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作為媽媽,愛自己比愛孩子多,這是自私的表現嗎?

wdsas


作為媽媽,愛自己比愛孩子多這是自私的表現嗎?

首先我不覺得這是自私的表現。就因為母親的偉大,母性會讓女人把孩子放到人生第一位,沒什麼比自己更重要。

只有先愛自己才能更好的去愛孩子。很多朋友在孩子快要出生的時候,就會有一種特殊的精神狀態。變得高度緊張,滿腦子想的都是自己的孩子,非常敏感,總是擔心孩子會出什麼意外。哪怕一切都已經安排妥當了,但他還是不放心。無時無刻不在為孩子操心。

愛自己比愛孩子多,或者是愛孩子比愛自己多。無論你選擇哪一種狀態?都會有人說你錯的,你需要重視的不是別人的感受,而是自己的感受,媽媽的一舉一動時刻影響著孩子,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所以媽媽愛自己比愛孩子多一點,並不是什麼自私的表現。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小胡生活記事


我認為不是。有的媽媽就是故意愛自己多點逼自己的孩子面對困難,面對社會的險惡,讓孩子經歷過苦,最終讓自己的孩子變得優秀。

我一個朋友的媽媽就是這樣,他中學畢業後,他在外無論過得多難,他媽媽都不會安慰他,甚至沒錢時,跟他媽媽拿幾百塊,他媽媽都要他寫借條,一有錢就要還給她,而他媽媽買衣服給她自己,幾百塊一件照樣買,他有時懷疑自己是不是她親生的?拿幾百都要寫借條,並且自己又是家裡唯一的男孩。

就這樣,逼著他一路前行,他覺得自己父母幫不了自已,唯有靠自己努力去拼自已想要的一切,他說困難時自己也忍不住流淚,想放棄,但最後想到自己沒有後臺,想過好日子,就只能靠自己了,自己逼自己向前走。最後經過他十幾年的努力,他小有成就,他在廣州買了兩套房。他說如果不是他媽逼他,文化不高的他可能也是打一份工,平平淡淡的過一輩子了。

天下哪個媽媽不愛自已的孩子?只不過是每個媽媽的教育方式不同而已,為了孩子的將來好,有的媽媽怕過度溺愛孩子,將來會害了他,只能裝狠心教育他,也是做為媽媽的一片苦心。


蜂密茉莉茶


曾經我也是一個帶著孩子就不顧自己形象的逗比媽媽,自己那時候不覺得自己是有多醜,每天的重心都在孩子身上,胖也不覺得自己丑,覺得是可愛,現在變瘦了才發現自己原來這麼美。自己帶孩子每天滿滿的都是幸福、孩子,沒人幫我照顧一下,什麼事都是自己,孩子很小,總是愛不釋手。

直到又跟婚前在一起玩的姐妹在群裡聊天,她們都穿名牌,打扮的漂亮,生活多姿多彩還可以一樣賺著錢,我才覺得自己是有多麼愚蠢,女人就應該愛自己,不愛自己怎麼能去愛別人,只有自己變強大才可以愛孩子,愛家人!



寶媽寶爸那些事


我覺得從人的角度講,每個人最愛的應該都是自己吧!但作為母親,自古以來就被貼上了無私奉獻的標籤。我覺得,作為母親,就是自私不保留的去愛孩子

以前,看電視的情節,孩子生病了,母親痛哭自責,寧可生病的是自己。可能沒有孩子的人沒法理解這種心態,直到我也做了母親,孩子得了小兒急疹,第一次發燒接近40度,當時,在醫院的我,心裡不止一次次祈求上天,讓我來生病,讓我的孩子好起來。直到現在孩子六歲了,每次他感冒,我都會離近了說,把感冒傳染給媽媽吧!這樣你就好了

從個體的角度來講,每個人都有自私心。但做了母親,為了孩子,很多人都將自己隱藏起來。這可能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處,讓你從頭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心甘情願的去為他付出


北漂的小蠍子


不知道你說的是那一方面,但是我覺得,作為媽媽,應該愛孩子勝過愛自己吧。像老一輩的父母,傾盡所有為孩子上學,他們無條件的支持孩子,甚至大學,研究生,博士後,我覺得這也是愛孩子的表現。

