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荊州六中 活著,該擔點責任——社區戰“疫”防控日記

-------荊州市沙市第六中學劉擁軍的防控日記


2月24日,是我在朝陽街辦東苑社區參與疫情防控的第12天。


昨晚夜班值守到11點。早上八點起床,與永匯超市聯繫好,要為社區獨居老人王壽年購買生活物資。按照外出的要求全副武裝,到了超市。我趕緊按照王老太要求把物資找齊全,自己也買了一份。收銀臺前一溜的是籃子在排隊,籃子的拉桿上張貼著購買者的信息,都是志願者們為社區服務的。我購買的物資清算付了賬。三個袋子,還真沉,我提著走出超市,背心出汗了;走了一段,頭上大汗。我估摸著自己的力氣,走80步歇一下,就這樣數著步子,一段一段走回家。到家時,渾身是汗水。老婆接過我手裡的袋子,叫了一聲“這麼重啊”!我趕緊舒舒服服地洗了一個澡。我請老婆幫王老太把五花肉切成小片兒,分裝成七個小袋,三斤肉,每袋4兩多。我把購買的物資和發票拍照發給王老太的兒子,打來電話說二十分鐘後送過去。歇了一會兒,重新著裝,拎著袋子到王老太家。昨天叫門沒有打開,這次她很快就開門了,她兒子早給她打過電話。我進去,清點了物資,然後把肉和湯圓放到冰箱裡。一切停當,我要走,她拉著我說“你幫我把鍋洗一下”,“洗鍋?炒菜的鍋不是在飯廳的桌子上嗎,很乾淨啊!”她說不是這口鍋,是高壓鍋,我走進廚房,打開高壓鍋一看,裡面全是黑乎乎的,原來前幾天老人用高壓鍋煮肉忘記了時間,鍋裡的肉全糊了,心裡著急,還沒有等蒸汽全出來就拉開蓋子,結果兩隻手掌全燙傷了。前天下午還到三醫院門診換藥了。我把鍋子拿走了,答應五點鐘送過來。


回家來,我開始準備學生的學習資料,把資料發送之後,開始整理居民小區6棟的信息。接到社區的通知要在原來摸排的基礎上電話核實居民發熱情況。我將表格制好,打開微信圖片,對照著一戶一戶地填寫,最麻煩的是原稿上的字跡不清晰,就和老婆合計著,她對醫院的職工比較熟悉,幫我更正過來。表格完成了,接著逐戶打電話,多數家裡反饋“情況正常”,一直忙到下午五點多鐘,還有六戶人家沒有人接聽電話。這次出門,先把王老太的鍋子送去。我還以為洗不出來的,沒有想到,泡了兩小時,用清潔球死勁兒擦,居然洗乾淨了。老人非常感謝,臨走,她說“等我把湯圓吃完了,就找你給我買”,我滿口答應。


出得門來,我順便把未落實的幾戶人家逐一敲門落實,全都正常。回到值守點,鄧芳老師說,還有18個雞蛋,是捐贈的,要我送到王老太家裡去。我託著雞蛋去,但這次叫門費了好一會兒時間,好不容易讓她聽清楚,結果她說家裡還有二十個雞蛋,吃不完,不肯要。我想把雞蛋送給對門的獨居老人歐陽雪梅醫生,但她也婉言謝絕了,她說兒子在醫院上班,有富餘的。我只好把雞蛋送還到值守點。天氣燥熱,回到家裡,又是一身汗水,又洗個澡。


剛回家,接到社區李豔娜書記的電話,說是我負責的6棟2門302一獨居老人氣喘得慌,可能要上醫院,要我去看看,社區網格員馬上到。我趕緊又穿戴起來,趕往老人家。我敲開門,果真是一位老者,姓陶;約摸70大幾了,頭髮大白,腳步蹣跚,聲音沙啞,他的呼吸聲很重。我說明情況,老人說麻煩你們了,剛才是感覺不對勁,這會兒好了一些。我問要不要緊,他說不要緊;我問要不要去醫院,他說也不要,他是三醫院退休醫生;我問要不要買藥,他說藥還有一些,可以支撐過三月份。我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留給老人,與老人告別下樓,結果碰到網格員。我又和網格員一起敲開老人的門,再次確定了不需要幫助之後才下樓去。在值守點,鄧芳老師說這位老人才下樓拿了捐贈物質的,可能是上樓太急,一時喘不過起來才呼叫的。


回到家,老婆在做包子,她一直在發熱門診上班,今天剛好休息在家。我對她說起302陶醫生的事情,她告訴我,老人原來是三醫院神經內科的主任,快80了,老伴前些年去世了,一人獨居。我說老人有哮喘,她讓我把電話存下了,是座機。六點半時,包子已經蒸了兩鍋。我吃了兩個,值夜班去。


晚上事情不多,我就在社區下發的居民複查表格上抄謄了白天收集的信息。晚上小區進出的居民倒是不多,主要是上夜班的醫生護士。進出最頻繁的是穿深紅色制服的助理工,只要接到醫生拿藥的電話就要動起來。十點左右,上下班的醫生護士最多,他們也在一線抗擊著疫情。時間在流逝,疫情比前些天要好一些,但各級黨委政府依然提醒著民眾提高警惕,防止反彈;這不,今天的複查才結束。


還有一個小時下班,想起劉禹錫的詩句來,抄錄了三首,默默地誦讀了幾遍。“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是我最喜歡的詩句。想起此次疫情逝去的醫生護士和患者,我們活著已是幸事,還得繼續堅守下去;活著得有些價值,應得承擔一點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