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與當今社會現實相符嗎?

l湖湘客


各人的幸福觀不一樣所以心態也不一樣,現實社會生活中這句古言行不通。本人觀點謹供參考,現在社會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如長江之水後浪推前浪的奔騰向前,人們在這個社會中稍一放鬆就落伍了,而每個人的壓力都轉換成了動力才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下一代如果沒有上一代的培養教育和物質基礎很難立足於社會,如果遵循上面的古言,上一代對下一代不負責任的只顧自己享樂,那麼當你看到下一代要麼是自暴自棄的不思進取,或者生活的十分艱辛,作為上一代有何感想呢!


佛佑善良人


現在的社會現實就是:生下了孩子以後,就是一輩子為了兒女,拼死拼活拼老命了,自從生下了孩子,那就是一輩子操不完的心哪!

從孩子小時候開始,要給他(她)吃好的穿好的,擔心他(她)沒吃好沒穿好,會長得不夠高,身體不夠壯。他生病了,得熬更守夜的護理他。

好不容易上了幼兒園,更是要全程陪伴,各種什麼興趣班的,你不上別人上,你不上就落後了,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啊。所以東奔西跑都上好幾個,花錢勞累不能說,咬緊牙關堅持住。

上了小學,就是雞飛狗跳,狼哭鬼嚎的輔導作業的日子。這日子一過就是六年, 熬的人是人老珠黃,心力交瘁,沒有心臟病發,腦血管爆發,就得謝天謝地了。

到了初中高中,那就是你說一句,他頂你十句,吼起來比你還兇。當你看到他(她)比你還高出一頭的個子,竟然有氣都不敢大聲說, 軟聲細語的陪起笑臉來了。

等到他(她)上了大學,畢業、找工作、結婚生子。這些時候你基本就是出錢的份了。

沒有考上大學的還是那樣,學習點職業教育培訓後,也是工作、結婚、生子。

當然,很多的老人還要給孩子帶孩子,免費帶墊錢帶。

雖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但現實生活中,誰能不為兒女做牛馬呢?


熱巖之土


這話看似有道理,事實上在中國父母言行上講:人為子孫謀。你怎麼理解?比如我兒子有房貸車貸,兩個孫子一個高中成績又好,小孫小學成績也好,我現65了還要下苦力打工幫他們,為了下一代我願把牢底坐穿。樂在其中。


用戶4203933581735


下午有空想回答這個提問,我先按題主的每句話來回答:歡迎大家評論。

第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說的很對。道理是,每個人出生的地理位置,時代家庭背景和本人能力等,都不相同,所以在生活中就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檔次。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土地承包到戶時期,某一個老人查出自己串腫瘤晚期,他放棄治療,(當然那時候窮)但他一點都不埋怨,心裡覺得放不下自己的二十出頭兒子獨子,怕兒子以後不會耕種地,(當時還是牲口耕種)於是找了一塊荒地,(當時已經種上莊稼了)把兒子從外邊叫回來,拉上牲口,手把手的讓兒子耕,耙,耮等種地各種程序,兒子覺得父親病危,只好應著學功,回家後還得記住二十四氣,什麼節氣做什麼,就這樣弄了一個月起不了床了,還叮囑鄰居幫助他兒子。老人死後兒子沒用父親教的那一套耕種,而是把牲口賣掉,賣上了拖拉機,播種機,翻修了住房,日子過的紅紅火火很不錯。當然也是趕上了好時代。可這個父親的愛子真是讓後人敬佩。

第二句,莫為兒孫做馬牛,有時就由不得人了。人最大的弱點就是放不下自已的子女,最大的希望是兒女比自己要過的好。可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教育方法,就出現了不同觀念與風俗。鄰近有一戶二女一男的家庭,二個女孩為大,出嫁,兒子二十出頭成家了,婚後生下二個孫子,把老倆口高興的不得了,(因為當時將近五十)兩個孫子百分之八十都有他倆照管,兒子呢從買麵包車到大貨車買了賣了四五個,原因不是技術不行,而是受不起勞累,最後落下個給人開車,三年前大孫子得個心臟上的病,治病需要錢時兒子卻拿不出分文,沒辦法老倆口把所攢下的錢拿出來給孫子治了病。如今六十五歲了還借種別人土地,一共三十畝,,別人問他種了自家的就不錯了,為什麼還要借種別人的,他說是種多種少費工差不多。可大家都知道,村裡的年輕人在城市都有房了,而他兒子卻沒有,老倆口一輩在村裡是有人有錢的生活過來的,如今一個寶貝兒子不好好幹活,心中有苦,口上不能說。

第三,與當今社會現實相符嗎?第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這是個定理,這與當今社會現實無關。莫為兒女作馬牛,這是人的親情關係,有時事逼無耐,至於馬牛二字,我覺得當今社會這類家庭很少。最多的是老人為了孩子生活的好點,自己苦點無關。這是農村人的正常觀念。比上那些享樂主義者就是馬牛了


溫土生根


這句話適應於任何時代,但作為家長,首先要努力把子女培養成有品德、懂道理、遵紀守法、學習刻苦努力、勤儉節約、尊老愛幼、有理想、有志氣的好孩子。然後再儘量給孩子創造較好的經濟條件,並要帶頭做到言行如一。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即便是家庭條件較差,父母沒錢幫襯自己,也必定能通過個人的努力和拼搏,創造出美滿幸福的生活。

但是,父母如果從小對兒女就不管不問,只是管他們吃飯穿衣。且自己帶頭懶惰、甚至有吃喝、賭博惡習。這樣的家庭,不會培養出好的孩子。更談不上兒孫福了。


綠水青山877909782537


一個人的成功需要幾代人的努力;買一套房需要六個錢包。哪個成功的者不需要貴人相助,這個貴人還要沾親帶故。別給我說草根逆襲的勵志故事,有,鳳毛麟角。你我皆凡人,咱就說點凡人的事,那些大神太高遠,咱們夠不著。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給兒孫當牛馬,我贊同,但有也得給兒孫做好爺爺和爹吧?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國人歷來講究,家族興衰榮辱。如果一個人子孫都不顧,哪來的家族?

