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培訓教育專業委員會自2020年2月7日至2月14日,面向全國31個省市的校外培訓機構,組織開展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培訓機構影響”的在線問卷調研。此次調研共回收問卷1470份,其中有效問卷1459份,佔99.25%(有關調研的具體數據參見附件)。

根據此次調研,主要發現和結論如下:

一、疫情對機構經營活動的主要影響

受疫情影響的程度

針對此次疫情所產生的影響,超過90%的機構表示存在大的影響,目前機構經營存在部分困難或嚴重困難。

其中,29%的機構表示“影響嚴重”,導致機構經營面臨嚴重困難,可能倒閉;36.6%的機構表示“影響很大”,導致經營暫時停頓;25.4%的機構表示“影響較大”,導致經營出現部分困難,處於勉強維持狀況;只有1.1%的機構表示疫情對經營活動沒有明顯影響,7.9%的機構表示“影響較小”,經營雖出現困難但總體保持穩定(具體情況參見圖1)。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圖為:疫情對機構經營的影響)

疫情期間機構所面臨的主要困難

疫情期間培訓機構面臨各種困難,其中按照機構選擇比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營收減少、場地租金壓力和人力成本過高。不同類型機構所面臨的困難排位略有差異。

純線下培訓機構由於受“在疫情期間不能進行線下培訓”的政策影響,直接面臨著“場地租金壓力”和“人力成本壓力”,與此同時“線下轉線上的壓力”也遠遠高於其他已經具備線上功能的機構(參見圖2)。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圖為:線下機構面臨的困難排序)

對於線上培訓機構而言,雖然由於教育部“停課不停學”要求面臨著一定的機遇,但由於線上培訓機構也仍然面臨著受疫情影響場地使用受限、員工復工率低等問題,而導致線上培訓機構經營也受到影響,其面臨的主要困難依次為場地租金壓力、營收減少、人力成本過高等。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圖為:線上機構面臨的困難排序)

而對於線上線下融合的機構,則同樣面臨著疫情所帶來的上述各種問題,因此該類機構面臨的主要困難依次是:營收減少、場地租金壓力、人力成本過高、員工復工率低、線下轉線上的壓力、稅收壓力及其他。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圖為:線上線下融合機構面臨困難排序)

預計疫情對機構上半年營收的影響狀況

受疫情影響,校外培訓機構上半年營收下降幅度普遍較大。有47%的機構預計2020年上半年的營收比上年同期將減少50%以上,29%的機構預計將減少30-50%,19%的機構預計減少10%-30%,3%的機構預計減少10%以內,只有1%的機構預計與上年同期持平,1%的機構預計會有增長。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圖為:預計疫情對機構營收影響)

而如下圖所示,不同模式的機構營收影響狀況不同,受衝擊最大的仍然是線下機構,其次為線上線下融合機構。

具體來看,線下機構中有49.42%的機構預計收入同比減少50%以上,只有0.8%左右預計與去年相比持平或者增加;線上機構中有35.42%的機構預計收入同比減少50%以上,同時有6.25%的機構預計收入持平,10.42%的機構預計收入增加;線上線下融合機構中有40.54%的機構預計收入下降50%以上,1.35%的機構預計比上年同期增長。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圖為:預計疫情對機構上半年營收的影響)

賬上資金能夠支持的時間

一方面營收下降,另一方面各種運營成本並未相應降低,許多機構都普遍面臨賬上資金不足問題。79%的受訪機構表示賬上資金僅能維持3個月以內,8%的機構甚至只能支持半個月以內。有13%的機構能夠支持3-6個月,只有7%的機構能夠支持6個月以上。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圖為:賬上資金能夠支持的時間)

機構計劃如何應對資金短缺問題

為了應對資金短缺問題,不同類型的機構首選策略最多的皆為“貸款”,“減員降薪”在三類機構中都排在前三位,而第四位都是“停產歇業”。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圖為:線下機構應對資金短缺策略)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線上機構應對資金短缺策略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圖為:線上線下融合機構應對資金短缺策略)

預計用工增減情況

培訓機構的用工情況與經營狀況息息相關,受疫情影響培訓規模縮減,用工也會減少。近90%的機構都預計2020年上半年用工將不同程度減少。其中,21%的受調查機構預計上半年用工同比將減少50%以上,22%的機構預計減少30-50%,33%的機構預計減少10-30%,12%的機構預計減少10%。只有11%的機構預計用工與去年同期持平,1%的機構預計用工同比會增長。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圖為:用工預期)

