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聚光燈下的蝙蝠:萬毒王 or 背鍋俠?

在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蝙蝠一直是與人類和平相處的祥瑞之獸。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五福臨門”、“福在眼前”,蝙蝠的圖案與意象也被廣泛運用於雕刻、建築等各個方面,北京恭王府就以其“萬福園”而聞名天下。

聚光燈下的蝙蝠:萬毒王 or 背鍋俠?

然而,隨著新冠疫情的蔓延,當蝙蝠重回公眾視野時,它不僅已成為新冠病毒自然宿主的“頭號嫌疑犯”,它那讓人類“羨慕嫉妒恨”的超長壽命、超高體溫、超快心跳以及可以使它“百毒不侵”的超強細胞修復力,也讓自己成為了令人膽寒的“萬毒之王”、“養蠱之獸”、“站在金字塔頂端的生物”。

聚光燈下的蝙蝠:萬毒王 or 背鍋俠?

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似乎也成了防範疫情的選項之一,有專家建議“包括對更容易引發公共衛生問題的動物(如刺蝟、蝙蝠、穿山甲、蜈蚣、毒蛇等)可以考慮採取特殊保護措施,允許科研利用和生態滅殺,但嚴禁食用。”

SARS病毒在果子狸身上發現後,人類瘋狂撲殺果子狸。那麼當新冠疫情結束後,冠狀病毒的宿主蝙蝠會不會步果子狸的後塵?

然而,生態專家卻在不斷警告我們:“所謂生態滅殺,最終滅掉的是人類自己”。在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尚未最終確定,急於將猜測當做事實並不明智,如果進而採取行動可能適得其反。

讓我們來聽聽專家們的不同聲音。


年近八旬的梅林·圖特爾(Merlin Tuttle)博士是國際蝙蝠研究領域的傳奇人物,走遍各個大洲,深入人跡罕至的洞穴,近距離觀察蝙蝠,拍攝了大量珍貴照片。2015年出版著作《蝙蝠的秘密生活:世界上最為人誤解的哺乳動物》。

聚光燈下的蝙蝠:萬毒王 or 背鍋俠?

《蝙蝠的秘密生活》一書封面,圖片來自亞馬遜網站

蝙蝠與埃博拉:有罪推定?

2017年,76歲的圖特爾博士在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出版的政策刊物《科技問題》春季號發表文章“給蝙蝠以喘息之機”,他提出,在蝙蝠身上搜尋新病毒不太可能對人類健康做出重大貢獻,相反或許會威脅蝙蝠的未來。

文章指出,埃博拉病毒的故事很具有典型性。早在2005年,《自然》雜誌發表了題為“果蝠是埃博拉病毒宿主”的新聞報道,隨後在2011年又發表報道“西非人民處於蝙蝠流行病危險之中”。到了2014年,《科學》雜誌開始發問:“蝙蝠是否在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傳播埃博拉病毒?”同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2014年8月報道稱,西非埃博拉疫情可追溯至一名兩歲男孩,他可能通過接觸一種稻草色果蝠感染了埃博拉。儘管科學家沒有在任何當地蝙蝠體內發現埃博拉病毒,狩獵和食用蝙蝠的村民也未染病亡故,報道甚至沒有解釋兩歲孩子是如何被一隻翼展可達三英尺,並且從未進入建築物的蝙蝠所感染,但這種無法被證實的結論還是產生了。然而,沒有人在乎這些,全世界的新聞頭條都開始連篇累牘地報道埃博拉疫情起源於果蝠。

聚光燈下的蝙蝠:萬毒王 or 背鍋俠?

“嫌疑犯”之一,稻草色果蝠,圖片來自於網絡

4個月後,一篇30位作者合著的,題為“探討西非埃博拉疫情的人畜共患病起源”的報告在《EMBO分子醫學》發表(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研究稱,罪魁禍首不是果蝠,兩歲的男孩可能是因為在棲息著一群食蟲無尾蝙蝠的空心樹上玩耍而遭遇感染。BBC、CNN和許多其他媒體都忠實地報道了最新版的致命蝙蝠故事。

聚光燈下的蝙蝠:萬毒王 or 背鍋俠?

