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歌曲是粵語歌好聽還是普通話歌曲好聽?為什麼?

1276c


雖然粵語歌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是在內地,依舊有一群忠實的粉絲,深深的熱愛著粵語歌。在KTV的熱門排行榜上,《浮誇》《萬水千山總是情》《光輝歲月》《真的愛你》《千千厥歌》等這些經典的粵語歌長盛不衰,相反,許多粵語歌對應的國語歌就沒那麼經典,那麼粵語歌詞到底好在哪兒呢?除了大家熟知的九聲調、古漢語用法以外,從文學的角度來講,到底粵語歌詞有哪些精妙之處呢?

beyond

第一:煉字。這個大家肯定上初中就學過,煉字就是推敲詩詞中的用字遣詞。課本里經常舉例的”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個“綠”字,還有”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一個字,巧妙傳神,使意象大增,生動形象又貼切。粵語歌詞也同樣是這樣,很多字都是精心選擇,初看覺得很突兀,仔細一想,猶如神來之筆。

例如 ,林夕給王菲寫的《曖昧》“愛或情借來填一晚 終須都歸還無謂多貪”這的“借”和“填”兩個動詞,用的相當美妙,再聯想一下這個首歌的主題是曖昧,主角那種糾結的感覺立馬就出來了:明知是曖昧,想以愛的名義留下來,或者只是短暫的一晚,無須多貪戀這種感覺。收尾緊跟著“天早灰藍,想告別,偏未晚。”內心的拉鋸戰,撲面而來,想要離開,但偏偏又不肯;還有林夕給陳小春寫的《獻世》“眼淚還是留給天撫慰,你是前度何必聽我吠。”一個”吠“字,可以說寫盡了失戀之人的卑微和低姿態,在愛人面前, 我的解釋、我的歇斯底里,低三下氣,就像是狗叫。後面“我這種身世,有什麼資格獻世”,更是卑微到塵埃裡。這個“吠”字,可謂一針見血。還有王菲《給自己的情書》:如門前大樹/沒有他倚靠/歸家也不必

撇雨。撇雨這個粵語詞彙,用在這也是相當美妙,甚至連發音都很美。

王菲

再舉個名詞的例子,林夕給陳奕迅寫的《明年今日》的金句:“在有生的瞬間能遇到你,竟花光所有運氣,到這日才發現,曾呼吸過空氣。”前一句很好理解,是典型的林夕式金句,令人非常動容,後一句“到這日才發現,曾呼吸過空氣”到讓我想很久,為什麼是空氣這個詞。後來想明白了,空氣是人活著的必要條件,所以空氣代指的應該是好好的過著。這兩句連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能夠在有生之年再遇到你,真的是花光我所有的運氣,再次看到你,我才發現,曾經一起非常開心的渡過。當然,還有一種理解,“空氣”代表的就是“曾經的你”,呼吸過空氣,說的就是曾經擁有過你,你對我而言,就像空氣那種重要。林夕還在給謝霆鋒寫的《非走不可》:差點為什麼呼吸都忘記,看來是很迷戀這個意境了。周禮茂給林憶蓮寫的《沒有你,還是愛你》:同在這裡再呼吸這空氣/經不起這驚喜 。

能給你在世界共同呼吸都是驚喜,非常虐心。同樣的例子還有《鍾無豔》:“永不開封的汽水,讓我抱在懷裡吻下去。”你看,就是這麼一個看似很平常的名詞,也能讓你產生無數的聯想。這大概就是粵語歌詞的美。

第二,跳出傳統歌詞的框框。還是以《明年今日》為例,比較一下國語歌詞《十年》,假設給你一個主題讓你寫歌詞:曾經的戀人多年以後又在街頭相遇。國語歌詞會怎麼寫?我覺得一般國語作詞人的肯定就是什麼“風起雲湧啊”“陌生而熟悉的臉”啊“往事浮現”啊這些詞彙叨叨絮絮。那英自己作詞的《心酸的浪漫》是這麼寫的:多年後再次相見/往事如煙/他愛我的雙眼/已變得漠然/很想再提起從前/依偎纏綿......這樣平庸的歌詞還得了當年臺灣金曲獎的最佳作詞人獎。但你看林夕是怎麼寫的:“離開你六十年,但願認得出你的子女。”簡單有力,令人悲從中來,愛一個人愛的多深?即使半個世紀未見面,不知記得你,連你的子女的模樣都同樣認得!這種從側面來寫“我一直都無法忘記你”讓主題更加深刻,更加悲愴,完全跳出了模式化的歌詞寫作。跟這句相似的還有林夕寫的《紅塵滾滾》:“

