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讲谈社世界史8:俄罗斯》贯穿俄罗斯历史的两组矛盾


《讲谈社世界史8:俄罗斯》贯穿俄罗斯历史的两组矛盾


第二部分

第二个部分,我们要跟随作者土肥恒之换个角度重新考察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从俄国历史的矛盾性出发,思考罗曼诺夫王朝盛衰变化的问题。

俄罗斯历史上存在许多矛盾,但有两组矛盾贯穿始终,我把它们概括为:扩张与治理的矛盾、斯拉夫与西欧化之间的矛盾。这两组矛盾是如何影响俄国历史发展的?接下来分别看一下。

首先,作者认为,俄国历史发展中始终存在着一组扩张与治理的矛盾。扩张是俄罗斯作为帝国的本能,但在后续治理的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矛盾,延续至今。

俄罗斯最直观的特征是“大”。作者土肥恒之在书中讲,从17世纪后期彼得大帝时代开始的不到两百年间,俄罗斯领土平均每天增加约四百平方公里。对于一个帝国来说,扩张当然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俄罗斯对土地的贪恋到了这种近乎发狂的地步呢?每天四百平方公里这种疯狂的扩张会给俄国带来什么影响呢?

我们来一层一层分析这个问题。首先,俄国为什么要不断扩张?

作者土肥恒之认为,与获取经济利益相比,俄罗斯优先考虑的是战略与政治上的利益,这是俄罗斯领土扩张最显著的特征。我们看西欧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驱动这些国外进行海外扩张,有两个要素,第一是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第二是把上帝的福音传向世界。而俄罗斯的扩张,更多考虑的是安全保障因素。俄国被西欧、西亚、中亚围堵在高纬度地区,面对着相对发达的西欧,俄国统治者一直都充满焦虑。而广阔的国土能为俄国在受到侵略时发挥缓冲和转机的功能。拿破仑的入侵,以及二战期间德国的入侵都证实了这一点。

张广翔老师进一步解释,这并不是俄罗斯特有的或刻意为之,而是帝国模式的普遍行为。对外不断释放影响力、施加控制力,是任何帝国的本能。更广阔的土地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也意味着有更大的安全屏障。无论是古代希腊、罗马,还是近代的西班牙、英国,无一例外都在对外扩张。只要是能获得收益的地区,帝国都会想尽办法并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那接下来,就是第二层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会扩张成这个样子?你看,俄国的扩张情况还是和其他国家有点不同。

  • 第一,俄国所到之处,会把能拿下来的土地都一股脑都吞下去。它不会像荷兰、英国一样挑选重要据点来占据。
  • 第二,只要是被俄国吞下去的土地,大部分会被它消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再让他吐出来就很困难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原因也很简单,这是俄国地缘决定的。俄罗斯处在欧洲东部边缘地区,可开拓的空间比较大。相比较于西欧大陆激烈的地缘竞争,俄国在东部缺少能够匹敌的对手,于是可以不断向东蚕食。而西欧列强没条件像俄国那样搞地毯式扩张,只能在海外进行。这就导致法兰西帝国、大英帝国这些西欧帝国,无论极盛时殖民地多么庞大,由于殖民地没有与本土相连,控制起来非常吃力,最终不得不解体。

前面说过,扩张与治理是俄国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组矛盾。矛盾从何而来呢?我们看一下,俄国是如何进行扩张的。

土肥恒之在书中提到,俄国历史被一些俄国史学家称为“殖民所创造的国家历史”,认为“长期而古老的移民殖民运动”缔造了这个国家。俄罗斯的“殖民”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武装占领,俄国政府会派“武装入殖者”作为先遣队进入目的地,当先遣队初步站稳脚跟后,进行第二步——分配地产、鼓励垦殖。国家会把新开拓的土地分配给贵族。需要注意一点,土地广阔的俄国并不需要精耕细作,农业是粗放发展的。贵族们只要把农奴强行迁徙到新领地垦荒,就能获得巨大收益。另外,非法逃亡的农奴也有不少人逃到这里。这样的话,新占领的土地就能源源不断地被俄国消化。

那被征服地区的原有部族怎么办呢?俄国政府做的第三步,是同化原住民。在进行殖民活动的同时,俄国政府对原住游牧民制定了定居化、非游牧化的政策,随后逐渐强迫改说俄语、改信东正教,否则就会被赶出居住地。除了强制措施外,俄国政府不忘宽严并济,给予原住民一定的自治权。俄罗斯以这种方式把游牧民族统合到自己的帝国体系中。

通过这些手段,俄国的版图迅速膨胀起来,但这样的措施会带来两个无法避免的不利后果,第一,由于土地过于广阔,俄国农业生产不会主动转向集约化。这件事的后果是,农业生产率无法提高,大量的农奴被耗费在土地上。俄国的工业化发展由于缺少自由劳动力而受到限制。第二个后果是,很多强制政策,引发了俄罗斯人与被征服地区居民的长期复杂矛盾。

