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戲曲《琵琶記》劇情簡單,為什麼卻被譽為戲曲經典?

迷迭香Love


《琵琶記》是元末高明高則誠編寫,其講述的內容是一個淒涼的愛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蔡伯喈,是漢代的一個書生,考中狀元后拋棄結髮妻子,最後落得五雷轟頂的下場。

之所以被稱為經典,主要在於它具備了很高的藝術性。不但情節安排經過了精心設計,格律也整飭完備,大大改善了早期南戲以“里巷歌謠”雜合組織的音樂結構,成為集南戲格律之大成的作品。另外,這個戲描寫真實細膩,語言生動準確,擺脫了無名氏創作階段的粗糙簡陋,也是它被稱之為經典的原因。

《琵琶記》還代表南戲最高成就,它的誕生標誌著南戲創作藝術上的成熟,對後世傳奇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因此也被譽為“南戲之祖”。其中很多經典的語句在今天依然很流行,如:

1. 受人之託,必當終人之事

2.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3. 光陰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趲少年。

4. 上山尋虎易,開口告人難。

5.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6. 上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

7.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8. 千金買鄰,八百置舍。



戲曲網


《琵琶記》全劇典雅、完整、生動、濃郁,顯示了文人的細膩目光和酣暢手法,它是高度發達的中國抒情文學與戲劇藝術的結合。同時它也標誌著南戲從民間俚俗藝術形式發展為全面成熟階段,是南戲發展史的里程碑.《琵琶記》的文學成就,大大超過了《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中的作品。

高則誠是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把戲文的劇本創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的傑出作家,他在南戲發展史上的地位頗似雜劇發展史上的關漢卿。《琵琶記》在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只影響到當時劇壇,而且為明清傳奇樹立了楷模,所以,過去把它稱為“南戲之祖”。

《琵琶記》的結構佈置最為人稱道,呂天成《曲品》說:“串插甚合局段,苦樂相錯,具見體裁,可師可法,而不可及也。”作者把蔡伯喈在牛府的生活和趙五娘在家鄉的苦難景象交錯演出,形成強烈對比,《成婚》與《食糠》,《彈琴》與《嘗藥》,《築墳》與《賞月》,以及《寫真》,都是寫的很成功的篇章,對比的寫法突出了戲劇衝突,加強了悲劇的氣氛。

《琵琶記》的詞采成就最高,既有清麗文語,又有本色口語,而最重要的則是體貼人情的戲劇語言,王世貞《藝苑卮言》說:“則誠所以冠絕諸劇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體貼人情,委曲必盡,描寫物態,彷佛如生,問答之際,了不見扭造,所以佳耳。”

總之,《琵琶記》不論在思想內容上,人物形象上,還是在結構和語言方面,都有獨特之處,值得欣賞玩味。因此,《琵琶記》是一部值得弘揚的優秀劇作,算是戲曲的經典代表。



李老先生有塊地


在中國戲曲裡面,最經典的戲曲莫過於《琵琶記》,是元末高則誠編寫。講述的是一個淒涼的愛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漢代的一個書生,考中狀元后拋棄結髮妻子,最後落得五雷轟頂的下場。這部劇之所以被譽為戲曲經典我想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我們都知道文學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這部劇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愛情作為題材,來源於生活,自古以來,好的藝術作品往往都是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的藝術往往被心細的藝術家所留意,創作成一部部的經典留給後人欣賞。

在戲曲中,往往是真實的故事改編,以此供人們欣賞,從中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或是感同身受,或是有所感悟,或者是打發時間。在戲曲中,最經典的題材便是愛情,越是苦難的愛情,越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一部戲曲便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就如《琵琶記》中的書生一樣,最後被五雷轟頂只是人們表達背叛愛情付出的慘重代價。

