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慈禧太后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為何當場哭到吐血?

史學達人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

而後病逝北京,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享年79歲。


慈禧稱讚他是“再造玄黃”之人。

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

“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在李鴻章去世的前四十年裡,中國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在這些國人今日談起來仍面色肅然的重大歷史事件中,李鴻章身處其中,就如同清廷的一根定海神針。風暴鋪天蓋地壓過來,慈禧就指望著李鴻章去擋。  

李鴻章最初的跳板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他受任之初,正值太平軍第二次大舉進攻。太平天國全盛時曾佔領清朝的半壁江山,勢如燎原,甚至西方列強也都一度轉向支持;李鴻章組建了繼曾國藩以後晚清為數不多有戰鬥力的部隊——淮軍,因其治軍有方,這支初到上海穿著破爛衣服和大褂的新軍隊一戰成名。

此後淮軍邊打邊建,在平掉太平天國後,先後轉戰皖、鄂、豫、魯、蘇數地平息捻亂,到1868年後,北起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晚清南北數千裡江海要地防守,均交由淮軍。 


 

李鴻章憑此勢力,先是做了湖廣總督,後來又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正式進入晚清的政治舞臺。而1861年辛酉政變後掌權清廷的慈禧,在經歷南有太平天國北有英法聯軍的戰亂以後,覺得國家確實需要一些措施來求富圖強,所以任用了許多漢族能臣,包括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人,他們領導了中國近代化開端的洋務運動: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  

這場運動持續數年,直到中日甲午戰爭才正式宣告破產。在這場近代化的運動當中,在李鴻章等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既沒有觸犯清朝的統治框架、危及清政府乃至慈禧本人的權力,而且確實引進了諸多西方的先進科技產物,所以在甲午海戰之前,慈禧和洋務派都將其視為中國恢復國力和聲望的希望。

而正因如此,這幾十年裡主持洋務運動的李鴻章他認為在列強環伺,外侮日甚的環境中,儘可能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儘可能多的和平時間,所以規避戰爭,即便出讓國家利益也要爭取和平,先後與日本、英國、法國簽訂了系列不平等條約。

左宗棠曾在《中法新約》簽訂後痛批李鴻章比十個法國將軍更壞事——中國不敗而敗。

然而,在深宮中養尊處優的慈禧與主和求時的李鴻章在策略上奇異地達成了一致。  

這樣的戰略一致延續到甲午戰爭。慈禧太后並不願意其六十大壽為戰爭干擾,李鴻章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企圖和解,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

然而北洋艦隊的戰艦有的12年下水,7年未檢,戰時起火;即便如此海戰時為六十大壽大辦慶典的慈禧還在挪用海軍經費。甲午戰爭戰敗以後,國家自強天下太平的大夢一碎,慈禧太后終於忙不迭地擔心會不會有外國人打到京城皇宮裡來,把一向處理對外交涉事務的李鴻章任命為全權大臣推了出去;李鴻章在用“爭取和平”戰略麻痺自己幾十年以後,不得不明白自己“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於是簽訂了《馬關條約》,發誓終生不履日地,並傾向於變法。  

可惜的是,李鴻章因為替太后承擔了國民的怒火,清政府不得不在甲午戰後解除了其在任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他與孫中山的會面也因為互存戒心而並無成效。

這期間義和團揭竿而起,慈禧先是意圖鎮壓,發現無人可鎮壓後就招安以對抗打來的八國聯軍,結果還是無法對抗,又想通過處置義和團來平息戰爭。

然而義和團被殲滅了,八國聯軍還是不肯停下,恐慌之至的慈禧逃去西安,途中再度把李鴻章提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來談判。並連續電催其北上。

原本李鴻章部下及親屬也都勸其以馬關為前車之鑑,不要再北上又成替罪羊。然而之後北方局面實在無法收拾,清朝國都城淪陷,政府和朝廷逃亡。 


 

