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如何理解"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句話?

小僧鬆鬆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選自《荀子·天論》意思是:社會發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規律,它不會因為堯的聖明而就存在,也不會因為桀而就不存在。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區分開來,這就是荀況“天人相分”的觀點。這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一個代表性名言,它是唯物主義三個階段的最初形態,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也是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學。



閒雲倚山聽天籟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句話出自於《荀子天論》,這句話中堯是三皇五帝時期非常優秀的部落首領,而桀是夏朝暴虐的君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萬事萬物的運行皆是根據其自身的規律而變化,它不會因為堯的聖明而停止變化,更不會因為桀的暴虐而消亡。這句話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

一方面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用達爾文的《進化論》來理解。

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中華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在翻看歷史時可以發現,一定會有朝代變更,制度變更,從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這一歷史事實來看,秦始皇所做的這些統一變更,也是順應事物的變化,統一六國,為了更好的發展,這是必須所做改變。中華民國的建立,結束了中國封建王朝統治,清朝的滅亡雖然與慈禧有很大的關係,但是更大的原因是清朝在後期的腐朽,頑固,即便清朝有康熙皇帝那樣的千古一帝,但是仍然沒有辦法阻止其後代子孫的腐朽,而這不僅僅是一個朝代的滅亡,更是人、事、物發展的一個規律。

另一方面,我認為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更好的理解這句話,適者生存,我們現在經常會將恐龍時代成為侏羅紀時代,在那個時代恐龍對地球處於絕對的霸主地位,但是他們的強大並沒有阻止地球發生改變,在這期間,恐龍滅絕,冰川活動,開始出現類人猿,而隨著氣候,溫度,所處地球位置不同的經緯度,人類的進化也在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變化,非洲人深色皮膚,亞洲人黃色皮膚,歐洲人白皮膚,而大自然仍然在不斷地變化,地震,海嘯,冰川融化,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這些都是人類不願意看到的,但是即便現在的人類已經很強大,但是在大自然面前仍然沒有用,上面的情況不願意看到又能怎麼樣呢,甚至來說現在的一切因素正是因為人類社會不斷變化,不斷進步而得來的,是在根據自然規律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就如同《荀子天論》中的這句話一樣“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萬事萬物的發展皆有其運行規律,它不會因為人的意志而轉移。


一屜湯包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出。自於戰國荀況的《荀子·天論》。“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松柏”出自於戰國荀況的《荀子·大略》。

《荀子·天論》原文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意思是說大自然的規律永恆不變,它不為堯而存在,不為桀而滅亡。用導致安定的措施去適應它就吉利,用導致混亂的措施去適應它就兇險。加強農業這個根本而節約費用,那麼天就不能使他貧窮;衣食給養齊備而活動適時,那麼天就不能使他生病;遵循規律而不出差錯,那麼天就不能使他遭殃。

他的另一個含義是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

反映了荀況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荀子在《天論篇》開頭便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這就徹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說法,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區分開來。這就是荀況“天人相分”的觀點。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答: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句話的內涵要義,是啟示世人遵循天理為道義歸屬和明德觀念,知時而變和與時俱進有合情合理的歸屬性,以求同存異,知行合一,用文明和合理念達成統一共識的意蘊所在。

“天行有常”,以上古文明文化中以陰陽五行為概論說學理論而認,以先陰於土生金出中偏西處西南方,在八卦方位為巽卦,在數理上為-1是以風動漸落之始,在三爻代表地天人三道變化有常,巽卦是地道之始,顧下爻為陰爻,中上兩爻都是陽爻。就以震卦有雷互動而對立面存在,在陰陽兩性核心以圓月之時而界定,日月都是處於對稱之方位,有西落與東昇之道的互應天理所在,所以震卦的下爻是陽爻,中上兩爻都是陰爻,其方位處東北方是復陽其數碼為+2是陽數的起點。待金歸西方,以天道而論是從陽高己降到均分處,進入了夜漸長之分界處,為坎卦,是生水的原頭,顧上下爻都是陰爻,中間是陽爻,其數碼是-3。與後陽東昇屬木離卦相對稱,有西落就有東昇,顧離卦上下爻都是陽爻,中間是陰爻,其數碼是+4,是夜長轉變為晝長之時。待-5至艮卦下中都是陰爻之時為落山之至,也就有+6為兌卦,下中都是陽爻為澤雲化雨滋潤萬物之氣象。再以金生化於水納北方,有舊與新兩半交合處為地勢坤是陰性至極點為-7,是從+8減7剩一有兩半為西至陰極和東復陽來是地有厚德載物的定型方位,顧上中下都是陰爻。自然有天為乾卦,是木生火旺南有日已中天之象為陽高不極是+8數定位,上中下都是陽爻,是天行健君子有自強不息和博愛天下的本能,就有火生土必興中而永恆的天理所在。就知9數是歸陰入八卦內圍有歷史時光運行八方的記實,有一為陰小無內而為月亮在運行中有兩半合圓的天理所在,就有結合為9數為陰性核心的定數。更知10數是陽大無外的宇宙觀的定義所在,按八卦外圍每方各一,還有二,就是東方是日升與南方是日立中天有兩個重點各有二的要義所在。就有天行有常於陰先陽後的道義順序,有夕陽變故變歸陰同月亮有兩半合一的同性和合於9數為陰性核心,又有朝陽同中午豔陽結成輝耀四方八方為上德核心而崇高,自然有先陰後陽兩性核心處於高下相盈,能和合光明的天理於常所在。

