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什麼原因使隋煬帝斷送了剛剛完成大一統的隋朝?

非想


隋煬帝作為隋朝的末代皇帝,一直以來都被人們罵為昏君,暴君等,不顧天下百姓的死活,執意開通大運河,其實隋煬帝一直都被人們誤解了,他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可惜主宰歷史的是“成王敗寇”,即使他是一個精明能幹,目光深遠的人,但在成功者面前,他不僅一文不值,還要被無限貶低,隋煬帝就是這樣一個人。



唐朝以後的歷史基本上可信度不高,因為唐太宗開了一個壞頭,他在位期間多次干預史書撰寫,作為唐朝實際上的開國皇帝,李世民不得不為自己的帝國合法性找藉口,於是他便在歷史上造謠。

稱隋煬帝是一個昏庸無道的人,無限放大他的缺點,這樣就可以從政治上保證唐朝的合法性。但我們都知道人無完人,即使是唐太宗自己也有很多缺點,可帝王是不允許別人來記載自己的缺點。

小編一直在說隋煬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那麼他做了哪些事可以證明呢?

1,實行科舉制度

在隋朝之前,選取人才的制度無非是這幾個,如秦朝的軍功授爵制度,漢朝的察舉制,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度,但這些選取人才的標準都缺乏公正性,換句話說,這些制度都是為那些大地主階級服務的,寒門弟子即使才華橫溢,也無法到朝廷施展抱負。

為了改變現狀,隋煬帝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科舉制度,通過考試的形式選拔人才,不關注人才的出身。毫無疑問,這樣的做法受到了當時大地主階級的反對,只不過隋煬帝堅持這一做法,才使得科舉制度流傳下來了,沒想到這一制度竟然成為了封建王朝選舉人才的辦法,如此看來,隋煬帝功不可沒。



2.開通大運河

大運河是中國航運史上的一個奇蹟,大運河開通以後,南北地區的交流加強了,帝王對於全國的掌控更加嚴格了,不得不說,大運河利大於弊。在那個年代,開鑿大運河需要徵用數十萬的民夫。

隋煬帝與秦始皇一樣為了長遠發展不顧百姓死活,強行徵用了這麼多的民夫,使得當時有很多人都在罵他,唐太宗也是其中之一。可是即使他不開鑿大運河,後代的皇帝也會做,所以隋煬帝只不過背了上千年的黑鍋而已。


3.征服高句麗

隋朝時期,高句麗佔據東北平原和蒙古草原,作為一個即將崛起的國家,高句麗對隋朝產生了不小的威脅,對隋煬帝而言,高句麗就如同漢朝的匈奴一樣,如果不打以後一定會產生更大的威脅,必須將危險扼殺在搖籃之中。

所以隋煬帝率大軍征討高句麗,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也令高句麗元氣大傷。後來唐太宗繼位之後,也想集結大軍攻打高句麗,可惜因為其它原因這件事最後不了了之了。兩位帝王能夠想到一塊,足以見得隋煬帝是一位極具戰略眼光的皇帝。

從這三件大事可以看出隋煬帝並不像史書中記載的那樣昏庸無道,可惜歷史就是這樣,成王敗寇。

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你認同我的說法,就請您點個贊,點個關注吧!


小馬論古今


大隋朝,一個短暫而又輝煌朝代,二代而亡的朝代大多有歸罪於二世的橫徵暴斂 ,無所作為,荒淫無度 ,就如秦二世胡亥,隋朝也是把這個毀朝滅代的重罪扣到二世隋煬帝身上。

從歷史角度說,隋朝滅亡,隋煬帝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了驕奢淫逸,大興土木,造成勞民傷財;為了享受奢靡,更是設館造船,大傷國力;為了張揚跋扈,三爭高麗,無功而返,致使本就國力空虛的隋朝更加雪上加霜。