二,琵琶記之所以被譽為戲曲經典,主要還在於它具備了很高的藝術性,不但情節安排經過了精心設計,格律也很講究,而且琵琶記

這個戲描寫真實細膩,語言生動準確,擺脫了之前戲曲創作階段的粗糙簡陋。


輕輕的我來了寶貝


該戲雖然劇情比較簡單,但是《琵琶記》在藝術技巧上也有可以借鑑的地方。這個戲長達四十二出,但情節的處理卻很緊湊密合。作者把京城牛府與鄉下蔡家這兩條線索的戲劇衝突交錯寫下來,使丞相府第驕奢豪華的生活與農村百姓的苦難遭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既映示了貧富不均的社會現實,又產生了冷熱對照的藝術效果。

作者對語言的運用也很得體,能照應到各種不同階層人物的身份,如牛府諸人的語言尚雅,鄉村蔡家諸人的吐語俚俗,富於個性,表現在曲詞上,也能用淺近的口語描摹出人物複雜的思想感情。

最為關鍵的在於《琵琶記》成為同類作品的標榜,後來的《鍘美案》《尋兒記》《賣苗郎》等經典戲曲在編寫時都參考了《琵琶記》





唱唸做打梨園曲


《琵琶記》,元末南戲,高明撰。寫漢代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被譽為傳奇之祖的《琵琶記》,是中國古代戲曲中一部經典名著。琵琶記系改編自民間南戲《趙貞女》(更早時還有金院本《蔡伯喈》),但原故事中背親棄婦的蔡伯喈變為了全忠全孝。

《琵琶記》的結構佈置最為人稱道。呂天成《曲品》說:“串插甚合局段,苦樂相錯,具見體裁,可師可法,而不可及也。”作者把蔡伯喈在牛府的生活和趙五娘在家鄉的苦難景象交錯演出,形成強烈對比。《成婚》與《食糠》,《彈琴》與《嘗藥》,《築墳》與《賞月》,以及《寫真》,都是寫的很成功的篇章。對比的寫法突出了戲劇衝突,加強了悲劇的氣氛。

《琵琶記》的詞采成就最高,既有清麗文語,又有本色口語,而最重要的則是體貼人情的戲劇語言,王世貞《藝苑卮言》說:“則誠所以冠絕諸劇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體貼人情,委曲必盡,描寫物態,彷佛如生,問答之際,了不見扭造,所以佳耳。”

全劇典雅、完整、生動、濃郁,顯示了文人的細膩目光和酣暢手法。它是高度發達的中國抒情文學與戲劇藝術的結合。總之,《琵琶記》不論在思想內容上,人物形象上,還是在結構和語言方面,都有獨特之處,值得欣賞玩味。因此, 《琵琶記》是一部值得弘揚的優秀劇作。

1、人物個性

《琵琶記》的人物很有個性,其主要人物已成為藝術典型。趙五娘是全劇中最為光輝的人物,是一個賢孝婦的形象。丈夫進京趕考,她獨自一人在家侍奉公婆,承擔起家庭的全部重擔。饑荒年間,她把可憐的救濟糧留給公婆,自己卻在背後偷偷吃糠。公婆死了,無錢買棺材,她剪下頭髮,沿街叫賣。無錢請人埋葬公婆,她麻裙包土,全築墳墓。然後描容上路,進京尋夫。在極度艱難的環境中,她含辛茹苦,任勞任怨,悄悄地作出自我犧牲,以柔弱的肩膀,承擔起生活重擔,既盡了心,又盡了力。在趙五娘身上體現出中華民族多方面的優秀品德。她是一個光彩照人的賢孝婦形象。正因如此,趙五娘的形象才長期活躍於舞臺,流傳於人間。蔡伯喈被塑造成賢孝子的形象,又是一個有情的丈夫。他在京城,處於富貴生活之中,並沒有忘掉父母的養育之恩。他還時時想到父母的衣食冷暖,擔心父母在家挨飢受餓,還設法給父母寄錢寄信,處於錦衣玉食之中,他還有一顆對父母的愛心,還保存有骨肉之情。比之於那些投靠權貴,認賊作父,忘恩負義的衣冠禽獸來說,他確是一個有品德,有孝心的兒子。他被迫招贅牛府,生活在溫柔之鄉,但他時時想著家中的妻子趙五娘。他並沒有因贅入牛府就忘卻自己的糟糠之妻,還是那樣一往深情的愛她。他是一個忠於愛情,有良心,有善心的丈夫。蔡伯喈的形象,也是頗為感人的。不過這只是表面現象,面對他的岳父大人,他連據理力爭一下都不敢,是否懦弱了點呢?雖然趙五娘、蔡伯喈的形象中,也有愚孝的成份,但是瑕不掩瑜。張廣才也是一個成功的形象,他是中華民族優秀品德“義”的化身。饑荒年間,他將得到的救濟糧分一半給趙五娘,幫助她一家度日。蔡公蔡婆死後,他又贈送棺材,幫助這個弱女子葬送公婆。他救人於危難之中,有恩於人還不圖報答。他那顆同情苦難之心,救人危難之心,助人為樂之心,是中華民族的善良之心,仁愛之心,無私之心在閃閃發光。因此,張廣才的形象就成了千百年來人們歌頌的形象。