令今生不愛我的人/子子孫孫流傳著他與隱秘的我相愛的傳聞。”國語歌詞可能要一整段才能描寫出來的感情,粵語歌詞就簡單的一兩句就能表達出來,高下立判。

第三,注重細節描寫。這是我特別喜歡粵語歌詞的一點,國語歌詞的說教意味比較濃,而且很喜歡那種喃喃自語式的表達,無法給人想象的空間。怎麼說呢,國語歌詞的主題一般都會選擇大眾感情的最大公約數,簡而言之,引起共鳴的。如果太注重細節,怕聽眾無法感同身受,但這同樣限制了國語歌詞的表達,其實,一些私人化的表達能更增加出歌詞的玩味度,套用文學的一個概念:類似創作母題,莫言小說中的高密、馬爾克斯的馬孔多,貫穿寫作者的所有作品都會有一些若隱若現、重複使用的情節、高頻詞彙等,使之有一個連續性,完完整整的展現出作者的寫作觀,例如林夕的《約定》《郵差》,以及跟日本相關的那些,《再見二丁目》《下一站天國》《如果東京不不快樂》《地盡頭》,你都可以找到一些詞人隱藏的線索。

細節方面,還是以上面的《約定》為例:還記得當天旅館的門牌,還留著笑著離開的神態。 開篇兩句,連跟你一起同床共枕的旅館門牌,都是愛的笑意,那種溫暖和幸福令人回味無窮。還有《曖昧》:你的衣裳今天我在穿,未留住你卻讓人溫暖”一語勝千言,細膩到極致。粵語歌詞不會很直白的說我很傷心、我很難過等等,通常會通過細節來營造出這種感覺。教科書式的猶如林夕《再見二丁目》,這首歌詞我就不解讀了,景情交融,動靜結合,聽覺視覺味覺通感交叉,精品中的精品。還有黃偉文給hocc寫的《若無意外》:若是沒有這意外,也許經已快樂地/重回平淡家中等你/計劃明年的婚禮/照舊或延期/決定孩子的名字叫約翰或瑪姬。簡單一句,畫面感就出來了,婚前計劃什麼時候舉行婚宴,孩子叫什麼名字,這些戀人之間的日常細雨,也令人無比感動。這首歌總讓我想到馬航事件,想到一個出差歸來的人踏上回家的航班,心懷喜悅,但是沒想到出現這意外。

陳奕迅楊千嬅

另外我個人還喜歡粵語歌詞的一些譬喻,相當美妙。我以前聽過一個文學批評家說過,一個寫作者,如果能把比喻寫得好,那麼文學功底肯定是不俗的。這一點我也在粵語歌詞當中有所體會,印象最深的是黃偉文跟陳奕迅寫的《打回原形》:“

答案大概似剃刀鋒利。”把答案比作完全不搭邊的剃刀,結合上下文,馬上就體會到其中的美妙之處:語言是會傷人的,甚至比剃刀還要鋒利。還有林夕給張國榮寫的《玻璃之情》:再吻下去/像皺紙輕薄/撕開了 都不覺 把吻感形容成撕一張輕薄的皺紙,也是非常巧妙。

以上是我認為的粵語歌詞的好在之處,當然這樣也不是說國語歌詞就很差。國語歌詞面向更多的聽眾,所以更傾向於一些比較大眾化的感情,字面淺顯易懂再加上一兩個金句,基本都是好歌詞。這是站在市場上來說的。

我以前跟一個臺灣很有名的唱片公司的企劃總監交流過,他認為粵語歌詞最好的一點就是歌詞緊扣主題,沒有多餘的或者為了流行度而填的一些可有可無的詞句。說話,國語歌詞在創作的時候,一本是先曲後詞,而且一般是先寫副歌,首先要保證副歌的歌詞跟曲咬合恰當,好唱。然後再在副歌的基礎上延展出來,而且很多副歌基本沒啥意思,純粹了為了K,比如《死了都要愛》這首歌詞,你明顯都能感受到作詞人先寫出了這個副歌,這句歌詞很適合那種歇斯底里的唱腔,然後再填主歌,好壞不說,但就這一句副歌就足夠讓它流行起來。


