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三國演義》中,關羽北上進軍是戰略錯誤還是戰術失敗?

書友會


我覺得蜀國的戰略並沒有錯.但前提是與東吳聯合,關羽沒有處理好與東吳的關係,這也是他陷入腹背受敵的主要原因.

劉備在取漢中之後,過於樂觀,可以說關羽出兵攻魏應該是蜀漢政權的既定方針,當然也有牽制曹魏的作用.

荊州是富饒之地,地理位置極其重要,蜀漢丟了荊州實際上就已經失去了問鼎中原的機會,如果荊洲不丟,北伐的方向必在荊州,因為劉備在取漢中後,西川得到了安全保障,易守難攻,可以投入較小的兵力而守住,就可以把大批兵力集中於東線.荊州富饒人口多,在東漢末年,戰亂較少,民生被破壞地不嚴重,可以為蜀漢提供充足的物資和兵源.






夏洛不煩惱


主要是"驕橫自大,剛腹自用",政治眼光短淺。

史料記載,陳壽評曰:"關羽剛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陸遜評曰:"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

首先是他的剛腹自用。由於他性格自大,不善採納部下謀士的建議,自以為然,屢次受措與潰敗。當時他手下有位謀士叫王甫,這人以忠心和善於上諫為名,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關羽身邊雖有這樣一個人,還是落得悲慘的結局。

當年,每次到了關健節眼上,作為專職謀士,王甫他沒少給關羽諫言進計,這些建議的取捨,又都關乎關羽每次的重要轉折點。其中一次,王甫察覺到呂蒙的危險性,給關羽建議讓其在荊州修建烽火臺以加強防守,這次關羽算是聽從了他的建議。隨後王甫又給關羽建議,想讓關羽調換荊州都督人選,重用潘俊。這次他沒聽從,沒能引起重視,陳壽在《三國志》之中如此評價潘俊,"潘俊公,清割斷,……皆節概梗梗,有大丈夫格業"。後來這個沒得到啟用的的潘俊,卻被孫權親往求賢,委以重用,為孫權籌謀劃策,平定叛亂,抑制豪強,獲得吳國上下尊重,後官拜太常,該人又在利益的驅使下,還將蜀軍佈局重要情報獻給了孫權,給後來的蜀國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試想,當時如果這樣的人能被我所用,人盡其才,那將會又是另外一種局面了。在荊州丟掉後,關羽無耐,退至麥城,在準備撤出時,他將王甫和周倉留下來鎮守此地,臨走時,王甫還不忘給出建議,讓關羽在撤時走大路,可關羽在此時認為走大路容易暴露行綜,於是走小路。在這最後一次至關重要的選擇上,關羽還是選錯了,不出王甫所料,這些小路上出現了大量的伏兵,關羽也就此被抓,最後的一線生機,嘎然恢滅,只不過英雄又怎肯"過江東?"

後來被孫權割下首級給王甫看,以此震攝,王甫在悲痛之下,為表忠心就地而自殺。

回頭看,當時關羽如能善聽別人意見,荊州不會失守,人也不會那麼短命的。

其次 ,內部傲視將領,忽略團隊建設,搞孤家寡人的唯我獨尊主義。王夫之批評劉備說:"關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而卒至於敗亡,昭烈之驕也,私之也,非將將之道也" 。意思是說,關羽作戰打仗是一位兼次文武,雄烈過人的好將領,但會因為手下人而失敗死亡。其英勇而壯烈即可應得驕傲,但夲質是自私的,這不是核心領導人所應有的素質要求。

南郡太守麋芳(劉備的小舅子) 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 ,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

