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2011年翻拍的《水滸傳》超越了1998年央視版《水滸傳》?


我們先從幾個小小的問答開始。

提問1:宋元時代的炊餅是什麼?

回答1:炊餅就是當年的蒸饅頭或者蒸饃饃,也稱蒸餅。古人喜歡把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比如麵條叫湯餅、煮餅。又因宋元時期民間主要的烹調方式就是煮和蒸,而且很多時候民間常用的炊具就是指蒸具和煮器,加之宋仁宗的名字叫趙禎,為避諱,蒸餅就變成了炊餅。

提問2:現在還有人不知道麼?

回答2:當年還真有不知道的,有些水滸劇在關於炊餅的問題上,基本都是用燒餅,甚至大餅之類替代。

提問3:知道這個有什麼用?

回答3:仔細,這裡面可是大有文章。裡面有豐富的歷史信息,也需要詳盡的歷史考證,還要嚴謹細緻專業認真的態度和強大的理解能力。別小看一點點歷史信息,這可是我們的過去。總結起來一句很哲學的話,這就是“我們從哪裡來”。


正文開始,想到那寫到哪。

1、思想道德的重塑

《水滸》小說一個特點,草莽氣極重。重到讓人感覺,這不是一部小說,而是恐怖故事集。從當代的道德理念來看,這部小說中充斥著殺戮與暴虐,而且還有大量的血腥。最初看這部小說,看得是收藏的線裝書,一本本翻出來,細看,滿紙都是吃人二字。

那麼,如何在當代道德體系之下,將這部小說改編成可以在熒屏播出並能夠被當代人認可的電視劇,就是一個大難題。當年山東版的《水滸》,過於突出階級性和鬥爭性,雖然可稱珠玉,但是卻缺乏對現實社會的思考。如果不突出階級性和鬥爭性,肯定會削弱《水滸》本身巨大的思想意義。

難!

央版的編劇們,找到了解決辦法。

不知道,看過央版片頭的人有沒有注意到“顧問”中的那幾個名字,

王楓 李希凡 馮其庸 孟繁樹 田連元

王老是央視文學班底強人,作為電視劇顧問再合適不過

李老、馮老、孟老,三人是有名的文學馬列班底,擅長以馬列史觀和文學觀解讀古代文學典籍,當然,紅學可能更擅長。(笑)

以上諸位如雷貫耳,不評價,只要知道,他們在中國現代文學界很牛,非常牛,足夠了。

在下細說田老,因為自小愛聽他的評書。

很多人更熟悉他是個評書表演藝術家,很多作品膾炙人口,但是可能不知道,他其實更擅長對傳統評書進行現代化改良,包括水滸。而且他也是第一個採用考據加實證的方式,綜合現代思想和文藝思想對傳統《水滸》進行考證和重新編排的人,在評書表演中針對專門的思想性進行梳理和研究的人。不算做廣告,田老有很多版本的《水滸》流傳,可以聽聽,他的評書,除了表演,在文學上可以稱為批判現實主義評書,或嚴肅題材文學。

舉個例子,武松與武大郎,一奶同胞,同父母生養,為什麼一個高大俊朗,一個矮小丑陋(甚至氣質上有點懦弱)。在傳統的評書,關於這個,最多說是龍生九種種種不同,唯獨從田老開始,給武氏兄弟增加了少許劇情,將武大郎與武松從簡單的兄弟手足關係,升格為武大郎含辛茹苦的的撫育愛護關係,一下子將武大郎本身懦弱、醜陋的單薄形象撐起為頂天立地,飽受苦難卻摯愛親人的溫厚寬容的兄長。這樣,武大郎就變成了生活重擔的壓迫下的一種意象化表達,也解釋了武大郎與武松外形差異的根源,還有,武松對武大郎的感情深切。而且,武松在武大郎被害之後的很多舉動,誓死報仇,輕易被騙,再到後來的冷酷無情就很容易解釋通了。人在各種環境中的壓力,如果有適當宣洩的環節,是可以減緩的,但是武松卻一步步失去了自己所有的宣洩環節,或者說僅有一條宣洩道路,這樣武松的轉變更順理成章,也更容易被當代道德接受,擺脫了傳統簡單的血親復仇和兄弟倫理觀念。將一個傳統故事,變成了當代被逼無奈的反抗。

央版的編劇,很明白這些古代與當代的思想道德理念的差距,所以,在對古代傳統故事的改變方面下足了功夫,無論是道德還是思想,都更容易讓現代人產生共鳴。無處不在的壓制與人們追求美好的思想的矛盾,貫徹始終,而每個人物特有的特質,又使得各種壓制在共性的基礎上,各有不同,各有安排。於是在道德和觀念上的重新詮釋,不再是簡單的快意恩仇或嘯聚山林,也再是簡單的除暴安良或農民起義,而是一個個在現代社會中隨處可見的老實人、本分人在一次次打擊下不得不選擇與社會和世界不斷抗爭的故事。

好看!