隋煬帝毀朝滅代的行為只是個徹頭徹尾的執行者,說道真正毀掉隋朝的人,那就是被西方譽為“最偉大”皇帝隋文帝楊堅

猜忌多疑,妒賢嫉能

楊堅本就是生性多疑,好猜忌的主,到老年更是越老越烈,親奸佞,遠賢能,開國功臣不是,被貶就是被殺。晚年重用楊素,為大隋的滅亡鋪上一塊加速帶

猜忌不止是朝廷重臣,包括自己身邊人,太子楊勇就是在種種猜忌中丟掉了東宮之位,也丟掉了自己的小命。這使得本就動搖的隋朝更加偏離了軌跡

法外無度,重典刑罰

隋文帝一部《開皇律》開創了法律社會的先驅,但也僅僅是先驅而已,隋文帝晚期重典刑罰,濫用刑罰,視《開皇律》如無物,法外施刑的案例比比皆是,朝廷上下一片恐慌,朝堂內外也皆學習此法外用刑,上至朝廷大員,下至黎民百姓皆籠罩在酷刑嚴法之中,日積月累,心中不安分因素由來已久。

土地兼併,國力漸衰

隋文帝晚年重用楊素,橫徵暴斂 ,朝堂內外 土地更是兼併 嚴重用,大多數百姓淪為流民,雖沒有易子而食,但生活也極其困窘 ,壓抑的怒火只差一絲乾柴 。

在這樣的環境下,倒黴的二世祖楊廣上位了,他不僅沒看到事情嚴重性,更把一捆捆的“乾柴”加勁扔到了由來已久的“怒火”上,也讓這個隋煬帝披上了“毀朝滅代”這件不可推卻外衣,被歷史的洪流鑄成鐵一般的事實。

隋煬帝在隋朝滅亡的歷程上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由來已久的矛盾,以及深層的激化才是導致二世而亡根本原因。

這也證實前文所說那句話,隋煬帝只是一個隋朝滅亡的執行者,一手策劃這場毀滅大隋的計劃是他老爹——隋文帝楊堅


葉子說史


隋文帝(楊堅)通過北周“禪讓”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帝國。在位24年,勵精圖治,勤奮為政,裁減冗員,精簡郡縣。為後世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試舉兩例:

1、隋煬帝大業二年,全國戶籍超過890萬戶,人口達4600萬。後來的唐朝,一直到了“開元盛世”後,天寶十三年,人口戶籍才達到960萬戶,與之匹敵。但時間上,已經是超過100年了。

2、隋煬帝大業二年,建設了“洛口倉”,用於存放糧食。此糧倉的圍牆,就超過10公里。(可以計算一下佔地面積有多大)。另外還建有一個“回洛倉”,可以存放糧食2600萬石。李密造反的時候,有超過100萬人去這個糧倉搶糧。


由此可見,隋文帝這個老爸,真的留下了很好的家底。


但為何楊廣這個敗家子,只用了14年,就敗光了所有身家,甚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富大龍飾演隋煬帝)

1、即位之初,營建東都洛陽,每個月服役的民工,就超過200萬。

2、南遊揚州。楊廣繼位之前,曾經當過揚州總管,深受南方文化影響。南下時,從首都長安到江都,建有“離宮”40多座。

3、遊玩時乘坐的龍船,“高45尺,長200尺”。整個船隊,前後達100公里。可見數量何其巨大、氣勢何等壯觀!

4、繼位第三年,北上巡視榆林,接見突厥首領啟民可汗。隨隊軍士達50萬!又不是打仗,帶那麼多人去幹嘛?護駕用得著這麼多人嗎?只是為了顯擺威風罷了。這50萬士兵一天要耗掉多少錢糧?