2、故事結構

《琵琶記》是雙線結構。一條線是蔡伯喈上京考試入贅牛府;一條線是趙五娘在家,奉養公婆。在宋元南戲和明清傳奇中,有許多劇本都是雙線結構,但在這些雙線結構中,所組成的兩個故事,有許多是互不相關的,它們不能彼此促進,互為增輝。而《琵琶記》的雙線結構不同,它們共同敷演一家的故事,共同表演一個主題。兩條線索交錯發展,對比排列,產生了強烈的悲劇效果和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琵琶記》的語言,文采和本色兩種兼備。蔡伯喈在京城生活這條線的人物,用的是文采語言,詞句華美,文采燦然,語言富於色彩,講究字句的雕琢,典故的運用,是一種高度詩化的語言,是一種高雅的語言。這是由於他們的文化水平,和富貴生活的環境而決定的。蔡伯喈、牛小姐、牛丞相等,都是很有知識的人,說起話來,自然就雅,這是符合人物身份的。他們生活在相府之中,住的是亭臺樓閣的華屋,過的是錦衣玉食的生活,用華麗的語言來寫豪華的生活,才能和諧一致。趙五娘這條線的人物,用的是本色語言。自然樸實,通俗易懂,生活氣息很濃。不講究詞藻的華麗,典故的運用,詞句的雕琢。這是一種接近於人民生活的語言。趙五娘這條線上的人物,使用本色語言,也是由於他們的文化水平和貧窮生活而決定的。趙五娘、蔡公、蔡婆、張廣才等,都是沒有多少文化的人,自然不會咬文嚼字,子云詩日。他們生活在農村,住的是民房,過的是農村生活,用樸素的語言來描繪這種生活,才能和諧一致。劇中兩種不同的人物,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構成兩種不同的語言風格,這是《琵琶記》運用語言的獨特之處。



戈壁墨客


說起琵琶記你不陌生,琵琶記故事就在當今河南省鄭州有個叫陳留的地方。不過琵琶記創作於(1362年_1366年)之間。創作於元順帝執政五年,是元末年間一個叫高明的人,在1345年考中進士,閉門思過,埋頭忙於戲曲創作,創作出一部南劇琵琶記。是中國古代戲曲中的一部經典名劇。

聽說琵琶記說的是漢代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全劇結構完整巧妙安排人物形象,語言典雅生動,展現人物在那個年代生活。

據說文雅書生蔡伯喈考中進士後,蔡伯喈與趙五娘成婚,日子過得不錯,好景不長,這一年恰逢朝廷開科取士,蔡伯喈不願進京以在家侍奉父母為由,說父母年事已高沒人照顧不能進京趕考。蔡伯喈留在家裡服侍父母,但是蔡伯喈父親蔡公不從,鄰居張大公子也在勸說,經過好多人開導,蔡伯喈想通了,無奈之下告別父母進京趕考。離別妻子赴京城,應試及第考中狀元。