我媽媽是一個特別愛我的人,她放的東西捨不得吃,哪怕是家裡的水淹菜,她都會留下一點給她孩子,她沒有文化,不會識字,但她知道還是唯有讀書高,我成績不好,也辜負了她。

我的孩子一歲了,我很愛他,為了他我辭掉自己的工作,只為母乳餵養,為了他我都決定不生二胎,把所有的愛全部給予他一個人。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內,我願意給他最好的。

所以媽媽的愛有很多,精神成面和物質成面都佔有。沒有自不自私這一說吧



潮汐50


先說說愛自己比愛孩子多的第一種表現,假設三種情況:

1:如果孩子在哇哇大哭,媽媽不過去安慰,只顧著打扮自己,或者玩手機,對孩子無動於衷。這樣的媽媽為了讓自己開心高興,肯定是自私的。

2:如果媽媽捨得給自己買幾百塊的化妝品,卻捨不得給孩子買幾十塊錢的玩具。這樣的媽媽也可以說是自私的。

3:當孩子向媽媽尋求安慰,想與之溝通的時候,媽媽惡語相向,也是自私的。

一般來說,這樣的媽媽是為了滿足自己心理需求,無視孩子的成長和要求。生活中但凡有一點不如意,她們都會把氣撒到孩子身上。她們自私的具體表現就是在錢的支出上,她們愛錢愛自己遠遠要大於孩子。

身邊有這樣一個例子。

男孩兒父母離婚,由奶奶帶大。他的媽媽是某個機關事業單位的領導,按理來說,經濟條件還是比較富足的。

小時候,男孩兒去姥姥家,姥姥給了2000元的壓歲錢,他媽媽剋扣了1500,只留下500給孩子。

從小到大,他媽媽一條內褲,一雙襪子都沒有給孩子買過。

有一次,男孩兒出去和同學玩,他媽媽拿了200塊錢,然後告訴男孩兒,回家後把這錢還回來。

男孩兒上大學,他媽出差去看他,就吃了一頓飯,啥也沒買,一分錢沒扔。

男孩兒沒厚褲子穿了,都是給他爸爸打電話。男孩兒說,如果他媽帶他去商場購物,那都不是他媽了。

以前我還真的不相信,世界上真有這樣的媽媽。但是現在我知道了,不是每一個媽媽都無私的愛孩子的。身邊真的存在自私無情的媽媽。她們給孩子的不是愛,大多是冷漠,斤斤計較,不耐煩和無所謂。

再說說愛自己勝過愛孩子的第二種表現:

這種媽媽很愛孩子,但是她們也很愛自己,具體表現就是沒有為了孩子失去自我,依然有自己的生活圈,依然過得精彩。

這樣的媽媽心理清楚,只有好好的愛惜自己,才能更好的愛別人。自己以身作則,也會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我的一個表姐,結婚生娃後就一直在家,婆家人都勸她安心在家好好照顧孩子。孩子幾個月的時候,她除了喂孩子就是看書,後來成功的考過了註冊會計師。

之後她又馬不停蹄的考取好幾個證書。她婆婆說當前最重要的就是照顧孩子,她這麼拼命有什麼用。但是表姐清楚,只有自己強大,才能給孩子帶來更好的生活。

孩子斷奶後,表姐就去上班了,後來還升職加薪。小侄女兒去了一所國際雙語幼兒園,然後去又學習舞蹈,鋼琴。

表姐說這要是以前,根本不可能實現這些。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在我看來,表姐並不是無私奉獻的媽媽,她的自私讓孩子站在一個高一點的起跑線。她愛自己,但是更愛孩子。

在多數人眼中,無私奉獻就是好媽媽,但凡有一點自我,那就是自私的媽媽。

但是無私奉獻的媽媽就是孩子心中的好媽媽麼?顯然不是,當奉獻時間久了,她們就成了老公眼裡的黃臉婆,孩子心中無用的家庭婦女了。

愛自己比愛孩子多,並不是一種自私的表現。這樣的媽媽們懂得愛的真正含義,她們更明白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勇敢,自信,能夠實現夢想的媽媽。所以說,自私一點的媽媽可能是一個更好的媽媽。

站在我的視角,解說你的困惑。

關注我,關注鈴鐺營。


鈴鐺情感營


是自私,而且超級自私。

正常的媽媽愛孩子絕對比愛自己多,而且這種愛不是做出來的,根本就是一種本能的表現,不論自己的孩子什麼樣,都不會影響媽媽給孩子的愛,而且都會用自己所有的愛給自己的孩子。