時值暮年的李鴻章身心皆衰,聯軍唯恐再找不到人收拾爛攤子,於是加緊催促簽訂了《辛丑條約》,規定按照當時中國人口的數量賠款4.5億兩白銀,39年內賠款9.8億兩白銀,懲辦主戰官員,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線所有炮臺等。此後八國聯軍撤兵,天下將李鴻章與秦檜並稱,慈禧才又從西安逃了回來。  

縱觀這四十年,本應該是中國決定未來的關鍵四十年,卻大部分在這兩人聯手的求和戰略中耽擱了過去。

早在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已經爆發,開始為消除種族歧視而奮鬥;俄國廢除農奴制,向資本主義國家轉型;而在以求和為國家戰略的三十年裡,俄國和日本從封建國家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在進行從裡到外的工業革命……這些變革沒有不傷筋動骨的,而認為不能夠“傷筋動骨”的慈禧與李鴻章所達成的政見一致之下給中國帶來的表層、緩慢的變化,就中國自身來看是進步,就全球而觀,反而是與前線越退越遠。但這和諧的三十年為這對君臣建立了相當的政治信任,這是無法否認的。  

於是在大夢初醒的最後十年裡,慈禧與李鴻章所維繫的清政府必定要付出相當的代價。李鴻章成為了慈禧對內對外的擋箭牌,而慈禧給予了他以地位財富,這樣互利的關係確實維繫了清政府最後的穩定。



慈禧的最大底限是保全自身和清廷,在這之前什麼都可以讓步的她發現只要、也只有把李鴻章推出去,就可以實現這兩樣,所以視其為救命稻草。  

李鴻章死後十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不復存在。在此前慈禧最後掙扎了一番,決定實行新政,然而手下再無一個李鴻章可用,這場改革最大的成效是最終引導了其自身的滅亡。 

慈禧為李鴻章之哭,其實不過是提早為無可救藥、無人可救的清廷哭一哭罷了。


歷來現實


先還原一下標題的這個場景是出自於某瓣評分相當高的歷史劇《走向共和》中的一段戲份,走向共和這個劇可以說是最接近真實歷史的一場大戲,當時還原的場景是這樣的:在當時的時局下,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城,慈禧帶著光緒跑路了,留下了處理後事幫慈禧擦屁股的李鴻章,在萬難的環境下,李中堂與慶親王代表清廷簽了《辛丑條約》,這才把戰事穩定了下來,而慈禧終於結束了逃亡的生涯,可以光明正大的回家了,當慈禧帶著小傀儡光緒做火車到達直隸的保定府站時候,慈禧還饒有興致的下車檢閱新軍將領袁世凱的新式西洋樂隊,正在這載歌載舞之時,一個太監跌跌撞撞的跑到了慈禧的跟前,手上拿著一份萬急的電報,當慈禧拿著電報在車廂內看完的時候,臉色大變,精神恍惚,腿腳不穩,只見兩行熱淚從雙目噴湧而出,這個時候李蓮英帶袁世凱進來覲見,慈禧已然失神,過了好一陣才和袁世凱一字一頓的說出:李中堂故去了。。

李中堂能得到慈禧的熱淚演繹,正史上應該是極有可能的,大致分析幾點原因與各位聊聊

這第一點,於人情,一個身邊的老朋友,經常打交道,突然有一天告訴你他死了,你再也見不到了,恐怕沒有幾個人會心靜如水,難免會唏噓,這第二點,李中堂號稱是大清的裱糊匠,於慈禧亦臣亦友的共事了幾十年,可以說清末的這些國際大事,李中堂都參與其中,興洋務,辦實業,辦海軍,興新軍,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為慈禧分憂了極大部分,可以說沒有李鴻章的一己之力的支撐,大清早掛了,這樣盡心盡力的輔佐,可以說在慈禧的心中,李中堂已經是友情大於君臣之情了,這樣的中興之臣,親密戰友的去世,慈禧怎能不悲傷。

