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為何天才大多短命?

歷史上有很多天才人物出現,讓人可惜的是,這些天才雖然才氣縱橫,但大多短命,不禁不讓人扼腕嘆息。那麼,為何天才大多短命?

天才都是有靈感的人,憑藉靈感寫出很多好東西,達到很多常人無法達到的境界。但有些天才,或者病夭,或者發瘋,或者自殺,都沒有一個好結果,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其原因了。

為何天才大多短命?

漢代的賈誼22歲的時候,寫出了《過秦論》被漢文帝拜為博士,賈誼也確實表現出一個青年政論家應有的才幹,在糾正商鞅、李斯“左傾”經濟路線的同時,重新確立了管仲的“綜合治理” 國家戰略。他一年之內“連升三級,諸生於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很快,鋒芒畢露的賈誼成了政敵們攻擊的對象,漢文帝無奈將其貶逐出京師。賈誼在長沙四年,又寫了《鵩鳥賦》,被漢文帝召回,任命為梁懷王劉楫的老師,劉楫有一次從馬上摔下來,給摔死了,賈誼為這事放不下,33歲就死了。

為何天才大多短命?

17歲的霍去病隨衛青在漠南大戰匈奴,以少勝多,殲敵無數。19歲的時候,又出擊匈奴,降服匈奴渾邪王及部眾4萬人。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後來,又幾次帶兵長擊匈奴,打得匈奴遠遁他鄉,只是正值壯年的霍去病沒有去掉疾病,卻因病去世,年僅23歲。

為何天才大多短命?

三國時期,17歲的孫策依仗著從各方募集到的五六千兵馬,勢如破竹,橫掃江東六郡八十州。就連軍閥袁術也經常感嘆:“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梟雄曹操也曾經說過“獅兒難與爭鋒”的喪膽之語。孫策建立江東基業,卻被刺客暗算,死於非命。杜甫說諸葛亮的詩同樣適合於孫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為何天才大多短命?

作為“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只是,這個天才因作《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他在外遊歷三年,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的主要成就是駢文,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序》。

為何天才大多短命?

康熙的御前侍衛納蘭性德文武全才,被王國維稱為“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納蘭性德18歲中舉人,22歲中進士二甲第一名,隨即被康熙欽點為御前侍衛。他的詞在當時廣為傳唱,好友曹寅為了悼念他,寫下了“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曾知?”的詩句。康熙二十四年,納蘭性德身患寒疾,七日不汗而死,年僅30歲。

為何天才大多短命?

寫出詩句“如果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的英國天才詩人雪萊,一生窮困潦倒,受到誹謗和迫害,也只活了30歲。

為何天才大多短命?

倡導神性寫作的海子,15歲就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4年創作成名作《亞洲銅》和《阿爾的太陽》,用了不到7年的時間,創作了近200萬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駱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詩》和《海子詩全編》等等。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年僅25歲。

為何天才大多短命?

天才們大多早慧,腦子好使,甚至是超前的,他們不屬於這個世界,屬於未來的世界。他們只是在某一方面超出常人,但在別的方面卻不行,甚至是低能。有時候想得太多,成為一種精神的負擔,憂勞成疾,病死或者發瘋。

為何天才大多短命?

有一句話叫做:“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亞里士多德也說過:“凡是偉大的天才都是帶有瘋狂的特徵。”也就是說,天才們大多為了做事而瘋狂,帶有明顯的偏執性格特點。而有時候發狂的時候,正是他們靈感到來的時候。對於那些少年英雄們,他們做出的正確決定,投身的事業,成就的功名無不和瘋狂做事有關,也和他們的精神特質有關。

為何天才大多短命?

天才們大多注重精神、靈性的強大,而不注重肉身的長久,很多天才的舉動往往耗費精力,精神可以承受,肉身卻承擔不住,直到肉身垮了,才後悔不迭。

而更多的天才短命的原因,是政治失意,站錯了隊,或者幹了什麼違法的事,想不開,以至於年紀輕輕的就死掉了。很多天才不懂政治,被政治所左右,直到最後被玩死,確實讓人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