5、繼位第四年,開永濟渠。

6、第六年,通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長八百里,寬十丈。”

7、第八年,御駕親征高麗,發兵超過100萬,分為24支隊伍。其中,有9支隊伍、超過30萬人通過遼東出征,結果生還者不足3000人。(生還率不足1%)

8、第九年、十年,再次討伐高麗。

(富大龍飾演隋煬帝)

不談“野史”、“傳說”中的另外一些故事,比如弒父篡位、謀害太子楊勇、淫亂後宮等,僅僅看上面的八條內容,就能明白為何隋煬帝會斷送楊家皇朝了。總結一下,就是下面幾個詞:


狂妄自大、驕奢淫逸、窮兵黷武、不恤民力、自己作死!


歷史秀才劉伯虎


隋朝的滅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從歷史上還是個人觀點上說,是隋煬帝一手葬送了隋朝江山。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暴君,他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在登基前善於偽裝自己荒淫奢侈的本性,通過陰謀取得信任,最終成功奪得太子之位,殺害父皇楊堅自己稱帝。要想分析他如何斷送剛剛統一的隋朝,就得看他上臺後幹了些什麼。

大興土木,濫用民力

為了加強對南方的統治及方便遊玩,楊廣徵調了大量民工,歷時6年,開鑿出一條北起涿郡,南到餘杭,全長達五千多里的大運河。整個工程共運用了約1.5億人工,導致了無數民工累死,餓死,有的民工還被楊廣殺死。大運河的修成可以說是累累白骨堆砌而成的。

楊廣在位期間的這一浩大工程,暴露了楊廣濫用民力,窮奢極欲的本性,導致國家大量金錢被消耗。

荒淫奢侈,造船巡遊

楊廣除了好色,生性好動。從大業元年起,他先後三次通過大運河到江都巡遊,每一次遊玩氣派都大的驚人。如第一次巡遊江都,大小船隻數千艘,他坐的船叫龍舟,有四層,隨行的嬪妃,王公大臣船隻數千艘首尾綿延長達二百餘里,光是拉船的縴夫就有8萬多人。船隊所過的州縣,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都是水陸珍奇,佳餚美味,吃不掉就倒掉。這些食物所花金錢都是沿途官員盤剝百姓而來,這就導致沿途許多老百姓傾家蕩產,民不聊生。

東征高句麗,消耗國力

楊廣在位時面對飢寒交迫的人民,楊廣沒有采取有力的措施來改善民生緩解矛盾,而是通過四處征戰的方式來轉移人們的視線。他發動了對高句麗的三次戰爭,這三次戰爭耗盡了隋文帝勵精圖治20年所積累的豐厚遺產,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弄得天下百姓怨聲載道,隋朝也由此走向衰竭、滅亡。

在東征高句麗的過程中,徵用了大量民工與船隻運糧,在大業八年,楊廣下詔大舉進軍,結果水陸軍隊全部失敗,這次征伐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當地的農民起義不斷,給隋朝的統治造成了嚴重威脅。

隋煬帝統治以來數次巡遊以及窮奢極欲的揮霍消耗了巨大的財富,使得隋朝的經濟走向崩潰,而無止境的徭役和兵役,使得千千萬萬的農民無法生存。農民無法生存,只有鋌而走險,舉義反抗暴政了。隋末第一支農民起義軍是由山東長白山的王薄號召起來的,他的口號就是反對遠征高麗,無數逃避兵役徭役的農民參加進來。之後,各地備受兵役徭役之苦的人民紛紛響應。

就這樣,隋文帝楊堅剛剛統一的隋朝在二兒子隋煬帝楊廣的手上斷送了。


古今博學


隋煬帝大興土木,巡遊江南,兵役甚為繁重,民不聊生,三徵高麗用兵三百餘萬,使大批勞動力脫離了農業生產,耕稼失時,黃河之北,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則鞠為茂草,農業生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為了巡遊江南他強迫人民製造龍舟及雜船數萬艘,他與皇后乘坐龍舟,掛滿彩旗,動用數千船隻,縴夫幾萬人,所經州縣,五百里之內貢獻飲食,一些地方官為了生官,千方百計搜刮,所獻食品吃不完,便埋掉或倒入運河使沿河人民倍受其害,還徵發大批民工修馳道,勞民傷財,終於激起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隋廷內部發生分解,貴族楊玄感借農民起義,起兵反隋,大大消耗了隋朝的實力,加上各地起義人數達數百萬,直接促進了隋朝的滅亡。





