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平定遼東之後,為何司馬懿堅持不肯發棉衣給挨凍的將士們?

歷史上的多多


司馬懿可以稱得上是三國時期最成功的謀士了。雖然司馬懿早年被曹操強迫到曹魏集團幹活,但是他卻處處小心謹慎、鋒芒盡收。在隱忍了幾十年之後,司馬懿才通過高平陵政變奪取了曹魏的江山。

曹操還在的時候,司馬懿就裝病裝了十幾年;而司馬懿堅持不發棉襖一事,也體現了他明哲保身的智慧:

公元238年,遼東的公孫淵發動叛亂,司馬懿帶領大軍親征遼東。到達遼東之後,司馬懿先是調虎離山,在遼河旁大張旗鼓、做出準備進攻的架勢,成功地將公孫淵的主力部隊牽制在遼河,司馬懿本人卻帶領精兵直樸公孫淵的老巢襄平。

而此時,公孫淵精銳盡出,後方空虛。眼見司馬懿偷襲老巢,公孫淵只能帶兵馳援。而公孫淵的這一舉動也正好中了司馬懿的計策,司馬懿在襄平附近擺好陣型、以逸待勞,等待長途奔襲、人馬疲憊的公孫淵部隊。這一戰,司馬懿就輕易擊敗了公孫淵,並將其困在襄陽城內。

面對司馬懿的圍城戰略,公孫淵實在是束手無策。很快,城中糧草就耗盡,軍心大亂,公孫淵只能帶上自己的親信突圍出城,最後被司馬懿追上殺死。

然而平定遼東之後,已是隆冬時節,許多將士向司馬懿討要棉襖,司馬懿卻堅持不給,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史書記載:

時有兵士寒凍,乞襦,帝弗之與。或曰:“幸多故襦,可以賜之。”帝曰:“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帝,即晉宣帝,指司馬懿)

當時,司馬懿甚至連舊棉襖都不願意發給士兵們,並且冷冷地說了一句:“棉襖本來是皇上御賜之物,我作為臣子怎麼能私下發給你們呢?”

但其實司馬懿的這句話本身漏洞百出,棉襖雖是御賜之物,但是皇帝運送棉襖到前線,本來就是要發放給將士們的,司馬懿本人對這些棉襖也擁有分配權。

說到底,司馬懿之所以堅持不給棉襖,其實是一種自汙自保的方法

  1. 當時的司馬懿憑藉軍功,已經榮升太尉之職,掌管全國兵馬。如今又平定遼東、威望大振,勢必會功高震主,基本上賞無可賞,難不成還要封司馬懿為王嗎?

  2. 與此同時,魏明帝已經病危,他本人也是一位多疑的君主,並不希望看到司馬懿用官家之物施恩於將士們。

  3. 所以說,司馬懿寧願虐待士兵,也要展現自己對魏明帝的忠誠。如果司馬懿真的發放了棉襖,最後回朝託孤之時肯定會有殺身之禍。

但是司馬懿這種表忠心的行為完全就是一種作秀,而且他本人也做得太過火了,以至於為後世帶來隱患:

平定遼東之後,司馬懿就下令屠城,並將遼東剩餘的百姓遷回中原,導致東北邊防空虛,鮮卑、高句麗等外敵趁機入侵,間接埋下了五胡亂華的隱患。

可以說,西晉王朝如此短命,司馬懿難逃其責。


逍遙侃歷史


司馬懿平遼東公孫淵之後,繳獲了大量的戰利品。而單衣薄衫的魏軍將士面對遼東寒冷的氣候,要求穿棉衣,哪怕是從那些死人身上扒下來的舊棉衣。司馬懿都不同意。


他的理由是,這些戰利品都是國家的東西。要賞你們,需要皇帝陛下的命令。我個人不能拿國家的東西,來給自己做人情。

司馬懿說的對不對?那是非常正確的。這是在告訴曹叡,自己對曹氏三代,忠心不二,鞠躬盡瘁,沒有你的命令,絕不逾矩。

司馬懿也正是對別人不在意的這些小細節,看這些近乎無情的苛刻,才最終保證了他活到最後,笑到最後。


這個舉動,既讓曹睿放心;又避免了曹叡日後以“私分國用,以全私恩”作為把柄責難自己。司馬懿考慮問題相當全面。

很多人認為軍隊會對司馬懿有意見。有意見就對了,越有意見,司馬懿越安全。但其實,他真不收買人心嗎?不,他的方法更是獨特。

司馬懿上書曹叡,讓下旨允許軍隊裡面60歲以上的士兵回家,並且允許那些戰死的把屍體運回家安葬。

這個方案其實比施捨一件衣服,更能收買人心。但是同時打完仗就削兵,這再次讓曹叡放心,司馬懿不會自己盤踞在遼東。


所以無論司馬懿在遼東做了什麼,他考慮的問題一定是圍繞著曹叡的心思來考慮問題的。

這自然也包括他殺了7000個人做京觀,震懾遼東。把遼東的漢人內遷,把遼東一把火燒掉。所有的這些都是為了做給曹叡看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曹叡對自己放心。三國打仗時,就兩個最主要戰略資源 ,要麼是土地,要麼是人口。既然自己也不能在遼東待,那麼就只能要遼東的人口。

