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沙溢宅家變“保姆”:童年有怎樣的父愛,決定孩子的一生

沙溢宅家變“保姆”:童年有怎樣的父愛,決定孩子的一生

對於男孩來說,父親的影響格外重要。

爸爸們不妨就從最基礎的——做家務開始吧。

——虎媽


作者 | 雯子

來源 | 男孩派(洞見旗下賬號)


近日,沙溢分享了一段疫情期間宅家的視頻。

視頻裡的沙溢正在廚房認真地準備午餐,切菜手法利落,配菜有條不紊,一看就是“老廚子”。

沙溢宅家變“保姆”:童年有怎樣的父愛,決定孩子的一生

在紛雜多變的娛樂圈中,沙溢與胡可是眾多的明星夫妻中,備受網友羨慕的一對。

雖說老沙現在不復當初老白的風流倜儻,但絲毫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好丈夫、好爸爸。

這不,宅在家的日子裡,沙溢和胡可夫妻倆的分工也很明確:胡可負責收拾屋子,沙溢負責一日三餐。

安吉和弟弟對菜的味道讚不絕口,弟弟更是給爸爸做的菜100分的高贊。

沙溢宅家變“保姆”:童年有怎樣的父愛,決定孩子的一生

雖然,沙溢不忘“訴苦”,說自己在家已經連續做飯18天了,累得眼角紋都加深了。

但是看到孩子們臉上滿足的笑容,幸福感還是油然而生。

一個男人最可愛的地方在哪裡?

在廚房為妻兒做美食的時刻;

陪孩子一起玩耍的時刻;

抱起孩子幫你一起換尿片的時刻;

擼起袖子和你一起打掃的時刻……

男人做的家務,不僅僅是家務,更是對妻子的愛和對孩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沙溢宅家變“保姆”:童年有怎樣的父愛,決定孩子的一生

爸爸做家務,男孩更聰明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曾對全國2萬名家長和2萬名小學生進行家庭教育調查,結果表明:

在孩子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活的家庭裡,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86.92%;

而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為3.17%,足足相差了27倍。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在談及自己的家庭教育時,他說:

“從小就被媽媽灌輸要學會自己做飯的意識,每次上學也會帶著自己的飯與同學分享。”

他還在採訪中說:

“動手做飯跟做實驗一樣,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打開冰箱,拿冰箱中僅有的材料下廚,能做出一頓美味可口的飯菜,就是在有限的資源中求變、求好。”

沙溢宅家變“保姆”:童年有怎樣的父愛,決定孩子的一生

正是因為有這種經驗和能力,使得他在科學研究中面臨瓶頸問題時,總能進行科學有效的思考。

培養男孩動手做家務的能力,爸爸的作用遠大於媽媽。

在兒童發展心理歷程裡,在面對危險、困難時,相比媽媽,他更看重爸爸的反應,

他更會學習、模仿爸爸的行為。

許多研究結果顯示:

爸爸高投入地參與家庭生活,嬰兒期的孩子,更容易感到安全、建立對新環境的信心,從而更有探索周圍事物的慾望。

這些結論,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爸爸在家務上投入的時間越多,男孩就會越成功。

沙溢宅家變“保姆”:童年有怎樣的父愛,決定孩子的一生

爸爸做家務,男孩更有責任心

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爸爸做家務的行為會被兒子模仿,有助於培養男孩的家庭責任感,更能增強孩子與他人協作的能力。

王俊凱曾在節目中談及,父親是個家務能手,做的飯菜比媽媽做的還要好吃,而他也在爸爸的影響下,從懂事起就經常幫家裡分擔家務活。

正是從小懂得父母的不易,讓這個少年的身上儲存了更多的責任感和上進心。

沙溢宅家變“保姆”:童年有怎樣的父愛,決定孩子的一生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參加《中國家庭幸福系統》論壇中表示:

父母從小要給孩子植入分享家務的概念。

哪怕是讓孩子幫著拿一雙拖鞋,倒一杯水,都能從小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會照顧父母的人。

一旦孩子把照顧父母當做既定的事實,這才能夠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點一點肩負起應有的責任。

當爸爸媽媽兩個人都參與到家務當中,孩子們才會自然參與進來。

他們做什麼事都會有意識地想到父母,考慮到自己所處的家庭,而不需要父母刻意地去培養。

做家務,讓孩子更懂責任與擔當,未來才會更幸福。

沙溢宅家變“保姆”:童年有怎樣的父愛,決定孩子的一生

爸爸做家務,男孩將來更幸福

美國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有一次在西雅圖舉辦講座時被一位父親問道:“我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長大以後考上哈佛大學”。

他果斷回答說:“回家好好疼愛妻子!”

今天放眼全球,人們花了大力氣來創造性別平等的環境,依然有很多男人認為:君子遠庖廚。

曾經看過這樣一組數據:

中國男性做家務的時間排名世界倒數第四,


女性平均做家務時間為2小時6分鐘,男性為45分鐘,


女性比男性多81分鐘。

沙溢宅家變“保姆”:童年有怎樣的父愛,決定孩子的一生

這張表說明了什麼?

我們每天只有24小時,除去睡覺的8小時,上班的8小時,每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只有8個小時!而媽媽們將這僅有的自由支配時間的絕大多數,都貢獻給了家庭。

而且這種分工模式,很早就奠定在孩子們的心中了。

密歇根大學有一項研究就表明,男女在做家務上的不平等,從孩子還很小時就已經產生了——10-17歲女孩平均每週比男孩子多做2個小時的家務。

這種不平等的分工模式,不僅會影響女孩的職業選擇,更會影響男孩的人生觀和婚姻觀。

在《做家務的男人》中,袁弘實力圈粉:

老婆還在睡夢中,袁弘就起床做早飯;

孩子醒了,第一時間去抱,然後熟練地衝奶、哄孩子喝奶;

老婆吃早餐,自己帶娃,老婆吃完自己再吃,然後收拾碗筷、洗碗;

沙溢宅家變“保姆”:童年有怎樣的父愛,決定孩子的一生

這得益於袁弘有個玩得轉戶外活動,做得了滿桌佳餚的爸爸,從小耳濡目染的袁弘覺得做家務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平常而自然。

而因為家暴女友頻上熱搜的蔣勁夫,卻曾在博客中透露自己的父親特別忙,經常出差,很少回家,父親很少和母親說話,更別提幫母親做家務了。

加拿大學者一項研究表明:家庭幸福的秘訣是家人之間一起做家務。

在夫妻共同協作或家務承擔大體均衡時,雙方的婚姻幸福感越強。

孩子們在充滿幸福感的家庭中成長,才有陽光般的未來。

正如托爾斯泰所說:

“假如一個人懂得怎樣勞動和怎樣去愛,那麼他將擁有美好的人生。”

沙溢宅家變“保姆”:童年有怎樣的父愛,決定孩子的一生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評論》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

分析了來自18個國家,18歲到89歲不等的1400名成年人及9歲到18歲不等的8600名孩子後,

人們發現,社會往往過於重視媽媽對孩子的影響,經常把孩子不好的性格特徵或行為歸咎於母親。

其實,爸爸們對於孩子的人格特徵、情緒性情等有更大的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指出,每天能與父親共處2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男子漢。

可以這麼說,童年得到的父愛,決定男孩的一生。

而爸爸們對孩子們品格養成最好的努力,也是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和妻子共同分擔家務。


*本文系男孩派(洞見旗下賬號),我家有男孩,成長交流平臺,120萬精英家長都已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