山上一課樹168


概括的說,不僅僅是隋朝,歷代中國封建王朝的滅亡,階級矛盾激化基本都是重要原因或者導火索。“急功近利、驕奢淫逸、窮兵黷武、安於現狀 ”這四個成語也基本是亡國之君的描述常用詞,也是激化階級矛盾的最重要手段。很不幸的是,這四個貶義詞我們的隋煬帝楊廣就佔了三個,唯有安於現狀是均對安不到楊廣頭上,安有不亡之理?

我們暫時不討論隋煬帝楊廣的一些近似畜生的緋聞,畢竟楊廣在身為晉王時表現出的軍事、政治才幹確實不可磨滅。坦白的說,即位初期的楊廣實施的一些政令如果手段合適,考慮周全,未必不是一代雄主明君。但楊廣錯就錯在太心急,太自信。激進的政策只能導致生活在最底層的人民群眾不堪重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倘若楊廣能夠延續他爹的施政理念,做個守成之君,隋朝國祚再延續百年也未可知。


急功近利、驕奢淫逸:營造東都、開鑿運河

營造東都、開鑿運河的本意是好的,洛陽地處中原,漕運便利,且位置適中,便於協調南北,相比西安,面對突厥、契丹的軍事威脅有更好的戰略緩衝。開鑿貫通帝國南北的大運河疏通了漕運,有利於南北貨物運輸交流,軍事上能更好的控制東南與東北。

可這兩件對帝國經濟、軍事都有利的大好事,卻在想“畢其功於一役”的楊廣領導下,全都變了味......

首先是營造東都洛陽,面對楊廣制定的一年完成的苛刻工期,帝國政府每月徵發民役200萬人,星夜趕工,甚至出現了“男丁不供,始役婦人”的情況,最終這項龐大的建築工程在10個月就提前完成了,但同時也給河南、山東等周邊地區的民生、經濟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落成的東都佔地方圓70餘里,極盡奢靡。

其次建造運河同樣採取了大量民役的情況,運河修通後,百姓們氣還沒來得及喘,楊廣又開始了頻繁的大運河遊玩計劃。每次出行費用均由兩岸州縣供應,州縣又只能加派賦稅以維持花銷。廣大人民群眾卻遭遇了“折損十年之租”的慘禍。

兩次帝國最重大的建築工程將隋朝建國初期的財富積累揮霍一空,帝國經濟也因此遭受沉重打擊,底層農民則是這場災禍的最終承擔者,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窮兵黷武:打突厥、攻林邑、徵高麗,戰爭不斷

素來“慨然慕秦皇漢武之事”的楊廣在即位後,不斷對外用兵以擴展帝國疆域。

大業元年(605年)徵契丹、林邑(今越南,)大業四年(609年)徵吐谷渾、大業五年(610年)攻西域,打通河西走廊。不得不承認在大業五年以前,隋朝軍事實力的強大,五年內鞏固東北防線,西突厥歸附,西域諸國臣服,林邑設郡,帝國版圖不斷擴張,但與此而來的是兵員的巨大損失。

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楊廣又開始了對高麗的三次徵發。大業八年、大業九年、大業十年,擁有“移海拔山”之至的楊廣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每次發兵動輒百萬計,軍械輜重不可勝數。第一次、第二次徵發均慘遭失敗,幾乎全軍覆沒。作為兵員主要來源地的河北、山東幾乎“家家無男丁,戶戶飄白綾”。此後國內不堪忍受繁重兵役、勞役的農民紛紛起義,征伐高麗成為壓垮帝國統治的最後一根稻草。

繼位以來的楊廣大興土木、廣役民夫、頻繁迅遊,揮霍浪費,造成“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的慘淡局面。頻繁的對外戰爭使天下百姓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死亡的恐懼之中。

百姓生活困頓、不堪勞役、生命又時刻得不到保障,官逼民反則是必然。隋朝也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楊廣“做秦皇漢武”的美夢中轟然倒塌,可歷史仍在重複......