當時看,糜芳是劉備的老婆的哥哥,也算是心腹,關羽和糜芳事實上是一、二把手的關係。兩人素來不合,關羽從一開始就看不起這糜芳,關羽出身家境貧寒,他非常痛恨那些家境好的官員,認為他們身體沒能得到艱苦的鍛造,沒力氣又十分驕氣,上不了戰場拼殺,另加糜芳從小讀書,有知識,劉備讓他待在荊州,關羽非常不服。他認為,只有大丈夫那樣的人,才配當太守。糜芳留在南郡後總感到關羽對他管的太多,而糜芳喜歡與相似身份的同事與朋友去酒樓瀟灑聊天,放縱一番,可是關羽,幾次命令各位太守不準去那些地方,否則軍法從事,糜芳對此規定非常不滿意。久而久之,矛盾越積越深。有一次,第二天準備出戰,並擬由糜芳、博士仁為先鋒,其二人半夜飲酒於帳中,不慎引發軍營大火,關羽得知將二人扭抓問罪處罰,並降級調任 , 讓他們分別管理江陵和公安 。當時王甫積極建議讓其在前線待罪立功,不能用這樣的人,擔任如此關建崗位的要職,但關羽並沒引起重視,麻木不仁。當時,關羽多從城防方面考慮,總覺公安為堅城,江陵更由關羽主持修築,南北二城相連,可謂固若金湯。昔日,呂蒙率大軍零陵邊郡,太守郝普猶堅守一月,萬無一失,今江陵、公安之堅,非零陵可比,若呂蒙頓兵堅城之下,關羽馳援,內外夾擊,其下場實大高而不妙。關羽能坦然北伐,所倚正在於此,對此自信的連守將是誰都不重要了。但後來看,關羽出兵北伐,糜芳、公安守將士仁負責供給軍需,積怨既久,二人忿恨之餘,不免消極怠工。關羽在前線志得滿意,不加思索,隨意丟了一句:"還,當治之"。這話雖短,確意重泰山,這就成為了糜芳和士仁叛變投懷東吳的崔化劑。卻使自己走向了"不歸路"。

顯然,由於他的唯我獨尊的狂傲性格,麻卑大意,疏離了人際關係,打斷了集團組織的有效鏈接,得不到通力合作,結果嚴重破壞了集團的戰略"使命"的完成,所謂"初心"也就必定成為了泡影。

因此說,一個集團的最高長官,內部關係脆弱,孤傲自大,是事業失敗的關健。

再次是拒婚辱使,處事僵硬,政治眼光短淺。"孫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此次求婚,是由魯肅出謀而為,顯然,這是一場政治聯姻,但,卻不被關羽明察,他就是不幹,瞧不起魯蕭,也瞧不起東吳,高傲辱使,他早早把東合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忘在了腦後,為此也動搖了與吳聯盟的基礎。為北伐進軍埋下了最大的"禍根",留下了可怕的後患。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關羽苦心經營十餘年的荊州防線傾刻間士崩瓦解,北伐軍落入了前狼後虎的絕境。關羽雖率部全力回救,臨近江陵,卻得到了糜芳獻城的噩耗,關羽軍傾刻陷入了孤懸敵後,補給斷絕的死地。就這樣關羽步上了項羽的後塵,只能在四面楚歌聲中,實現了最後的悲壯。古人云:"惜哉矣!"











託土屯山


關羽的失敗被殺和荊州的失守,是戰略失誤而不是戰術失誤。

如果僅僅是戰術失誤只會造成部分損失,而不會導致荊州失守的。

儘管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也曾指出待時機有利時,分別從西川與荊州兩路進軍中原,先滅曹操後平天下。

可是計劃是死的,形勢卻是瞬息萬變的。

關羽的戰略失誤之一在於:沒有做到東和孫權,至使孫權因被其激怒,且又貪圖荊州土地,而趁虛在關羽背後發動突襲,端了關羽的根本之地。

關羽的戰略失誤之二在於:沒有執行北拒曹操的命令,而不顧東吳的窺伺,抽空了荊州守軍,主動向曹操發起了進攻!

而在當時,劉備剛剛奪取西川和漢中,根基還不穩。而孫權則對荊州念念不忘,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機會!而曹操雖有赤壁之戰的失敗,又在和劉備爭奪漢中時敗下陣來,但是其實力猶存,根基尚在!仍然是曹、孫、劉三家之中,實力最強的一個。

而且別看劉備打得比較順手,曹操似乎是頂不住了,中原彷彿唾手可得!但是實力對比的差距,決定了劉備不可能如願以償!

因此關羽最應該做的是:保存實力,結好孫權。發展力量,抗拒曹操。然後待劉備將兩川與荊州的力量整合完畢後,再尋找機會討伐曹操。

但是關羽過於心切,完全不顧曹操實力猶存,東吳磨刀嚯嚯的現實!為了爭奪曹操佔據的戰略要地,而冒險出擊!當然也不能排除關羽有為劉備,減輕西線戰略壓力,對曹操進行牽制,以便為劉備爭取整合兩川時間的考慮!

