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新冠肺炎逝者11例解剖完成,法醫透露細節,肺部黏液需高度警惕

自2月16日凌晨完成第1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之後,同濟醫學院法醫系教授、湖北省司法鑑定協會會長劉良與其團隊至今已經獲得了9例逝者的病理樣本。此外,來自上海的團隊也已在武漢完成了2例遺體解剖。

截至2月25日,在這11例解剖的遺體中,已有3例遺體完成了病理的初步診斷。

據瞭解,遺體捐贈者男女比例相近,年齡偏大,最年輕的52歲,也有80多歲的。

2月24日,央視記者就關於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一系列問題專訪了劉良。

遺體解剖的目的是什麼?

記者:解剖新冠肺炎逝者遺體,並對一些重要信息進行研究,是出於什麼目的?

劉良:目的就是要搞清楚這個病毒傷害了病人的什麼地方,我們叫靶器官。第一,我們可以探討它的傳播途徑。第二,我們要針對這個地方,研究用藥。還有就是弄明白這個病毒是通過什麼機制讓肺受到損傷的。如果找準的話,就可以針對性地採取保護性措施。沒有屍體解剖的話,基本上就搞不清楚對手,也搞不清楚它打擊你的方向,整個是茫然的。

第一例解剖手術為何遲遲才進行?

早在1月22日,劉良就呼籲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病理解剖,並聯合團隊向相關部門遞交緊急報告,強調病理解剖的重要性。然而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手術一直到2月16日才進行,這期間劉良團隊遇到了什麼難題?

新冠肺炎逝者11例解剖完成,法醫透露細節,肺部黏液需高度警惕

劉良:首先,場地保證不了,解剖場地必須是要負壓的,但我們國家只有負壓的實驗室,沒有負壓的解剖室。倫理方面,我們要徵求死者家屬的同意,我們得面對面去溝通。這裡包括時間、空間上的問題,所以難度很大。

記者:您在等待的過程中心態是怎樣的?

劉良:我著急,因為不斷有人死去,然後都很茫然。如果早一天知道他的病變,對臨床治療是非常有價值的。

家屬同意捐獻遺體 手術室改造為解剖間

2月15日下午劉良接到通知,有家屬同意捐獻親人的遺體做病理解剖,武漢金銀潭醫院同意將一間小手術室改造為解剖間。

新冠肺炎逝者11例解剖完成,法醫透露細節,肺部黏液需高度警惕

劉良:剛好這個醫院的手術室是一個帶負壓的空間,所以它是比較適合我們做的。我們把裡面非必要的東西全部清走了,還有一個要注意的是,不造成室內一些血跡的汙染。因為除了空氣以外,它還對地面、對下水有影響。

記者:您進去之前要做什麼樣的防護?

劉良:我們跟臨床醫生一樣,要做各種防護,當然我們的防護級別要高。我們戴三層手套,兩層口罩,帽子戴兩層或者三層,然後護目鏡加上防護屏。服裝的規格也很高,密封性特別好,不透風不透氣。這樣就能把全身暴露的位置全部給封閉掉。

新冠肺炎逝者11例解剖完成,法醫透露細節,肺部黏液需高度警惕

第一例遺體解剖持續近三個小時 是平日的三倍

2月16日凌晨一點左右,劉良團隊3人進入解剖間,開始新冠肺炎逝者的第一例病理解剖。

劉良:解剖前,我們集體給他鞠躬,鞠躬時間特別長。我們對這位逝者是非常非常地尊敬,發自內心非常感謝這些人,他們是大愛。

平時做一例解剖手術,劉良大概需要一個小時左右。而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卻持續了將近三個小時,幾乎是平日的三倍,到凌晨三點五十分才結束。

記者:這次時間長的原因是什麼?

劉良:第一是第一例,要謹慎小心一點;第二確實是很難受。人在裡面缺氧,到後面縫一針就大喘氣,腰也不舒服。穿上那個服裝,就跟宇航員一樣,悶在裡面汗不停地往下掉,會有脫水的情況。下半夜,也有飢餓的狀態。

新冠肺炎逝者11例解剖完成,法醫透露細節,肺部黏液需高度警惕

遺體解剖多多益善 要做分類

記者:從做第一例到現在,您覺得是多多益善,還是到了一定的需求就可以了?

劉良:多多益善。

記者:為什麼?

劉良:開始說病毒欺負老人,過了一段時間年輕人也有了,小孩也有了。所以它必須要按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別、自身有沒有其他疾病做分類。這樣就能把這個肺炎的一般規律找出來。如果不做分類,很容易產生新的問題。

解剖結果近幾天會公佈

由解剖獲得的新冠肺炎病理已送檢,有望尋找到新冠肺炎的致病性、致死性病理,給未來臨床治療危重症患者提供依據。

新冠肺炎逝者11例解剖完成,法醫透露細節,肺部黏液需高度警惕

劉良:今天(24日)早上鍾南山院士給我打過電話,他說他們前線的醫生就等我這個結果了,否則不知道治療到底怎麼辦,治療效果怎麼評估。

記者:您接到這個電話,心裡怎麼想?

劉良:我著急,趕快抓緊時間,到今天(24日),其實已經開始有初步結果了。初步結果我們內部在討論,形成一個共識,近幾天就會發出來。發出來以後,會盡快給一線醫生。

初步病理結果:肺部有黏液性分泌物,需要臨床高度警惕


另據北京青年報記者對劉良的採訪,截至2月25日,已有3例遺體完成了病理的初步診斷。顯微鏡下觀察顯示,死者肺部切面上有黏液性的分泌物,應該引起臨床治療的高度警惕。

劉良說,目前看,肺泡的功能可能受到損傷,氣道又被黏液堵住,導致了臨床上的缺氧表現。這提醒臨床治療,要改善患者的缺氧狀態,保持氣道通暢,必須對黏液進行稀釋或者溶解。如果黏液沒有溶解,單純用正壓給氧,可能會把黏液推得更深更廣,反而加重患者的缺氧,臨床上必須注意。據介紹,目前臨床已經使用了這類藥物,但可以再多試一試。

從屍檢結果看,新冠肺炎患者的病變部位不止是肺,還有免疫系統和其他器官。

但劉良也表示,這些重要發現還需要進一步與臨床專家溝通,看這些病變是臨床治療造成的,還是疾病本身造成的。免疫組化、特殊染色等深入檢查也正在緊張進行中。

而此前在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王福生院士團隊的對1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報告中,通過微創方法獲取的微量肺組織的病理檢查同樣顯示了雙側瀰漫性肺泡損傷伴細胞纖維黏液樣滲出。同時,右肺顯示出明顯的肺泡上皮細胞脫落和肺透明膜形成,左肺組織表現為肺水腫和肺透明膜形成。在該患者的兩個肺中均可見到以淋巴細胞為主的間質單核炎性細胞浸潤,肺泡內腔中也存在多核鉅細胞以及非典型性肥大肺泡上皮細胞,這些細胞具有大核,雙染性顆粒狀細胞質和核仁突出等特徵,表現出病毒性細胞病變樣變化。在細胞的核內或胞漿內,沒有發現明顯的病毒包涵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