當媽媽給孩子的愛,絕對超過給任何人的愛,任何人都不可能和自己的孩子比。

以上我所說的是正常的媽媽,另類的媽媽就當別論了。



京西玉人


心理學上,研究母嬰關係最深入、影響最廣泛的一位心理學家叫溫尼科特。

他發現,很多女性在孩子接近出生時,就會進入一種“特殊的”精神狀態。這種精神狀態的特點是,母親滿腦子想的都是自己的孩子,高度敏感,總是擔心孩子出意外。哪怕一切都安排妥當,她也不放心。

她必須要求給孩子提供“完美”的環境,而要提供這樣的環境,她就需要成為一個“完美的”母親。

有多完美呢?

孩子出生後,她會“失去自我”,不管自己是不是困了、餓了、累了,只關注孩子的需求——孩子餓了,喂孩子;孩子困了,哄孩子;孩子尿了,立即給孩子清理......

溫尼科特把這個階段的母親稱為“完美母親”,但這種“完美”狀態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大概有幾個星期。也幸好只有幾個星期,不然沒有幾個媽媽能受得了。

但也不要小看這幾個星期的照顧。

很多心理學家認為,人出生以後會經歷人生第一道創傷——出生創傷,這個創傷是所有創傷的基礎,之後的創傷不過是這道創傷的累加。

被“完美母親”照顧過的孩子,相當於被母愛修復過了創傷,這個過程有利於嬰兒形成對世界的安全感。

接著,隨著嬰兒身體各種功能的迅速發展,母親可以鬆口氣,不用再那麼“完美”了,她們可以進入下一個狀態——足夠好的母親,這個階段的母親需要給孩子溫暖的照顧、很多回應,但她們不用再把全部精力放到孩子身上,也開始關注自己的需求。

現在還有人提出“剛剛好的母親”,比足夠好的母親,剛剛好的母親更注重自己的內心舒適度,自我需求,以及實現作為母親之外自己的人生追求。

溫尼科特認為一個嬰兒的發展期分為了三個階段:絕對依賴期,相對依賴期和朝向獨立。

“絕對依賴期”大概就是出生到一個多月,只有在這個階段,母親需要成為“完美母親”,絕對把孩子需求至於自己需求之前。但是在孩子進入“相對依賴期”以後,母親就不需要完美滿足孩子的需要了。

母親不再完美的照顧,會讓孩子意識到母親是一個有自己需求的人,當意識到這點後,孩子和母親之間的心理界限感就開始出現了,這個階段為一個人獨立的人格鋪下了基礎。

如果母親一直待在“完美母親”階段出不來,不在乎自己的舒適和感受,全身心的關注孩子,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件好事。這種持續的“完美”狀態,會阻止孩子進入“朝向獨立”這個階段。

03

無私的母愛需要有,但是它並不需要貫穿孩子的整個童年。

當孩子的身心狀態已經不再需要“完美母親”加持時,一個媽媽應該心安理得的接受,“媽媽”只不過是我的一個社會角色,我還有別的角色,我除了要照顧別人的感受,我也要照顧自己的感受,我也應當關懷自己。

當然這並不是說一個媽媽要故意剋扣孩子的正常需求,滿足自己的慾望,比如把孩子買奶粉的錢都拿去買自己的化妝品。

但是在給孩子買個玩具,還是給自己買支口紅之間,大可不必糾結。

愛自己比愛孩子更多,或者愛孩子比愛自己更多,無論你選擇哪種狀態,都會有人告訴你“錯了”。你需要重視的並不是別人的感受,而是你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選了玩具,卻出現了一種失衡感,心裡有很多怨言,要注意自己是否常常把自己的需求,讓道於孩子的需求。

如果是這樣,你可能陷入了“母愛透支”狀態。這種狀態不僅僅涉及金錢方面的讓步,還包括時間上的讓步——你的日程裡只有照顧孩子的時間,沒有照顧自己的時間,你總把“做我時間”變成“做媽媽時間”。

短期讓步也許沒問題,但如果總是這樣,你的生活會失衡,甚至會厭倦媽媽這個角色,厭倦又無法擺脫,會讓你心生怨言。

當然你也可能選擇了口紅,但買了口紅以後你出現了深深的內疚感,不斷責怪自己“自私”,甚至為了平息對自己的批評,反而過度補償孩子,比如給孩子買一個更貴的玩具。

如果是這樣,你需要去檢視,是否你正在被某些價值觀綁架,這種價值觀總讓你“犧牲”自己。

會不會你在人生中這麼些年,不知不覺就犧牲掉了很多,以至於你對自己“自私”一點,你的內疚感就會出現,讓你寢食難安......