不過卻由於關羽這一敗,引出了荊州失守,關羽被東,孫劉反目,劉備慘敗給東吳的後果!致使劉備從勢力發展的頂峰上跌落下來,從而白白斷送了大好的發展形勢!

從此以後劉備集團的勢力,便被完全禁固於蜀地,從而失去了與東吳和曹魏爭奪天下的實力!(荊州可以不僅補給人力與物力,而且還可以為劉備集團的北伐,提供另一條出擊路線!)

導致出現:諸葛亮明知北伐難以成功,但卻因不伐曹魏也難以久安,因此又不得不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被動局面!最後因力量對比懸殊,出擊路徑單一,後勤保障不力,終於還是功敗垂成!


北疆同心侃歷史


問題在於關羽為人十分傲慢,也正因為這個傲慢,使得關羽丟失了荊州,慘遭曹魏和孫權兩軍的夾攻。

孫權攻打荊州本在兩可之間,若成,荊襄九郡盡入我手,又多了一個兵器糧草的供應基地,然而與劉備聯盟抗曹的友好盟約勢必破裂。如果放棄攻打荊州,那於孫權方面來說,算是默認吃下了這個啞巴虧,為了與劉備聯兵抗曹只能放棄索要荊州。此事有利有弊,所以孫權思慮萬千卻很久都沒有下決定,正是在權衡此事。

此時諸葛瑾看出了孫權的憂慮,於是進言說:”某聞雲長自到荊州,劉備娶與妻室,先生一子,次生一女。其女尚幼,未許字人。某願往民主公世子求婚。若雲長肯許,即與雲長計議共破曹操;若雲長不肯,然後助曹取荊州”。

意思時我聽說關羽到了荊州後,劉備給他挑選了一個妻子結婚,先生了一個男孩,後來又生了一個女孩。這個小女孩年紀還小,沒有許配人家。由此,我願意前往荊州為主公的世子求婚。如果關羽答應,那就跟關羽聯合計劃攻擊曹魏軍隊;如果關羽不知眼力見,不答應,那就和曹魏軍聯合攻取荊州。

而然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關羽不但不答應還怒罵諸葛瑾:如果不是看在你弟弟諸葛亮是我軍軍師的面子上,立馬就砍了你的腦袋,抓緊出去。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虎女安能嫁犬子”,算是結結實實的把孫權給得罪了。

由此,關羽的一句“虎女安能嫁犬子”徹底堅定了孫權攻取荊州的決心,也為日後“呂蒙白衣渡江”埋下了伏筆。

在關羽北上攻曹之時,孫權派遣呂蒙攻擊防守空虛的荊州,後關羽敗退遭遇孫權和曹操的兩面夾擊,敗走麥城被斬下頭顱。

這一切的失敗與戰略或是戰術都無關,關羽死就死在了自己的傲慢上,當時若是顧全大局,答應與孫權聯姻,那勢必兩國結好,兩國關係也更加緊密,也就不會有趁關羽北上攻曹之時,孫權背後捅刀子這回事了。

總結來說一句話,關羽當年各項榮譽加身,五虎上將、提領荊襄九郡的軍事長官,這一切都讓關羽飄飄然而不知所以然,失去了辨別局勢的能力,最終死在了麥城突圍的路上,也更是死在了自己的驕傲和衍生出來的傲慢上。

好的,此題終結,喜歡的觀眾,麻煩點點關注,下面的點贊按鈕也請點亮,愛你喲!


王遺風


關羽北上是戰略錯誤,儘管他符合劉備的“北擊曹操”的整體戰略,但是他沒有做到“東和孫權”才導致了後方空虛造成的大患。

為什麼說關羽沒有“東和孫權”

其一,關羽在鎮守荊州的時候,孫權無數次的派人來索要荊州,並且索要荊州的人都進入到了西川境內,要到了劉備跟前,但是最後關羽還是沒有給,這雖然符合劉備的心思的,但是這也無形當中讓孫權更加記恨關羽。

其二,孫權在關羽鎮守荊州之時,孫權想要與關羽和親拉攏關羽,但是關羽放言“虎女安嫁犬子呼”,這一句話直接打了孫權的連,人家孫權好歹也是一國之主,多少人都盼著與他和親呢,而關羽還這麼說,所以這樣是非常大孫權臉的,讓孫權非常的沒面子。