腔調娛樂


您好,作為一名音樂領域的原創作者,在這裡我簡單的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觀點。

作為廣東人,我對粵語歌曲有著天然的熟悉感與喜愛,但我覺得粵語歌和普通話歌曲都非常好聽。

我聽粵語歌聽的是情懷與復古,也許是得益於八九十年代香港歌星人才輩出,傳唱度極廣,讓我從小就在粵語歌的詞曲中浸潤。在這種耳濡目染中成長,我對粵語歌可以說是非常熟悉,無論是當時的四大天王的經典金曲還是後來流行樂壇的情歌,無不讓我想起了年代情懷。



但近年來,國語歌壇人才輩出,國語歌走向了一個新紀元。我覺得現在很多國語歌也很好聽啊,而且受眾度更廣,大家唱起來也比較容易。而且,國語歌有很多方面是粵語歌做不到的,特別是對於古風歌曲和民謠而言,普通話歌曲更能表達其中韻味和意境。

這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


音樂追逐者


歌曲是粵語歌好聽還是普通話?歌曲好聽為什麼?

作為一個音樂領域的創作者,很高興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作為一個不是廣東人的中原人士,雖然聽不懂粵語,但是不得不承認粵語歌真的是非常好聽,我非常喜歡聽粵語歌,即便是看不懂,你就喜歡那個調調那個旋律。

第一,有一個非常出名的樂隊beyond樂隊的很多歌曲,都是粵語歌,而且很多歌曲流傳至今,一直都是粵語版本,比方說像黑鳳梨,其實像這些粵語歌曲,如果真的翻譯成普通話的話,我覺得並不好聽,好像是失去了歌曲本有的味道,即便是聽不懂粵語的人,光是聽粵語歌就覺得很好聽。

第二,在八九十年代,其實有很多粵語歌非常流行,比方說像王菲的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比方說,像之前非常好聽的萬水千山總是情,千千闕歌,愛拼才會贏,光輝歲月,真的愛你,這些歌真的是非常好聽,尤其是讓粵語來唱,那簡直真的,立馬吸粉上學的時候,如果有同學會唱粵語歌,特別的興奮,感覺他特別厲害,而且學粵語的話是先學粵語歌。

第三,有沒有發現最近很多一些電影插曲,喜歡插播在八九十年代非常好聽的粵語歌曲,比方說徐崢的電影,港囧裡邊就插播了一首非常好聽的歌曲,偏偏喜歡你,這首歌曲在當年很火的時候,就已經火了一塌糊塗,是個20年之後再聽依舊可以火的,一塌糊塗,包括岳雲鵬的那首,共蝦米,雖然我不知道他唱的是什麼,但就是覺得好聽,還有一個美女,團體很多美女一起唱的,對歌曲也非常好聽。

綜合以上是對於這個問題的分享,希望我的分享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喵悅耳


作為廣東人,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粵語歌更好聽!

粵語樂壇出了多少音樂巨星?前有許冠傑,羅文,林子祥,張國榮,譚詠麟,後有四大天王,beyond,李克勤,陳奕迅,古巨基等等。

而粵語歌不管聽不聽得懂?給人的感覺都是很帶感,普通話是四個調,而粵語則有9個調。聲調多了,自然就更豐富,選擇的空間就更大。粵語歌作詞人在作詞的時候都要考慮到如何才能把歌詞的聲調的變化跟歌曲旋律變化做到協調一致,所以粵語歌曲本身的音調就像一段旋律,當這些旋律配上一段旋律一直的歌曲,聽起來自然而然會更好聽!

很多國語歌手模仿唱粵語歌就會讓人無奈,雖然這些歌手能模仿到神似,但心思都放在咬字上,卻忽略了歌曲本身的感情,純粹是為模仿而模仿!

粵語歌中會有大量的疊詞,主要是因為粵語歌的發音非常的饒舌,使用疊詞可以放鬆舌頭。如果你聽過陳奕迅的歌就能知道了!

所以個人還是喜歡粵語歌多一點,但不可否認國語歌也有很多很多的經典歌曲,只是我個人偏向粵語!