不同類型的機構在用工預期上略有差異,其中線下機構預期用工減少50%的比例最高,其次為線上線下融合機構。具體情況如下圖所示。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圖為:預計對上半年用工影響)

機構如何應對所面臨的困難

面對當前的各種困難,無論是線下機構還是線上機構或線上線下融合機構,其應對當前困難的主要策略都是“增資”和“裁員”;也有不少機構選擇“撤點”“轉讓”或“漲學費”。不過總體來看,選擇“漲學費”的機構比例不多,均為10%左右。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圖為:線下機構應對當前困難的策略)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圖為:線上機構應對當前困難的策略)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圖為:線上線下融合機構應對當前困難的策略)

迫切需要的政策支持

由於受調查機構中各類型機構所面臨的場地租金壓力和人力成本壓力都位居前列,所以機構最希望獲取的政策支持是對房租水電費等的補貼以及階段性減免社保費。同時,允許企業實行階段性靈活的薪酬方式以及降稅、提供貸款等也是重要的政策需求。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圖為:需要的政策支持)

機構為抗擊疫情所做出的貢獻

即使當前面對各種經營上的困難,許多校外培訓機構仍通過各種方式為此次抗擊疫情做貢獻,體現了機構的社會責任感。其中,有64.16%的機構捐贈了課程,38.7%的機構進行了捐款,近17%的機構進行了捐物。此外, 有多家機構在“學習強國”等學習平臺上開通了免費的直播課,為配合“停課不停學”發揮作用。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圖為:疫情期間機構的抗疫舉措)

二、校外培訓機構受疫情影響所帶來的主要問題

針對上述調查發現,疫情期間校外培訓機構在各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絕大部分機構都面臨各種困難,不少機構面臨生存危機,為了應對困難與危機,機構也都會採取各種策略。而由於培訓機構涉及到的相關利益群體比較多,包括教職工、學生及其家長、舉辦者及投資方、銀行等金融機構、辦學場地出租方等,一旦培訓機構運營出現各種狀況,相應必然會產生諸多不可忽視的問題。具體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就業問題

2020年2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當前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一項迫切任務是穩就業。就業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培訓機構一直以來都是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領域,但受疫情影響,大部分機構的培訓規模大大縮減,機構用工相應大幅度減少,為應對各種壓力,許多機構不僅不會招聘新員工,還將大幅裁員,這必將影響到我國的就業狀況,帶來許多就業問題。

經濟問題

絕大部分機構都為租賃辦學,許多租用的多為商業辦公場地,一旦機構營收大幅下降,甚至不少中小機構關閉,或大型連鎖機構通過關閉教學點等方式情況出現,會帶來各種經濟問題,包括場地租金的減少,稅收的下降等,都不同程度會影響我國財政收入與經濟發展。

糾紛問題

由於培訓機構多采取預付費制,線下教育培訓被叫停,直接的結果可能引發許多退費問題,這對許多機構來說可謂“雪上加霜”,許多機構面臨資金短缺問題,容易與學員或其家長產生各種退費糾紛,由此也會帶來各種投訴問題。此外,機構為應對困難,緩解成本壓力而採取減員措施,也會導致發生許多勞動糾紛。這些都需要相關行政部門來應對。

發展問題

一些機構前期依靠金融貸款而不斷進行規模擴張,因疫情影響營收下降,還款能力嚴重不足,再加上運營和人力成本增加,很可能會導致資金鍊斷裂甚至破產。這給機構發展帶來困難,也給行業發展帶來壓力,從而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三、政策建議

校外培訓機構數量龐大,涉及到的相關利益群體眾多,其健康穩定發展,對經濟發展、社會運行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就業、稅收、教育改革與創新、穩定等方面。為此,在此特殊時期,針對目前校外培訓機構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以及所可能帶來的各種影響,需要審慎考慮有關校外培訓機構的相關政策,具體建議如下:

落實實質性措施幫助減輕機構負擔

當前校外培訓機構運營負擔普遍較重,為此,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採取各種實質性的措施,幫助減輕機構的各種負擔,以支持機構順利度過難關,保持穩定。實質上,早在1月底2月初,全國許多省市都紛紛出臺各種措施來“扶企”“暖企”,包括減免房租、延期繳納社會保險費等。

在2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確定,階段性減免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以減輕疫情對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影響,使企業恢復生產後有一個緩衝期。為此,建議儘快落實對培訓機構的各種扶持措施,包括支持實施減免房租、減免相關稅費、延期繳納稅款、緩繳社會保險費等幫扶措施。