這第三點,慈禧畢竟是一個女人,心裡有最柔軟的那部分,一個能為她背鍋到死的人,在大清朝實屬罕見,那些皇族王爺們更是欺上瞞下,都在為自己的小家庭做著打算,能貪一兩是一兩,而李鴻章則忠心耿耿的背鍋擋箭,來了洋人,我談,合約我籤,就算是談判也是李鴻章一人頂上,能做到這些的,慈禧一朝,恐怕是寥寥可數。

慈禧心中認為,李中堂的故去,大清朝再難找一個這樣的人為她支撐危局了,故而每想到此,肯定是傷心備至。所以慈禧的崩潰是內心的真實反映也不足為奇了。


老豬的碎碎念


公元1901年11月,晚清重臣李鴻章因病去世,他的去世在京師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慈禧太后得知此消息,甚至於哭到吐血當場,歷來慈禧太后都是屬於那種心狠手辣之人,無論是除掉顧命大臣,還是廢掉慈安太后,眼睛都不眨一下,可是對於李鴻章的去世,她卻是痛徹心肺。

為什麼李鴻章在慈禧眼裡會如此重要?我們翻一翻李鴻章的歷史和生平,就能得知一二。李鴻章是晚清能臣,也是慈禧太后最器重之人,在慈禧眼裡,李鴻章是不可替代的。既沒有非分之想,也不願人前顯貴,多年來兢兢業業,連慈禧自己都算不清,李鴻章到底替自己背了多少黑鍋。

中日黃海一戰,北洋水師幾近全軍覆沒,世人皆罵李鴻章,說他負責建設的北洋水師是怎麼打仗的,數十年來沒有添過一艘鐵甲艦。可世人哪裡知道,北洋軍費全部被挪到慈禧那裡去修頤和園了。

李鴻章默默承受了下來,主子的錯,他來承擔,這樣的臣子,慈禧怎麼能不喜歡呢?簽訂《馬關條約》時,李鴻章拼了老命和日本人談判,甚至在捱了一槍後還包著頭巾上談判桌,一兩銀子一兩銀子的爭,最後連日方談判代表伊藤博文都看不下去了,主動提出減少部分賠款。

可是對於中國人來說,賠償三億兩白銀和賠償二億兩白銀沒有任何區別,所以當李鴻章回國時,沒有鮮花,沒有歡呼,只是咒罵。儘管如此,這位老中堂也默默承受。一個國家的衰敗硬是要一個人來負責,戰場上打不贏,卻還指望能夠在談判桌上贏下來,這不是笑話嗎?

可是當時國內就有些人有這樣的想法,他們把失敗全部歸咎於李鴻章本人,卻忘記了高高在上的慈禧實際上應該是承擔更大的責任。這又是一次李鴻章替代慈禧受過,世上哪裡有這麼忠直的大臣,一心一意代主受過,卻沒有絲毫的怨言。

慈禧之哭,在於李鴻章去世後,她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位可以替代的大臣了,李鴻章善於和洋人打交道,辦起洋務來得心應手。多次挽救清朝於危局之中,慈禧甚至給李鴻章起了一個名字,說他是“玄黃再造”之人。這已經是極高的評價了,幾乎把李鴻章抬到了和自己平起平座的地位。

對於清政府而言,和外國人簽訂不平等條約是最頭痛的事情,誰也不願意出頭。所以清朝大部分不平等條約都是李鴻章去籤的,這也是他被後人咒罵的主要原因。李鴻章一生和外國簽訂了約三十個條約。

從最早《中日臺事條約》、《中英煙臺條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到後來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中國步步被逼進死衚衕,全靠李鴻章一個人在四處周旋,他的難處誰知道?沒有人知道,除了慈禧太后。所以才會出現慈禧太后一聽到李鴻章死的消息,悲傷的吐血。因為從李鴻章去世的那一刻起,慈禧就清楚的知道,大清已經完了。


