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淮畔明珠,珍珠之城——蚌埠






1949年初,蚌埠前線正在吃飯的國軍

開進蚌埠市區的國軍部隊

老蚌埠站

蚌埠青年街



角園

日軍守淮河大橋



小南山公園原名:中山公園 面積8公頃,海拔44.2米。 1919年方振武將軍為安徽省長時,把此山改建為公園。為蚌埠市第一公園。他在山北部建造了石條門樓,橫額題寫“中山公園”;進門三米還修了個圓型噴水池,池中立了個園頂方柱,柱北向題著“天下為公”,另三面分別題寫 “民族”、“民權”、“民生”。每至噴水,觀者如牆,這是蚌埠市民最早看到的人工噴泉。山上有一平鋪四方尺山石,上有明顯左足印,足指爽然,歷歷可辨,傳為二郎神所踏,傳說二郎神左足在蚌山,右足則在懷遠荊山,身高腿長,是以擔山趕太陽也!筆者小時去玩此為必看一景。建國後改為小南山公園。


老火柴廠

老中榮街

日軍佔領下的南山公園山頂













南山公園



曹老集炮樓



海校

蚌埠現在裕華大廈東側的立交橋,原為木橋,老蚌埠人稱為天橋。該橋上跨津浦鐵路。橋下原為津浦路在蚌埠的道岔,有三條鐵路線,故鐵軌為六根,原散住一些靠撿破爛為生的人,老蚌埠人將次橋下區域稱為“六股道”

90年代朝陽路

1948年左右的小南山,遠處的津浦鐵路淮河大鐵橋還沒有被敗退的國民黨軍炸燬,這真是非常經典的一張照片,尤其近景中穿長衫戴墨鏡的男人,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融入歷史的長河



國軍撤退時期的蚌埠火車站

柴油廠

小南山公園

老郵電局,中山街淮河路交叉





工農路

火車站前的中央商場90年代

消失的老百大和蚌埠飯店,這張照片很早了,應該是70年代,看淮河路上沒有一輛汽車,只有一輛三輪摩托車還有稀疏的自行車,但這就是原來安徽省最繁華的商業街淮河路,我們老蚌埠又叫它大馬路。

二馬路市場內

蚌埠,是個鐵軌拉來的城市,這個百年前的小漁村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了新興的崛起城市。對於鐵路,老蚌埠人有著太多的感情,但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城區的不斷擴大,老的鐵路線也要逐漸的拆除。居住在鐵路沿線的蚌埠人或許對自家門前的鐵軌有著更多的感情,但是這片區域往往已經成為了棚戶區和舊城改造的首選對象,他們的人生我們值得關注。

日軍在望淮塔上做電臺



一個國軍士兵的鋪蓋上,有個鴿子暫棲

經二路舊貌

安紡三廠職工宿舍

市文化館老大樓

淮河路與中山路交叉口舊貌

張公山職工新村

南山公園



老淮河鐵橋

餘慶巷老戶人家

水果街沿街商鋪舊貌

華昌街芝麻巷口人家

國富街紅萬字會大門



1986年蚌埠淮河路商業街

一名國民黨士兵在展示部隊的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