慵懶的二傻


帝依富強之資,逞無厭之慾,好大喜功,除諫掩過,暴斂虐民,內外失政,終落得個烽煙四起,身死國滅!

諡法雲:“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這個諡號雖說是唐高祖給他表兄上的,不免偏頗,但也客觀指出了楊廣亡國的癥結所在。所以李淵父子在建國之初就反其道而行之,虛心納諫、重視民生,終開創了一番空前盛世。

楊廣可以說是千古以來最大的敗家子,硬生生把他老子留下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爛,輸了個底朝天。

中國經過魏晉南北朝近400年的分裂和戰亂,人心早已厭戰、思安,一旦迎來大一統的安定局面,爆發出來的生產力是驚人的,再加上隋政府實行了一系列切合實際的制度措施,使得在文帝統治的二十多年間政治清明,人口顯著增長,國庫充盈,鮮有外患,社會呈現一片繁榮景象。這種高速增長的勢頭一直到煬帝大業中期仍未見消減。那麼如此大好盛世卻又為何急轉直下,僅在此後七、八年間就弄至民怨沸騰、山河動盪呢 ?

相信很多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最常見的答案基本上都歸咎到了楊廣身上,說他好大喜功、荒淫無道,對外三徵高麗、耗資鉅萬,以致國本大傷;對內大興土木、橫徵暴斂,致使民不聊生、揭竿而起。據統計,煬帝后期僅歷史文獻中可以確認的反政府武裝就多達二百多個。 這當然都是隋二世而亡的原因,但我認為不是主因。主要原因還應是舊有階級對新生階級的扼殺,從某種意義上看,李唐取楊隋而代之,是舊有士族地主階級的內部鬥爭,是對叛出的異己分子的清除。

魏晉以來,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是門閥士族主導的政權。頻繁的王朝興替使得有識之士早就看清了門閥政治的腐朽落後,九品中正制的不思進取。所以文帝開國之初就創建了完善的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並大力培植由此新興的寒門地主階級,以期將來取士族門閥而代之。煬帝即位當然繼續他老子的既定方針,這本無問題,他錯就錯在一個“急”字,使得階級矛盾迅速激化。尚在襁褓的新生力量又如何是樹大根深的士族門閥的對手,大隋的覆滅亦是不可避免。此後李唐吸取隋的教訓,徐徐圖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直至武后當國時,才基本消除了門閥對朝政的影響,寒門地主階級慢慢發展壯大起來。

個人認為,雖然都是亡國之君煬帝還是不宜同胡亥、陳叔寶之流相提並論的。作為一個頗有成就的詩人,藝術家,他在政治上更像是一位追求極致完美的個人英雄主義者,這種個人英雄主義讓他狂熱的渴求大功業、大成就,導致他做任何事都想一蹴而就。或許正是這種“急”把他自己、他的家國天下、他的生前事身後名統統推進了深淵。這正是: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陳業,只博雷塘數畝田。


泥腿子的陽春白雪


隋朝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朝代,即終結了五胡亂華以來造成南北朝分裂的亂世,又重新開啟了大一統王朝的方向,短短的30多年時間,不僅有開皇之治,而且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度、科舉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延續此後一千多年,成為此後的組織模式。這和第一個大一統的秦王朝類似。

最後的結果也很類似,都是短命王朝,二世而亡。一樣都承前啟後,歪史認為他們滅亡的原因也差不多。但是隋朝又比較特殊,他面臨到了一些秦朝沒有遇到的情況。可以將他滅亡的原因總結為三點。

