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誰能用科學解釋一下為何有的人儘管密切接觸而不會感染冠狀病毒?

大道至簡168773594


誰能用科學解釋一下為何有的人儘管密切接觸而不會感染冠狀病毒?

COVID-19主要的傳播方式仍然被認為是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

而這兩種方式也被通稱為密切接觸傳播。

因而,預防COVID-19首要的措施還是避免密切接觸。

任何避免呢?

為什麼即使有密切接觸,有人為什麼中招有的人則平安無事呢?

要了解這些,我們首先需要明確什麼才是密切接觸。

COVID-19的密切接觸

對於密切接觸的定義,根據不同傳染病的傳播方式而不同,不同國家和機構具體的定義也不盡相同。

比如,對於COVID-19的密切接觸,世界上比較權威的機構給出不完全相同的準則:

WHO認為,對於有症狀的感染者,照顧他們的醫護人員和家庭成員,以及在確診病例1米範圍內有接觸的任何人都被定義為密切接觸者。


美國CDC的指南將密切接觸定義為,與感染者相距1米範圍內“較長時間”的接觸,以及與感染者的分泌物直接接觸的任何人。並稱,各地方公共衛生部門有權對這些準則做出具體解釋。

歐盟衛生機構的定義是,與患者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員;與患者在1米距離內面對面接觸或與患者處於封閉環境中的任何人;或直接照顧患者的醫護人員。另外,也涵蓋在公共交通工具(飛機、火車或公共汽車)上坐在被感染者任何方向的兩排座位上的任何乘客。


我國對COVID-19的密切接觸做了非常詳盡的具體規定。


根據2月15日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調查與管理指南》中,關於COVID-19密切接觸者規定為:

根據國內外最新研究結果,對於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和確診病例有症狀時或症狀出現前2天、或無症狀感染者標本採樣前2天內,在未採取有效防護與其有近距離接觸(1 米內)的人員,可判定為密切接觸者。具體情形包括:
(1) 同一房間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
(2) 直接照顧者或提供診療、護理服務者。
(3) 在同一空間內實施可能會產生氣溶膠的診療活動的醫務工作者。
(4) 在辦公、車間、班組、電梯、食堂、教室等同一場所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5) 密閉環境下共餐、共同娛樂以及提供餐飲和娛樂服務的人員。
(6) 探視病例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7) 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人員,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護理人員、同行人員(家人、同事、朋友等),或經調查評估後發現有可能近距離接觸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的其他乘客和乘務人員。不同交通工具密切接觸判定方法參見附件 1。

(8) 現場調查人員調查後經評估認為其他符合密切接觸者判定標準的人員。

附件 1中,對不同交通工具密切接觸判定做了非常具體的細化:

因此,在我國,有關COVID-19密切接觸者問題不需要做更多解釋。

同樣有密切接觸,為什麼有人被感染,有人安然無事?

傳染病的傳播涉及三個要素:傳染源,傳染途徑和易感人群。

我們先說易感人群

所謂易感人群,就是指容易感染相關病原體的人群。

在一些有疫苗可用,或者曾經流行過的疾病,打過疫苗和患過疾病的人往往就獲得了特異性免疫反應性(即通俗說的免疫力),這些人就不是相關疾病的易感人群。

對於像COVID-19這樣新出現的傳染病,一般來說所有人都易感,都屬於易感人群。

當然,有一些新傳染病也或者會對某些人特別“青睞有加”,特別易感。但是,這需要流行過後才能總結出來。開始流行階段,整個人口都應該被視為易感人群。

即使是這樣,也並不意味著每個人接觸到病毒(甚至即使是把病毒直接接種到體內)就必然會感染。即使是感染性最強的病原體,在一個完全沒有接觸過的人群中感染率最高也不過可達到6、7成。

比如,一個全新毒株引發的流感大流行,人群感染率不過50~60%。

目前初步的觀察看,在完全不設防的人群中COVID-19的感染率也跟流感大流行不相上下。

至於有些人為什麼不容易感染,只能籠統地說,主要是由於先天免疫反應性,或者遺傳決定的與病毒結合的受體結構有所不同。

總之,幾乎就是遺傳決定的。

跟有些人認為的體格棒,肌肉塊頭大等無關。

傳染源

雖然COVID-19是從動物傳給人類的,但是,對於疫源地之外的人類說,傳染源就是可以向體外排放病毒的人,即感染者。

鑑於目前作為確診金標準的病毒核酸檢測的高假陰性率,COVID-19不容易確診,因此,我國把疑似病例和臨床確診病例也都看成了(潛在)傳染源。

這樣,“同樣”是傳染源,有的其實並不會排毒;即使是感染者也不是任何時間都會排毒;即使是排毒,每一次排出的分泌物中病毒載量(數量大小)也不一定完全相同。比如,非常強力的噴嚏或咳嗽,可能會排出更多來自下呼吸道的分泌物,病毒載量可能更高。

