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講述人:陳履生

時 間:2016年10月13日

地 點:中國政協文史館

人物簡介:陳履生,1956年生於江蘇揚中,中國漢畫學會會長、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上海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先後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建有油燈博物館(江蘇揚中、常州)、陳履生美術館(常州)。

油燈,記載著人類最古樸文明的歷史。油燈雖小,卻是歷史長河中使用時間最久遠的照明器具,照亮了古人的漫漫黑夜,也見證了中華文化的燦爛光明。20世紀中期,隨著電燈在中國的普及,油燈的使用也逐漸走向終結,並進入收藏的領域。油燈是實用和美學的完美結合,有著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高尚品格,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有著獨特的象徵意義。

最初的油燈來源於“鑽燧取火”,人類燃起的第一堆篝火,其實就是人類製作的第一盞燈。 然而火把雖然可以照明,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燈。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的陶豆,作為原始的中國燈具的雛形,和古人以特有的創造力發現了用來點燈的油脂,使得油燈的發展變得順理成章,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

具有一定形制的油燈的出現,是人類將實用和審美結合的成果。隨著實用性不斷提高、審美要求的不斷深入,油燈的形制也有了千變萬化。常見的油燈構造是燈柱式的,包括燈座、燈柱、燈盤(油壺)三個基本要件。這一形式基本上是從新石器時代的陶豆演變而來。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新石器時代陶豆油燈

青銅時代

青銅時代的油燈和其他器物一樣,在造型上得到了重要的發展,創造了中國油燈藝術的輝煌。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豆形燈,是現存的最早定形的油燈。從春秋至兩漢,油燈脫離了實用的具體要求,成為特定時代的禮器,折射了社會政治的規章法度。

孫機先生在《中國聖火》中,把河北平山中山國王墓出土的一件銅鳥柱盤燈比喻為聖火:“當盤內盛滿油,並將浸透了油的燈炷搭到鳥背上,再用反光的陽燧鏡引下‘明火’點亮它,這件鳥柱盤就成為照耀祭品的‘明燭’、燃燒著聖火的神燈了。”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戰國青銅鳥盤燈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戰國坐人銅燈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戰國人形銅油燈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戰國陶質彩繪鳳鳥油燈

漢 代

漢代是油燈發展的繁榮期,這一時期的油燈功能合理,造型生動,裝飾富麗。尤其是具有科學理念的功能設計,表現出了前沿性的科技水平。漢代陶製或部分掛釉的瓷燈,也因為造型的獨特而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樣式。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漢代十三頭西王母油燈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漢代綠釉瓷油燈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漢代綠釉鳳凰油燈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漢代彩繪鴻雁銜魚銅油燈

南北朝

南北朝青瓷油燈的出現,為油燈生產的材質多元化以及油燈的普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由於制瓷工藝的問題,這一時期的油燈在體量上變小,在造型上出現了立體的帶有動物造型的油燈。佛教自漢代傳入後,對中國的各種器物造型裝飾等方面都有極大影響。南北朝之際,燈具開始出現有明顯來自於佛教的各種裝飾。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南朝瓷質雙層七盞油燈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北朝陶質覆蓮瓣九頭油燈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北齊青瓷油燈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的油燈出現了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南青北白”(南青指浙江越窯青瓷,北白指河北邢窯白瓷)等各具地方特色的瓷器豐富了油燈的形制,特別是唐三彩的出現,這種低溫釉陶以其色彩斑斕為一直是素色的油燈增添了絢麗的外表。與唐代普遍出現的獅子蓮花圖案相關的獅子蓮花造型的油燈,或有蓮花特徵裝飾的油燈,都表現出了時代的特色。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唐三彩油燈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邛窯省油燈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五代越窯青瓷油燈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五代定窯油燈

宋 代

宋代的窯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著名的有定窯、耀州窯、鈞窯、汝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還有其他一些民窯,它們都有一些各具特色油燈出品。這一時期的油燈數量大增,既有高尚的精品,又有普通的用品。一些體積較小的油燈在這一時期大量出現,高度在四五釐米之間,對於油燈的普及意義重大,也影響了後來油燈的基本規範。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宋代耀州窯青釉獅形油燈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宋代鈞窯瓷油燈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宋代汝窯娃娃油燈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宋代瓷質飛鳥油燈

元明時期

元明時期的油燈,基本上延續宋制。雖然有一些具有時代特點的作品,特別是在陶瓷器方面,但在整體上沒有突出的表現。明代出現了書燈,因為考慮到讀書人的熬夜時間較長,需要省油,所以在壺形的造型基礎上加長了燈炷,起到了省油的作用。明清兩代的青花和粉彩陶瓷油燈,和這一時期形成主流的青花、粉彩陶瓷相呼應,表現出了時代特點。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明代青花紅彩書燈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明代青花書燈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明代瓷質供佛油燈

清 代

清代的油燈整體造型上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受到宮廷審美傾向的影響,裝飾繁富,圖案細密。民間油燈則呈現出多樣化的取向,在造型上往往和實用結合,體現出功用上的特點。清代以來的各地民間油燈,豐富多樣,在材質、工藝、造型上具有濃烈的地方色彩。玻璃燈應該說具有時代的特點,比明代在製造工藝上有很大的提高。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清代銅質西藏油燈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清代瓷質七捻油燈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清代錫質寶蓮花油燈

晚晴和民國時期

晚清和民國時期,由於“洋油”(煤油)的輸入,各種各樣的“洋油燈”開始廣泛使用。洋油燈的最初的樣式變化不大,結構大致相同,變化僅僅表現在體量之上。後來,民族化之後,上海的一些民族工業開始製造洋油燈,而像錢莊、洋行等一些大的公司開始製造屬於自己專有的燈具,與上海灘上出現的具有殖民性質的洋房相匹配。洋油燈在中國的普遍使用到了20世紀中期,直至電燈的普及後結束了所有油燈的使用。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洋油燈

講述中國(四)丨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美孚行(美國美孚火油公司)紅玻璃煤油燈

油燈雖小,其文化意義卻大無邊。它反映了中國文化中許多獨特的內容,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民俗風情,有許多可以印證與油燈有關的文化內涵。燈也經常勾起人們的鄉思、情思。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就把情思表現得淋漓盡致:“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杜甫在《醉時歌》中寫道:“清夜沉沉動春酌,燈前細雨簷花落”,在《贈衛八處士》中寫道:“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還有李白《長相思》中“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的“孤燈”和《寄遠》中“寒燈厭夢魂欲絕,覺來相思生白髮”的“寒燈”,以及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懷舊》中“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的“殘燈”,都表明了詩人的心跡,寄託著詩人的情思。

毫無疑問,中國油燈的獨特性在世界文化多樣性中佔有重要地位。中國油燈以其獨特性的發展表現了先人的智慧,表現了中華民族在文化創造中一種崇高的精神。中國特有的油燈文化,在“燈燈相傳”中永遠照耀著中國人前進的方向。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