科舉考試引起士族反彈

隋朝建立在南北朝的烽火上,兩漢以來形成的士族在曹魏篡漢後,曹丕確立九品中正制度,在制度上給他們一系列的特權,而隋朝的前身北周、西魏都承襲了這個制度,形成了胡漢一家的關隴新貴,隋煬帝為了收回他們的部分權力,於是打壓關隴新貴,結果他的打壓引起內部反彈,嚴重的削弱了隋朝的力量。

當初,在魏帝投奔宇文泰以後,為了對抗高歡,宇文泰不得不聯合其他一些豪族結成聯盟,於是有了八柱國、其中宇文泰超越各人,元欣屬於湊數,實際上有六個,每個柱國下轄兩個將軍,一共十二大將軍。此後的李密、楊堅、李淵、長孫無忌、賀若弼、韓擒虎、李靖、侯君集等人都屬於關隴集團。

正是這一些人幾乎壟斷了大權,隋煬帝為了收回,於是嘗試著改變原來的九品中正制度,創立科舉制度,面向平民選才,這直接威脅了士族的既有權利,於是這一些人開始陽奉陰違,在宗室楊玄感起事以後,各地風湧雲動,但是隋煬帝沒有及時的改變策略。

導致此後李密、李淵、宇文化及、王世充等人割據一方。正是隋煬帝動了自己統治集團的奶酪,才導致隋王朝激素崩潰。

三徵高句麗導致軍心瓦解

楊廣即位以後,好大喜功,希望四方來朝,因為高句麗禮數不周,於是引起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徵發數十萬民夫修建大運河、運輸糧草,但是三戰都基本上全軍覆沒。全國上下一致反對,於是宗室楊玄感率先反對,拉起來隋末亂世的大旗。

雖然,楊玄感很快被平定,但是已經決堤的隋王朝根本回天乏術,各地的官員幾乎都坐視不管或者自立為王,只能一步步走向滅亡。

使用民力過度導致平民反彈

在隋煬帝即位以後,羨慕江東繁華,於是營建東都洛陽,在各地反民一堆的時候不死悔改,反而繼續殘害民力,竭澤而漁,導致各地民變不斷,隋朝行政體系崩潰。

這時候隋煬帝在揚州賞花,不僅不思考如何戡亂,而是打算以南京為都,跟隨他將士都是關中人,沒心跟他瞎玩,在宇文化及的帶領下最好縊死隋煬帝。


歪史


隋朝結束了幾百年的戰亂,使長期四分五裂的國家,重新回到了大一統時代。但可惜的是,它僅存在了三十七年,就終結在了第二代隋煬帝楊廣的手裡。

隋煬帝年輕時,繼承隋文帝在位時的既定方針,對隋朝的繁榮發展功不可沒,也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

但他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窮奢極欲,剛愎自用,成了葬送隋朝江山的掘墓人。究其原因,大致有五。

第一,好大喜功,勞民傷財。隋朝結束了長期戰亂和分裂,民心所向,最大願望就是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但是,隋煬帝好大喜功,連發徭役。動輒徵發幾十萬、上百萬民夫。掘壕溝,築東京,造大船,修馳道,建長城。連年累月,生民不得喘息。

最嚴重的要數三徵高麗。接連兩次失敗後,已是人口減少,民生凋敝,社會動盪不安。就在這種情況下,隋煬帝不看時勢,一意孤行,仍然堅持出兵攻打高麗。

第二,民不聊生,流民為患。隋初的繁榮發展,使人口激增。大業五年,達到了四千六百多萬。這就需要更多的資源來供養。

但隋煬帝頻繁徵調民夫,破壞了社會的經濟基礎。為了躲避徭役,人們大批流亡,脫離生產,生計無著,只能搶掠,揭竿而起,起義造反。

第三,驕奢淫逸,不理朝政。隋煬帝執政後期,生活奢靡不堪。在揚州修建“迷樓”,遍納天下美女。還在樓中設有很多機關,如“御女小車”,巨大銅鏡等,用於變態享樂。

隋煬帝常年沉湎於 “迷樓”之中,不理朝政,使自己與外界隔絕。煬帝生性多疑好殺,

近臣怕他發怒,不敢據實以報,致使應對遲緩,時局失去控制。眼看大勢已去,近臣決意弒君,隋朝隨即覆滅。

第四,門閥自重,禍起蕭牆。隋朝的門閥勢力不可小覷,也是當時社會的一大痼疾。如果沒有這些貴族勢力一馬當先,光靠流民為主體的起義軍,恐怕一時也難成大事。如太原留守李淵,掌控關右十三郡之軍,卻與突厥聯手,起兵反叛自己的主子。