小小嬴政


李鴻章是慈禧的老情人,老情人去世當然是要傷心的。

話說1898年9月,《紐約時報》消息:9月22日上午,中國的慈禧太后與一位最有聲望的政治家李鴻章舉行了結婚儀式。隨後,他們將乘火車到天津,然後坐船到旅順度蜜月。



在國內,慈禧與李鴻章有染的消息傳得是沸沸揚揚。咸豐駕崩時,慈禧才二十六歲,年輕守寡,耐不住寂寞,李鴻章便成了她的情人。

這是真的嗎?不清楚。不過既然傳得有鼻子有眼,或許是真的吧。慈禧是太后,大清的實際掌權人,破壞她名聲的話不能隨便說,被查出來是要殺頭的。國內不敢說到國外說唄,於是就有了上面的那條消息。

無風不起浪,社會上怎麼就沒有傳出慈禧和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有染,如果慈禧太后和李鴻章關係不好,不可能有這樣的消息。



看看李鴻章和慈禧好到什麼程度:

太平天國運動被平定,曾國藩的湘軍裁撤了,李鴻章的淮軍不但沒裁還增強了,部分被裁的湘軍進了李鴻章的淮軍。

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逃往西安,她想回鸞得有人和外國人談判,賣國也得有人商量好再賣,不然外國人不買,非要嚴懲主犯怎麼辦?慈禧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李鴻章。慈禧向十一國宣戰,李鴻章是反對的,他帶頭弄了個東南互保。而且談判,簽訂賣國條約,那是要捱罵的,她怎麼能保證李鴻章一定能幫她擺平外國人?兩人關係好嘛!

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堅決不同意與日本開戰的。仗打敗了,慈禧又派李鴻章去談判,去籤賣國條約,去捱罵,去替慈禧背黑鍋。以李鴻章的聰明怎麼可能讓自己留下歷史的罵名,不就是和慈禧關係好嘛!



一路分析下來,似乎李鴻章和慈禧真有點不正常男女關係。捕風作影,八卦就是這麼來的。實際上慈禧和李鴻章一個在深宮,一個在外朝,根本不太可能有男女關係。不過李鴻章和慈禧情感上靠得近這是不可否認的。

他們是狼和狽的關係,在賣國這件事上,他們狼狽為奸,李鴻章替慈禧背黑鍋,並不白背,換取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受損失,保住的是自己的榮華富貴,同時也保住了慈禧的榮華富貴。

李鴻章有能力背黑鍋,而且心甘情願替慈禧背黑鍋,這樣的人滿大清朝除了李鴻章找不到第二個人。李鴻章死了,以後再需要賣國的時候,她去找誰啊?再遇到這樣的坎自己能過得去嗎?想想對自己幫助極大的李鴻章,再想想未卜的前程,她怎能不崩潰!

我是豫有得,喜歡就加個關注吧!


有得觀史


於公,國家失去了肱骨之城,於私,慈禧失去了最信賴的人,兩人主臣40年,慈禧無論於公於私,失聲痛哭也是人之常情。

於公

李鴻章被西方成為東方的“俾斯麥”,俾斯麥是德國的宰相,首席外交大臣,李鴻章巔峰時期也差不多,文華殿大學士(相當於政治局常委),直隸總督(相當於京津冀三省市的軍政最高長官),北洋通商大臣(相當於發改委、商務部、外交部等集合),又手握國家最精銳,裝備最精良的海陸軍,地位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遠高於軍機處首席大臣。

後來甲午戰敗,雖然被罷黜不少官職,但是依然保留著文華殿大學士的職務,後來依然是封疆大吏兩廣總督。最後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後,清廷恢復了李鴻章一切官職。

雖然李鴻章對外一直主張妥協政策讓人嗤之以鼻,但是不得不承認,李鴻章對清王朝作用很大,慈禧雖然權謀手段比較高明,但是對政治、經濟、洋務、軍事是一竅不通,全靠李鴻章的支持,可以說,沒有李鴻章就沒有人為慈禧保駕護航。

李鴻章去世了,相當於斷了慈禧雙臂,慈禧對於未來估計是一抹黑,能不哭嗎?

