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明朝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後,為何選擇藩王朱厚熜來繼位呢?

wojiushiwo080728


大明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朝代,大明十六帝各有個特色,這些帝王當中有兩位藩王一位是朱棣,還有一位就是朱厚熜,燕王通過造反成為皇帝,朱厚熜因正德皇帝無子,有幸成為了皇帝。

按照正常情況下,其實皇帝之位是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成為皇帝,如果,沒有朱厚照突然的去世以及無子,這個皇位他是沒機會的,但是最後他還是成為了皇帝,並且成為了大明王朝最聰明,城府也是最深的皇帝,史稱“嘉靖皇帝”

為何,一個外地的藩王可以成為皇帝,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第一、明武宗朱厚照無子。

作為一個愛折騰愛玩的皇帝,朱厚照在位期間很多時候對朝政並不上心,導致朝局混亂,最後,朱厚照落水後受到驚嚇後結束了他的一生,朱厚照雖好色但是他一生無子,因此,他去世後大明王朝的內閣們必須為大明帝國尋找皇位繼承人,而朱厚熜是血緣上離朱厚照最近的皇室子弟所以他才能成為皇位繼承人之一。

第二、機緣巧合

為什麼可以說是機緣巧合,那個是因為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後,為了穩定王朝的穩定必須找到皇位繼承人,因此,按照血緣來看必根據朱元璋指定的組訓在根據現任皇帝血緣來看,並往上推後只能選擇朱厚熜為大明帝國新一任皇帝。

第三、權臣當道

明武宗時期的最後權臣楊廷和,他在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後他在選擇皇帝的人選上絕對的主角,因此,我們可以說明王朝這個時候唯一可以決定皇位人選的只有楊廷和一人。如果進行選擇可以追到明憲宗這裡他的孫輩很多,但是,如果按照順序不一定是朱厚熜,但是,楊廷和可能覺得年輕人好控制最終選擇了朱厚熜,在以他首輔的影響,朱厚熜最終成為了大明新一任皇帝。

第四、才華出眾

雖然朱厚熜作為一個外地藩王,但是他聰明好學,才華出眾和他的堂哥明武宗沒法比,因此,在內閣首輔楊廷和的心中,他比自己堂哥優秀很多,他們想雖然他才十四歲,但是經過他們這些老陳的輔助下肯定成為一代明君,確實,後來朱厚熜開始的時候還是做了成績。

我們可以說楊廷和給大明王朝選擇了一個不錯的皇帝,因為他天生就是皇帝,初入朝廷通過大一議禮打擊權臣,數十年不上朝依舊掌握實權,並將權臣夏言,嚴嵩玩弄於鼓掌之間,可以說朱厚熜運用帝王之術之高,在明朝皇帝掌中無人可敵。


莫地方


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之後,明世宗朱厚熜之所以能夠被選中繼承皇位,表面上看是明武宗遺命以及明武宗生母張太后與宰輔楊廷和等人商議之後作出的決定。但是,說到根子上,還是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皇位傳承製度起了決定性作用。眾所周知,明太祖是鐵桿的“嫡長子繼承製”奉行者,為了避免後世為了皇位禍起蕭牆,明太祖挖空心思制定了一整套具有明朝特色的“嫡長子繼承製”,或者可以稱之為“嫡長房繼承製”。其核心原則就是嫡長房優先,而不是嫡長子優先,嫡長房絕嗣才考慮嫡出其他各房,嫡出各房絕嗣才考慮庶出各房,依然是某一房後裔優先,絕嗣才考慮齒序更靠後的一房。



或許有人會說,整個明朝的史料都沒有“嫡長房繼承製”一說。但是,明朝皇太孫、親王世孫等等卻是史籍中事實存在的,甚至還有關於親王世曾孫的記載。試問,如果嫡長子沒了便考慮其他兒子,還有設置這些皇太孫、親王世孫乃至世曾孫的必要嗎?皇太孫,多扎眼的名號,如果皇太子沒了便選擇其他兒子為新的皇太子。那麼,置這個前皇太孫於何地?豈不是要生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明太祖制定這一整套制度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不必要麻煩,沒有理由自己製造更多的麻煩,不是嗎?



明武宗駕崩之後,因為絕嗣,沒有兒子繼承皇位。按照制度,應當由他最年長的嫡出弟弟這一房繼承皇位。可是,明武宗只有一個弟弟——蔚悼王朱厚煒,嫡出倒是嫡出,只可惜死在了明武宗前面,而且也絕嗣了。也就是說,明孝宗朱祐樘這一房徹底絕嗣了。因為明憲宗朱見深無嫡子存活,明孝宗本身就是庶出。所以,皇位繼承人只能在明孝宗最年長的庶出弟弟這一房產生,這位弟弟是誰?他就是明世宗的生父——興獻王、明睿宗朱祐杬。雖然彼時興獻王已經作古,但是他這一房並沒有絕嗣,作為興獻王的嫡長子,時為興王的明世宗理所當然就是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這也是明世宗以兄終弟及的形式繼承皇位的法理依據所在。也是為什麼明世宗敢於在初抵北京、尚為繼承皇位之時便因為繼嗣還是繼統以及從哪個門進紫禁城的問題給群臣和大媽張太后來了個下馬威的原因所在。因為他的皇位並不是大媽張太后和楊廷和等人施捨的,而是依照明太祖留下的制度名正言順繼承的。



