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石泉:戰“疫”場上的“福爾摩斯”

在石泉縣上下共克時艱、共同抗疫的這個春天,一大批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警察、志願者、社區工作人員進入我們的視野,成為抗疫“明星”,然而,還有一群人,他們低調抗疫、作戰隱蔽,石泉縣“零”紀錄的戰果背後也飽含著他們不為人知的艱辛付出。

“流調”是流行病學調查的簡稱,是疫情防控過程中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在石泉縣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有一支由12人組成的專業流行病學調查隊伍,他們中年齡最大的50歲,年齡最小的25歲,但他們都有一個特殊的使命,那就是做戰“疫”場上的“福爾摩斯”,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好,感謝您配合我們的工作,謝謝,再見!”2020年2月24日,石泉縣疾控中心計思遠掛斷了一個長達82分鐘的流調電話。張某,熨斗鎮人,返石之前有武漢暴露史,出現頭暈、咳嗽等症狀,指揮部接到縣醫院報告後,高度重視,要求疾控中心進行核酸檢測並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短暫休息後,計思遠完成了一份長達7頁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報告中,張某基本信息、外出務工及返鄉過程、返鄉後排查管理情況、接觸人員等信息一一闡述,張某的整個行動軌跡可謂是無縫鏈接。

“我們進行取樣的同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到現場與患者及相關人員面對面交流,特殊情況下采取電話詢問。瞭解患者患病前後的暴露史、接觸史、活動軌跡、就醫情況等,尋找與傳染源、傳播途徑有關的蛛絲馬跡,為判定密切接觸者並採取隔離措施、確定消毒範圍等提供依據。”石泉縣疾控中心流調組組長凌小松介紹說。

在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的過程中,他們不僅要具備福爾摩斯探案般的縝密思維,也要像心理醫生一樣善於安慰被調查人,引導被調查者回憶自己的行動軌跡,接觸人員等信息。

“她可能很害怕,擔心自己真的感染上了新冠肺炎,所以她的情緒特別激動,說話帶哭腔,沒有邏輯,斷斷續續。”馮躍玲說起2月19日接觸的那個發熱的年輕女孩,滿是憐愛。馮耀玲今年50歲,是此次流調人員中年齡最大,也是最善於溝通的一名老疾控人。在她的安慰下,女孩最終平復了情緒,配合她完成了流調工作。

“我們12個人分成了3班,24小時接收指揮部醫療救治組的指令,哪裡有風險源,我們就到哪裡。要說危險,也確實是危險,我們接觸的人都是疑似病人或密切接觸者,在沒有排除之前,都是隱患。但我們沒有一個人退縮,樊寧秀、馮如月、凌小松他們幾個家裡都有小孩,我和劉康家裡都有生病的老人,也擔心萬一調查對象被確診,我們也有很大的風險。但是,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使命。”馮躍玲堅定地對筆者說。

“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使命”,這就是石泉縣疾控中心12名流調人員的心聲,他們甘當 “疫”戰中隱形的“福爾摩斯”,把安全留給他人,把風險留給自己,把精彩留給他人,把平凡留給自己。(劉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