你孩子的童年不會因為少了一件玩具就被破壞掉,你也不會因為少了支口紅人生就不完整。

如果你在選擇了之後,覺得任何一種選擇你都滿意,都出於真正的自願,那才是一種平衡的狀態。


安妮86


當然不是!

無論是從孩子個人的發展角度、家庭的和諧角度,還是親子心理健康角度來說,最好的順序都應該是媽媽先照顧好自己,然後才能去照顧好孩子。

第一,我們不妨先想想看,孩子究竟是如何學習的?

孩子說的話,做的事情,看待生活的角度,內心對這個世界的固有信念,是否都源於父母的傳遞?

不就是父母在言傳身教的過程中,傳遞給我們的生存法則嗎?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觀察在幼兒的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 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魯道夫.德雷克斯也在《孩子:挑戰》一書中說到:“有三個因素會影響孩子性格特質的發展,其中一個是家庭氛圍,孩子通過與父母親的關係,去體驗整個社會關係。他們會吸收家庭價值觀、道德觀與生活習慣,進而努力讓自己符合這個家庭氛圍的標準。孩子在童年時期的理解和決定,會留下終生印象。”

所以,孩子小時候的學習方式就是觀察和模仿父母的言行,進而內化成自己的人生信念。而作為父母,我們都很希望孩子能夠學會愛自己。這是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極其重要而且應當學會的一種能力。

父母如果不懂得愛自己,或者不認為應該先愛自己再愛他人,那孩子究竟要從什麼地方學會愛自己,學會照顧好自己呢?

所以,父母愛自己比愛孩子多,才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牽著兩隻蝸牛散步zsy


作為媽媽愛自己比比孩子多,是自私的表現嗎?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媽媽對孩子的關心愛護是出自內心的,有些時候作為媽媽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我身邊有個女同事,買一份好吃的,會和她孩子一人一半分開吃,真正的一人一半各吃各的,有時候孩子會先吃完,但是吃完後孩子只能眼巴巴看著,她的媽媽不會因為她先吃完而把自己的那份分給她,我感覺這也是一種教育方式吧!你不能說她不愛孩子,畢竟買一份一人一半分開吃,很公平的,如果因為孩子吃完而大人沒有把自己的那份分給孩子,這就算自私,可能有些人認同,也有些人不認同吧,只能說教育方式方法不一樣!

作為媽媽愛自己,你說誰會不愛自己呢!十月懷胎,生孩哺乳,一口口餵飯,自己辛辛苦苦的付出,這就是愛!現實中有些人或許愛惜羽毛,但那絕不是自私,到目前為止,我反正沒有見過太過愛自己而自私的人!

作為媽媽如果孩子遇到危險,當媽媽的肯定第一反應是保護孩子,這是想都不用想下意識的反應,你能說她不愛孩子麼?當孩子生病難受的時候,也是媽媽最著急的,你問問身邊有幾個小孩子生病,當媽媽不心疼的?真的恨不得以身代之,你能說媽媽不愛孩子?

當孩子都長大了,作為媽媽要多愛自己一些,那不是自私,那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愛,因為只有自己身體好了,你的孩子才不會為你心急,為你花錢,孩子為你費心費力你會心疼,更何況大部分的老人在晚年都會幫兒女帶孩子,責任大,也是勞心勞力,有時候一個年輕人都經不住一個熊孩子折騰的,更何況老人?所以作為老年人一定要愛惜自己,這本身就沒錯!

我想說的是不要隨意猜測媽媽對孩子的愛,如果有需要,當父母的真的可以掏心掏肺,也會愛孩子勝過愛自己.最起碼在我幾十年閱歷中,真沒有見過很自私的母親,所以自始自終我一直深愛自己的父母親人,願你們都被溫柔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