或許有人說,難道一個皇太后、一個宰相還玩不過一個年輕的後生?別說,還真不一定!首先,明朝的文官集團並不是鐵板一塊,而且不少還是為了維護制度敢和皇帝死磕的主兒。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就是最典型的事例,事關皇儲,明神宗想違背祖制廢長立幼,文官集團第一個就不答應。最終,明神宗只能認慫!楊廷和雖然是宰輔,卻不能代表整個文官集團。更何況,新皇帝已經依法產生了,群臣站隊幾乎是必然的,即便張太后和楊廷和變卦,誰又會去擔巨大政治風險,跟著楊廷和起鬨呢?更何況,明朝除了文官集團之外,宦官集團也是一股不小的勢力。這些人更加不可能為了已經去世的舊主子去和新主子過不去。



因此,彼時的明世宗多少有那麼點兒有恃無恐,之後發動的所謂“大禮議”,實際上明世宗的底氣也在這裡!自己是合法即位,並不是誰施捨的,更不是非法篡位!


農民工歪說歷史


首先不是明武宗朱厚照要傳位於朱厚熜,而是他的母親張太后與以楊廷和為首的大臣合力的結果,包括明武宗下的那最後一道頗有“罪己詔”意味的最後一道詔書,也是他們模仿武宗口吻寫的,並非武宗本人意願。

其實說起來,迎立嘉靖帝朱厚熜的原因無非兩點,一是,武宗朱厚照無子,二是,那幫大臣早受夠了武宗朱厚照的“離經叛道”似的皇帝做派,如今好不容易等來了一個機會,當然要想辦法選一個看似“聽話”“好控制”的皇帝了。

我們一步步來分析,首先武宗無子,孝宗也只有他這麼一個兒子,所以按照“就近原則”只能從孝宗的兄弟中的兒子中去選擇,至於為什麼要按照“就近原則”,因為親啊,你願意把東西給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嗎,即便給了人家也不一定認你的好,所以找個相對更親近的更穩妥可靠些,再說你如果找的太遠,怕是太祖朱元璋的子孫都有份,那選擇範圍海了去了,你說你把皇位給誰?範圍縮小了工作量也小了,各種問題也就少了。

孝宗兄弟中有兒子且當時兒子在世的一共有這麼四位,分別是興獻王朱祐杬、益端王朱祐檳、衡恭王朱祐楎、榮莊王朱祐樞。這四位除了興獻王朱祐杬(也就是嘉靖皇帝老爹)只有一個兒子在世外,其他諸王都有四個或以上兒子在世的,而且這位興獻王朱祐杬比武宗還早死了兩年,與其他諸王比,朱厚熜母子可以說真算的上是孤兒寡母,並且興獻王朱祐杬還是孝宗皇帝兄弟中血緣離得最近的一個。

再來看看其他諸王,益端王朱祐檳、衡恭王朱祐楎、榮莊王朱祐樞,那時都還在世,如果立這三位在世的王爺的兒子為帝的話,那麼他們這當爹的是不是該封個“太上皇”,這問題是不是有點尷尬,況且未來皇帝又有那麼多兄弟也不好處置(控制),這麼一比較興獻王朱祐杬他們家的優勢就出來了,血緣又最近,孤兒寡母又好控制(至少是看上去好欺負)。

這和西漢時候群臣立漢文帝劉恆有異曲同工之妙,看薄姬母子孤兒寡母、勢單力薄,所以才選了劉恆做皇帝。

至於後來大臣們看走了眼,明世宗朱厚熜母子雖是孤兒寡母,可是並不好欺負,那是後話了。


多多愛吃魚喲


原因無非有二:血統與現實利益

首先是血統問題,明武宗去世的時候沒有留下後代,所以他的皇位必須要由別支繼承,因為武宗一脈沒有人了,只能從他父親那一輩開始,但所選擇的繼承人不能高於武宗,否則等於是否定了武宗的存在,所以只能在他的同輩或後輩中選擇。朱厚熜是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佑樘之侄,興獻王朱佑杬之子,也就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由此朱厚熜有了繼位的可能性。\r

第二也是最關鍵的是現實利益的博弈。在自古皇位繼承就還一個複雜的背後交易過程。這個利益指的是擁有擁立權的人的利益,自然就是那些朝中大臣,當然也包括武宗母親也就是太后的利益。朱厚熜上位和西漢霍光擁立昌邑王有相似點,藩王身份,缺少在中央朝廷的權威和熟悉度,很容易被大臣們架空,另一方面,年輕,朱厚熜繼位時14歲,在明代皇帝繼位時中算是較為小的了,這決定了他的大政方針肯定要受到太后,大臣的影響。這肯定是符合這些人的利益了。\r

