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如果當年項羽重用了韓信,那麼楚漢爭霸的結局會不會完全不同呢?

別亂發脾氣


項羽就是重用了韓信,也不會改變楚漢爭霸的結局!

1.大家都知道,韓信原先在項羽軍中效力,但是當時的項羽卻覺得韓信並非有所作為之人,因而也沒有重用韓信,才最終造成了韓信跑到了劉邦的陣營。就是假設韓信被項羽重用,項羽會贏得最終的勝利嗎?答案是否定的!雖然項羽自己打仗很厲害,也贏得了很多場重要的戰役,但是項羽的狂傲自大,即使韓信留在項羽軍營中效力,他最終也無法成就一番霸業的。

2.在項羽的軍營中,原本就有一名謀士范增,范增是一位謀略非常厲害的謀士。范增曾給項羽出了很多條良謀計策,幫助原本處於弱勢的楚軍一步步壯大,甚至最後成為了各個諸侯國中實力最強大的。按照正常的發展,項羽有范增這樣的謀士幫忙,肯定能打敗劉邦,最後一統天下,但是范增卻是被項羽給活生生氣跑的。

3.當初范增設計了鴻門宴,就是要項羽一定要殺死劉邦,以絕後患。可是項羽卻心慈手軟把劉邦給放走了。逃走後的劉邦對范增懷恨在心,最終劉邦用了陳平的離間計,成功的使項羽對范增產生了懷疑。心灰意冷的范增最終只好離開的項羽,讓人痛心的是范增在回家的路上病死了。

4.為什麼項羽輕而易舉的就中了別人的離間計?這不是一個成熟的統帥該犯的毛病,但項羽卻這麼做了,這就是項羽性格狂傲不羈自大的最好表現。要知道範增可是被項羽尊稱為亞父的,而范增也是受到項梁的臨終囑託才會如此幫助項羽,但是項羽卻最終選擇了個范增分道揚鑣。項羽和韓信的關係遠不如項羽和范增的關係。因此料定韓信就是在項羽軍中效力也不會被項羽重用。

5項羽的失敗主要還是因為自己的性格。就像劉邦說的,項羽只有一個非常好的謀士范增,但是卻沒有善加利用,劉邦卻有張良、韓信、蕭何等眾多的人才,劉邦又善於抓住大家的人心,不像項羽那麼殘暴,在這樣的情況下項羽又怎麼能打敗劉邦統一天下呢?


木子的人生


如果項羽有那個心胸以及遠見的話,就是沒有韓信項羽的結局也不會那麼慘,項羽的剛愎自用心胸狹隘都是掣肘,的確歌頌項羽的人很多,主要是因為項羽死的剛烈,但是我們仔細分析項羽為什麼不肯過烏江呢?說到底還是為了所謂的面子,為了自己的英雄夢,項羽認為當了英雄就要頂天立地並且行正大光明之事,也不能說項羽錯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信條,但是所謂的英雄不是用面子衡量的,大丈夫能屈能伸才是正理,項羽認為韓信不是英雄,不然如何受得起胯下之辱,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韓信這就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如果當年韓信為了面子殺了屠夫自己最後也慘遭不測還如何有後來建功立業的功績啊,這一點來看項羽並不是真正的英雄而是被所謂的英雄二字束縛住了。

項羽是英雄而劉邦是流氓,實則細細分析項羽這個人做事三分鐘熱度不說還總是有藉口開脫,後來立下了很多戰功但是卻做不到賞罰分明,這些都為項羽日後的悲劇埋下伏筆,而劉邦則禮賢下士賞罰分明總是一副謙虛求教的態度,如此看來劉邦才是真正懂得用人之道的政治家,而項羽的智慧總是欠了那麼一點火候,如果項羽沒有這些致命缺點即使沒有韓信天下也一定會是項羽的,只可惜項羽把自己的一手好牌打爛,如果項羽不改變自己剛愎自用以及賞罰不均的的心態即使韓信幫助項羽那也只不過是一時的,兩個人分崩則是早晚的事,那麼日後天下落入誰手還是個未知數啊。

其實項羽的失敗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項羽的心裡素質很差,一次挫敗就足以擊碎項羽全部的信念,而劉邦則是越挫越勇從不輕易言敗,從這一點上來看劉邦不知道比項羽高明多少,兩個人的政治智慧都不在一個等級之上,就是項羽真的統一了天下也未必治理的好,而就算劉邦不小心死了當不上皇帝但是也會有李邦等人出現,一個心理素質差剛愎自用還極好面子的君主又能走多遠呢?





