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怎樣抱小雞,注意什麼?

格格151121138


你好,我是老梁,養雞育雛期是整個飼養週期的關鍵,育雛良好,成活率高,體重達標,免疫力強,後期飼養起來容易很多,可從一下幾個方面進行管理:

1,雞苗的選擇,選擇健壯,體重碩大的雞苗,對於殘雛,弱雛和臍帶閉合不嚴的雛雞挑出來扔掉或單獨飼養。經過篩選過得苗群整齊度好,便於管理。

2,育雛舍消毒:在進雛雞前兩天,要用高錳酸鉀和甲醛進行封閉燻蒸消毒,然後打開門窗通風。

3,育雛舍溫度,在進雞雛前要做好升溫準備,舍溫升至28~33度,等雞苗進入雞舍後,根據雞苗狀態進行調整,以雞苗不扎堆,不張口呼吸為標準,視為雞舍溫度適宜。

4,飲水,雞苗進入雞舍後,用準備好的溫開水進行飲水,水中可加入葡萄糖或者紅糖,供雞苗自由飲用,目的在於,補充雞苗長途運輸中引起的脫水,另外充足的飲水可促進雞苗卵黃的吸收,有助於雞苗成活率的提高。

5,育雛藥,為了預防雞苗在育雛過程中,出現糊肛的現象,飲水中加入抗生素或魚腥草進行飲水,可有效預防雞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病引起的死亡。

6,疫苗,及時做好疫苗接種,為養殖架起一堵防火牆,是養雞場免受烈性傳染病損害的有效途徑。做疫苗過程中,有兩點要格外注意,接種方法和劑量,該點眼滴鼻時就點眼滴鼻,該飲水可飲水,該注射就注射,不能為了省時省力而隨意更改接種方法。

劑量可諮詢當地養殖戶或者養殖服務人員的意見,不能隨意加量或減量,減量達不到我們需要的免疫效果,加量容易造成雞體免疫系統麻痺,危害後續疫苗效果。

有關於更具體的育雛方面的注意事項,可關注我,在文章一欄找到《 育雛有什麼難的?,掌握好關鍵點,輕輕鬆鬆搞養 》進行了解!



獸醫梁


我去年抱了幾窩小雞,就在26號我剛裝了一窩40個雞蛋的。剛好今天受此邀請答題,現和大家一起分享。

抱小雞分用母雞抱和其他工具抱(常用小電抱)。母雞抱窩的侷限性,一定要母雞賴抱了才會幫抱。而電抱隨時可抱。

不論母雞抱還是電抱都要用受精蛋。上窩之前先消毒,蛋窩和雞蛋卻要消毒,可用高錳酸鉀或消毒粉等消毒。注意溫度,母雞不要讓它離窩太久,電抱的控溫37.8度。母雞抱不用翻蛋,電抱自動翻蛋的也不用翻蛋,水床抱蛋用人工翻蛋,前兩天不翻,以後每天早晚一次,最後3天不翻。還有注意溼度,特別最後噴水,好軟化蛋殼,方便小雞啄殼出來。一般第20天開始有小雞陸續啄殼,21天基本都出殼,很少超過22天的。有興趣的你,可試試。


淡淡的月


我們農村自己家裡養的🐔,要是雞抱窩可以不在撿雞蛋窩裡的蛋了,讓它抱懶窩子,但是要知道雞蛋的天數不能差太久了,這樣出小雞的時候出不齊,我都是看著老窩雞扒好幾天不起了,就給它撿十來個雞蛋把它放到,一個雞籠子裡,一天喂一次,讓它出來吃食,吃完拉完糞便在把它放回雞籠子裡,餵它的時候雞蛋要用棉花蓋上雞蛋不能讓雞蛋涼了,這樣二十一天就能出殼了,有的說二十一天不出殼就是壞蛋,也不一定要是雞蛋不是同一天下的那,要找同一天下的蛋才能出的一樣齊




農村小妞988


你好!我家養雞三年多。都是自己孵化的。主要以人工孵化以及母雞孵化。歡迎孵化界小夥伴關注交流~


孵小雞,我們分為母雞孵化以及

人工孵化

母雞孵化直接交給母雞就好了。母雞孵化也需要照看。主要是看不及出來覓食情況,停留時間。另外注意母雞是否把蛋踩壞了。還要觀察母雞是否翻蛋。另外,在20天的時候可以對一些沒有出殼的雞蛋進行溫水浸泡五分鐘左右。

