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上善若水——“水”與中國文化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是《道德經》中一段膾炙人口的金句。在古人眼中,水所具備的,是善,是利益萬物,是不爭。水,是生命之源。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中說:在不同地區的文明中,都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對水的崇拜,而水崇拜是一種植根於農業社會生活土壤中的自然宗教,中國的以農為本的現狀,導致水崇拜在這片土地延續了數千年,影響範圍不僅限於鄉野田園,還涉及到政治、經濟、文藝、哲學、宗教等等領域。可以說水浸透了中國的文化,形成了種種民俗,比如:誕生禮俗中的洗三、送水禮、冷水浴嬰;婚俗中的潑水、噴床、喝子茶;葬俗中的浴屍、洗骨葬;節俗中的洗澡節、沐浴節、潑水節;巫俗中的符水禁咒等等,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上善若水——“水”與中國文化

文字的發展有地域因素,文化因素等等,因此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同一個文字的形態不同,但總的來說,文字取自萬物形態,還是存在一定的共性,水也是如此。瞭解"水"的發展史就不難發現,我們的祖先準確的把握住了水的特點:流動之態,靈動永恆。


上善若水——“水”與中國文化

在甲骨文時期,象形文字"水"是生動活潑的,水

上善若水——“水”與中國文化

甲骨文中的水

就像從像峭壁上落下的水珠,也像是屋簷下看到的雨水。還有另外一些甲骨文:比如

上善若水——“水”與中國文化

甲骨文中的水

,中間的線條就像崎嶇凹凸的巖壁,瀑布樣的水珠在旁邊飛過;還有甲骨文

上善若水——“水”與中國文化

甲骨文中的水

則像河流,像山澗。我想是因為,人們生活在山野田間,水自高處來,在山間峭壁有著許多小水渠,因而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後續的發展中,金文水

上善若水——“水”與中國文化

金文中的水

承續甲骨文水的字形。也有的金文水,將甲骨文字形中崎嶇巖壁的形象淡化為流動的曲線。到小篆的水

上善若水——“水”與中國文化

仍然承續金文水字形。在隸書時期,水

上善若水——“水”與中國文化

隸書的水

變形較大,它將篆文表示巖壁的折線簡化成一豎,四點液滴形狀連寫成,而泉流的象形特徵也由此消失。文字發展至此,水的字形基本定型。


上善若水——“水”與中國文化

提到水會聯想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水,是一種無色、無臭、透明的液體;也可以指河流,像漢水;是江河湖海的通稱;也指液汁像墨水;指附加的費用或額外的收入像貼水,肥水;還可以指洗的次數;當然,它也是姓氏。總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本意或延伸意有許許多多。由水的衍生象徵等等文化現象,出現了極為豐富的水文化。


上善若水——“水”與中國文化

想要了解中國文化,閱讀中國古詩詞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古文古詩中水的運用十分豐富。細讀中國的經典文學,常有水身影。在詩文的運用中,水的象徵意義也是極為豐富的。比如詩人常用的手法"以物喻人"的運用:水有清濁,因而與人的品德相對應。還有在《詩經》也存在大量的水作為意象,以水寄相思,以水託愁怨,以水訴柔情等等。文人墨客喜歡以水言志。水,或涓涓細流,或豪邁浪濤。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何等的豪邁、昂揚;李太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是如此奮發向上。

水又是柔和的,包容的,面對這樣的物體,有如面對易碎的柳絮。"抽力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的情緒是無形的,但水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又是多變的,自古長江東逝,黃河奔流,其勢絲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萬物皆變,而水還在流,連夫子當年都忍不住感嘆:"逝者如斯夫!",生命易逝,更顯得水的永恆。

水與陰陽五行說也有密切的關係。陰陽五行說是我國先民在接觸各種事物與現象的實踐中,通過觀察與思考而建立的一種影響很大的哲學思想觀念。它是一種自發的樸素的唯物論,並具有辯證法初步思想因素,是我國人民所獨創的一種學說。其中,五行即指金木水火土,包涵藉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而這五行相生相剋,其中的水主智,其性聰,其情善,其味鹹,其色黑。


上善若水——“水”與中國文化

除了詩詞歌賦,五行文化,這些或文雅或質樸的文字文化,水,還在歷史上以更加具體的形式被記錄下來,其中重要的是"水利"。要知道,在華夏文明發展的道路上,農業文明是我們最為主要的文明,因而水的利用極為重要。水,順河道而流,灌溉天下,為民謀利。《說文》中提到"水小流也",講的不就是田間彎彎延延的細小的水流,雖是小流,卻是不可或缺的。依水而生,伴水而在,隨水而長的。到了現代,水利被重視的程度也是隻增不減,全國各地,在適宜的條件下,建立了許多水利工程,對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


上善若水——“水”與中國文化

相對流動的水,人們對靜止的水也是有很大的興趣的。靜止的水,是可以照出人影的,所以在青銅鏡產生之前,人們是將水面當作鏡子的。後來水這個能忠實地反映人的美醜的特點被應用到政治上,比如在《尚書・酒誥》中就寫道:"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這裡的意思是,水可以照出影子,以此為喻,講明一個比較抽象的政治哲理,即黎民百姓就像水一樣能照出統治者的形象,統治者應該以黎民百姓為鏡子來照出自己的政德。這種比喻很多,水也曾經被比作載體,比如那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也是應用在政治表達中。

水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佔重要的比重。從詩詞的婉轉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水的應用,水,浸透著每個人的生活。"水"為中國人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源泉,同時我們也在不留餘力的去開發了"水"無窮的文化內涵,也正因為如此,"水文化"歷久彌新,還在煥發著新的魅力。哪怕是在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華夏文化中,水,仍然佔據著特殊地位。

參考文獻: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三聯書店1999年。

上善若水——“水”與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