對機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從前面調研中發現,“貸款”是機構應對當前現金短缺的首選方式。因此,建議政府儘快制定相應政策,降低培訓機構貸款門檻,提供相關優惠措施。建議對培訓機構在發揮政策性銀行作用、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實施貸款財政貼息、加強擔保貸款支持等方面提供幫助。

此外,《關於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拓展金融支持渠道,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開發符合在線教育特點的金融產品;利用創業投資基金、天使投資及資本市場融資等多種渠道,引導社會資本支持在線教育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在線教育企業發行“雙創”專項債務融資工具、創新創業公司債券。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按職責分工負責。為此,有關部門應協調督促上述部門儘快落實相關措施,切實加大對在線教育機構的金融扶持。

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培訓機構

許多在線教育機構經過多年發展,在強大的技術和資本等支撐下,不斷研發教育產品和教育內容,已經積累形成了許多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為此,2019年9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各地完善政府購買優質在線教育資源與服務的相關制度,將在線教育資源與服務納入地方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

為落實“停課不停學”要求,許多中小學課程資源不足的地方和學校,紛紛要求教師直播、錄播,一度造成部分直播平臺崩潰或無法正常實施教學,這不僅是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還引起了教師、家長、學生的集體吐槽和抱怨甚至不滿。

為此,建議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地方或學校向一些優秀的在線教育機構購買優質的在線教育服務,通過“合作、共享”理念共同保證中小學生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確保教育教學效果。

引導鼓勵機構採取各種措施穩就業

2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多措並舉穩企業穩就業。穩就業就必須穩企業,穩就業是“六穩”之首。考慮到就業問題的重要性,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採取各種措施來鼓勵、引導、支持校外培訓機構做好“穩就業”工作,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避免通過“裁員”的方式來面對各種問題。

對堅持不裁員或少裁員的機構,建議有關部門可實施通過返還其一定比例的上年度實際繳納的失業保險等穩崗政策。

科學合理對待校外培訓機構何時“復工”問題

2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指出,要抓緊出臺科學分類、切合實際的復工復產防疫指南,指導各地合理確定復工復產條件,取消不必要的保證金。

由於校外培訓機構不同於學校,尤其不少培訓機構採取“一對一”或小班教學等方式,人員聚集程度遠遠低於學校;同時,中小學生“停課不停學”也給諸多雙職工家庭帶來了各種現實問題,雖然有部分單位或企業允許有學齡兒童的家長可申請在家照顧,採取靈活工作模式,但這只是一少部分,大部分在職家長難以在家照顧學齡兒童,由此帶來許多困難。

因此,在嚴格執行國家有關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要求的前提下,隨著疫情形勢好轉,建議妥善考慮校外培訓機構何時“復工”的問題,而非簡單低與學校同等對待。一旦機構要求“復工”,其將承擔“復工”期間的疫情防控主體責任;要求機構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工作責任制和管理制度,配備必要的防護物品、設施,確保教職員工和學員的安全。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培訓教育專業委員會

2020年2月

四、附件

此次調研共回收問卷1470份,其中有效問卷1459份,無效問卷主要是一些主營業務為幼兒園、民辦中小學或高校的機構也進行了問卷填寫而導致。

基本信息

1、覆蓋區域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此次調研涉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152個城市,回收問卷的省份分佈情況如下表所示。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此次調研涉及的省份(按問卷數量降序排列)

2、受調研機構的成立時間分佈

成立時間在20年以上的機構佔比5%,10~19年的機構佔比22%,5~10年的機構佔比23%,50%的機構都是成立與5年之內(總數為1458,有一家未填寫成立時間)。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3、機構業務模式

受調查機構中,83%以上為線下模式,3%為線上模式,10%為線上線下混合模式。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4、機構業務領域

受調查機構中,在從事線上、線下或者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業務模式中,主要為從事K12,藝術培訓,語言培訓和素質教育的機構。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注:此項為多選題,即一個機構可能從事多種領域的培訓工作

5. 機構員工規模

受調查機構中84%為機構人數在100人以下,14%為機構人數在100~1000人,大於1000人的機構佔比5%。此次參與調研的機構員工總數估計為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6、機構收入規模

受調查機構中,76%為年收入小於500萬的機構,9%的機構年收入為500萬~1000萬之間,10%的機構年收入在1000萬~1億元之間,年收入超過1億元以上的機構佔比6%。(此題回覆問卷總數為1456,有3家機構沒有填寫信息)

官方統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