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分析秦國軍隊最後的榮光,章邯軍團的構成及演變

導言:《史記·太史公自序》:“扶義俶儻,不另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

是司馬遷立傳的三個標準。“扶義俶儻”是指要符合道義;“不另己失時”是說要識時務,不要逆歷史潮流;“立功名於天下”是說能力挽狂瀾,開創出新的局面。而章邯棄士卒生死不顧而獨活、逆勢而上維護暴秦的統治、轉投項羽又在廢丘兵敗,顯然不符合太史公的標準。然而章邯在秦末農民起義之時,以一人之力平叛幾乎成功,從軍事角度又值得研究一番。

章邯軍團的戰績

章邯的生平分散於《史記》其他人的傳記之中,其首次登上歷史舞臺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強,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

在公元前208年冬,陳勝部將周章率部抵達戲,進逼秦國首都咸陽城。時任秦國少府(掌管皇室經濟的官員)章邯提出:起用驪山之徒組成軍隊,鎮壓盜寇的策略。

分析秦國軍隊最後的榮光,章邯軍團的構成及演變

章邯

秦二世採納了,授予章邯為大將,統率軍隊。沒想到這支部隊,很快擊潰了陳涉部將周章,並追擊至澠池(今河南澠西),迫使周章自殺,從而士氣大振,一發而不可收拾:

  • 破陳涉。擊潰周章部後,趁勢東進,在熬倉打敗魏將田臧,劍鋒直指陳涉的革命根據地。“臘月,陳王之汝陰,還至下城父,其御莊賈殺以降秦”,最終,陳勝兵敗,為車伕所殺;
  • 除魏咎。接著章邯率部兵臨魏國國都臨淄,魏王咎請來了齊楚聯軍。章邯以“夜銜枚擊”,打了個齊楚聯軍,一個措手不及。通過談判,魏王咎以自焚,換取了魏國百姓的生命安全;
  • 殺項梁。攻擊楚軍屢次受挫的情況下,章邯得到秦二世的援兵,在定陶之戰,殺死了項羽的叔父項梁,大破楚軍,恐怕是章邯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
  • 降項羽。北上與王離率領的另外一支隊伍匯合,合圍趙國的鉅鹿城。楚懷王派兵救援,項羽殺死了秦軍大將王離,解了鉅鹿之圍,”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秦軍數卻”,與章邯形成相持。“數卻”表明秦國此時失去了銳不可當,開始顯露疲態。最終,秦國內部混亂,趙高把持朝政,未派出援兵支援,在萬般無奈之下,章邯投降項羽,歸入楚軍。

縱觀章邯反擊起義軍,幾乎以一人之力,力換狂瀾,挽回局勢,不得不佩服其高超的指揮才能。此外,也不得不對於章邯率領的這支刑徒軍,刮目相看。

分析秦國軍隊最後的榮光,章邯軍團的構成及演變

陳勝吳廣起義

驪山之徒的構成

(1)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史記 秦始皇本紀》

(2)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史記 秦始皇本紀》

(3)秦令少府章邯免驪山徒、人奴產子,悉發以擊楚大軍,盡敗之。《漢書 陳勝傳》

(4)布已論輸麗山,麗山之徒數十萬人,布皆與其徒長豪傑交通。《史記 黥布列傳》

可見,在驪山服勞役的人數量龐大,構成也很複雜,包括了隱宮、刑徒、刑者、徒長豪傑、人奴產子、吏徒。

  • 隱宮:按照出土夢睡虎地秦簡中,有“隱官工”和“處隱官”論罪的記載,極有可能“隱宮”是“隱官”的筆誤。驪山之徒的工作任務是修建秦始皇陵寢,其中含有了地下建築部分。“隱官工”便是負責隱蔽工程的工人;而“隱官”是管理這幫工人的官吏,即是工頭;
  • 徒長豪傑:徒長指的是押解刑徒的官吏;而豪傑是地方上的豪強、遊俠。《過秦論》提及的“隳名城,殺豪傑”。很可能秦二世時,一改“殺豪傑”的政策,而將六國的豪強、遊俠遷徙到驪山,成為秦始皇陵寢附近城邑的“守陵人”,同時也解決這些在六國境內,很有號召力的不安定分子;而裡耶秦簡中有“遷陵吏志,吏員百三人,令史廿八人”的記載,這幫秦國的下層官吏則成為城邑的管理者;
  • 人奴產子是指主人家奴的後代;吏徒是秦國官職比較低的官員,從事傳遞公文的公務;刑者是犯了重罪的人,如判處梟首、腰斬、棄市等的死囚。

至於驪山的刑徒,得分兩方面,“徒”本來的意思是步行,逐漸演變成地位低下群體的統稱。”徒”是被國家徵發,服徭役的人。主要是耕農,相當於是到邊關,戍守一年的義務兵。從陳勝吳廣以及劉邦的遭遇,這部分人還不在少數。