在一些流行相對較長的疾病,病毒還可能會發生變異,變異的毒株感染性可能會更強或者更弱,傳染性也就會不同。

最後是與接觸方式直接相關的傳播途徑

COVID-19主要的傳播途徑被認為是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以及可能存在的遠距離氣溶膠傳播。

然而,我們已經看到,“密切接觸”的內涵非常寬泛,“同樣”被歸為密切接觸,實際上“密切程度”差距非常非常的巨大。

比如,與分泌物病毒載量巨大的患者同吃同睡叫“密切接觸”;跟一個疑似患者同在一個火車車廂,一輛帶空調的公共汽車,以及輪船的同一艙室內,也都是叫“密切接觸”。

這兩種密切接觸被傳染上的危險性會相同嗎?

綜上所述,“同樣”是密切接觸,有人中招,有人安然無恙,點都不奇怪。


掙脫枷鎖的囚徒


本來不想回答這個問題的,但疫情持續到現在,剛剛知曉我們有些部分群眾和一線工作者對密切接觸的概念還是不是特別清楚,具體,似乎對這個概念有一點模稜兩可,在這一刻我突然覺得壓力山大,疫情已經持續到後期了,這個概念還是需要繼續給大家科普下。

在這裡我就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密切接觸,什麼叫做密切接觸者。

密切接觸的官方定義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方案第5版》規定,密切接觸者的判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密切接觸者是指疑似病例或者確診病例出現症狀的前兩天開始,或無症狀感染者採樣前2天開始,未採取有效措施防護與其近距離接觸(1m內)的人員:包括

  • A:共同居住,學習,生活
  • B:診療、護理、探視、陪護近距離接觸病人的人員
  • C: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 D:其他流行病學調查人員判斷為密切接觸的情況

有且僅有以上4種。

最為複雜的C交通上的密切接觸判斷

我們先分析最複雜的C交通工具中密切接觸者的判斷:

1、飛機:

有高效微粒過濾裝置的航空器倉,病人的同排人員與前後各三排人員,以及在此活動區域的司乘人員均為密切接觸者;

無高效微機過濾裝置的航空倉,其中倉內的所有人員均為密切接觸者;

2、鐵路列車

乘坐

全封閉的空調列車,病例所在硬座,硬臥車廂軟臥車廂的全部乘客和乘務人員;

乘坐非封閉的普通列車,患者同間軟臥內,同節列車硬座車廂內的同格及其前後鄰格的旅客和乘務人員。

3、汽車

乘坐全封閉的空調列車,

與病人同車的所有人員;

非封閉的通風普通客車,與病人前後3排的相關人員;

4、遊輪

病例同一船艙室內的所有人員;

與病例接觸時間內,病人有發熱,咳嗽,噴嚏,乾咳,嘔吐劇烈的所有人員均為密切接觸者。

以上是我們在流行病學調查時在空間和時間上判斷最為困難,也是最難掌握的密切接觸。

瞭解了什麼叫密切接觸者,那麼我們來分析為什麼有些人密切接觸者而並沒有發病

首先是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者

大家在此注意密切接觸者的定義其中包括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這三種情況。

官方公佈的大量密切接觸者都沒有發病是指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疑似病例在兩次核酸檢測陰性之後就可以算是疑似排除了,與其的密切接觸者也就隨機解除,因此出現了大量的密切接觸但是未發病數據。

其次是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

  • 患者是否有防護措施

患者自覺不舒服有自覺佩戴口罩,在ABC三種接觸方式中,即使密切接觸感染的風險會降到最低。研究表明正確佩戴口罩可以將暴露風險將至最低,1傳4-5個人,可降低到零點幾的風險。

  • 患者沒有防護

需要根據患者所處的ABC三種情境下症狀是否明顯,如果患者並無咳嗽,噴嚏,乾咳,嘔吐等可大量排除病毒的症狀方式,僅僅通過喘息所散佈的範圍侷限,濃度偏低,感染的風險也會降到很低。

