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新冠逝者“遺體解剖”為什麼如此重要?專家透露更多細節


新冠逝者“遺體解剖”為什麼如此重要?專家透露更多細節


遺體解剖,是揭開病毒真面目的最直接手段。

1月9日,全國出現首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隨著死亡病例進一步增加,國內諸多病理學專家呼籲:儘快進行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

終於,第一例逝者遺體解剖手術在2月16日凌晨完成。

新冠逝者“遺體解剖”為什麼如此重要?專家透露更多細節


  • 2月16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系教授劉良團隊完成了首例新冠肺炎遺體解剖,截至目前,劉良團隊已完成9例。
  • 同時,中國科學院院士、陸軍軍醫大學病理研究所所長卞修武和上海瑞金醫院團隊,也已完成了2例新冠肺炎遺體病理解剖。
  • 截至2月25日,全國已完成11例新冠肺炎逝者的遺體解剖工作,最終結論仍在討論中。

遺體解剖對臨床有何意義?第一次解剖手術為何這麼晚才進行?帶著這些疑問《生命時報》採訪專家,為你解開遺體解剖背後的醫學真相。

受訪專家

南方醫科大學病理學系前主任、教授 丁彥青

廣東醫科大學李哲人體科學工作室負責人 李哲

本文記者丨生命時報記者 高陽

遺體解剖為什麼如此重要?

在2020年2月預出版的《法醫學雜誌》上,劉良及其團隊發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屍體系統解剖大體觀察報告》,結果顯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其他臟器是否存在與病毒感染相關的損害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

新冠逝者“遺體解剖”為什麼如此重要?專家透露更多細節


丁彥青教授告訴記者,現代醫學的建立和發展源於病理解剖,病理乃醫學之本。屍檢及活檢被稱為“疾病診斷的金標準和最終診斷”,是疑難和新發疾病診斷與研究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

在SARS防控上,屍檢結果就為確定病因、明確病毒在患者體內分佈情況和病理改變,以及治療方法和防控策略調整作出重要貢獻。

在2003年抗擊“非典”(SARS)中,時任南方醫科大學病理學系主任、南方醫院病理科主任的丁彥青主刀完成了世界首例SARS遺體解剖。

丁彥青團隊基於當時4例屍檢結果進行系統的病理學研究,顛覆了曾一度認為的“‘非典’病原是衣原體”的錯誤觀點,及時糾正了當時的診斷標準和治療方案。

他呼籲,疫情當中,越早進行遺體解剖越好。

廣東醫科大學李哲人體科學工作室負責人李哲表示,屍檢是明確死因的重要或唯一手段,可揭示發病機制、優化診療流程、提高臨床救治和防控效果。

2月25日下午,生命時報赴武漢特派記者採訪了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韓丁。

<tt-link>

韓丁表示,如果新冠遺體解剖結果能經過專家認證,並迅速共享到臨床,意義非常重大。

“臨床是經驗性的,只有經過病理解剖,才能真正看到病情進展的結果和變化。到底病毒傷害到了人體的什麼器官?器官衰竭到什麼程度?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衰竭?都非常直觀。

另外,也能更清楚針對病人的治療方法,不能這麼治了,要那麼治。如肺部的解剖,如果是痰拴,一定要吸出來,這時不能用呼吸機,對治療來說,可能具有顛覆性的變化。”

結果可能顛覆現有診療方案

在劉良團隊負責的9例病理解剖中,目前已有3例完成病理初步診斷。

劉良教授表示,從目前病理結果來看,一些死者的肺部切面上,能看到黏液性分泌物,他認為這是臨床治療需要警惕的。

新冠逝者“遺體解剖”為什麼如此重要?專家透露更多細節


2月18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發佈會上,鍾南山院士也表示,據他掌握的資料看,新冠肺炎患者肺部表現和SARS患者不太一樣,並不是嚴重纖維化,有一部分肺泡存在,炎症很厲害,有大量黏液。

丁彥青教授十分贊同鍾南山院士的觀點。他表示,相關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的同源性很高。但是根據全國各地收集到的肺部局部解剖和穿刺活檢標本,可以看到此次新冠病毒引起的肺部病變沒有SARS嚴重。