兒孫的福,是建立在祖父輩基礎上的,你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基本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努力可以提升自我,改變前途,如果你有好的基礎,你的天花板比現在更高。這個基礎就是祖父輩的付出。

兒孫自有兒孫福,不是消極放手,不是逃避責任,不是對兒孫不管不顧。小的時候給兒孫好的教養,灌輸正確是非觀念,長大了才有能力照顧好家人,光宗耀祖。

不錯,該放手時候放手,但放手也要到時候。兒孫成年了,放手讓他們歷練,是為了讓他們長本事,有成就。

越努力越幸運,祖父輩的努力會成為家族的烙印,形成遺傳基因。子孫也會在祖父輩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越來越勤奮上進。

我絕對不贊同給兒孫做牛馬,想不給兒孫做牛馬,可以,首先要自身努力,做出表帥,其次培養好子孫,給予他們責任感,使命感,不是靠兒孫自有兒孫福的觀念來逃避自身責任。


十年很短十年很長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我認為這種說法與當今社會現實也是相符合的,只是大部分人做不到這一點。

首先,老祖宗的很多智慧都是高於現代人的,即使有些看似不符合當今社會的說法被人們漸漸抹去,但某些根本思想還是有價值的。

其次,每個人的福報是不一樣的,有些事情不是人為可以改變的。強力按自己的意願行事可能會起反效果。

再次,每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應該有自己的獨立人格。這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做人原則。無論從事什麼工作,成功與否,都要培養和堅持這個原則。

最後,基於獨立的人格,不要刻意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也不要強迫別人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行了。

我一直有個思想,以後我肯定不會過多地牽制我的孩子,也不太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只要他們過得開心快樂就好。而且等我百年之時,也不會給他們留下金錢。活著的時候能花就花,最後花不了的就捐給需要的人。試想,如果子女還以我的身後錢財為重,那不就是我的失敗嗎?

所以,別為兒孫操那麼多心了,過好自己的生活就是挺好的事兒。





金亮雜談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這是一句古話,它存在自有他的道理。人與人三觀不同,當然對這句話理解也不同。我認為,對兒孫的負出父母長輩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但是這也要看個人經濟條件和身體狀況而定。在兒女沒長大成人之前,父母對兒女責任,要負責他。但是一但兒女成家,父母就要主動退出,讓他們自己成長。如果兒女有困難,父母經濟條件尚可,可以支助一些,但是不能全包大攬,若是那樣,子女將永遠依賴你。至於帶孫子,那是天倫之樂,可以帶但不能全管。如果身體不允許,那就讓他們自己解決。必競他們自己的事自己解決。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我認為當前社會還是適應的。


陽山翁


也對也不對!對於家庭經濟條件好的來說,你老人家可以不去帶孫子,你有錢可以用錢去解決,對於家庭經濟不是很好的兒女來說,老人家就是主力軍,你不去幫忙帶孩子,他們哪有能力請保姆?你年輕的時候沒有存錢,老了又不肯幫忙帶孫子,那你生病了,無法生活的時候,你要不要孩子們去管你?感情是相互付出,不是單方面的付出。當然也有那種沒有良心的人渣,老人全身心幫了他們,到老人家老了就不想去盡孝,這種人必竟是少數,大部分人都是有教養的,有孝心的。每個人的幸福感不同,要求也不同,所以我們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能幫就幫點!特別是出點力是可以的,把錢看緊點,自己老了沒有錢那才更慘!


馬藍4


現在的父母,辛苦到老都很正常,現在年輕人要成家立業,都是得花錢,娶媳婦也許就花點父母一生的血汗錢,當然那還不算什麼,如果有本事的,自己在父母的撫養下讀書成器,最後可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娶媳婦,也或者還是有點能力在城市買房生活。但是房價很貴,作為父母的又不能做事不管,還是要為了子女的房子辛苦奮鬥到老。

也許只有他們到老了的時候,才能勉強輕鬆一點,如果還有一口氣,誰都是在想著自己的兒孫減輕負擔。有能力的情況下,還要幫扶一下他們,所以說,如今的農村父母,也算得上是給兒孫做馬牛。

說的簡單點娶個媳婦,彩禮花個十多萬,父母還得掏,畢竟有誰會自己掙錢給自己娶媳婦,再說換做是女方也不會同意,彩禮錢,當然是父母掏出來的。所以他們為了這個兒子娶媳婦,也就需要更多年來辛苦攢起來。當然這都還不算是,還要房子,隨便在城市裡面買個房子,作為父母的不多少還是得承擔點,十萬八萬,還是要他們苦幾年。

年輕的時候,麼有好日子,老了還是苦自日子,誰都在勸他們,“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但是實際上,他們心裡更加明白,自己作為父母,其實就是為兒女做馬做牛的,運氣好的能換個晚年安享,等著子孫滿堂,大家都孝順,如果遇到不孝之子,花了那麼多,做牛做馬一輩子,最後還落得個孤苦伶仃過日子,那就很傷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