於私

李鴻章是慈禧專權的堅決擁護者,清末實力派大臣眾多,比如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胡林翼、沈葆楨等等等,但是慈禧唯獨最信任李鴻章,因為慈禧的心意,李鴻章沒有不懂的,舉個例子,左宗棠是清末不遜於李鴻章的人物,但是地位一直沒有李鴻章高,就是因為左宗棠辦事過於強硬,與慈禧的心意不太符合。

而李鴻章就不同了,對慈禧的主張不僅堅決支持,還幫助慈禧對抗反對派,後來與八國聯軍談判,八國聯軍堅持一定要懲治以慈禧為首的百餘名滿貴漢臣,李鴻章據理力爭,最終保下了慈禧太后,這份忠心,慈禧能不懂嗎?

李鴻章去世了,慈禧身邊還有這樣的人嗎?沒有了,慈禧能不哭嗎?


曹老師xixi


都別搶,我來答。

李鴻章去世後,慈禧倒不至於崩潰,畢竟慈禧也不是什麼弱女子,能夠操縱大清帝國47年之久,其玩弄權力的手段早已爐火純青,辛酉政變和戊戌政變都顯示出慈禧那高超和強勢的政治手段。

但李鴻章這個盡職盡責的管家去世足以讓慈禧感到震驚,畢竟大清朝那一系列的外交糾紛和事件都是在李鴻章的處理下才擺平的,失去了這麼一個能力過硬,又忠心耿耿的大臣,換做是誰都會感到震驚,至於說崩潰那倒不至於。

積勞嘔血薨,年七十有九。事聞,兩宮震悼,錫祭葬,贈太傅,晉封一等侯,諡文忠——《清史稿》

畢竟李鴻章1901年去世後,人家慈禧還是好端端的繼續執掌了7年的權力,直到1908年去世,短短四年以後,大清朝就滅亡了。

我們幾乎可以大膽假設,如果慈禧能夠多活幾年,估計大清朝還得續上幾年命,畢竟這個精明和權力慾望極度膨脹的女人可不像隆裕太后那麼好騙。

袁世凱想要從慈禧那裡撈到好處估計沒那麼容易,李鴻章大家都知道替愛新覺羅家族辦了很多事情,也給彼時的大清朝處理了很多爛攤子。

李鴻章對自己的身份和作用也很清楚,他曾說:

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是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這就是他在歷史上鼎鼎有名的“裱糊匠”的來歷,李鴻章認為自己只是大清朝這間破屋子的一個裱糊匠而已,哪裡需要修補他就修補,但是這間房子的倒塌和他並沒有關係。

李鴻章在日本談判關於《馬關條約》時被極端的軍國主義分子刺殺,不過子彈當時從李鴻章左臉頰上擦過,但大量的鮮血還是染紅了他內襯裡的那件黃馬褂。

後來李鴻章吩咐人把那件黃馬褂保存起來,並說:

此血可以報國矣

這也算是李鴻章對於大清國問心無愧的表現了,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領導洋務運動這些都是他替大清朝辦事的證明,又被迫揹負歷史罵名簽訂《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等條約。

李鴻章可以說是為大清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所以當慈禧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時,當場流淚說:

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慈禧這話說的很真誠,以後再也沒有人能夠像李鴻章這樣忠心替她辦事和處理爛攤子的能臣了。

另外說一句張愛玲是李鴻章的曾外孫女,李鴻章的大女兒李菊耦嫁給了張佩綸,也就是張愛玲的爺爺奶奶。


圍爐談史


慈禧一生見證了太多的亡故,咸豐、同治、恭親王、曾國藩等等,要說誰的亡故讓慈禧最悲痛,那大概要算是李鴻章了。

李鴻章是在慈禧迴鑾途中驟然病逝的,因為八國聯軍入侵,兩宮西狩,兩宮迴鑾是皇家的恥辱,所以慈禧一逃一回的具體形跡,官方史書上並無詳細的記載,大多是泛泛而談,目前所知最為詳盡的記載,當屬吳永所著的《庚子西狩叢談》。