其三,關羽在北擊曹操的過程中,既沒有與孫權簽下盟約,也沒有告知孫權,並且幾乎把兵力全都調出了成,這明顯就是看不起孫權,無形當中就是在告訴孫權,我即便是拔兵都調走,你也不敢打我。試問,一個君主受到這樣的侮辱會不來攻打關羽嗎,儘管關羽在出兵前屢次的試探呂蒙,但這也是說明,他只是懼怕呂蒙,而根本沒把孫權放在眼裡。

第四,他沒有告知周邊的城鎮,協助關羽注意荊州安全。

這也是關羽的性格使然

在關羽的為官生涯中,是以傲慢著稱的,儘管關羽對手下的士兵非常的友好,但是關羽對周圍的同僚是非常的不友好的,除了劉備、張飛、趙雲和諸葛亮,幾乎關羽誰也看不起,這也就造成了他在為難當中,沒有人過來搭救的原因,因為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如果沒有人員過來求救,相鄰的城市是根本不會知道他那裡所發生的事的。


大胖子爸爸


關羽發動襄樊戰爭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關羽為了策應劉備在漢中的軍事行動;第二、關羽在劉備的漢中之戰勝利的鼓舞下,發動了襄樊戰爭;第三,襄陽是荊州的治所,相當於省會,而且當時南陽地區發生了反抗曹操的起義,說明曹操在荊州北部的統治是不穩固的。關羽孤軍北上,水淹七軍,捉于禁斬龐德,一度威震華夏,但其速敗的原因,偉大領袖毛主席曾說過:“關雲長大體上是不懂統一戰線的,這個人並不高明,對待同盟軍搞關門主義,不講政策。”





濱城夕照


《三國演義》中,關羽出兵北上進攻魏國,是諸葛亮在隆中就規劃好的大戰略,也就是戰況到一定程度後,派一位將軍北伐,大事可定,但是規劃是規劃,得看時候。當前關羽所佔的荊州本身就不穩固,東吳多次討要。因為劉備在西北戰場上的勝利。一下子激起了關羽的興奮點。關羽決定與劉備的西北戰場遙相呼應向曹魏發動鉗型攻擊。

許多事情都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是在變化著的。魏國就是利用蜀吳在荊州上的矛盾,向吳求援,吳也看到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向蜀國進軍。斬殺了關羽,討回了荊州。平常說得好,關羽大意失荊州,卻實是如此。

大戰略也要看時間點,大戰略也是可以去削,和改變的。後來,魏,蜀,吳,三國穩定了下來,蜀國是最弱的,這個時候原先的戰略就要改變,現在國家緊要的就是養精蓄銳,而不是諸葛亮那樣,以弱擊強。主動向比自己強的魏國發起挑戰。





玉蝶侵梅


《三國演義》中,關羽北上進軍,直接導致了他敗走麥城,被俘被殺,威震華夏的一代英豪無奈地結束了他英勇忠義的一生。

老話說,謀定而後動。我們反思此事,歸根到底應該說,這是戰略上的錯誤。

一,從當時的局勢來看,劉備剛剛進位漢中王。雖然大局初定,可喜可賀,隨之而來的卻是危機重重:曹操方面,一看到奏表,立馬震怒——你竟敢自立為王,先斬後奏,要出兵征討劉備;孫吳集團呢,本來劉備久借荊州不還,就對他有成見。現在曹操要興兵,他們也是虎視眈眈,想著藉機撈點油水,最好把荊州奪回來。在這個節骨眼兒上,作為軍師,諸葛亮應該怎麼做呢?聯吳抗曹——就像赤壁之戰時候一樣,聯合東吳,共拒曹操,曹操不敢輕動,則危機可解。可諸葛亮卻下達了“令關羽取樊城”的軍令,把東吳甩在了一邊。這是錯誤的決策。這個責任諸葛亮應該負。

二,關羽自身的問題——孤傲,輕敵,對大局認識不夠。孫權一聽曹操要發兵,為了保險起見,立刻派諸葛瑾到荊州,說要和關羽聯姻。如果此事能成,他們也會和關羽,劉備共抗曹操。只可惜關羽看不起人家,還說難聽的話——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而且還想殺人。這就直接導致孫劉兩家聯手抗曹的可能成為泡影。這裡,關羽要負責任。

