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人的一生中有三樂,你認為是哪“三樂”呢?

九月的葉子


人生三樂,應人而異,古今不同。

聖人孔子有三樂: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晚而喜《易》,韋編三絕,不亦樂乎?孔子好學,學以致用,故以“學而時習之”為人生第一樂。此一樂,為孔子人生階值之所在,是一切快樂之基礎,故不必詳敘其故。

“有朋自遠方來”,實際是指孔子有教無類,廣聚天下英才而教之。這一樂,後來孟子替孔子說清了。孟子說:“君子有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孔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為人生一大樂,名副其實,半句不虛。孔子門徒三千,賢者七十有二,粉絲更是不計其數,更有子路、子貢、顏回等一干老鐵常隨左右,生死與共,豈非人生一大樂哉?尤其孔子得顏回,不僅為一大樂,更是一大幸。不過,得之大幸,失之亦是大不幸!顏回英年早逝,對孔子的打擊不可言狀,比喪子之痛猶甚。

孔子晚年最大的樂趣就是研讀《周易》,讀《易》達到手不釋卷,廢寢忘食,如與時間百米賽跑的程度。《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孔子晚年才真正發現了《周易》的價值,但又深感老之已至,所餘生命有限,故把研讀《周易》作為餘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並以之為最大樂趣。聖人重道,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故《周易》帶給夫子的快樂是常人所無法理解的。

古代普通仕者、文人墨客的三大樂,世人口口相傳到如今的一句話就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而庶民百姓的三大樂通俗講就是“幾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社會發展到現在,還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樂趣,而且更加多樣化。所以各人有各人的樂趣,誰也不必強求誰,自得其樂足矣。筆者年已半百,老父康健,妻賢子孝,生活雖然平庸,不過悠然自得,常有不足樂而樂之樂。若非要總結出自己的人生三大樂,搜腸刮肚也沒湊齊,或覺不足為外人道也,只覺閒暇時效聖人之行,喜讀《周易》,並有些心得感悟,寫出來發至頭條、百度等號,與不斷增長的粉絲們共享,並與他們一起談文論道,假孔子高徒子夏之故壇,博得一些點贊,掙得幾塊抽菸資費,我覺得這是我當前的一大樂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