他接著說:“最近我看了廣東省一家醫院的肺部標本,發現肺組織的支氣管內充滿了黏液,黏液凝固堵塞支氣管氣道,加劇了呼吸困難症狀。”

丁彥青教授進一步解釋,人體支氣管上有兩個腺體,一個是黏液腺,一個是漿液腺。漿液腺負責分泌液體稀釋黏液,但我們檢測發現,漿液腺存在病毒,會使分泌液體減少,不能稀釋黏液,所以黏液就固化在氣管內,堵塞氣管。目前看來,這一病理結果和臨床判斷吻合。

病理解剖結果的公佈有助臨床治療方案的完善,比如在通氣上是否需要調整,因為部分病人痰不多,但很黏,會阻礙通氣,所以需要特別注意氣道通暢。劉良教授也表示,

在治療上如果黏液沒有被化解,單純用給氧方式可能達不到治療目的,有時甚至會起反作用,把黏液推得更深更廣,加重患者缺氧。

丁彥青教授認為,屍檢還有助於分析播散途徑。通過檢測病毒在體內組織和細胞內的分佈,可瞭解病毒的確切感染部位、主要靶器官、組織及細胞,這是認識播散途徑的重要依據。比如,此前談論較多的糞口傳播,也有可能得到更加明確的證實。

據此,丁彥青教授表示,新冠肺炎患者臨床診斷不能僅僅依靠咽拭子,應綜合考慮咽拭子、尿液、糞便或肛拭子,尤其要重視尿檢。鍾南山院士團隊近期從尿液中檢測出病毒,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尿檢的可行性。

遺體解剖為何開展遲了?

一些觀點認為,新冠遺體解剖開展得有些晚了。

李哲認為,本次疫情屍檢時間確實較遲,大概是死亡1000例以上才開始的,最可能的原因是醫院忙於收治患者,無法提供屍檢場地。

另外,還有對屍檢可能帶來風險的擔心,新冠病毒傳播力很強,對遺體解剖室的要求就非常高。

早在1月22日,劉良教授就呼籲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病理解剖,聯合團隊向相關部門遞交緊急報告,但直到2月16日才進行第一例。

劉良教授曾向媒體說明原因,一是場地問題,解剖場地必須是負壓的,但我國只有負壓實驗室,沒有負壓解剖室。解剖當天,武漢金銀潭醫院臨時將一間負壓手術室改造為解剖間。二是在倫理方面,要徵求死者家屬的同意,需要面對面去溝通。

根據國際上生物安全防護等級,生物實驗室分為四級,一般稱為P1、P2、P3、P4實驗室。P是英文“Protection(防護)”的縮寫,1級防護級別最低,4級最高。

丁彥青教授告訴記者,烈性傳染病屍檢需在P3級解剖室中完成,但因使用頻率問題,我國沒有完全符合標準的常設解剖室。

他解釋,傳染病屍體解剖室必須是負壓的,排出去的空氣必須經過過濾,才能不汙染環境。屍體解剖過程中會產生血液等人體廢棄物,也需要做好無害化處理,避免造成次生感染和災害。

現在,卞修武教授已在中部戰區醫院搭建了“方艙式”屍體解剖室,標準接近於P3,內部負壓,可空氣淨化。

一般情況下,人死亡後,病毒會在體內存活3天,通常需在死亡後馬上做遺體解剖。丁彥青教授表示,完成一例屍檢一般在兩小時左右,這種高風險的屍檢至少要3個小時。李哲補充說:“解剖完成後,出具一份完整的病理報告預計需要3個星期。”遺體解剖後,還要做好清潔和消毒,防護嚴實後應馬上進行火化。

一般需要經過多少例屍檢分析才能下比較科學的結論?丁彥青教授說:“當然是越多越好,能積累更多資料,總結出符合科學規律的病理變化特徵,為國際新冠肺炎防治研究提出中國方案。目前國內已完成11例屍檢,據此應該能拿到一個比較準確、有參考價值的解剖結果。”

如今在世界範圍內,病理科相對都不被重視,遺體解剖越來越少。對此,丁彥青教授呼籲:“這次疫情是個警示,我國亟需重視並建立符合標準的P3級遺體解剖實驗室。這樣當疫情發生時,才能迅速進行病理分析,為傳染病防治作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