2、個性與同性的交融

央版最讓人詬病的是人物太少,故事太少,108將只出現了十幾個,有些連臉都沒有,或者乾脆就是征討方臘後的那一方方牌位,還有片中的傷亡字幕。

傳統的演義小說的一大問題,在於層累性,例如《水滸》,在寫作者完全定稿之前,108將早有民間傳說和評書等流傳,但是,在民間流傳的過程中,為了增加流傳性(有時候可以理解為,多要點稿費或聽書錢等),不斷增加,不斷修改,最終產生了集體的108將,但是卻使得小說篇幅過大,而且劇情過於分散,相當於讀連續短篇小說集。特別是在很多人物其實在後期的作用就是充當背景的情況,整個小說的結構鬆散,而內容過於冗長。

顯然,央版的水滸編劇,在改編上下足了功夫。我們看到的最終的電視劇,在有限的篇幅中,把人物塑造的非常深刻完善。雖然,沒寫全,但108將,卻通過相互滲透式的重新改寫,將幾乎每個的精神與形象全部體現。例如將類型或同類人物作為統一安排,將生活中不同的環境作為統一標準,決定了哪些人物將詳細描寫或塑造,而哪些人物將略寫或乾脆省略。但是,無論是詳略,都能從集體性和共同性中,找到關於108將不同的人的性格和形象。看一個人,就是看所有同類人,看同類人,就是看其中一個人,共性與個性的完美融合,產生了央版獨特的簡略式水滸人物的美感。而且,作為影視作品改變而言,矛盾和劇情集中,緊張又有回味。

這是大本事。

3、悲劇啊,真的是悲劇啊

世界上的悲劇大體內容相同,都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簡單說,把你心愛的東西,慢慢地,慢慢地在你眼前當著你的面撕得粉碎。還很拽地說一句:你地不行滴乾活,該幹嘛地幹嘛地去吧。哈哈哈哈O(∩_∩)O

但是,關鍵在於美好的東西的具體的不同,和毀滅的過程與結果不同,還有,毀滅和美好的劇烈衝突與來源不同。

如果說,由命運開始,便註定了毀滅,而過程中的各種美好都不能抵消命運的最終結果,當最終的命運實現的時候,一切美好都沒有任何作用,所以經歷越美好,結果越是悲慘。這就是古希臘式悲劇。

如果說,美好始終是美好,醜惡始終是醜惡,越渲染美好,越體現醜惡,但是當美好全部滅亡的那一刻,希望喪失殆盡無法挽救,即全部死光,該死的,不該死的都死掉。這就是莎士比亞式的悲劇。

如果說,美好的東西很近,卻很遠,無論如何努力,卻永遠得不到,當你人得到的時候,它又再次飛走,而人始終在追趕卻無法獲得,或者在你即將得到的時候,它變成幻滅。這就是中國傳統式的悲劇,簡單說,叫“壯志難酬”“知音不在”“欲而不得”。苦也,苦也。

央版《水滸》,將三種悲劇合而為一。

a、注意一個劇情安排,央視的開頭是高俅,央視的結尾也是高俅。高俅就是這部悲劇裡一個預言家式的人物,他的發跡的開始,其實就是一個預言。從街頭混跡的浪蕩子弟,到紫袍玉帶的高官顯爵,他的發跡,就是別人的痛苦和悲慘的根源,即預言的本身。重看劇情,梁山上的每個人物,都很明顯帶有天賦秉異的特質,無論是地方公務員,還是軍中勇將,他們的命運與高俅的發跡息息相關,無論是哪種人物,無論是哪種出身,都是在一種命運難以捉摸的情況,陷入社會現實的激流中,而身處漩渦,卻無力改變,或者拼盡全力,仍然無法擺脫,最後都在命運的決定之下,毀滅掉。如果注意到這點,再看每個人物的經歷,那種反抗越強烈,最後毀滅時悲慘越震撼。

舉例,林沖。工作安定,妻子漂亮賢惠,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快樂並快樂著的。在受人迫害之後,他無論是息事寧人,還是忍辱負重,到生死存亡之時的劇烈爆發,都是作為一個人,能夠達到的極限。為了能夠使自己在一片黑暗中,有反抗的餘地和力量,他盡力做到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可是,最終在一片詔安的鼓樂中,含恨而死,這種毀滅的徹底,讓人無法不感到一個人的力量在社會現實乃至命運之中的微小與無奈。

