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四川省唯一GDP超萬億城市!如何才能讀懂這座“未來之城”

四川,一箇中國內陸省份,省會成都連續多年登頂城市幸福指數排行首位,作為西南地區特大城市,物流中心,以及重要的交通樞紐,是西南地區中心城市。

從2018年四川省部分城市GDP水平看,環成都經濟圈部分城市居於前列。成都經濟規模大,發展較成熟,宜賓、南充、綿陽、德陽等18城市,GDP增長較快,均超過全國平均增速6.6%。

四川省唯一GDP超萬億城市!如何才能讀懂這座“未來之城”

從2018年的GDP水平來看,四川省僅成都有一個城市超越萬一水平,其他城市總量與第一位相差懸殊。但是從增速來看,宜賓、綿陽、德陽、南充、達州、廣元、樂山等10城都在成都之上。

近日,成都市聯合德陽市、眉山市、資陽市通過網絡在線形式,共同發佈《成德眉資同城化城市機會清單(一)》(下稱:《機會清單》),藉助區域一體化發展之機,集中釋放疫情防控新形勢下城市協同發展的市場需求,提振產業信心、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經濟平穩運行、社會穩定發展。成都市的清單主要聚焦產業功能區發展,從產業培育、運營管理、配套建設三大領域釋放政府需求166項。

成都為什麼要“東進”?

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落實“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等重大決策部署,打破城市圈層式發展格局,成都城市佈局由原來的“兩山夾一城”轉變為“一山連兩翼”,龍泉山由原來的生態屏障轉變為城市綠心。重塑城市空間結構和產業經濟地理,成都迎來千年之變。而“東進”區域,更是擔負著

開闢經濟社會發展“第二主戰場”的城市建設使命。


四川省唯一GDP超萬億城市!如何才能讀懂這座“未來之城”


幾千年來,成都始終在龍泉山脈與龍門山脈之間、在岷江與沱江交匯的沖積平原上延續拓展。“兩山環抱”的地理格局是護城的搖籃,卻也讓工業化時代的資源約束、環保問題更加凸顯。宜居,高幸福指數也是天府之國的名片。但宜居,也讓成都城市發展的天花板更快到來。

過去10年,成都常住人口年均淨增10萬,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卻在2014年就達到2萬人/平方公里,遠超很多人心目中最擁擠的東京。

人口增多,伴隨的是越來越嚴重的“大城市病“——交通越來越堵,市民對環境質量的抱怨越來越多,資源對產業發展的制約越來越大……“兩山夾一城”的地理格局,從保護變為了束縛。

上文提到了GDP水平,但是從人均GDP水平來看,成都的人均GDP與攀枝花持平,經濟發展水平中等。成都,三產佔比高,產業發展水平高,服務業發達。

四川省唯一GDP超萬億城市!如何才能讀懂這座“未來之城”

數據來源 | 中指地主

自2017年起的兩年中,“東進”區域進行了大量的基礎建設工作,市建委“推進東進戰略、連通雙核”項目穩步推進,按照內外通連,獨立成網的原則,增強城市快速路和軌道交通服務功能,優化區域綜合交通網絡,先行實施“三快三軌一支”綜合交通工程。

四川省唯一GDP超萬億城市!如何才能讀懂這座“未來之城”

近日,還有媒體消息顯示,成都6條東進快速路項目均已復工,2020年,成都市將加快成龍簡、成洛簡、成金簡、成簡、金簡仁、金簡黃等6個東進快速路項目建設。

成都加快“東進”步伐,不僅將以點連軸推動成渝相向發展,支撐國家戰略意圖實現。在新一輪對外開放啟動的背景下,規劃年旅客吞吐量9000萬人次的天府國際機場落子於此,不僅將為“東進“區域帶來巨大的人流,更將藉助空港”磁吸效應“,形成支撐國家內陸開放的新樞紐。

2017年,成都提出了優化人才落戶制度、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蓉城人才綠卡制度、開展全民技術技能免費培訓等12條具體措施,針對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不同人才群體構建體系、分類施策,通過創新舉措解決引才難、育才難、留才難等問題。據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成都市,常住人口超1633萬人,年均新增5萬人以上。

要我們一起期待這個西南地區即將崛起的“未來之城”吧。

(本文整理於中指研究院及網絡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