李鴻章病逝的消息傳來時,慈禧剛到滎陽。這裡有一個細節值得說一說,未到滎陽前,因為不通電報,慈禧與京城聯繫只能通過探馬六百里加急,滎陽為了迎駕,剛連接了與省城開封的電報線,結果慈禧接到的第一封急電便是關於李鴻章的噩耗。

一個人死後,各方的態度最能反映此人的歷史成色,吳永在《庚子西狩叢談》中就詳細記載了慈禧一行初聞李鴻章病逝時的情景,這應該是最接近歷史真實的記錄——

“旋得京師來電:合肥相國,已於今日午刻逝世。得此噩耗,兀如片石壓入心坎中,覺得眼前百卉,立時皆呈慘色。聞兩宮並震悼失次,隨扈人員,乃至宮監衛士,無不相顧錯愕,如梁傾棟折,驟失倚恃者。至此等關鍵,乃始知大臣元老為國家安危之分量。想此時中外朝野,必同抱有此種感想;即平時極力詆譭之人,至此亦不能不為之扼腕?公道所在,殆不可以人力為也!公之隆勳偉績,自表表在人耳目。晚年因中日一役,未免為輿論所集矢。然自此番再起,全國人士,皆知扶危定傾,拯此大難,畢竟非公莫屬,漸覺譽多而毀少。黃花晚節,重見芬香,此亦公之返照也。”

至於慈禧的的悲痛,得知李鴻章病危的時候,她就一邊流涕,一邊憂慮自語:“大局未定,倘有不測,這如此重荷,更有何人分擔。”

可以說,李鴻章病逝之時,有兩點是世人公認的,扶危定傾,非公莫屬;鞠躬盡瘁,公亦不負。

<strong>而要說到李鴻章對於慈禧意味著什麼?或者說兩人究竟是怎樣的君臣關係?

在風雨飄搖的晚清朝堂上,兩人之間一直存在著惺惺相惜的默契,並在長達三十餘年的時間裡相互信任,互相支持,最讓慈禧難以釋懷的是,李鴻章一生都是忠於慈禧,維護慈禧,關鍵時刻能站出來為慈禧背黑鍋的。

就近而言,清廷全權代表李鴻章與奕劻與英美日俄等十一國列強就庚子事變進行和談時,因為有李鴻章的據理力爭,列強才勉強同意對在義和團事件中應負主要責任的慈禧不再追究,並保證在“懲辦禍首”的條款中不提及她的名字。

毫不誇張地講,如果李鴻章不是極力維護,而是借和談煽陰風點闇火,慈禧這輩子恐怕再難回到京城,更別提重新執掌朝政。

這種患難下的忠心有多重要,慈禧怎能不知,正如她所言,大局未定,一旦失去李鴻章這樣的“定海神針”,怎麼收拾應付殘局,慈禧是真的沒底,所以當她聽聞李鴻章病故後,她的悲痛不是逢場作戲,而是真情實感的流露。

再朝前說,1900年義和團運動興起,慈禧在頑固派的蠱惑慫恿下,喪失理智地向十一國宣戰,最終將大清王朝這座紙糊的屋子捅破。

據說,正在兩廣總督任上的李鴻章得知這一消息後,頓時罕見地捶胸頓首,痛哭流涕。當來自北京的電報要求南方各省北上勤王時,李鴻章雖然違抗聖旨,支持了“東南互保”,但從本質上講,此時的李鴻章只有苦心,沒有反心。