關於司馬懿平遼東,殺了那麼多人,並且把漢人內遷 ,導致遼東漢人空虛,最終導致鮮卑等胡族坐大。最大的責任其實還在公孫淵本人。

我們都知道三國,分別為魏、蜀(漢)、吳。但其實遼東還有一個是公孫家族的勢力。公孫家族世居遼東,大漢崩潰的時候 ,遼東太守是公孫度,在群雄逐鹿中原,大家誰都顧不上誰的時候 ,遼東也就默認成為是公孫家的了,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公孫家族雖然勢力不夠逐鹿中原,但是在遼東為了保持自己的勢力,不斷敲打高句麗、烏丸、濊貊這些小政權 ,壓制鮮卑,使得胡族不得壯大。


公孫氏大本營是襄平(今遼陽),在遼東割據一方。一面和東吳眉來眼去,一面向曹魏稱臣,左右逢源。

但是到了公孫淵這一輩,他有點著急,也有點看不清形勢。因為自己奪了叔叔的位子。然後上表曹魏,曹叡雖然不高興,但是因為無暇顧及,便承認了他的既成事實。

然後聯絡了孫權,孫權打算在曹魏背後,開闢第二戰場。結果封了公孫淵為燕王,派了大將到了遼東。到了關鍵時刻,公孫淵慫了,斬了吳使人頭送到了洛陽。

結果得罪了東吳孫權,即便如此表忠心,曹叡也沒封他為王,所以公孫淵耿耿於懷。等他打敗了魏國大將毌丘儉後,覺得魏國也就這樣,於是叛魏自立為燕王了,自己當皇帝了。

其實遼東本來也是公孫家自己的地盤兒,就算當了皇帝,也還是遼東的一畝三分地。但這個行為打了曹魏的臉。司馬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兵攻打遼東的。

如果公孫淵自己不作死,至少不會自己落得那麼慘的下場,更不可能埋下那麼大的隱患。



炒米視角


尾大不掉,怕得勝將士樂不思歸,反為患。無棉衣,天寒地凍,必然思歸心切,司馬懿之計老辣陰毒啊。


白雲130654252


司馬懿“猜忌多權變”,他平定遼東時對待士兵的表現就能說明他的權謀多變。

一、是做給魏明帝看的

我們先來看他處理士兵寒冬問題的經過。

時有兵士寒凍,乞襦,帝弗之與。或曰:“幸多故襦,可以賜之。”帝曰:“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

遼東天冷,士兵衣服單薄,有屬下要求司馬懿發棉衣,而且軍中有舊棉衣,但司馬懿沒有同意。

原因是“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

棉衣是朝廷官家,作為大臣不能用來換取私恩。

這一套是明顯做給魏明帝看的。

你看司馬懿之前在遼東“大行殺戮”,在遼東搞大屠殺,這也給皇帝看的意思。

“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

這是告訴皇帝,殺人的鍋我替皇帝您背了,賞賜軍士的恩德也只有皇帝您才能施與,我司馬懿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皇帝。

“乃奏軍人年六十已上者罷遣千餘人,將吏從軍死亡者致喪還家。遂班師。”

這天下是大魏的,賞賜只有皇帝首肯才行,

司馬懿在遼東大殺四方很明顯也沒有經過皇帝的同意,為什麼賞賜士兵卻要皇帝同意呢?