人工孵化的話,可以分為水床孵化以及智能自動孵化器孵化。智能自動孵化器孵化。只需要注意觀察溫度,溼度,每天按時加水,查看溫度。一般的情況下溫度設置在37.8℃,是出殼率最高的。另外還需要結合室內環境溫度。一般低於25℃是有利於孵化的,高於25℃是不利於孵化的。智能自動孵化器。在19天時候,需要將雞蛋從孵化欄中取到落蛋盤。

水床孵化,成本低,製作簡單,就是比較費人工。需要每天人工翻蛋。


製作水床。可以查看我的今日頭條相關視頻。

<strong>

水床孵化一定要注意溫度管控。一般水袋上面可以鋪一層比較薄的薄膜,上面直接放雞蛋。需要專門溫度計測量水袋以及蛋面溫度。溫控器的溫度數值間隔不要設置太小,可能會引起失靈。一般溫控器溫度設置在37.8℃或38℃即可。溫控器的探頭請放在水袋上面。一般的前四天不需要翻蛋。四天到17天以及19天。每天建議翻蛋四次。儘量選擇在白天,晚上可以不用翻。

水床孵化一定注意預防突然停電,應該提前準備好電瓶。

另外在孵化過程中,14天以後建議每天降溫0.2℃。主要是因為小雞已經發育基本成型,自身有熱量。在第19天20天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一個小的噴霧對雞蛋進行溫水噴灑。或者是20天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溫水把雞蛋浸泡五分鐘。這樣有利於小雞捉殼。

水床孵化在15天以後需要保證有足夠的氧氣。因為小雞已經轉為肺部呼吸,對氧氣的需求量比較大。水床孵化,我們可以採取將表面覆蓋物減去一部分。另外一定要注意溫度。

在人工孵化過程中,建議對雞蛋進行現消毒再晾蛋再孵化。

孵化三要素:溫度,氧氣,溼度。

<strong>


小志哥哥


我們當地土雞餵養時間長的,老母雞都會有自己“抱窩”(孵化小雞)的習性。一般來說,老母雞抱窩,都是在第二年春季下蛋結束後,就會有抱窩行為。此時,老母雞若是在下蛋的窩裡蹲著一兩天不再起來,說明抱窩開始了。

老母雞抱窩,一般會在農曆二月底開始。母雞抱窩時,首先要做的工作是選擇種蛋。種蛋可以購買,也可以是自家選留的種雞蛋。自家選留種雞蛋,一般是十五隻母雞,配一隻種公雞。選擇種蛋需要注重兩點,一點是種蛋要偏大且均勻,過大的雞蛋不能用,可能是雙黃蛋,孵出來的會是連體小雞,難以成活。過小的雞蛋也不行,小雞蛋孵化出來的雞體型也會偏小。另一點是需要選擇授精蛋,選擇授精蛋的方法,是一隻手託著雞蛋的小頭,雞蛋的大頭朝上,另一隻手掌微微彎曲,罩在雞蛋大頭,放在燈光下,雞蛋大頭有陰影,說明是授精蛋,就能用於抱小雞,如果沒有,說明不是受精蛋,就不能用於“抱小雞”。

然後是人工壘雞窩。雞窩可以採用農村的稻籮或者紙箱做窩的外圍。然後用軟稻草或者麥草鋪放在稻籮或紙箱內,窩四周的稻草差不多與紙箱平齊,中間是凹下去的窩,窩的直徑在三十公分左右,窩的深度在二十公分左右。雞窩要輕輕壓實,內壁要基本平整。然後把種雞蛋輕輕放入窩中,種雞蛋最多放三十三枚,最少為二十八枚。種雞蛋可以少放,不可以多放,多放了熱量不均勻,會出現死胎或“壞蛋”的現象。

放好種蛋,就可以把抱窩的母雞放到窩內,老母雞會兢兢業業的履行抱窩職責。這時,母雞會不再下窩,所以,我們需要把稻子玉米或大麥這樣的飼料放在碗裡,保持半碗飼料即可,放在窩邊,同時旁邊還要放小半碗水,方便母雞吃食和飲水。為了使種蛋受熱均勻,每過三天,我們需要人工“翻蛋”,所謂的翻蛋,就是把上邊的雞蛋翻到下面,下面的雞蛋翻上來,使種蛋均勻受熱。老母雞每隔兩三天會下窩排便,這時需要用小棉被之類,覆蓋在雞蛋上,防止散熱。同時需要防止母雞外出排便時間過長,一般達到五分鐘,就需要把母雞捉回來放到雞窩內。

如此,在第二十一天,小雞就會被陸續孵化出來。

我是老牛愛遛彎,是一位莊稼老把式,資深農民工。願用我昨日的乾貨經歷,換取你明天的成功喜悅。敬請關注!


