与其有这些钱,不如换成粮食给现在的百姓。

那个人一看惹怒了他,急忙就是送了几条炸好的黄鱼送去,这才熄了他的火。后来人们就会用黄鱼来代指金条了。

在当时的金条规格其实还是很多的,但是对于它来说分的是大和小这两种类型的,大的一般都是十两左右的,但是这种的一般都是很重,而且平时的一些商家也是负担不起的。



所以他们经常就选择小的黄鱼,只有一两,这样的小黄鱼不仅是制作非常的方便,而且还非常容易些携带在当时进行大交易的时候,人们一般都是用这样的黄鱼装满一箱,沈甸甸的想不动心都是难得,所以大家都很乐意储存一些这样的黄鱼。

但是很多人又该好奇了在当时金条还有白银都是不可以在市面上流通的,更别提是这种的金条了,那么肯定这种的一定是可以兑换的,这种货币到底值多少钱呢?

在2012年的时候曾经有人拍卖过这种五个金条,总共七十四万,每个一两的小金条基本也就是三万左右这个样子的,但是在民国时期的世面之上,就算是金条也没有这么高的价钱,毕竟那个时候物资匮乏,所以金子虽然值钱,但是没有现在的这么高,大概每克的金条也就是六百五十左右。

到了今天,物价飞涨。黄金的价格更是越来越高了,一直都是在三百左右徘徊的。所以按照现在的这个黄金计算,当时的一个大黄鱼基本就是二十六万了,比当时高的不止是一点点呢。一个小的也值两万六。


再加上他们的收藏价值,所以比普通的一些金价贵了更多,有三倍的附加值,但是由于后来新中国成立了,这种印着民国时期章的金条很多被融化了,现在基本上就没有了,所以这种金鱼的价值已经不是我们可以计算的出来的,都是具有收藏价值的,都是拿出来拍卖的。


小小嬴政


从前人们对银行储蓄认识不足的时候,有钱人家都会用金条来压箱底。民国时期所谓的大小黄鱼实际上就是大小金条,大金条按照老秤来称的话就是10两重,而小金条则有1两重。换算成今天我们普遍所用的重量单位的话,大黄鱼差不多就是312.5克,而小黄鱼是31.25克。

大小黄鱼这个名字其实来源于一个和戴笠有关的传说。戴笠喜爱吃黄鱼,他的手下经常从浙江买来黄鱼送回重庆给他吃。戴笠的一个同窗想要借着他的人脉在老蒋手下谋个一官半职,于是就将自己父亲多年经商的积蓄换成了6根金条,当着众人的面送给了戴笠

戴笠看到后却很生气,对他说:国难当前,你将这些金条送给我,不如换成粮食捐给百姓。这位同窗马上领悟道戴笠的意思,回去之后到菜场买了小黄鱼炸好,将金条码在篮子底下,黄鱼放在上面。戴笠这下子非常开心地收下了,这位同学也顺利进了军统局。

黄鱼值不值钱不仅仅要看重量,还要看它的成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含金量。在民国时,市面上的金条主要来自与三个地方,一个是重要造币厂的厂条,这也是老百姓心目之中质量最好的金条,政府做的产品,规格统一。大小黄鱼其实上海人对政府厂条的称谓,也就是上海中央造币厂熔铸的厂条,纯度都能达到99%。

另外还有各地金铺、金号、银楼、银号所铸的商条,还有的就是外国的金条,也就是老百姓所谓的外条了。商条是商家铸造,规格、重量和成色都要看顾客的要求,所以总体来说都是比较杂乱的。至于外条更不好说,基本上都是混金,成色基本上都是在90%到95%之间,能达到95%以上的基本上没有。

所以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有大小黄鱼才是首选。在1946年的上海曾经出现过兑换黄鱼的狂潮,中央造币厂日夜赶工制造黄鱼。随着民国法币的贬值,到了来年年初,一条10两的大黄鱼已经能卖到370万元法币。到了2月份,中央银行停售黄金,买卖黄鱼只得转入地下进行。

黄鱼到底有多值钱呢?在抗日战争初期,一根小黄鱼可以兑换大洋30到40枚。随着抗日战争的进展,黄金的价格越来越高,能兑换的银元也越来越多。在1949年之前,北京一个小型的四合院的价格大约是100块大洋,差不多就是三根小黄鱼。而当时一个小康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只有15块银元,黄鱼的价值可想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