不為堯存:是指道義中有對立面轉為對峙時,一定要找到各方歸屬性的自我認知,不要以堯幸的生存空間視為永恆的存在觀念。

不為桀亡:是要有適時改觀,知變,應變的自我認知,就不會有兇險的桀亡到來,引示著弱方要有應變的能力,知其理性歸屬和要有崇賢禮讓為天下為公的美德,就不會遭到強者以武力來消滅的後果產生。


夢仙曲


您好!非常高興能探討這樣的問題。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摘自《荀子·天論》,意思是: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

首先我覺得要看原文的相對完整的表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其次從中我們要學會對於自然的規律的敬畏之心;

第三我們要學會如何跟自然規律和諧相處,做事要順應自然規律,用自己的勤勞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以上只是一些粗淺的理解和認識,僅供參考!


藍騎部落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我來答

意思是大自然的運行是有一定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出自春秋時期荀子作品《荀子天論》。徹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說法,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區分開來。這就是荀況“天人相分”的觀點。

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曾經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學宮”擔任“學官祭酒”。荀子廣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在天人關係上,他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雨落一方


歷史告訴我們:世界是殘酷的,活下去才能想的更好

世界是殘酷的,往往不會以人們的喜愛而推進。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一戰滅秦,最終也逃不過飲恨烏江;大唐萬邦來朝,恩澤四方,最終還是把失敗怪罪在了一個女人身上;清朝擺著滿漢全席,講著滿漢一家,也遮不住“嘉定三屠”和“揚州十日”的滅絕人性。

孔子父母早亡,雖出身貴族,但年少時沒有享受一天貴族生活,青年時滿腹經綸,周遊列國,欲一展抱負,卻因思想不被社會接納,不得以“有教無類,向老百姓宣揚周禮。”被逼成為千秋聖人,抱負終身未得實現。

寫以上這些不是告訴你:付出終究會有回報,努力也一定會得到成功。只是想告訴你,天道無常,命運多舛,殘酷永遠是世界的常態,且不以人性的善惡為標準,對聖人孔子如此,對荒淫殘暴的隋煬帝如此,對一切成功者皆是如此。因此,請你學會忍耐,不忍耐,一切皆無可能。


壹緣居士


《荀子天倫》“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這句話同《道德經》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是相近的。說的是事物的發展天道是永恆的事強大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就比如雖然你不喜歡下雨但是天也要下,不會因為你不喜歡天就不下雨了。也不能說因為你喜歡曬太陽,老天就天天出太陽讓你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離了誰地球照樣轉動。


暖如梵音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是一成語,出自《荀子天論》,意思為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三皇五帝堯的聖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變。這句話反映了荀況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荀子在《天論篇》開頭便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這就徹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說法,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區分開來。這就是荀況“天人相分”的觀點。

簡而之就是要尊重事物的本身發展規律,我們要尊重一切,更要敬畏一切,這或許就是我們所應該有的態度,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著很多的驚人相似之處,歷史在一遍遍的重演著。簡單易懂的道理誰都明白,可人往往就是這樣,越是簡單的越是做不到。


傅玉和418


“天竹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出自春秋時期荀子的巜荀子天論》。

註釋:在中國古代,“天行”指大自然的運行規律,即客觀規律。

“堯”即上古三皇五帝中的堯帝,被後人認為是一個聖明君主。

“桀”即夏代最後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稱。

翻譯:社會發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規律,不會因為堯是明君就存在,也不會因為桀是暴君而滅亡。

其實後面還有半句沒說完:“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翻澤:根據客觀規律,用正確的方法治國,天下就會安定興旺。反之,有錯誤的方法治國,就有亡國的危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