老牛愛遛彎


作為一個80後的農民,我想實話實說我所知曉的抱小雞方法。用孵化器或是孵化場抱小雞的方法俺真不知道,就說一下小時候自己抱小雞的方法有四點如下:

第一點,家中要有一隻抱窩的母雞,區分母雞是否抱窩很簡單,不抱窩的母雞下完雞蛋就走,不守窩。而抱窩的母雞不下蛋,但一直佔窩。

第二點,選受精的雞蛋,父輩們都是打個電簡照一下。或直接選要家中飼養有公雞的母雞蛋。

第三點,要做一個舒適的鍋,農村一般用爛籮筐,墊點麥稈或豆杆舒適又保溫的東西。

第四點,要選擇一個離視線近而又安全的地方,農村黃鼠狼比較多,家狗也吃生雞蛋。

作為個農村人,這就是所親身經歷且知曉的土方法,什麼孵化器或孵化場抱小雞隻是聽說過或書本電視上看過,真心不會。





陳州斌哥


怎樣抱小雞,注意什麼?

春天到了,春暖花開,萬物復甦,農村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孵化季節。

農村用抱窩母雞孵化雞、鴨、鵝苗的歷史比較長久,積累了很多的孵化技術和孵化方法,種蛋的選擇,無精蛋的識別,寡雞蛋的剔除有一套很好的經驗。因為用抱窩母雞孵化一次孵化不了多少,因此就要想辦法提高種蛋的質量,爭取高的孵化率。


怎樣抱小雞,注意什麼?

1、種蛋的挑選,有經驗的農民挑選種蛋非常認真,要考慮種公雞威武雄壯,打架厲害,母雞下蛋多,蛋大,這樣挑選孵化率高,雞長大後下蛋多。

要挑選沒有破損的種蛋,新鮮的種蛋,就是保存期在一個星期左右的,過長、過圓及畸形蛋都不要用來孵化。

挑選的種蛋在入孵前進行檢查,用手電筒或者電燈對著雞蛋看,這次主要是看氣室的大小,農民叫看有頭沒有頭。氣室不能太大,太大就說明這個雞蛋下的時間長了,一般不要作種蛋進行孵化。


2、抱窩母雞的挑選,選擇挑選抱性強,羽毛豐滿,健康沒有患病、體型大的抱窩母雞。體型的孵化種蛋多。


3、孵化箱或者窩的準備,孵化箱或者窩內墊柔軟的草、碎布等,不要太大。


4、先將抱窩母雞放進窩中熟悉,母雞熟悉後再放入種蛋,一般是在晚上放入種蛋。


5、每隔1—2天就抱窩母雞放出來吃食排便和活動,母雞出來後在種蛋上覆蓋毛巾保暖。

6、照蛋,在整個孵化期一般是照蛋兩次、蹬水一次,剔除寡雞蛋。

照蛋的目的一是及時剔除沒有受精的蛋、死胚蛋和破蛋,二是去全面檢查胚胎的發育情況,第一次在入孵化後5—6天進行剔除沒有受精的蛋、死胚蛋和破蛋。一般是在晚上,用手電筒對著雞蛋看。第二次是在孵化18—19天進行。

沒有受精的蛋,蛋內透明,有時蛋的中央呈現出黑影,那是蛋黃。

死胚蛋,氣室界限模糊,顏色比較淡在一照時可以看見血環或者血線,有的時候可以看到死亡的胚胎,但是沒有血管擴散。在二照時氣室周圍看不到暗紅色的血管,顏色比較淡,蛋的小頭髮亮。