在避免東南免遭戰火蹂躪的同時,李鴻章內心雖不情願再次為清廷背黑鍋,但因為對慈禧的忠心,對清廷的忠心,他最終還是毅然北上,最後一次擔起了匡扶社稷的重任。

都說李鴻章是個拼命做官,一生追求富貴權勢之人,但此時他的生命已經步入倒計時,再追求這些對他而言已經沒有意義,如果抱著明哲保身的心態,他是可以甩掉這次黑鍋的。

因此,說此時的李鴻章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臣操守,那是客觀的。

所以說,李鴻章病故後,慈禧的悲痛還包含著一份深沉的敬重。

說實話,為清廷最後效命的李鴻章的確讓人尊重。

正是在他的遊說、拖延下,列強要求的賠款額才從10億兩降到4.5億兩,雖然最終的數字帶有明顯的侮辱性質,但李鴻章的努力是毋容置疑的。

更讓慈禧以及世人動容的是,李鴻章這次背黑鍋悲慟到了極點。簽完字回家的路上,他就開始大口吐血,醫生診斷為胃血管破裂。痛定思痛,心有不甘的李鴻章在病榻上給朝廷上了最後一道奏摺,內中盡是泣血忠言——

“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促,創深痛巨,薄海驚心。今議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

1901年11月7日午時,病入膏肓的李鴻章撒手人寰,享年78歲。

再說慈禧的悲痛,從某種意義上講,說她和李鴻章是政治伴侶亦不為過。

因為這種政治上的親密關係,西方列強一度真的認為李鴻章與慈禧是情侶。

1898年10月20日,大名鼎鼎的美國《紐約時報》就曾刊登過這樣一則政治新聞——“李鴻章結婚了嗎?”

其中的內容雖然荒誕,但荒誕的本身卻極具象徵意義:“中國年輕的皇帝陷入了極度的沮喪與憤怒之中,因為他的母親、中國的皇太后,於1898年9月22日上午再次結婚了,她在一個名叫新發的小廟中嫁給了中國最具聲望的政治家李鴻章。隨後,這對新婚的老夫婦乘火車前往天津度蜜月,為了防止他人追隨,他們還將沿途經過的鐵路均予拆除------這對吸引全世界目光的新婚夫妻,他們將在旅順港口度過一段幸福時光,據說,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避免皇帝本人的尷尬,也是為了消除另一位政治家榮祿的憤怒,儘管皇太后曾經兩次懷上過榮祿的孩子,但最終,這位風韻猶存的皇太后成了李鴻章的個人收藏品------”

兩年後,當八國聯軍攻入京城,聯軍統帥瓦德西還拿出這份報紙盛氣凌人地向李鴻章交涉,要求後者交出慈禧太后。

可見在西方列強眼中,慈禧雖然是“君”,但李鴻章卻是保護她的“臣”。

如今李鴻章病故,慈禧怎能不傷心落淚。


黑句本


慈禧聽到李鴻章去世,之所以吐出血來,那是因為大清失去頂樑柱。他在時,清廷尚有威望,畢竟真正像他那樣有靈魂、有擔當的人,在中國已經不多了。

當時的中國飢寒交迫,思想相當落後。真正有靈魂、有擔當的人除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馮子才、左寶貴、鄧世昌外,再沒有其他人。儘管當時的清政府相當腐敗沒落無能,在捍衛國家權益時,立場堅定、強硬。

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浪潮中,李鴻章代表中國以最大限度減少領土損失,只割一點土地其餘賠款,在他的硬撐下極大的保全了疆土。

甲午戰爭中,日本提出無理要求被李鴻章嚴厲提出抗議,並呵斥伊藤博文的行為。儘管最後簽訂《馬關條約》,日方也不敢越界做出格的事,以免點燃火藥桶。

儘管當時的大清國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般的強國是不敢輕舉妄動的。當時的意大利也是西方列強中的強國,傲慢無禮,被慈禧呵斥,最後乖乖的道歉。

雖然大清國內動盪不安,李鴻章憑自己的智慧平息了太平天國、捻軍叛亂,鞏固了國家安全。外交上與列強針鋒相對,被伊藤博文稱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他眼光明銳,中國要富強必須學習西方先進文化,開展洋務運動。並總結經驗:“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儘管最後洋務運動的成果,在甲午戰爭中泡湯了。李鴻章作為一名外交家,絲毫沒有妥協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做出了讓步,最後遭到國內民眾的謾罵。1901年在簽訂《辛丑條約》後,李鴻章走完他的傳奇一生,享年79歲!