棲息在橋下的巴西無尾蝙蝠,圖片來自MTBC網站

因為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該男孩沒有與果蝠或任何其他可能有這種接觸的人接觸,所以果蝠被免了罪。但是指向無尾蝙蝠的證據同樣薄弱。在這些無尾蝙蝠或其他蝙蝠種群中,並沒有發現埃博拉病毒。事實上,號稱感染了那名兩歲兒童的空心樹上的無尾蝙蝠會被村裡的男孩例行捕殺、烤熟並大快朵頤,但這些男孩並沒有生病。儘管《EMBO分子醫學》的論文警告人們不要殺死蝙蝠,因為“蝙蝠對人類具有直接、寶貴和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但是生活著無尾蝙蝠的那棵空心樹還是被當地村民付之一炬。

儘管經過十多年以蝙蝠為重點的埃博拉宿主集中研究,但仍缺乏針對蝙蝠的證據。埃博拉病毒屬包括五個區域屬種,這些屬種在不同河流流域的地理分佈與病毒來源的高流動性不符,因為蝙蝠的活動並不侷限於單個流域。科學家從疫情爆發地點捕獲的各種食果和食蟲蝙蝠中分離出埃博拉病毒的嘗試並不成功。一些血清學調查確實發現了感染的證據,但尚未獲得確定無疑的證據——完整的病毒基因組序列。SARS病源之所以鎖定雲南蝙蝠,是因為SARS冠狀病毒的全部基因組組分都可以在來自雲南的SARS樣冠狀病毒的天然基因庫中找到。

一些科學家已經開始呼籲拓寬研究視野。2016年《病毒》雜誌的一篇社論指出,雖然通常認為陸生動物是病毒宿主,但科學家們可能忽略了水生或半水生動物與埃博拉病毒具有重要聯繫的可能性。2016年1月的《自然》雜誌報道,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的專家認為:“蝙蝠實在過於豐富,與人類的聯繫太過緊密,無法解釋過去四十年來僅發生過十二次感染的情況。”罪魁禍首甚至可能是出乎意料的宿主,例如節肢動物或真菌。報道還指出,美國國際開發署已經計劃對包括齧齒類動物、牲畜、狗和貓在內的各種動物的埃博拉病毒傳播潛力進行為期兩年的研究。

聚光燈下的蝙蝠:萬毒王 or 背鍋俠?

蝙蝠在研究人員手中擺Pose,圖片來自MTBC網站

常識與歷史,是否為人做忽略?

圖特爾博士進一步追問,如果蝙蝠像假設的那樣具有致命的危險性,為什麼他本人和其他數百名蝙蝠研究人員儘管與蝙蝠有著無數的密切接觸,但卻始終保持健康?蝙蝠專家常常被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只蝙蝠包圍在洞穴內,有時也會被所處理的動物咬傷。在蝙蝠專家的大部分職業生涯中,除了狂犬病疫苗,他們並未受到任何針對其他致命疾病的保護,但他們卻並未受到這些致命疾病的傷害。

聚光燈下的蝙蝠:萬毒王 or 背鍋俠?

圖 特爾博士近距離觀察蝙蝠,圖片來自MTBC網站

此外,整個非洲和亞洲熱帶地區數百萬人有著食用蝙蝠的習慣,根據《自然》雜誌報道,加納每年食用超過10萬隻蝙蝠。還有許多非洲、亞洲和澳洲居民和成千上萬的蝙蝠共同居住,但為什麼鮮有記錄下蝙蝠引起的疾病暴發?為什麼在大部分蝙蝠洞中度過一生的蝠糞採集者,其健康狀況與其鄰居並沒有不同?在過去的35年中,成千上萬的蝙蝠生活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市中心的一座公路橋下,蝙蝠們在夏天的夜晚出現時,數百萬的遊客又是如何安全地近距離觀賞呢?

聚光燈下的蝙蝠:萬毒王 or 背鍋俠?

觀賞蝙蝠的遊客,圖片來自MTBC網站

圖特爾博士追問道,在關注蝙蝠是埃博拉病毒的病因時,科學家是否忽略了這些常識性的觀察以及歷史事實,蝙蝠甚至比我們心愛的狗狗還要安全得多。他認為,否定蝙蝠危險性的結果很少在領先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也不太可能獲得重大科研資助或引發媒體的轟動性關注。取而代之的是,為支持強大的既存偏見而採信了源自小樣本的虛假關聯,同時,研究人員可能忽略了指向相反方向的證據。

新冠病毒專家徐建國院士2月11日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也指出:源於蝙蝠的病毒傳播的風險對人類的影響其實很小,而蝙蝠在全球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地位卻無法取代。蝙蝠在生態系統中對人類帶來的好處遠遠大於其可能的危害。蝙蝠甚至可以減少病毒的傳播,一隻蝙蝠能在一小時內捕獲1000只蚊子,有助於減少蟲媒病毒的傳播。它還被稱為地球熱帶森林規劃建造師,有觀點認為它為95%的熱帶森林傳播種子。研究證明,水果之王榴蓮主要依靠蝙蝠授粉。

聚光燈下的蝙蝠:萬毒王 or 背鍋俠?