活胚蛋,氣室界限清楚,鮮紅的血管網,從胚胎中心向四周擴散。孵化5天的種蛋胚胎頭部黑的眼點已經明顯可以看到。

凡是沒有受精的蛋、死胚蛋和破蛋都要剔除。

孵化到18—19天,一般都採用蹬水的方法檢查胚蛋是否成活,用一個盆裝上大半盆溫水,注意溫度必須保持在38—40℃,不能低於37℃和高於41℃,水溫如果超過42℃,2—3小時胚胎就會死亡。將孵化18—19天的胚蛋逐個放入水中,注意觀察胚蛋是否動,如果是活胚蛋它就會動會蹬水,如果放在水中一動不動的那就是死亡胚蛋,結合照蛋進行剔除。


7、助產,在孵化21天,如果有的雛雞體弱不能啄破蛋殼,就要幫助它敲破蛋殼,讓雛雞自己掙扎出殼。

養雞的朋友們在生產實踐中存在什麼問題,有什麼難題就提出來,我們共同研究解決,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更多更實用的養殖技術、飼料製作、種植技術,請關注老周說三農,咱們共同探討。


老周說三農


謝謝你提出的問題

對於你提出的問題,我很願意回答你,因為,我以前就抱過小雞。

首先,家裡必須得有一個趴窩的健康的母雞,在上有種公雞的養雞戶換抱窩用的專用雞蛋,要最近幾天下的蛋,要外觀完整無瑕疵,在把要抱窩的雞蛋,統一用稀釋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處理一下,然後每個搽幹,以備用。這時,就用一個大圓盆,底上鋪好隔涼的東西,給母雞媽媽圍起來一個窩,再把二十幾個蛋放入到大圓盆的雞抱窩處,並把趴老實的雞媽放到抱窩的蛋的上面,等三,四天喂一次雞媽媽,使雞媽拉尿,這時雞媽下窩後,要把抱窩的雞蛋用暖東西蓋上,還要不時檢查雞媽媽是否起尖,若起尖了,就馬上剪掉,以免傷了抱窩的雞蛋,餵食時也不要忘了給水,這樣,精心的適弄,等到了21天的時候小雞就抱出來了。

上面就是我對你提出問題,怎樣抱小雞,注意什麼的回答,我希望我的回答都能幫助到你。




馬小平252


你好 現將春季雛雞飼養要點介紹如下:

一、嚴格消毒

接雛前準備好育雛室。飼槽、飲水器等用具先用熱鹼水或0.2%高錳酸鉀水浸泡清洗消毒,再用清水沖洗一遍後,晾乾備用。育雛室在進雛前要徹底清潔,封閉育雛室門窗鋪好墊料,放入育雛用具,用強效燻蒸消毒王進行燻蒸消毒,24至36小時後打開門窗換入新鮮空氣,將室溫預熱至30℃以上。

二、精選健雛

健雛一般活潑好動,腿部結實,行動自如,眼大有神,臍部癒合良好。弱雛一般絨毛汙濁,臍部有血或卵黃吸收不全,精神萎靡,閉眼打盹,站立不穩。購買雛雞時一定要精挑細選健雛。

三、保溫調溼

雛雞絨毛稀少,保溫差,抗寒力抵,溼度過高過低均影響生長髮育。養雛雞適宜的溫度是:初生雛32至35℃,1周齡時30至32℃,2周齡時28至30℃,3周齡時25至28℃,4周齡時22至25℃,以後每週降低15℃左右。溫度要保持均衡,不可忽高忽低,溫度表要掛在距離雛雞活動位置上方10釐米處。溫度適宜,雛雞均勻分散;溫度過低,雛雞擁擠成堆。溼度1周齡內應保持在60至65%,1周後以50至60%為宜。雞舍過溼可用布袋裝一些生石灰放在室內吸潮;過幹可在火爐上放盆水,通過水分蒸發,增加室內溼度。

四、飲水充足

雛雞出殼後24小時可失水8%,48小時可失水15%,當失水大於15%時,很快便出現脫水症狀。因此,雛雞出殼12小時後就應供給充足清潔的葡萄糖和強效維生素C的飲水,以清理腸胃,排除胎糞,供給營養。1周齡以內的雛難,供給萬分之二的高錳酸鉀飲水用,起消毒滅菌作用。保持飲水器的衛生,堅持每日清洗一遍。