不過最後結局有點戲劇性,朱厚熜上臺後不僅沒有順著那些大臣走,還和他們鬧過好多次,最著名的就是大禮儀之爭,這也是後話了。



書俠劍客


這與同治,光緒的繼承是一個道理的。無子弟承而已


我心動不亂浮生


朱厚熜能當上皇帝和明武宗朱厚照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他能當上皇帝,是由張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的。而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張太后。張太后是何許人也?她是明孝宗(也就朱厚照的爹)唯一的妻子。說來也讓人佩服,作為可以擁有三宮六院,無數美人的皇帝,明孝宗硬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慾望,他這一輩子,只娶了張氏這一個妻子,再無其他嬪妃。

張氏是個賢惠而有思想的女人,她出身低層,深知民間疾苦,她協助皇帝發佈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治國方案和主張,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張皇后和孝宗共生育三個孩子,但不幸的是,其中兩人早早夭折,只剩下唯一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明武宗朱厚照。可惜的是朱厚照不是當家理政的料,他不但沒有繼承父親的優良傳統,反而背道而馳,他當了16年的皇帝,玩樂了16年,胡作非為了16年,連個兒子也沒有留下,最後在外出遊玩溺水,導致受驚而死。兒子死後,當年只有51歲的張皇后,吸取了不爭氣兒子當皇帝的教訓,她開始在近親中海選,選定一個合適的接班人。

這時飽讀詩書,且一向安分守己的朱厚熜進入了她的視野。朱厚熜絕不同於一般吃喝玩樂的藩王家庭子弟,相反從小就獲得良好的家庭教育。他還曾在湖廣府學裡就讀,就在這一幫府學學子裡,他的學習成績,都是名列前茅的。而且在父親過世後,他以世子身份打理王府事務,更把一群手下管的服服帖帖,堪稱天生的管理人才。然後,令張皇后沒有想到的是,她這次不僅選錯了人,還選了個白眼狼。朱厚熜智商非常高,當皇位的大餡餅從天下掉下來的時候,他只有十四歲,但他卻寵辱不驚,面對京城裡他的另一個恩人楊廷和為首的一干老臣的掣肘,他卻借力打力,提拔張璁夏言等名臣,掀起著名的“大禮之爭”,不動聲色地把大權牢牢抓在手裡。不但爭權功夫了得,而且在政績上,朱厚熜在當上皇帝的前期表現還是非常稱職的。同時,他對提攜自己的張太后百般敬重,且稱其為聖母。但隨著自己位子坐穩以後,他就對她百般冷遇,並把原先給張太后“聖母”的名號,也改為伯母。有一次,張太后的弟弟犯事了,朱厚熜要對其進行嚴厲處罰。為了給弟弟求情,張太后苦求朱厚熜,希望能放弟弟一馬,甚至在無望的情況下,不惜當眾給朱厚熜跪下。但即使這樣,朱厚熜仍然不給面子。回去後,張太后為此一病不起,幾日後,便氣絕而死。而就在她死後第二天,朱厚熜下旨,砍了張太后弟弟的人頭。


東白啟明


明朝明武宗朱厚照31歲因病駕崩。死後沒有留下後代。他的皇位只好選擇別支來繼承。出於血統和利益的考慮,選擇了明憲宗朱見深的孫子,明孝宗朱佑樘的侄子,興獻王朱佑杬之子,也就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來繼承皇位。朱厚熜繼位時年僅14歲。他的大政方針要受到太后和大臣的影響與左右,這就符合這些人的利益了。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理政閱歷,朱厚熜終於成熟了,他利用“大禮議之爭”將首輔大臣楊廷和等明朝舊臣趕出朝堂,將楊廷和削職為民。隨後找藉口殺死了張太后的弟弟張鶴齡,張延齡。張太后在悲憤無望中去世。最終嘉靖大權獨攬。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武斷,最獨特,最任性的黃帝。


春風


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後決定讓興王朱厚熜繼承帝位的人是太后張氏與內閣首輔楊廷和。主要原因有二

一、明朝帝位傳承製度

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有一整套的帝位傳承製度:有嫡子立嫡,無嫡立長,無子就兄終弟及。武宗死後絕嗣,且無兄弟,只能從其父孝宗的兄弟中遠。其祖憲宗共有十四個兒子,長子次子天折,三子就是孝宗朱祐樘,四子興獻王朱祐沅已經逝世,其子朱厚熜襲封興王。所以在血統上朱厚熜是最近的一支。

二、符合張太后和楊廷和的利益

當時的朱厚熜只有15歲,在太后張氏和內閣首輔楊廷和看來更容易被掌控,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一位天子,使其更符合己方的利益。


Z-one413


武宗無後,那麼就應該是由兄弟繼承。朱厚照有個親兄弟,朱厚偉,但是朱厚偉死的比朱厚照早。於是只能從他父親,也就是孝宗朱佑樘兄弟這輩來找。兄弟這一支最近的就是老四朱佑元,朱佑元前面大兒子死了,次子就是朱厚熜。所以按照血緣最近理論,皇位就應該由朱厚熜繼承


醬油與味噌


沒更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