這或許正是司馬懿權謀的高明之處,惡名大臣來背,美名皇帝留著。

而且這些讓司馬懿免除大權在握,自行賞罰的指責,若是一切賞罰都是由司馬懿說了算,回朝之後的攻擊估計也就不停了。

二、是做給手下看的

作為軍中領導,不能一切都聽手下的,自己要有絕對的決定性。

司馬懿的“猜忌多權變”也體現在這裡。

之前在進攻公孫淵的過程中,手下將領提了不少建議,司馬懿一概不聽,最終他成功了。

現在手下勸他發放棉衣給士兵,他若聽了,士兵可能記得恩情是某某勸諫來了,他司馬懿反倒顯得無情了。

所以他不聽,按自己的意思來。

同時卻主動上奏皇帝,“乃奏軍人年六十已上者罷遣千餘人,將吏從軍死亡者致喪還家。”

讓六十歲以上的軍士免除兵役回家,死者也治喪還家。

這恩情完全是司馬懿為他們求來的,士兵永遠會記得司馬懿的好的。

而他拒絕給士兵發棉衣,卻轉頭上書皇帝為士兵求利益。

這操作讓手下完全猜測不到的,這神出鬼沒的心思轉動,也是在告訴手下你們別猜測我想幹什麼。

這正是他的馭下之道。


微史春秋


其實我對三國的歷史不怎麼了解,但是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當年上班時的情形。

大概2000年左右,當時幹活的車間門窗都損壞了,到處漏風。北方的冬天沒有煤火很難熬的。去的頭一年冬天,車間裡有個大大的煤爐,大夥還不覺得冷。但是第二年換了一個管車間的股東,到了冬天不讓生火。把煤爐弄走了。美其名曰: “ 為了提高產量 。”

按說這是和提高產量不挨邊的事。可人家講的也有道理。“ 反正你想歇會就的凍著,不怕冷你就歇著。想不冷就只能不停的幹活。這樣既能提高產量,又能節省煤,而且還環保。”

北方的冬天,早晨冷的手都伸不出來。可誰也沒辦法,那時工廠特別少,找個工作太難了。只能不停的幹活來避寒,結果產量還真高了不少。


百姓糗事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遼東之戰結束後,時間已經進入隆冬。眾所周知,遼寧的冬天是極為寒冷的。士兵們凍得快死,因此紛紛向司馬懿索要棉襖。諸將皆認為:“魏明帝給了我們一倉庫的冬衣,完全可以分給士兵們。”然而司馬懿卻冷酷地說:

“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

也就是說,棉襖是官家之物,做人臣的怎能私自施予士兵?作為前方主將,司馬懿對於這些棉襖本來就有自專之權,皇帝之所以送來這些棉襖,就是用來分給士兵的。司馬懿之所以不分棉襖,實際是一種自汙之術、韜晦之術。

在當時的曹魏朝廷,司馬懿功勞最大,威望最高,如今平定遼東,更是無人可及。魏明帝本就是猜疑心極強的君主。司馬懿掌握兵權,他自然不願意看到他再借助官物,私自結恩于軍隊。因此司馬懿寧願背上虐待軍士的罵名,也要證明自己對君王的忠誠。而司馬懿在遼東的屠城,實際也是向朝廷表明,自己沒有野心。

司馬懿撤軍時,魏明帝已經病入膏肓。於是,魏明帝將司馬懿火速招至洛陽。在病榻前,魏明帝流著眼淚,將8歲的太子託付給司馬懿,甚至還讓太子抱住司馬懿的脖子。

很顯然,在魏明帝心中,司馬懿真被當成了諸葛亮式的純臣,值得他以舉國相托。司馬懿的步步為營,最終征服了這位雄猜之主。而當時人也和魏明帝一樣被騙倒,甚至將司馬懿與諸葛亮並稱為“二相”。實際若司馬懿死於高平陵之變以前,還真有可能成為歷史知名的、不輸於諸葛亮的大忠臣。

但與諸葛亮不一樣,司馬懿的忠誠全是裝出來的。遼東之戰結束後的第11年,也就是公元249年,“大忠臣”司馬懿在蔣濟等老臣的支持下,發動了針對大將軍曹爽的高平陵之變,最終篡奪了最高國政。

而在此時,司馬懿終於揭下了他所有的偽裝,露出了尖利的獠牙。在曹爽等人的血泊中,蔣濟等人驚訝地發現,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並不是為了匡正國家,誅殺國賊,而是為了篡奪曹氏政權,實現自己的野心。

司馬懿數十年如一日地扮演著忠臣,數十年如一日的韜光養晦,最終成功騙過了所有人,其狠毒與陰險可謂是舉世無雙。正如陳寅恪所指出:“司馬懿的堅忍陰毒,遠非漢末同時儒家迂緩無能之士所能比。”而他的後代晉明帝聽完司馬懿的事蹟後,更是哭著撲倒在床上:“如今狠毒,難怪晉室的國祚不長久!”


詩雨花魂



嗯哈250212545


此事出自《晉書·宣帝紀》:

時有兵士寒凍,乞襦,帝弗之與。或曰:“幸多故襦,可以賜之。”帝曰:“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

司馬懿的做法沒有問題,不能因為後來的事反推他之前所作所為都別有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