京城有一個牛丞相,他看上蔡伯喈想把女兒許配蔡伯喈,蔡伯喈以回家盡孝侍奉父母為由,不同意。牛丞相利用皇帝壓迫蔡伯喈與女兒成婚,說是奉旨招新科狀元為胥,牛丞相高興酒宴寬待女婿,好吃好喝滯留京城。

自蔡伯喈離家後,河南陳留連年遭受旱災,趙五娘任勞任怨照顧公婆,

蔡伯喈強入牛府後,終日思念父母,曾經寫信給陳留家中,不了想信被拐兒騙走,坐等又盼渺無音訊,

這一天蔡伯喈獨自在書房彈琴抒發優思,讓牛氏聽見,牛氏告知父親,牛丞相通情達理,讓家人去陳留迎娶蔡伯喈父母,不了想蔡伯喈父母已經餓死,趙五娘羅裙包屍,自築墳墓,又親手給公婆繪製遺容,趙五娘帶著遺容畫像身背琵琶,沿路彈唱乞食,前往京城尋夫。

趙五娘來到京城正遇彌陀寺大法會,便往寺中幕化求食,同時把公婆遺容畫像供於佛前,這一天正遇蔡伯喈來寺院燒香求佛,乞討父母在路上平安,不了想在這裡見到父母真容,大放悲聲,痛苦萬分。便把父母畫像拿回府中,掛在書房內,趙五娘尋至牛府中,被牛氏請到牛府中,趙五娘便把自己的事情說清楚,牛氏感動哭了,一心想讓他們夫妻團圓,又怕蔡伯喈不同意,牛氏想個好辦法,讓趙五娘在書房畫像上提詩暗示。蔡伯喈回府,進了書房,看到父母遺容畫像上有詩,讚不絕口,正在這時候牛氏帶著趙五娘進了書房,夫妻相見淚滿兩腮,由於牛氏心眼好趙五娘與蔡伯喈夫妻德裕團圓。

蔡伯喈即可上表辭官回家守孝,得到牛丞相同意後,趙五娘,蔡伯喈,牛氏三人同歸故里陳留莊。

後來皇帝下招旨,族表蔡伯喈一門。

據瞭解鄭州市豫劇院演員張豔萍首次攜帶豫劇琵琶記在廣州蓓蕾劇院榮獲27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經典名劇琵琶記,張豔萍真心演趙五娘,把趙五娘有的活靈活現,唱腔優美,含蓄和剛勁,聲腔的幽咽,以自身體驗滲透到人物內心深處。把性格複雜變化,情感多元把又悲又很的趙五娘形象,活生生的立在舞臺上,深深的感染臺下觀眾,廣大戲迷既為主人公趙五娘命運所感動,更為張豔萍華美的唱腔所陶醉。

你能說琵琶記不是經典喜劇麼?其他居種早已上演琵琶記,不過你不知道而已。

朋友你好?本人才疏學淺,如有冒犯,請指教。朋友你既然來了,休息一下吧?感覺回答不錯就點個贊吧?用你發財手指關注一下好麼?謝謝你,祝你們開車快樂,生意興隆,財源滾滾。好了再見吧。







rcy鄭州人家好


《琵琶記》在中國戲曲裡面是最經典的戲曲,被稱為戲祖,此戲曲是元末高明高則誠編寫,其內容是寫一個淒涼的愛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蔡伯喈,是漢代的一個書生,考中狀元后拋棄其妻趙五娘,最後落得五雷轟頂的下場。《琵琶記》在中國的戲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雖然原著已經遺失,但後人整理改編的種類就有五十多種,而在每個地方都有著不同的表演特色。儘管如此,《琵琶記》確是戲曲裡永恆的經典。

在戲曲中,往往是真實的故事改編,人們欣賞後能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自古至今,好的藝術作品都是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的藝術被細心的藝術家所記載,創造出一部部的經典留後人欣賞。

