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博斯騰湖畔“老博湖”的家國情懷

在當前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博湖縣湧現出許許多多舍小為大、舍家為國的感人事蹟,五鄉兩鎮的農牧民群眾“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更是在共同抗擊疫情中得到了充分展現和詮釋。

我騎著馬兒來表心意

2月21日清晨,博斯騰湖畔的小村莊,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騎著一匹駿馬來到了村委會。當見到博湖縣紀委監委駐烏蘭再格森鄉烏圖阿熱勒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王永善時,他將嶄新的1000元放在王永善的手上。

“沒有國家的好政策,哪來這麼好的日子啊!今天我騎著我心愛的馬兒來表示我的一點心意。”老人鏗鏘有力地說。

王永善看到今年66歲的老人那特爾,因長期在外放馬,風吹日曬而黑裡透紅的臉龐,他的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那特爾是博湖縣有名的養馬專業戶。2016年,在工作隊的協助下,他成立黑駿良種馬養殖專業合作社,現有存欄馬300多匹,主要從事良種馬繁育、馬運動、馬產品的生產等,合作社每年純收入近7萬元,還吸納村裡7名富餘勞動力。

近年來,藉助國家5A級博斯騰湖大河口景區的“金字招牌”,合作社的馬奶、風乾馬肉等馬產品走向遊客的餐桌,烏圖阿熱村的牧家樂、農家樂賓客如雲。工作隊採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通過技術幫扶、政策扶持等方式,積極引導牧民轉變傳統的養殖觀念,越來越多的牧民成了現代“馬倌”“羊倌”,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我們每天戴口罩飼養,馬圈也進行兩次消毒,馬兒現在肥的很!”那特爾此時心裡很踏實。

這個時候,共產黨員絕不能退縮

“梁梨田降壓藥3盒。”

“王新甫小麥種子2袋”

“王淑萍,牛肉50元,雞蛋30元。” ……

每天下午,博湖縣塔溫覺肯鄉哈爾恩根村64歲的老黨員張振堂都會戴著老花鏡用手指著村民的購物清單一條條核對著,生怕落下誰家的。當最後一家送完,他的心裡才會踏實,他說:“村民的需求有了著落,在家待著也就安穩了,還愁打不贏這場杖嗎?”

自疫情防控開始,哈爾恩根村黨支部組織村裡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組建黨員先鋒隊,義務為村民“跑堂”,確保“米袋子”“菜籃子”和農資不斷鏈,年齡最大的張振堂第一個報名。

先鋒隊既是村裡的勤務員也是排頭兵,送完物資後,張振堂每天還拿著小喇叭,走村串戶,宣傳檢查,一天下來要走3萬餘步。他們還自己創作了“戴口罩,福星高照”“不出門、有福之人”等有喜氣又接地氣的防護知識宣傳口號。

當一批批勇往直前的戰士義無反顧的衝向疫情防控第一線,張振堂也總想著要做點什麼,看見村微信群裡不斷彈出的紅包,他也捐了1000元,還打了一行字: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這個時候,共產黨員絕對不能退縮!”張振堂樸實的話語,道出了無數奮戰在農村抗“疫”一線黨員幹部的共同心聲。

黨和政府幫我脫了貧,我要感恩

“我必須要捐!”才坎諾爾鄉才坎諾爾村71歲高齡的賈德高握著縣發改委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高祥勝的手激動地說,“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是黨和政府幫我脫了貧,過上了好日子,我要感恩吶!如今我脫了貧,精神也越來越好,我有這能力。”

早在2013年,賈德高因身患疾病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得益於精準扶貧的政策,在縣發改委駐村工作隊申請補貼項目、邀請專家進行農技指導等幫扶下,流轉了村民一部分土地,經過幾年的奮鬥,賈德高一家順利脫貧。2019年,他種植了70畝的小麥,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了3萬多元。

今年,賈德高計劃種植100畝小麥,鄉里有豐富農事經驗的專家通過電話對他進行小麥種植關鍵環節的技術指導,提醒他提早做好應對災害性天氣的防範工作。“工作隊統計了我們的農資缺口,已經把春麥種子送到了家門口,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賈德高說。

望著耄耋之年的賈德高離去的背影,高祥勝覺得老人放在自己手上這1000元“格外得重”。(安櫟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