李鴻章走後,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在國家危難當頭,真正能站出來譴責西方殖民的外交家,除李鴻章外沒有其他人。

這正如日本人所說:李鴻章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白貓視天下


慈禧太后在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後,幾乎當場崩潰,在她看來清朝失去了一個最有力的臂膀,大清王朝即將走向末路,她為清朝的命運擔憂。


慈禧太后對李鴻章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她曾評價李鴻章為“再造玄黃之人”,而李鴻章也確實值得這樣的稱讚。

李鴻章曾一手主持洋務運動,創建北洋水師,清朝與西方列強的外交活動幾乎都是由李鴻章主導,他的能力也被多國領袖所認可。

李鴻章一生周旋於世界列強之間,可惜他代表的只是一個腐朽沒落的清朝,他只能代替清朝簽訂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

在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他還在與十一國政府代表進行《辛丑條約》的談判,這是他一生中代表清朝簽訂的最後一項條約,在他簽完條約之後,他也很快因病去世。

在得知李鴻章的死訊後,慈禧太后當場崩潰,她甚至說到:

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慈禧太后之所以會當場崩潰,雖然也說明了她對李鴻章十分看重,但更重要的是她認為清朝少了一個能夠為她承擔的責任的人,畢竟像李鴻章這種精通洋務的人才並不多。


拋開其他因素,慈禧太后是一個手段強硬的政治家,她對清朝的現狀十分清楚,清朝的國運已經到頭了,大清王朝隨時有著滅亡的可能,但她並不希望清朝在她執政期間滅亡,因為她放不下手上的榮華富貴。

為了不讓這個到處都漏水的破船再堅持一段時間,慈禧太后不得不重用李鴻章。

慈禧太后雖然重用李鴻章,但她卻並不怎麼信任李鴻章,要不然李鴻章也不會遭到多次貶謫。

在慈禧太后聽到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後,她之所以會當場崩潰,更多的是為自己的現狀擔憂。

畢竟此時的清朝剛剛被八國聯軍入侵,朝廷上下動盪不安,各國列強對清朝虎視眈眈,國內更是危機重重,而且李鴻章又去世了,慈禧太后一時半會之間,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選代替李鴻章的職位。


總得來說,慈禧太后雖然表現出對李鴻章去世的悲痛之情,但她此時心中更多的是對清朝未來命運的恐懼和無奈,她不知道誰還能替她和西方列強交涉,誰又能替她處理這些爛攤子。


東方大史


慈禧太后和李鴻章之間的關係非同一般。這麼說,應該是可以解釋這個問題的吧。

事實上,真是的歷史也是如此。李鴻章對於慈禧太后的重要性,以及慈禧太后對於李鴻章的重要性其實都是不需要多說的。他們兩個就像是馬車與馬之間的關係,相輔相成的。所以,前面要是理解成其他關係的人們,或許是需要好好的轉變一下自己的觀念了。

慈禧太后是大清朝權力的中心,但是李鴻章呢?實際上長時間都是大清國最有權力的人。這個不需要多說,當然,牽制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說他最有實權,這個也是不可否認的。即使是一些朝中的老官,還有慈禧太后面前的紅人,又或者和他一樣名滿天下的仁人志士。



於是,在大清國,確實是慈禧說了算。但是另外一方面,在大清國,他李鴻章就是金牌令箭,除了慈禧一人,其他的人見到他都得下跪。其實事實就是如此,無論是從實際的官位上,又或者他在清朝以及國際的名聲以及聲望上來看。


所以,李鴻章是除了慈禧之外,涉及到事務最多的人。而且,他更是大清國處理事務最多的人。但是僅僅是這樣也沒什麼,但是,偏偏他還是無可替代的。榮祿可以比得上他嗎?袁世凱呢?所以,當慈禧太后在自己最危機的時刻,失去了一個無可替代的強力下屬,這個難道不需要難過一下嗎?更何況,多年來,李鴻章確實也是兢兢業業的,感情還是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