總之,是戰略上的錯誤,導致了後來戰爭最終的失敗。結果是重要的,過程暫且在此不提。




登攀


關羽北進犯了兩個致命錯誤:

其一:孤軍深入。

早在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隆中對】就明確指出,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東吳,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令一上將統帥荊州兵馬進軍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誠如所言,天下可定。

這裡關羽率領荊州兵馬北伐的前提條件是【天下有變】,再加上劉備率領四川兵馬出秦川兩軍相互配合天下可定。然而此時的劉備雖然在漢中剛剛戰勝曹操但是自己也損失不小,急需休養生息,並且曹操雖然戰敗但是實力尚存且北方安定。這時劉備剛剛拿下益州,西和諸戎,南扶夷越還沒有達成,這就是為什麼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之前要先率領大軍平定南蠻諸部的道理。

第二:驕傲自大。

孫權派使者過江提親,關羽卻說虎女豈能配犬子,得罪孫權,被呂蒙白衣度江襲取後方,令關羽首尾不能相顧最後敗走麥城,戰敗身死。

關羽輕敵冒進,並且驕傲自大,以一隅敵天下戰略,戰術皆錯。


茶山小易


戰略肯定有問題。諸葛亮制定的從兩路出發,進攻曹魏的戰略,本來就是紙上談兵,不符合形勢的,這一點,毛澤東曾指出,千里之遙,而兵分兩路,只能被敵人各個擊破。戰略上,決策失誤,已經決定了關羽覆亡的命運。為什麼說戰略錯誤呢?

首先,實力決定一切。土地革命戰爭時,共產黨領到的紅色政權,在南方開闢了很多根據地,如火如荼地進行土地革命,取得了民眾的大力支持,可還是沒有保住勝利果實,在蔣介石步步為營的合圍下,只能進行長征。這就是實力懸殊的原因。關羽僅以荊州三郡的偏師,右有虎視眈眈的孫權,想去撼動政權已經穩定的曹魏,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後來,曹魏內部,反對司馬氏篡位的毋丘儉,諸葛誕,以一州之兵力,起兵對抗司馬政權,都很快失敗,也說明,一切都是靠實力說話的。

其次,關羽缺乏戰略觀,且驕於士大夫,也是失敗的主要原因。一個人有沒有智慧,要看能不能洞察形勢,瞭解人性。按當時的情況,關羽應該外結孫吳,內連大臣,可惜關羽卻背道而馳。當諸葛瑾去試探,提親的時候,他沒有給人家一點面子,竟然甩下一句“虎女焉能配犬子”。當他的左膀右臂,劉備的起家班底傅士仁,靡芳所押運的糧草不小心著火後,關羽以軍法處分並沒有錯,應該及時安撫。沒有團隊的支持,單打獨鬥,是很難成功的。

我常常感嘆,人性很奇怪,當你達到一定位置時,如果高高在上,雙眼總會被矇蔽的。關羽義薄雲天,被歷代尊封為武聖,地位甚至超過諸葛亮,與孔子並稱為文武二聖,尚且如此,何況我們眾人。還是老子說的對“自矜著不長”。如果以關羽之勇,能夠象晉初鎮守襄陽的羊祜那樣,禮賢下士,謙恭謹慎,那就不會有麥城之失了。實際上,古代文化不僅強調要忠於君,也強調了與人交往要重視義。這樣,遇到困難時,朋友才能添磚加瓦。

在說說戰術。關羽能夠水淹七軍,斬龐德,降於禁,威震華夏,甚至,老邁的曹操都要考慮遷都了。這是關羽未雨綢繆,重視水軍的局部戰術的勝利。然而,憑藉僥倖,一時勝利並不難改變形勢,反而矇蔽了真相,更讓關羽忽視了自己的短處。

結束語:如果關羽能和自己的手下推心置腹,能和孫吳政權結成統一戰線,雙管齊下,如果劉封,孟達能出兵相助,正在和西北與劉備爭奪漢中的曹魏可真就有危險了,最起碼會失掉襄陽的橋頭堡。或者是修明政治,閉關自守,也是上策。做人也一樣,要有立身行事之本,內可守,外可功,有了穩定的事業,穩定的收入,一定的積蓄,才能考慮創業的事。不然,眼高手低,志達才疏,終會吃苦頭。(一家之言,歡迎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