婉兮歷史



老閒同志


這個用韓信和蕭何的對話來說明一下,

蕭何問韓信:為何去霸王而投沛公。韓信回到:霸王太強,不需要人幫,而沛公弱,需要人幫。這說明韓信已經對項羽的能力和個性瞭解的比較清楚,自己在項羽那裡得到了重用若沒有自己的心腹大將,也很難做一方諸侯,依項羽的霸氣加上亞父范增的謀略,是不會讓韓信有兵權做第二個劉邦的。





正哥愛剪輯


亂世出英雄,秦末的混亂局面造就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中原混戰,群雄逐鹿,好不熱鬧。

在這場爭奪天下的較量中,“力撥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最終輸給了市井無賴劉邦,一個蓋世英雄敗在了一個小混混的手上。

項羽二十四歲隨叔叔項梁扯旗造反,二十七歲就成了西楚霸王。戰神一般的項羽勇猛無敵,一路上銳不可擋,所向披靡。帳下兵精將勇,人才無數。其中就有韓信、英布這樣的厲害人物,可最終韓信和英布都投向了漢營,都被劉邦所重用,直接造成了項羽兵敗自刎的嚴重後果。

劉邦的長處是會用人,能聽得進諫言。項羽缺點是剛愎自用,忠言逆耳。劉邦一生中最重要最成功的傑作就是設壇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自棄項羽歸劉邦,一路上的主要大戰就有: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擊敗章邯,平定三秦。

″ 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抓獲魏王豹,滅魏國。

″背水一戰"″拔旗易幟"以少勝多,消滅趙軍二十萬,斬陳餘,活捉趙王,平定趙國。

"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在濰水擊潰龍且二十萬大軍,斬殺龍且。

最後導演″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垓下一戰,徹底消滅了項羽的有生力量。

韓信歷經大小數十戰,未嘗一敗。一手替劉邦打造了一張金燦燦的皇帝龍椅。可以說沒有韓信就沒有大漢王朝。儘管項羽有諸多缺點,但對付沒有韓信的劉邦集團,還是綽綽有餘。如果當年項羽重用了韓信,那中國的歷史將徹底改寫,劉邦這一朵浪花將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大漢王朝也根本無從談起。





大河橋下流


如果當年項羽重用韓信,那樣楚漢相爭結局就會大不同,取得天下的就是項羽,也不會慘敗垓下自刎烏江落得含恨而死的悲慘結局。


小龍女5505


答,不會,因為項羽的手下,沒有人對集權制進行深入瞭解,並且從思想上對集權制這種東西有清醒的認識。導致秦始皇滅亡以後想到分封制。以至於項羽在權力有能力一統的時候,搞了分封制。結果諸侯爭霸,等他在從諸侯爭霸在一次收取權力的時候,天下的諸侯都齊心協力對付項羽,結果才讓劉邦撿了個便宜。


大馬哈魚12


我們每天面對的不是如果,而是現實!如果只是弱者的逃避,現實才是勇者無敵!


步明白


項羽推翻了所謂的暴秦,但是固步自封,滿足於"諸侯之上楚霸王"的大周形式。對歷史而言,政治上無所作為,是一種退步。加之任人唯親,不能重用人才,先後失去韓信丶陳平丶彭越丶英布,連亞父軍師範增都氣得甩手不幹了。

項羽一生十戰九勝,最後十面埋伏丶四面楚歌,演出了一大悲劇:霸王別姬、烏江自刎!

如果項羽能少一點霸道,多一點禮賢下士,重用提拔天下英才,不為劉邦所用,劉邦本來是難以出頭的。

但是,項羽的霸道讓天下人才望洋興嘆,轉而投奔愛才若渴的沛公,人才的天平傾斜了。很可惜,千年難遇的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西楚霸王,政治上保守,用人上昏庸,剛恢自用,千秋霸業毀於一旦!


夏雨風


項羽是個自信多疑的人,即算用了韓信,信任度不會超過范增和鍾離昧,對於滅秦掃天下應該有幫助,而劉邦採用陳平的離間計,韓信離開是時間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