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古代贝壳等于货币时,为何穷人不去海边捡些贝壳,让自己成有钱人

贝壳,在海边随处可见,却是世界上最早的全球通用货币,在人类进入金属货币之前,贝币的地位就相当于今天的黄金白银。我们中国是使用贝币最早的国家之一,现代汉字当中和钱财有关的都会加上“贝”字,如财、贩、贯、货、购 、贮、账、费、贷等,可见贝壳作为原始货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至深。

古代贝壳等于货币时,为何穷人不去海边捡些贝壳,让自己成有钱人

《论语》开篇有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字也是来源于贝币,在商代,海贝五枚为一串,两串为一朋。有好友上门做客,主人要是拿出一朋贝币来买食物招待客人,就表明很重视,“朋友”一词便因此而来。

据史料记载,商代第一女将军妇好,曾用700朋贝币就购得90亩良田,可见当时贝币的购买力还是很强的。那很多人就有个想法,既然贝壳在海边随处可捡,那古代穷人去多捡一点,岂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成为富豪了?

古代贝壳等于货币时,为何穷人不去海边捡些贝壳,让自己成有钱人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明白,为什么古人都拿贝壳当货币使用?贝币在我国一般被认为出现在夏朝末期,到商代才大规模使用,这是因为商代的生产力有了很大提升,过去那种“以物易物”的方式开始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那这时候就会出现“一般等价物”的交易方式,比如玛雅人曾用可可豆作为“一般等价物”,一只兔子价值10个可可豆,一把黑曜石刀价值30个可可豆,那么就可得出一把黑曜石刀能换三只兔子。大家都知道可可豆没有实用价值,但都认可它作为一种价值参考,那么可可豆就会变“值钱”。

古代贝壳等于货币时,为何穷人不去海边捡些贝壳,让自己成有钱人

其实“一般等价物”在古代并不局限于固定的某样东西,《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也就是说商人贸易过程中,贝币、龟壳、金属、布匹等都可以当货币使用。

但要满足“一般等价物”的条件必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要便于携带,不易腐坏变质,其次要易于计数度量,也就是容易计算,最后一点就是稀有,如果随便找就能找到,那肯定不能成为货币。

古代贝壳等于货币时,为何穷人不去海边捡些贝壳,让自己成有钱人

海滩边到处都是贝壳,难道也算稀有吗?要知道,在距今三四千年以前,交通能力十分不便,大多数人一辈子都离不开自己的居住地,如果一个穷人不是住在海边,那么他要是徒步走向大海捡贝壳,基本上就是有去无回。那住在沿海的穷人是不是更有机会发财?

其实也不是,贝壳一旦成为货币后,会有专门的商人去大量收购,然后运输到内陆,这中间运输成本也很大,所以为了赚得更多会压价。而海边那些最原始的“挖矿工”将贝壳捕捞上来也要成本,还要和商人交换物资,没有“议价权”,自然也不会发财。所以穷人靠捡贝壳成为有钱人基本上不可能。

古代贝壳等于货币时,为何穷人不去海边捡些贝壳,让自己成有钱人

沿海的“挖矿工”也不是随便捡就能捡到贝币,从考古出土的各类贝币中可知,能成为货币的贝壳,必需还要那种极少见的品种,如虎皮贝、阿文绶贝、拟枣贝、环纹货贝等。这些都是齿贝,在海贝中属“宝贝科”,等同于现代的珍稀野生动物。

打捞上来后还要加工,将背面磨平,往往还要穿孔便于携带,它不仅是一种货币,还是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一直到商代中期,贝币的价值还是很高,臣下若能获得商王贝币的赏赐那可是极大的荣耀。

古代贝壳等于货币时,为何穷人不去海边捡些贝壳,让自己成有钱人

​当我们进入铜器时代后,贝币的局限性暴露无遗,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贝壳不够用了,刚开始人们会直接把铜器打造成贝壳的模样,也就是铜贝。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圜钱、刀币、布币再到后来人们熟知的方孔铜钱,贝币也就此成为历史。不过到17世纪,殖民者发现北美的印第安人依然还在使用贝币,这种最古老的货币,有着超乎寻常的顽强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