就以乌克兰问题为例。“乌克兰”在俄语中是“边境”“边界”的意思,原指俄国人与波兰人交汇的地区。今天乌克兰的首都基辅,曾经是留里克王朝前期的中心,但基辅在蒙古人入侵中衰落了,北方的莫斯科公国兴起,主导了俄国历史发展。蒙古人的统治结束后,乌克兰地区一度被强大的波兰人占领。靠近俄国的乌克兰东部地区,在罗曼诺夫王朝初期被俄国夺回,此后长期受俄国以及东正教影响。而乌克兰西部地区,仍作为波兰的一部分充分浸润在西欧的文化中。这给乌克兰内部文化分裂埋下伏笔。18世纪叶卡捷琳娜大帝统治时期,俄国与普鲁士、奥地利瓜分了波兰,乌克兰西部也被俄国吞并。乌克兰地区成为俄国的一部分,但乌克兰与俄国之间的政治矛盾,以及乌克兰内部东西部分的文化矛盾,被不断积压直到今天。

总结一下,“扩张”与“治理”之间的矛盾贯穿着俄国历史的发展。扩张是帝国的本能,而俄国东部的广阔土地为它进行地毯式扩张提供了地缘优势。不过,迅速的扩张却给后续治理带来难题,为了消化不断膨胀的疆土,俄国只能使用强制手段同化被征服地区,但造成了大量的历史问题,遗留至今。

说完了俄国有关“扩张”与“治理”之间的矛盾。我们再看第二组矛盾——西欧化与斯拉夫之间的矛盾。作者认为,俄罗斯历史发展的主线就是在创造一种独特性,俄国人把它称作是“欧亚性”。也就是,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方面坚守俄国的政治传统、宗教立场,另一方面把西欧的技术、制度、物质与精神资源作为工具,构建出具有俄国特质的现代性样貌。俄国既不会完全恪守落后传统,也不想要完全融入西方,本质上是斯拉夫与西欧化的纠缠与矛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性呢?

先看“斯拉夫性”。俄罗斯“斯拉夫性”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来自东罗马帝国东正教的影响、蒙古人征服统治的影响。这两个历史因素,我们在第一部分讲留里克王朝的时候特别提到过。

留里克王朝的统治者为了更好地控制全国,从东罗马帝国引入了东正教。东罗马帝国灭亡后俄国统治者就试图继承东罗马帝国的法统,自称为“沙皇”。俄国也以“第三罗马”自居,也就是作为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之后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罗马帝国”。而东正教本身和西欧的天主教存在很大分歧,所以俄国也随之继承了这种分歧。俄国与西欧发生的很多冲突,既是在捍卫“罗马帝国”的唯一性,也是在捍卫东正教的正统性。

此外,13世纪蒙古人对俄国的冲击,一方面给俄国戴上了长达240多年的“枷锁”。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俄国人的共同体意识与危机意识。俄国在后来的扩张中所打的旗号,就是一种“泛斯拉夫主义。什么是“泛斯拉夫主义”呢?简单说就是,俄国人自称是斯拉夫人的大哥,要带领其他斯拉夫族群的兄弟们免受奥斯曼帝国、以及西欧列强的欺负。比如,19世纪后期,作为东斯拉夫人的俄国人要当巴尔干的保护者,保护南斯拉夫兄弟们不受西方侵略。这是后来一战爆发的众多原因之一。

但由于俄国发展比较晚,俄国要想体现自身的“斯拉夫性”与西欧抗衡,保护斯拉夫人的利益,就需要向西方学习,也就是进行“西欧化”改革。

这样的话,矛盾就出现了。“西欧化”意味着俄国要向西欧学习。西欧除了掌握先进的技术、科学、经济生产方式,还自带着西欧的民主政治、天主教信仰、自由平等的价值观等。但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为了维持王朝统治,绝不可能全盘吸收西欧的东西。

以俄国的农奴制为例。土肥恒之在书中提到,“农奴制是俄国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一个缩影”。由于俄国发展起步比较晚,而且人口较少,生产率低下,农奴制便成为一种维持统治的必要手段。相比较于西欧各国纷纷废除农奴制,俄国为了拥有更多可支配的财政,就必须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榨取价值。但克里米亚战争的战败暴露了俄国工业化的落后。时任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必须要对农奴制进行改革,才能缓解统治危机。但矛盾的是,如果给予农奴彻底的自由,支持沙皇统治的传统贵族利益就会受损。所以,亚历山大二世只能一方面解除了农奴的人身依附,另一方面加强了村社对他们的管理。

可以看到,在“斯拉夫性”和“西欧化改革”的矛盾纠缠下,俄国的发展道路充满波折。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工业化迅速发展,但工业化也造成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阶级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连续的作战失败进一步激化了民众对沙皇制度的不满,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最终在1917年灭亡。

总结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矛盾性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特点,俄国虽然在近代通过向西方学习,成为欧洲军事强国,甚至一度成为欧洲霸主,但扩张与治理的矛盾,以及“西欧化”与斯拉夫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成为影响俄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到这里,这本书就为你讲完了。欢迎你进一步阅读本书的采访精选。同时,我也希望你提出好的问题,我将替你请教张广翔教授。

撰稿、讲述:裴鹏程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