針對C這種公共交通工具接觸,大量被居家隔離判定為密切接觸的人員患病的概率也不盡相同。

除了在接觸情形、接觸方式、接觸空間、病毒濃度的區別之外,更主要的還是與患者接觸人群的健康狀況相關。

年輕患者免疫力較強,即使與確診患者,無症狀感染者近距離接觸也會因為強大的免疫力存在抵抗病毒的可能;而患有基礎疾病身體狀況較差,特別是老年朋友們免疫力差,則很可能也很容易通過ABC接觸情景被感染。

總結

囉嗦了一大堆在這裡陳述下,密切接觸而沒感染的影響因素

  1. 接觸的人員包括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
  2. 接觸情景ABC的不同,特別是交通工具對密切接觸者的判斷,在時間,空間上的複雜性
  3. 患者是否有做防護,有風險最小,無風險較大
  4. 患者在ABC情景中是否有明顯的傳播病毒的臨床症狀,是否有咳嗽,乾咳,嘔吐,噴嚏等
  5. 與患者接觸接觸的人群的年齡大小、是否有基礎疾病、生理階段決定的免疫力情況有很大成都的關聯性。

以上就是為何密切接觸,但密切接觸者有部分未來發病的主要原因。

所以您懂了?

碼字不易,雖然囉嗦但是還算系統,希望各位能夠認真瞭解一下,哈哈如果覺得有幫助記的點贊評論呦嘿嘿#戰役必勝#



個人體質不太一樣,我莊上一人因得病痛苦喝藥自殺,結果人未死病倒好了,現在九十多了,仍能在街上玩。世界上事無非因果意志,存在即合理!歷史上人類不知經歷過多少次瘟疫,每次都有幸存者將人類種性血脈延續了下來。禍福相依,害裡生恩,此次又是疫情又是蝗災火災流感水災,不過是讓人類警醒冷靜下來,做該做的事,莫肆意妄為!

人類太在乎利益並享樂了,不顧生態能源環境野生動物等可持續發展資源的保護,奢華靡爛無所顧忌,是時侯收斂了!


拜石明貞


這是個綜合問題。我從其中一個角度回答您一下。人體免疫分為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比如人的鼻腔的黏膜等就是非特異性免疫屏障。在病毒經過鼻腔這道非特異性屏障時,如果病毒被完全的阻擋住,那麼就進入不到人體,不會激發特異性免疫。就不會被感染。


Bioinformatics張PhD


我想我們身體外面應該有一層氣環繞著,這層氣就象地球外表的大氣層一樣,大氣層保護著球體不受外物侵害,同樣,我們體外的這層氣保護著我們人體不受外物(寒邪)的侵害。如果體外的這層氣稀薄薄弱了,就如同衣裳單薄一樣道理,就容易感冒生病。我想冬泳的人和青壯年人他們身外這層氣應該厚實,而老年人則薄弱。這層氣到底是什麼?是暖氣光氣陽氣正氣`仁氣'!因為只有正氣陽氣才能抵禦邪氣寒氣。為什麼說是`仁'氣?仁氣是一種飽滿圓滿成熟的氣息!`氣'即是`味'!有味才是成熟!杏子熟了會透出一股誘人的香味,桃子熟了會透出香味,麥子熟了會透出香味,然而果實成熟的標誌是什麼?仁飽滿!仁不飽滿的果實是不會有香味的!所以說,氣味是飽滿的仁性煥發的!成熟的果子金燦生光散發香味,而充滿仁愛熱愛生活的人也同樣充滿活力和正氣讓病邪不能靠近!不滿仁的果子不香甜,自私的人類多災患


荒原牧雲


嚴格意義上講,不是沒被感染,可能感染了,病理沒有表現出來,不知道而已。如果真的是沒有被感染,1防護措施做得好。2,它自身的身體素質有自我抵抗病毒🦠的基因。個人理解,


WBMFC928


冠狀病毒有的人密切接觸而不感染?有的人免疫功能強,病毒接觸就有可能被殺死。還有些人天生就有抵抗這種病毒的體質。這種冠狀病毒傷害不了他。所以就不會被傳染。


胡代泉


這個人可能對病毒有予抗;

這個人可能身體好邪難入;

這個人可能在場沒遇毒命;

這個人可能有已獨創防予。


李志勇LZY


應該是取決於各人體內的免疫功能,對病毒的抗體,比如那些在垃圾桶找東西吃的,估計不容易被感染。


時代改變1


你好,我是哎呀呀,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予你一定幫助,謝謝。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5c545271ab9a4f3caf22e7edd498d1f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