為野香蕉花授粉的蝙蝠,圖片來自MTBC網站

蝙蝠的經濟價值,你瞭解嗎?

蝙蝠的經濟價值源自其在整個農業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位置。《美國科學院院刊》2015年刊發了來自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顯示“蝙蝠對美國玉米種植業價值10億美元”。

研究人員在夜晚使用網罩20×20米的玉米田完全包裹起來,從而在2013和2014年兩個完整的生長季節,排除了覓食蝙蝠對玉米田的影響。此項研究重點分析玉米蠕蟲造成的損害,這是一種遍佈世界各地的蛾類幼蟲,研究人員種植的非轉基因玉米無法抵禦這些幼蟲。研究發現,蝙蝠在對照組玉米田中引發了強大而令人驚訝的生態交互作用。蝙蝠不僅抑制了農作物的害蟲數量和損害,而且間接抑制了與害蟲相關的真菌以及真菌產生的有毒化合物的產生。蝙蝠使對照組作物單產提高了1.4%。以2015年價格計算,每公頃相當於增收了7.88美元,對於全球近七成非轉基因無法抵禦玉米蠕蟲的種植區域而言,1.4%的產量提升相當於增收了10億美元!研究人員建議,蝙蝠作為夜間飛行的食蟲動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因此保護好蝙蝠這一經常受傷害的群體至關重要。

聚光燈下的蝙蝠:萬毒王 or 背鍋俠?

美國德州布萊肯洞穴的蝙蝠外出覓食,圖片來自網絡

物種屏障,人類不可自毀長城

經過歷經15年的艱苦追蹤,中國病毒學家終於在2017年,於雲南省一個偏遠的洞穴裡,發現了一個菊頭蝠種群,在它們體內所含的病毒毒株中,病毒學家找到了SARS病毒的全部基因組組分。但是中國OIE狂犬病參考實驗室主任塗長春卻表示,

研究結果只有“99%”的說服力。他希望看到科學家能夠在實驗室證明,SARS毒株可以從蝙蝠身上傳播到另一種動物身上。“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麼證據就完美了。”

是的,這裡剩餘的“1%”,就是懸而未決的病毒跨物種傳播之謎。圖特爾博士在1月30日發表的博文中也指出,當病毒學家強調病毒間可能的遙遠演化關係時,並無法回答病毒實際在何處通過何種方式傳播給人類。

我們並不否認,相較於其他哺乳動物,蝙蝠目前被認為帶有更多種類的病毒。但即便如此,目前尚缺乏可靠的研究證明其具有更高的傳染風險。但無論如何,對於蝙蝠的恐懼已應運而生。我們似乎也有意無意忽略了,整個生態系統中蝙蝠對人類的裨益遠遠大於其可能的危害。

《科技日報》2月11日報道稱,野生動物自帶病毒在一般情況下不會感染其它物種,但由於病毒的多樣性極其複雜,而且病毒總是處在持續的變異過程中,一些特定的基因突變會導致動物病毒跨種傳播。一旦動物病毒突破物種屏障,就可能產生新的疫情。而捕殺野生動物就是突破物種屏障最暴力的模式。

隨著人類不斷侵襲野生動物的棲息空間,野生動物的捕獵、殺戮和烹食司空見慣,大量未知的病毒也隨之“闖進”人類社會,就好像打開了“潘多拉”的病原體魔盒,未知致病微生物應有盡有,類似於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嚴重公共衛生事件有可能更為頻繁地發生。倫敦國王學院病毒學系主任Stuart Neil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表示:"人類面臨這些病毒的威脅,正是因為我們與野生動物的互動方式出現了問題。"

拒絕打擾、拒絕捕殺、拒絕食用,讓我們與自然重建和諧,也讓蝙蝠免於一場可能迫近的滅頂之災!

聚光燈下的蝙蝠:萬毒王 or 背鍋俠?

攝影師Doug Gimesy獲獎照片“澳大利亞飛狐蝙蝠”,圖片來自MTBC網站


主要參考文獻:

Merlin Tuttle’s Bat Conservation網站, https://www.merlintuttle.org/

Merlin Tuttle, Give Bats a Break: https://issues.org/

Sid Perkins, Bats are worth $1 billion to agriculture, https://www.sciencemag.org/

專家:所謂生態滅殺,最終滅掉的是人類自己, 財新網

張佳星, 野生動物的抗“疫”宣言, 科技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