再者,江都通守王世充,總攬三萬江淮勁卒反水。還有宇文化及於揚州叛亂,這些都是隋朝滅亡的內因。

第五,除惡不盡,遺患後世。隋文帝當初平滅南陳、北齊後,對前朝官員,雖誅殺懲治了一大批權幸之臣,但也有一部分被留用。讓他們掌控了地方政權。這些人本來就有亡國之恨,與隋朝離心離德。遇有風吹草動,便立刻改旗易幟,反叛為患。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隋煬帝失政與朝,失心於民,破壞了隋朝初期繁榮發展的大好形勢,最終斷送了隋朝來之不易的大一統江山。不禁令世人扼腕嘆息。








故事一籮筐603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一統強盛王朝,但卻僅存在是38年,與秦朝一樣二世而亡,而隋煬帝楊廣更是為人唾棄,被認為是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不過楊廣可不是個昏君,他的歷史功績毋庸置疑,只是因為同時做了一些耗費人力、物力的事,才讓隋朝存在時間短暫!

國力日盛

公元589年,隋滅南陳,結束了南北朝更迭頻繁的朝代,統一了南北,也終於讓國人可以安心發展了。

隋文帝也是歷史上有名的雄才大略,在他的帶領下,隋朝的實力達到巔峰,據統計,有唐一代,人口經濟也沒有達到隋朝的高度。

隋朝是著名的藏富於國的朝代,在國家廣設倉庫,考古學家曾在隋朝含嘉倉的一個糧窖中發現了碳化糧食50萬斤,而含嘉倉有259個糧窖,可見隋朝的糧食儲備多豐盛。

正是隋文帝打下的堅實基礎,在隋煬帝即位後,有了雄厚的實力,就希望一展拳腳,結果卻換來了二世而亡。

勞民傷財

1、 隋文帝重新修建了長安,而隋煬帝即位後又興建了東都洛陽,雖說實力雄厚,但都城的修建,必然需要大量人力、無力,國家財政負擔也過於繁重。

2、 廣設糧倉,隋朝是有名的藏富於國,將從農民手中收上來的賦稅全部保存在朝廷的糧倉中,唐朝開國幾十年吃的糧食都是隋朝留下來的。《文獻通考》上也說,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

3、 開通京杭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約1797公里,是蘇伊士運河的20倍,是世界上開通時間最早、長度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也成為了南北交通大動脈,直至近代,都在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4、 與秦朝一樣,在全國各地修建馳道,雖然為交通運輸提供了便利,不過也同樣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

5、 三徵高句麗,作為中國北方的民族政權,隋煬帝三次組織軍隊力圖征服,可惜因為地理條件限制,三次均以參拜告終。

天怒人怨

隋煬帝做的所有的事情,在今天的眼光看來,也稱得上雄才大略,可惜,在一千多年前的隋朝,這些事情全放在一起做,必然引得民怨四起。

隋朝一代,經歷了南北朝的混戰,民生恢復,人口最多時5000萬人。修通運河、營建都城、設糧倉,另外組織百萬大軍親征高句麗,國家人力、財力負擔不可謂不重。隋煬帝在位18年,13年待在了揚州,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都成了擺設,揚州又成為了需要建設的地方。花錢的地方太多,要人的地方也太多。

結語

所以說,隋煬帝不是個昏君,他在位做的事情,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他的暴政卻不得不說,強力驅使國民始終處在征伐之中,不堪重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