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古代貝殼等於貨幣時,為何窮人不去海邊撿些貝殼,讓自己成有錢人

貝殼,在海邊隨處可見,卻是世界上最早的全球通用貨幣,在人類進入金屬貨幣之前,貝幣的地位就相當於今天的黃金白銀。我們中國是使用貝幣最早的國家之一,現代漢字當中和錢財有關的都會加上“貝”字,如財、販、貫、貨、購 、貯、賬、費、貸等,可見貝殼作為原始貨幣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至深。

古代貝殼等於貨幣時,為何窮人不去海邊撿些貝殼,讓自己成有錢人

《論語》開篇有一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朋”字也是來源於貝幣,在商代,海貝五枚為一串,兩串為一朋。有好友上門做客,主人要是拿出一朋貝幣來買食物招待客人,就表明很重視,“朋友”一詞便因此而來。

據史料記載,商代第一女將軍婦好,曾用700朋貝幣就購得90畝良田,可見當時貝幣的購買力還是很強的。那很多人就有個想法,既然貝殼在海邊隨處可撿,那古代窮人去多撿一點,豈不是輕輕鬆鬆就能成為富豪了?

古代貝殼等於貨幣時,為何窮人不去海邊撿些貝殼,讓自己成有錢人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弄明白,為什麼古人都拿貝殼當貨幣使用?貝幣在我國一般被認為出現在夏朝末期,到商代才大規模使用,這是因為商代的生產力有了很大提升,過去那種“以物易物”的方式開始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那這時候就會出現“一般等價物”的交易方式,比如瑪雅人曾用可可豆作為“一般等價物”,一隻兔子價值10個可可豆,一把黑曜石刀價值30個可可豆,那麼就可得出一把黑曜石刀能換三隻兔子。大家都知道可可豆沒有實用價值,但都認可它作為一種價值參考,那麼可可豆就會變“值錢”。

古代貝殼等於貨幣時,為何窮人不去海邊撿些貝殼,讓自己成有錢人

其實“一般等價物”在古代並不侷限於固定的某樣東西,《史記·平準書》中記載:“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也就是說商人貿易過程中,貝幣、龜殼、金屬、布匹等都可以當貨幣使用。

但要滿足“一般等價物”的條件必要有以下幾點,首先要便於攜帶,不易腐壞變質,其次要易於計數度量,也就是容易計算,最後一點就是稀有,如果隨便找就能找到,那肯定不能成為貨幣。

古代貝殼等於貨幣時,為何窮人不去海邊撿些貝殼,讓自己成有錢人

海灘邊到處都是貝殼,難道也算稀有嗎?要知道,在距今三四千年以前,交通能力十分不便,大多數人一輩子都離不開自己的居住地,如果一個窮人不是住在海邊,那麼他要是徒步走向大海撿貝殼,基本上就是有去無回。那住在沿海的窮人是不是更有機會發財?

其實也不是,貝殼一旦成為貨幣後,會有專門的商人去大量收購,然後運輸到內陸,這中間運輸成本也很大,所以為了賺得更多會壓價。而海邊那些最原始的“挖礦工”將貝殼捕撈上來也要成本,還要和商人交換物資,沒有“議價權”,自然也不會發財。所以窮人靠撿貝殼成為有錢人基本上不可能。

古代貝殼等於貨幣時,為何窮人不去海邊撿些貝殼,讓自己成有錢人

沿海的“挖礦工”也不是隨便撿就能撿到貝幣,從考古出土的各類貝幣中可知,能成為貨幣的貝殼,必需還要那種極少見的品種,如虎皮貝、阿文綬貝、擬棗貝、環紋貨貝等。這些都是齒貝,在海貝中屬“寶貝科”,等同於現代的珍稀野生動物。

打撈上來後還要加工,將背面磨平,往往還要穿孔便於攜帶,它不僅是一種貨幣,還是原始居民喜愛的一種裝飾品。一直到商代中期,貝幣的價值還是很高,臣下若能獲得商王貝幣的賞賜那可是極大的榮耀。

古代貝殼等於貨幣時,為何窮人不去海邊撿些貝殼,讓自己成有錢人

​當我們進入銅器時代後,貝幣的侷限性暴露無遺,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貝殼不夠用了,剛開始人們會直接把銅器打造成貝殼的模樣,也就是銅貝。到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圜錢、刀幣、布幣再到後來人們熟知的方孔銅錢,貝幣也就此成為歷史。不過到17世紀,殖民者發現北美的印第安人依然還在使用貝幣,這種最古老的貨幣,有著超乎尋常的頑強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