而“刑”是指犯了比較輕刑罰的人,如秦簡中有”不當稟軍中而稟者.......非吏殹(也),戍二歲

”的記載,是說冒領軍糧者,身份不是官吏的,罰戍邊兩年;還提及“貲戍”,是說可以處以相應的罰金,免去戍邊之苦。故合起來又叫謫戍制。隨著秦國大規模用兵,士兵不足,徵發服徭役的範圍也在擴大,導致了謫戍的濫發,使謫戍的對象擴充到商人、閭左、贅婿等這類無罪的“賤民”。

分析秦國軍隊最後的榮光,章邯軍團的構成及演變

睡地虎秦簡

章邯軍團的演變

但就此下結論說,這麼一支由對於秦國是苦大仇恨的六國舊民,臨時拼湊成的軍隊,差點肅清了反秦勢力,恢復了秦國統治,顯然不符合邏輯,章邯軍團的構成是有變化的。

首先,主力是驪山之徒。

按照《史記 黥布列傳》記載:布已論輸麗山,麗山之徒數十萬人,布皆與其徒長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為群盜。

可見,英布與六國的徒長豪傑關係交好,在驪山徒中具有很大的威信,才能率領“曹偶”(同類)逃亡。而章邯與這些人來往密切,一定程度上是利用這些徒長豪傑,控制了六國中的相應群體,同時利用這些驪山徒長期封閉,不通消息的弱點加以欺騙,以恢復人生自由為誘餌,從而使得原本應該對於秦國充滿仇恨的力量,調轉槍頭變成了捍衛咸陽的骨幹。

分析秦國軍隊最後的榮光,章邯軍團的構成及演變

英布

加上張楚政權內部充斥著驕傲、輕敵的氛圍,博士太師曾經上奏,說章邯是名將,周章不是對手。陳勝盲目樂觀說:寡人之軍,先生無累也。請先生息慮。儼然一副已經勝券在握的洋洋得意。如此,驪山之徒,加上拱衛咸陽的關中軍團(也起到監視驪山之徒的作用),輔以驪山其他服徭役的人,在章邯的指揮下打退了周章。

其次,重新整編軍隊。長期從事繁重徭役的驪山刑徒,心中有著對著秦國的憤恨,但逢此良機可以恢復人身自由,迸發出的力量是驚人的,可是再一不能再二。原因有二:

1、這些秦國統一六國,使得這些六國舊民國破家亡,他們對於秦國是有仇恨心理的,為秦效力只是“for freedom ”的權宜之計,東出函谷關,一出秦國勢力控制範圍,這些人還能為秦國效力嗎?軍隊面臨著臨陣倒戈嚴重隱患,不能再用;

2、這支部隊沒有經過軍事訓練,人員素質也參差不齊,此次拱衛咸陽僥倖獲勝,必然引起重視,面對重振旗鼓的周章部,難有必勝的把握。

《史記 陳涉世家》:周文敗,走出關,止次曹陽二三月。章邯追敗之,復走次澠池十餘日。章邯擊,大破之。周文自剄,軍遂不戰。

基於上述兩個原因,結合《史記 陳涉世家》,周文(即周章)兵敗咸陽後,駐紮在曹陽兩三個月,這段時間章邯完全有可能重新調配人員,強化軍事訓練,組建出一支極富戰鬥力的軍隊。如此才能解釋章邯軍團追著周章屁股跑,迫使其自殺,而後又打敗率領精銳的田臧,最終導致張楚政權的覆滅;接著是除魏咎、殺項梁。

分析秦國軍隊最後的榮光,章邯軍團的構成及演變

秦軍

秦國組建的新章邯軍團來源可能有三:

1、拱衛咸陽關中軍團。這支御林軍應該也參加了打敗周章的戰鬥。僅僅憑藉驪山之徒,而沒有相應制約,一則恐怕免不了臨陣倒戈;其次沒有這支精銳上陣,章邯軍團的戰鬥力也沒有那麼強;

2、咸陽附近百姓以及秦國戶籍的戍守百姓。結合《史記 秦始皇本紀》兩處記載:“四月,二世還至咸陽......盡徵其材士五萬人為屯衛咸陽”,“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強,今發近縣不及矣。”說明周章迫近咸陽之時,已經徵召了五萬人,只不過來不及再次徵召。擊退周章則可以再徵召,補充兵員;

3、北上戍守的北方軍團。從章邯所講,起用驪山之徒是無奈之舉,是權宜之計。更為保險的是調集邊關的軍隊,趙佗趁著中原戰亂,絕新道而自立為王,指望不上了。掌握在王離手中的北方軍團則成新章邯軍團的主力。

結語

建立在“法家治國”基礎上的秦國,是利用國家掌控所有生存資源,極端壓縮秦國百姓的個人生存通道或空間為代價的,造成了“國強民苦”的局面,當百姓的忍耐過了這個臨界點,也就爆發了的農民起義。在這一背景下,原本只是主管秦國皇室經濟的章邯,在秦國陷入覆滅之際,橫空出世,幾乎以一人之力扭轉局勢,恢復秦國的大一統,不見史籍記載其有從軍的經歷,故而可稱為軍事天才。然而其逆勢而上,只是暴秦的緩衝,最終只是徒勞,只是愚忠,真可謂是其情可憫,其志可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