同理,還有阮氏三雄、吳用等。

而央視的總體氛圍,就是這種命運註定的悲劇。個個人物,乃至整體劇情,就是在這種與命運的抗爭中,反抗的越強烈,結局越悲慘的古希臘式的悲劇。

b、莎士比亞式的全部死光,對於央版來說,最好理解。

“有些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

央版的最終人物的結局,就是全部死光。無論是肉體死亡,還是精神死亡,最終的結局都是美好的死亡,所有美好的死亡。

有個人物很明顯,李俊。本來李俊是個特別重要的角色,張氏兄弟、穆氏兄弟等全部由他而來,包括白龍廟小聚義,到後來梁山正式立寨,他起到的作用相當之大,還有某些心理陰暗的人的解讀,李俊帶童威、童猛,“害死了”一個個非宋江派系的好漢。在下只能說“呃……不知道”。但是李俊在央版中的出現僅僅只有一次,最後裝病逃離,不受封賞。在身體仍然健全的情況下,他之所以逃離,不是因為自己的擔心,用一句古話說“心已死”,對朝廷的失望,對梁山結局的認識,促使他做了自己的選擇。僅僅是在討伐方臘之中,他所作所為,並沒有展現,但是我們可以從劇情和小說結合的角度去看,這個征討之後“李俊”是個內心死掉的死人,再也活不過來的死人。“心死,難以復生”。

同理,還有,諸如魯智深、公孫勝等,先走一步,最後宋江讓李逵飲下毒酒,李逵在飲酒之前,已經死了。

全部死光了,全部死光了。

c、中國式悲劇,最好理解,也是我們傳統理解的一個方面。宋江打算報國,沒成功,幾乎成功的時候卻最終失敗。晁蓋打算自己單幹,沒成功,他的成功敗在一個小人之手。盧俊義,好端端的家庭,好端端的娘子,好端端的員外做不了,成了山賊;做了山賊,出征作戰,經歷萬險,好容易光耀門楣,稱為一方大員,武功蓋世卻死於毒藥詭計。。。。。

還有很多,很多人,包括在陳橋驛自盡的何成。哪一個不是滿懷希望,給自己找條出路,卻一個一個沒有得到善終,最恨的就是自己的努力,換來的確實前功盡棄,朝廷依舊,世道依舊,沒有一點改變,沒有一點變好。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這種英雄氣短,雖蕩氣迴腸,卻讓扼腕嘆息,徒喚奈何。

“壯志”又怎麼樣?快“酬”之時,前功盡棄。

悲劇啊,真的是悲劇啊。尤其是三種悲劇在本劇的完美交融,看不到一點斧刀亂劈一片粗糙混亂的痕跡,融合地如此深入徹底。

如果看完了本劇,想砸電視,實話實說,這隻能說明電視劇好,非常好。悲劇的一大效果,就是讓人痛苦得想發洩。

4、歷史,就是我們的根。

央版歷史氛圍之濃厚,讓人異常難忘。開頭的問答,說的就是這個。

且不說片頭和片中的大多場景為單獨搭建,幾個影視城複製了當年東京汴梁和地方風土,服裝道具無不盡心竭力,以當代的考證來說幾乎就是北宋社會民情的翻版,例如服飾的粗重和厚實、包括宋江撅屁股作揖和跪拜等,考證詳細,甚至考據狂們可以從裡面找到相應的出處,例如杯碟碗的式樣,包括菜餚的。

再回到我們開頭的問答上,首先,關於炊餅的來歷不是什麼乾隆下江南帶來很多美食之類的典故,而是實實在在宋元時代的民間百姓的真實生活。宋元時代民間主要的烹調方式就是蒸煮,炒菜比較少見,大多數人的飲食都是蒸菜或煮菜,這就是一般性的生活方式。而且,古人關於餅的定義或說法,實實在在比當代人豐富,所以在閱讀古籍涉及類似問題時,需加以辨別。再說,《水滸》的作者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有足夠的生活經歷,而且很注意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去考證和發掘,或者是無意,或者是有意,連基本的避諱都能做到。

個人觀點,所謂古裝片或歷史片,不能只有仙俠神怪,也不能只有帝王將相,最重要的是讓古裝片或歷史片作為重要的宣傳與教育工具,讓我們當代人能夠在現代社會和飛速發展的生活中,慢慢認知和了解我們曾經的歷史與文明,展現傳統在歷史過程中的變遷和發展,才能讓已經習慣了所謂現代生活的人,找到自己的根。

沒有根的樹,註定不能高大。

然後,在下覺得能作為“根”存在的,只有央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