在戲曲中,最經典的題材便是愛情,越是苦難的愛情,越容易吸引人們的興趣,一部戲曲則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如《琵琶記》中蔡伯喈一樣,最後被五雷轟頂,是人們表達背叛愛情所付出代價非常慘重。

著名戲曲《鍘美案》是由《琵琶記》演變而來。豫劇《琵琶記》,越劇《琵琶記》等等……,多少年來被人們喜愛,經演不衰。

《琵琶記》故事發生在古代的中原地區,被譽為傳奇之祖,所以是我國古代戲曲中一部經典名著。


鄭州戲迷會君


自古以來,好的藝術作品往往都是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的藝術往往被心細的藝術家所留意,創作成一部部的經典留給後人欣賞,或者是文人墨客們在現實中難以施展自己的抱負,便藉助藝術來宣洩心中的苦悶,表達自己心中美好的願望和嚮往的生活。在戲曲中,往往是真實的故事改編,以此供人們欣賞,從中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或是感同身受,或是有所感悟,或者是打發時間。在戲曲中,最經典的題材便是愛情,越是苦難的愛情,越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一部戲曲便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就如《琵琶記》中的蔡伯喈一樣,最後被五雷轟頂只是人們表達背叛愛情付出的慘重代價。


雷州歌雷州戲劇


在中國的文化藝術歷史中,書法、音樂、書畫等發育的都比較早,單單隻有戲曲發展的比較晚。

中國最早的戲曲出現在宋朝,戲曲的生成期在南宋,但是有關戲曲的記載卻早已經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中,我們無法聆聽到南宋的鼓樂之聲,通過遺留現在的戲曲,我們不能分辨出南宋戲曲的本來面目,而演出戲曲的場所也沒有遺存。

在遺留的可以參考的文獻當中,也是眾說紛紜,沒有具體詳細的觀點。想要了解到南宋戲曲的真正魅力所在,我們只需要靜靜的坐在舞臺前,聆聽戲曲,感受其中的藝術魅力。

在中國戲曲裡面,最經典的戲曲莫過於《琵琶記》,此戲曲是元末高明高則誠編寫。《琵琶記》被稱為戲祖,其講述的內容是一個淒涼的愛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蔡伯喈,是漢代的一個書生,考中狀元后拋棄結髮妻子,最後落得五雷轟頂的下場。

《琵琶記》這部戲曲在中國的戲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雖然原著已經遺失,但是後人整理改編的種類就有五十多種,而在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表演特色。儘管如此,《琵琶記》卻是戲曲裡永恆的經典。

自古以來,好的藝術作品往往都是來源於生活,生活中的藝術往往被心細的藝術家所留意,創作成一部部的經典留給後人欣賞,或者是文人墨客們在現實中難以施展自己的抱負,便藉助藝術來宣洩心中的苦悶,表達自己心中美好的願望和嚮往的生活。

在戲曲中,往往是真實的故事改編,以此供人們欣賞,從中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或是感同身受,或是有所感悟,或者是打發時間。在戲曲中,最經典的題材便是愛情,越是苦難的愛情,越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一部戲曲便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就如《琵琶記》中的蔡伯喈一樣,最後被五雷轟頂只是人們表達背叛愛情付出的慘重代價。

戲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雖然在科技發達的現代顯得格格不入,但值得我們去了解,去品味,傳承傳統文化,我們義不容辭。

舉報/反饋





有話郝浩說


琵琶記是南戲的代表作之一,劇情雖然簡單,但劇中滲透的尊老美德與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倫理認同相符。蔡伯喈一介書生,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拋妻別親,貪圖享受,文人自私腐酸為百姓所詬病,趙五娘肩背琵琶上京,找到蔡訴說經受的遭遇,代表著貧苦百姓對家庭倫理的呼喚,道出了百姓的心聲,故此劇出現以來就在觀眾中產生強烈共鳴,從而成為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