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分析秦国军队最后的荣光,章邯军团的构成及演变

导言:《史记·太史公自序》:“扶义俶傥,不另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是司马迁立传的三个标准。“扶义俶傥”是指要符合道义;“不另己失时”是说要识时务,不要逆历史潮流;“立功名于天下”是说能力挽狂澜,开创出新的局面。而章邯弃士卒生死不顾而独活、逆势而上维护暴秦的统治、转投项羽又在废丘兵败,显然不符合太史公的标准。然而章邯在秦末农民起义之时,以一人之力平叛几乎成功,从军事角度又值得研究一番。

章邯军团的战绩

章邯的生平分散于《史记》其他人的传记之中,其首次登上历史舞台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

在公元前208年冬,陈胜部将周章率部抵达戏,进逼秦国首都咸阳城。时任秦国少府(掌管皇室经济的官员)章邯提出:起用骊山之徒组成军队,镇压盗寇的策略。

分析秦国军队最后的荣光,章邯军团的构成及演变

章邯

秦二世采纳了,授予章邯为大将,统率军队。没想到这支部队,很快击溃了陈涉部将周章,并追击至渑池(今河南渑西),迫使周章自杀,从而士气大振,一发而不可收拾:

  • 破陈涉。击溃周章部后,趁势东进,在熬仓打败魏将田臧,剑锋直指陈涉的革命根据地。“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最终,陈胜兵败,为车夫所杀;
  • 除魏咎。接着章邯率部兵临魏国国都临淄,魏王咎请来了齐楚联军。章邯以“夜衔枚击”,打了个齐楚联军,一个措手不及。通过谈判,魏王咎以自焚,换取了魏国百姓的生命安全;
  • 杀项梁。攻击楚军屡次受挫的情况下,章邯得到秦二世的援兵,在定陶之战,杀死了项羽的叔父项梁,大破楚军,恐怕是章邯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 降项羽。北上与王离率领的另外一支队伍汇合,合围赵国的巨鹿城。楚怀王派兵救援,项羽杀死了秦军大将王离,解了巨鹿之围,”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与章邯形成相持。“数却”表明秦国此时失去了锐不可当,开始显露疲态。最终,秦国内部混乱,赵高把持朝政,未派出援兵支援,在万般无奈之下,章邯投降项羽,归入楚军。

纵观章邯反击起义军,几乎以一人之力,力换狂澜,挽回局势,不得不佩服其高超的指挥才能。此外,也不得不对于章邯率领的这支刑徒军,刮目相看。

分析秦国军队最后的荣光,章邯军团的构成及演变

陈胜吴广起义

骊山之徒的构成

(1)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史记 秦始皇本纪》

(2)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史记 秦始皇本纪》

(3)秦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汉书 陈胜传》

(4)布已论输丽山,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杰交通。《史记 黥布列传》

可见,在骊山服劳役的人数量庞大,构成也很复杂,包括了隐宫、刑徒、刑者、徒长豪杰、人奴产子、吏徒。

  • 隐宫:按照出土梦睡虎地秦简中,有“隐官工”和“处隐官”论罪的记载,极有可能“隐宫”是“隐官”的笔误。骊山之徒的工作任务是修建秦始皇陵寝,其中含有了地下建筑部分。“隐官工”便是负责隐蔽工程的工人;而“隐官”是管理这帮工人的官吏,即是工头;
  • 徒长豪杰:徒长指的是押解刑徒的官吏;而豪杰是地方上的豪强、游侠。《过秦论》提及的“隳名城,杀豪杰”。很可能秦二世时,一改“杀豪杰”的政策,而将六国的豪强、游侠迁徙到骊山,成为秦始皇陵寝附近城邑的“守陵人”,同时也解决这些在六国境内,很有号召力的不安定分子;而里耶秦简中有“迁陵吏志,吏员百三人,令史廿八人”的记载,这帮秦国的下层官吏则成为城邑的管理者;
  • 人奴产子是指主人家奴的后代;吏徒是秦国官职比较低的官员,从事传递公文的公务;刑者是犯了重罪的人,如判处枭首、腰斩、弃市等的死囚。

至于骊山的刑徒,得分两方面,“徒”本来的意思是步行,逐渐演变成地位低下群体的统称。”徒”是被国家征发,服徭役的人。主要是耕农,相当于是到边关,戍守一年的义务兵。从陈胜吴广以及刘邦的遭遇,这部分人还不在少数。

