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戰疫,中小學教師能幹啥?

#心理成長戰線# #抗擊疫情從心開始# 對於“戰疫期間,中小學教師可以做些什麼”的話題,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當前的“停課不停學”的網上教學。而對於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我來說,感覺還有另外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如何讓學生平穩地度過疫情期。這應該包括宅家學習期間和疫情過去復學返校兩個階段。

首先,宅家學習期間,許多學生可能會出現疫情期應激反應。身為教師,要考慮如何幫助學生克服疫情帶來的影響。2月14日,人民日報客戶端發表了題為《疫情期間怎樣更好守護學生成長》的文章,就談到“在新冠肺炎防疫這一特殊時期,孩子們的正常生活被打亂,精心策劃的家庭旅行沒有了,春節的各種聚會取消了,不能約上三五小夥伴一起玩樂,並且還要經常被逼著洗手、戴口罩,學校推遲了開學……這種長時間在疫情陰影下、沒有任何心理準備、與外人隔絕的居家生活,確實會給人們帶來緊張、恐慌的心理。而中小學生正處於認知能力發展過程中,對社會化的需求在增加,情緒有較多體驗但控制能力不足的階段,對於疫情的關注加之生活空間的縮小會讓學生在認知、情緒、行為、人際交往和軀體方面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具體來看,不良反應包括“在認知上,可能因為過多攝入疫情相關新聞和真假難辯的消息而無法對疫情作出科學的判斷,甚至會出現災難化的想法;在情緒上,會出現無聊、煩躁、憋屈、消沉、抑鬱、易怒、恐懼等各種不同的困擾;在行為上,會無所事事,懶於學習、不思讀書或沉迷手機遊戲網絡電視;在人際交往上,會產生人際交往範圍極窄(缺少同伴交往)、交往能力和慾望都下降、易與家人爭吵等問題;在軀體化反應方面,可能會出現無明顯原因的疼痛問題、消化系統問題、飲食問題和睡眠問題,也可能因為對疫情的擔憂出現過度關心自己的身體症狀或出現反覆洗手、消毒等行為。”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電話、QQ、微信等網絡手段提供在線心理輔導服務,比如小學高年級和中學生的老師可以選擇編輯或推送一些有關疫情期間自我調適的文章給學生,小學低年級的老師可以選擇一些有關家庭教育的文章,包括家庭遊戲組織方法的文章推送到家長微信群,有條件的可以組織學生開設線上心理教育課,或為學生建立心理危機服務熱線和平臺。

另外,學校正式開學學生返校後,有些學生因疫情影響可能出現創傷後應激反應。所以,教師不僅要每天給學生量體溫,關注學生身體,還要繼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最好的做法,是利用開學第一課,開設班級團體心理輔導。一般來說,學校的心理教師數量有限,不可能同時為那麼多班級開設團體心理輔導。那麼,可行的方法是學校心理教師編寫好班級團體心理輔導的教案和課件,把班級團輔的課程結構化,讓班主任按照基本步驟去上。這個想法我曾在聽課的時候把它作為問題向清華大學的樊富珉教授提出,得到了她的肯定和指導。我們縣因為地方偏僻,學校心理教師比較匱乏,有的學校甚至還沒有正規的心理教師,所以計劃採用縣教育局組織部分精幹的心理教師編寫團體心理輔導教案和課件,擇優推送至班主任工作群,供班主任老師選用。

當然,我一直在思考,疫情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影響到底有多大?要真正瞭解這一情況,可行的辦法是選擇合適的量表,做好充分的準備,利用疫情期間家長陪護的便利,開展一次面向全縣學生的心理健康測試。但到底什麼量表合適,要不要所有學生參與,利用什麼樣的平臺進行團測,是我還沒有想清楚的地方,請各位專家朋友留言指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