洛仲君


歌曲是粵語歌好聽,還是普通話歌曲好聽?為什麼?歡迎來到枯井音樂。

普通話歌曲是我們最主流語言歌曲,字體簡單明瞭,歌詞句意,字面看,能普遍被人理解。

是比較好唱的歌曲,除去高難度歌曲,普通話歌曲比粵語歌更易學習,粵語畢竟是非主流語言,但能流傳至今一直被使用,是蘊藏著文化根基的。

一首歌曲往往有國語版本和粵語版本。大部分唱粵語的歌手並非是廣東人,港臺地區粵語歌盛行,大陸內地鮮有人唱粵語。

香港歌壇融入比內地更多的西方文化,內地音樂,從歌詞到編曲,有更深的中國文化底蘊,從歌曲本身立意來看,會更內斂,更有深意。

說到底,粵語也算是國語(中國語言)的一種。

-01-

不知大家有沒有覺得,從概率來說,普通話歌曲翻粵語歌往往會好聽一點,粵語歌用普通話來唱,好聽的歌不是很多。

比如網上很火的“亮聲小姐姐”,很多歌曲用粵語來唱,都會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不看字幕,並不能全部理解歌詞。

有新鮮感,好似聽不懂的才美嘛!

普通話歌曲表達感情直抒胸臆,深遠,最直接。粵語歌有種特殊韻味和情感共鳴。

粵語歌普遍難度在於發音,繞口,同樣的繞口令,換成粵語會增加一倍難度。很多至今無人翻唱的歌曲大都是這樣。

周華健《難唸的經》和林子祥《數字人生》等歌曲。

不考慮歌曲本身難度,兩副歌詞,用標準粵語讀出來也不易,《難唸的經》翻成普通話完全沒有《天龍八部》如夢如幻、亦真亦假的武俠風。

《數字人生》翻成普通話,我都懷疑這還是不是首歌……嘻嘻嘻

-02-

作為90後來說,最熟悉、有代表性的歌手就是黃家駒了吧。

很多都是從《真的愛你》、《海空天空》、《光輝歲月》聽起的。

《光輝歲月》就有兩個版本,《中國好聲音》陳樂基和張心傑版本記憶猶新。

兩個版混唱才好聽,如果拆成單曲,陳樂基粵語肯定比張心傑的要好聽多了,《光輝歲月》還是粵語才有靈魂。

但兩人合唱的時候,可能是新穎的緣故,普通話部分最為驚豔,經過前面粵語鋪墊,後半段簡直炸開了花!

說到陳樂基就必須要提到一個人了。

那年《中國好聲音》陳樂基《月半小夜曲》火了,震撼的高音,儼然不再是“小夜曲”。

李克勤《紅日》唱了一輩子,經典難以磨滅,現在翻唱很火的“丫蛋蛋”同學,就唱了這首歌普通話版,她每次翻唱都不會讓人失望。

但這次給我的感覺很奇怪,好聽是好聽,但就是覺得少了什麼。

《男兒當自強》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成龍大哥版本,成龍大哥對這首歌痴迷程度毫不亞於“傳奇”(哈哈),他很愛這首歌,幾乎每次有活動都會唱。

但與林子祥版相比,簡直就是弟弟呀,那個嗓音,更具豪情,真正男子漢,粵語演唱時,魅力十足浩氣揚!

《富士山下》也是如此,普通話版《愛情轉移》,汪晨蕊將兩版混在一起唱,當粵語一出來,汪晨蕊魅力四射。

她是本土語言,唱起來真的好聽!

其實歌曲是不分家的,粵語歌是少數極具特色和魅力的。往往喜歡聽粵語歌的人最後都會陷進去,無法自拔,黃家駒離開這麼多年依然有無數忠實粉絲。

很少有人再發粵語專輯,新歌,幾年甚至幾十年前的歌到現在依然很火,可見,粵語歌是很受歡迎,很好聽的。

歌曲是粵語歌好聽,還是普通話歌曲好聽?為什麼?歡迎大家留下評論!


枯井音樂


我認為粵語歌比國語歌好聽,原因如下:

粵語所屬九重音:

普通話只有四個調,粵語有九個調。至於這九個調怎麼說,可以學一下用粵語數數,三九四零五二七八十,這九個數剛好是粵語的九個調。

粵語九個調裡面除了第一聲、第二聲和普通話一樣外,其他七個調都是普通話裡沒有的。這九個調從最高調到最低調皆有,所以聽起來起伏不定,抑揚頓挫,層次感非常明顯。

聲調豐富了,可選擇的餘地就大。

粵語歌詞創作時必須要考慮一個問題:協音。

協音就是歌詞聲調變化,要和歌曲旋律變化基本相一致,否則會很難聽。

這和古代詞曲創作中考慮平仄相似,但比平仄要求高。

粵語本身的音調就像一段旋律,當它再譜上一段旋律契合的曲子,自然很好聽。

綜合以上所述,多聽粵語歌,不僅能聽到中國最潮的時尚,也能聽到中國最深沉的氣息。

喚起我們音樂細胞的,不僅僅是粵語歌曲的流行元素,更是老祖宗的語言智慧。







民謠吉他阿紀


我感覺這個得分情況吧!