而“刑”是指犯了比较轻刑罚的人,如秦简中有”不当稟军中而稟者.......非吏殹(也),戍二岁

”的记载,是说冒领军粮者,身份不是官吏的,罚戍边两年;还提及“赀戍”,是说可以处以相应的罚金,免去戍边之苦。故合起来又叫谪戍制。随着秦国大规模用兵,士兵不足,征发服徭役的范围也在扩大,导致了谪戍的滥发,使谪戍的对象扩充到商人、闾左、赘婿等这类无罪的“贱民”。

分析秦国军队最后的荣光,章邯军团的构成及演变

睡地虎秦简

章邯军团的演变

但就此下结论说,这么一支由对于秦国是苦大仇恨的六国旧民,临时拼凑成的军队,差点肃清了反秦势力,恢复了秦国统治,显然不符合逻辑,章邯军团的构成是有变化的。

首先,主力是骊山之徒。

按照《史记 黥布列传》记载:布已论输丽山,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为群盗。

可见,英布与六国的徒长豪杰关系交好,在骊山徒中具有很大的威信,才能率领“曹偶”(同类)逃亡。而章邯与这些人来往密切,一定程度上是利用这些徒长豪杰,控制了六国中的相应群体,同时利用这些骊山徒长期封闭,不通消息的弱点加以欺骗,以恢复人生自由为诱饵,从而使得原本应该对于秦国充满仇恨的力量,调转枪头变成了捍卫咸阳的骨干。

分析秦国军队最后的荣光,章邯军团的构成及演变

英布

加上张楚政权内部充斥着骄傲、轻敌的氛围,博士太师曾经上奏,说章邯是名将,周章不是对手。陈胜盲目乐观说:寡人之军,先生无累也。请先生息虑。俨然一副已经胜券在握的洋洋得意。如此,骊山之徒,加上拱卫咸阳的关中军团(也起到监视骊山之徒的作用),辅以骊山其他服徭役的人,在章邯的指挥下打退了周章。

其次,重新整编军队。长期从事繁重徭役的骊山刑徒,心中有着对着秦国的愤恨,但逢此良机可以恢复人身自由,迸发出的力量是惊人的,可是再一不能再二。原因有二:

1、这些秦国统一六国,使得这些六国旧民国破家亡,他们对于秦国是有仇恨心理的,为秦效力只是“for freedom ”的权宜之计,东出函谷关,一出秦国势力控制范围,这些人还能为秦国效力吗?军队面临着临阵倒戈严重隐患,不能再用;

2、这支部队没有经过军事训练,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此次拱卫咸阳侥幸获胜,必然引起重视,面对重振旗鼓的周章部,难有必胜的把握。

《史记 陈涉世家》: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章邯追败之,复走次渑池十馀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刭,军遂不战。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结合《史记 陈涉世家》,周文(即周章)兵败咸阳后,驻扎在曹阳两三个月,这段时间章邯完全有可能重新调配人员,强化军事训练,组建出一支极富战斗力的军队。如此才能解释章邯军团追着周章屁股跑,迫使其自杀,而后又打败率领精锐的田臧,最终导致张楚政权的覆灭;接着是除魏咎、杀项梁。

分析秦国军队最后的荣光,章邯军团的构成及演变

秦军

秦国组建的新章邯军团来源可能有三:

1、拱卫咸阳关中军团。这支御林军应该也参加了打败周章的战斗。仅仅凭借骊山之徒,而没有相应制约,一则恐怕免不了临阵倒戈;其次没有这支精锐上阵,章邯军团的战斗力也没有那么强;

2、咸阳附近百姓以及秦国户籍的戍守百姓。结合《史记 秦始皇本纪》两处记载:“四月,二世还至咸阳......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说明周章迫近咸阳之时,已经征召了五万人,只不过来不及再次征召。击退周章则可以再征召,补充兵员;

3、北上戍守的北方军团。从章邯所讲,起用骊山之徒是无奈之举,是权宜之计。更为保险的是调集边关的军队,赵佗趁着中原战乱,绝新道而自立为王,指望不上了。掌握在王离手中的北方军团则成新章邯军团的主力。

结语

建立在“法家治国”基础上的秦国,是利用国家掌控所有生存资源,极端压缩秦国百姓的个人生存通道或空间为代价的,造成了“国强民苦”的局面,当百姓的忍耐过了这个临界点,也就爆发了的农民起义。在这一背景下,原本只是主管秦国皇室经济的章邯,在秦国陷入覆灭之际,横空出世,几乎以一人之力扭转局势,恢复秦国的大一统,不见史籍记载其有从军的经历,故而可称为军事天才。然而其逆势而上,只是暴秦的缓冲,最终只是徒劳,只是愚忠,真可谓是其情可悯,其志可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