春季做好雞病防治,特別是在這段疫情飼養雛雞時更要注意。這幾點希望可以幫助你輕鬆養殖。





暢談養殖管理技術


雞胚胎母體外的發育,主要依靠外界條件,即溫度、溼度、通風、轉蛋等。

(一)溫度

溫度是孵化最重要的條件,保證胚胎正常發育所需的適宜溫度,才能獲得高孵化率和優質雛雞。

1.胚胎髮育的適溫範圍和孵化最適溫度 雞胚胎髮育對環境溫度有一定的適應能力,溫度在35~40.5℃(95~105F),都有一些種蛋能出雛。但若使用電力孵化器孵化,上述溫度不是胚胎髮育最適溫度。在環境溫度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就立體孵化器而言,最適孵化溫度是37.8℃即10F。出雛期間為37~37.5℃。

2.高溫、低溫對胚胎髮育的影響

(1)高溫影響 高溫下胚胎髮育迅速,孵化期縮短,胚胎死亡率增加。雛雞質量下降。死亡率的高低,隨溫度增加的幅度及持續時間的長短而異。孵化溫度超過42℃,胚胎2~3小時死亡。孵化5天胚蛋孵化溫度達47℃時,2小時內全部死亡。孵化16天的在40.6℃(104F)溫度下經24小時,孵化率稍有下降;43.3℃(110F)經9小時,孵化率嚴重下降;在46.1℃經3小時或48.9℃(120F)經1小時,則所有胚胎全死亡。

(2)低溫影響 低溫下胚胎髮育遲緩,孵化期延長,死亡率增加。孵化溫度為35.6℃(96F)時,胚胎大多數死於殼內。較小偏離最適溫度的高低限,對孵化10天后的胚胎髮育的抑制作用要小些,因為此時胚蛋自溫可起適當調節作用。

3. 變溫孵化與恆溫孵化制度 目前在我國關於雞孵化給溫有兩種主張:一種提倡變溫孵化,另一種則採用恆溫孵化。這兩種孵化給溫制度,都可獲得很高的孵化率。

(1)變溫孵化法(階段降溫法) 變溫孵化法主張根據不同的孵化器、不同的環境溫度(主要是孵化室溫度)和雞的不同胚齡,給予不同孵化溫度。其理由是:①自然孵化(抱窩雞孵化)和我國傳統孵化法,孵化率都很高,而它們都是變溫孵化;②不同胚齡的胚胎,需要不同的發育溫度。

(2)恆溫孵化法 將雞的21天孵化期的孵化溫度分為:1~19天,37.8℃;19~21天,37~37.5℃(或根據孵化器製造廠推薦的孵化溫度)。在一般情況下,兩個階段均採用恆溫孵比,必須將孵化室溫度保持在22~26℃。低於此溫度,應當用廢氣、熱風或火爐等供暖;如果無條件提高室溫,則應提高孵化溫度0.5~0.7℃;高於此溫度則開窗或機械排風(乃至採用人工送入冷風的辦法)降溫,如果降溫效果不理想,考慮適當降低孵化溫度(降0.2~0.6℃)。

擴展資料:

在小雞剛重殼裡孵話出來的時候也要注意。

提高雛雞成活率的方法:

初出殼雛雞個體小、嬌嫩、絨毛短,保溫能力低,調節體溫機能也還不完善,直到3~4周齡,才逐漸完備。

因此,搞好防寒保溫,調節適宜的溫、溼度,是養好小雞,提高雛雞成活率的關鍵。雛雞適宜的溫度為:30~32℃。以後,每5天降溫1~2℃,一個月齡後,如外界氣溫在20℃以上時,可以自然給溫,否則應繼續保溫。溫度適宜與否,可觀察雛雞的形態表現:

如雛雞擠成一堆,不愛活動與吃食,不時發出“吱、吱”叫聲,音長而無力,是溫度過低的表現;如果雛雞兩翼下垂,張口喘氣,拍翅搶水喝,不時發出“啾、啾”聲音,叫聲尖而短,則是溫度過高,只有雛雞分佈均勻,活動、吃食正常,羽毛平整光亮,排除糞後糞便多呈現條狀,睡眠時頭頸伸直,安靜等說明溫度合適。

另外,育雛舍(室或箱)內若太乾燥,雞體內水分散發量大,不利於雛雞的生長;若溼度太大,空氣不流通,雛雞容易感染病。適時的相對溼度為55~65%。調節的方法,只要飲水器內不斷水即能達到要求;黴雨季節溼度偏大時,可加厚乾燥的墊料並及時清理潮溼墊料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