比如我們神聖的國歌若是用粵語去唱,那效果會什麼?答案顯而易見,粵語肯定唱不出國語的大氣,擲地有聲,氣勢恢宏的場面!

想必大家都聽過 《富士山下》 普粵版本的,個人認為粵語版的更有韻味,表現力更強,更能唱出其中的意境!

再者鄧麗君的許多歌,若是用粵語唱,也是效果不好的。畢竟她的歌曲有詩詞,有意境,這樣的歌只能用普通話更有表現力!











小福恆419


這個問題就像是在問,你喜歡吃甜食還是喜歡吃辣椒。人群不同結果當然不同!所以說角度很重要。

先說說粵語歌曲,粵語流行歌曲最早就是在香港,因為香港發展比較早,所以在內地還沒有對歌星有概念的時候,香港已經有很紅的歌星了,也有演唱會,歌迷見面會等等。可是香港人口有限市場自然就有限,所以香港粵語歌星的市場還是在大陸!按時間計算就是在80年代90年代這個時間上,中國出現很多學習粵語歌曲的人。當時大家會覺得粵語歌很好聽!


可是普通話歌曲和粵語歌曲歷史背景不同,自然結果也就不同了。普通話歌曲發展了3個階段。

第一階段:紅歌階段,王昆、李谷一、郭蘭英、王玉珍、鄧玉華、殷秀梅為代表的紅歌階段。歌曲有《我的祖國》、《人說山西好風光》、《難忘今宵》、《飛花歌》。

第二階段:經典歌曲階段,董文華,張也,主要歌曲有《走進新時代》、《人間第一情》、《祖國你好》、《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等。

第三階段:就是流行歌曲階段,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黎明等等。歌曲有《感激遇到你》、《忘情水》、《來生緣》、《謝謝你的愛》、《祝福》、《對你愛不完》 而這3個階段後,粵語歌曲在內陸的氣候已經不像以前的大了。而是聽普通話的歌曲多些。

畢竟普通話是所有中國人的根本。粵語就像一個小語種。角度不同結果不同。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


鵬哥嘮會嗑


您好!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大家看法肯定各不相同。

因為粵語歌中也有好聽的,普通話歌也有好聽的!都有經典歌曲和大眾歌曲。但是對我個人來講,我更喜歡普通話歌。

主要原因在下:

  1. 第一就是普通話歌曲我能聽得懂,粵語歌有的也很好聽,但是粵語歌你可能聽不出來它唱的是什麼,看歌詞才能知道是這個意思。大多喜歡粵語歌,我都是因為喜歡它的旋律,然後瞭解歌詞之後也會喜歡歌詞,但是首先就聽到的能聽得懂的就是旋律。

  2. 第二呢,就是普通話的歌曲,傳達的情感更透徹。因為我們能在聽得懂,我們才能夠在一種特定的時間裡去表達自己的情感,藉著音樂發洩自己的情感。往往聽粵語歌我認為我自己就沒有能夠達到聽普通話歌曲的那個效果。
  3. 第三點呢就是我瞭解的粵語歌的歌手不多,像陳小春、楊千嬅他們唱的都是粵語歌。除了他們之外,我瞭解的就不是很多了,所以說普通話的歌曲對我來說範圍更廣一些,數量更多一些。然後我知道唱普通話的歌曲的歌手也比較多,聽到的歌也很多,所以說就更會喜歡普通話歌曲。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知道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多多留言。


音為音樂


我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人因為出生地的習慣從小就講平話、壯話、白話,所以聽人唱歌🎤都愛聽粵語歌曲,年輕的時候去唱卡拉0K都是點粵語歌來🎤特別是“黃家駒”的歌。

喜歡你、真的愛你。


在“歲月無聲”中“不再猶豫”的“衝開一切”。



我“無悔這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