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古代戲曲對"牛郎織女"與"董永遇仙"傳說的不同接受

導語:"牛郎織女

"傳說與"董永遇仙"傳說的故事類型雖然較為接近,但在戲曲中的接受情況卻大不相同。"牛郎織女"戲的內容與"牛郎織女"傳說故事較為遊離,除了七夕乞巧儀式劇外,基本沒被搬上過舞臺。

"董永遇仙"戲卻是"董永遇仙"傳說故事的重要傳播鏈條,同時也頗具舞臺影響。"董永遇仙"戲較之"牛郎織女"戲流傳更廣,這既有政治教化的原因,也和兩個傳說故事不同的發展軌跡有關,也和"董永遇仙"故事對"牛郎織女"故事的融會、取代有密切的關係。

"牛郎織女"傳說和"董永遇仙"傳說雖然具有較多的共同點和混融處,但二者在各種體裁的文學與民俗中的接受與流傳卻大不相同。"牛郎織女

"意象頻頻出現在詩詞中,七夕乞巧的民俗影響很大;董永孝感遇仙之事很少被詩人詞客題詠,明清時期有關董永故事、董永故里的"史志化"流傳載述很多。

一、戲曲對於"女郎織女"的吸收

1、"牛郎織女"故事的出現

"牛郎織女"神話傳說源遠流長,然而其戲曲卻未能產生藝術經典,未能成為"牛郎織女"傳說故事的重要傳播鏈。"牛郎織女"神話的原型起源很早,《詩經·小雅·大東》中就有關於牽牛星與織女星的記載。

古代戲曲對

《詩經·小雅》插圖

這裡的牽牛與織女,是天上銀河裡的星宿。牽牛、織女這兩個神話星君甚至被司馬遷《史記》載入星相類的《天官書》中:"牽牛為犧牲。……織女,天女孫也。"從漢魏時起,牽牛與織女逐漸被人格化、情感化、配偶化,他們彼此相愛卻被迫分離。

古代戲曲對

《史記》

也從這一時期起,烏鵲搭橋以幫助牽牛與織女相會的情節出現在了這一神話中,宋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引西漢劉安《淮南子》(今本無)雲:"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歲時廣記》還引西晉周處《風土記》雲:"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鵲橋相會成為"牽牛(牛郎)織女"神話中的重要意象之一。

"牛郎織女"故事在後世大致具有兩種傳統、兩個維度、兩種形態的發展。兩種傳統是文人傳統和民間傳統,兩個維度是愛情維度和政治維度,兩種形態是浪漫想象的神話形態和浪漫想象與民間敘事兼容的傳說形態。

古代戲曲對

牛郎織女

文人傳統最典型的是詩歌,文人們通過詩歌題詠,對"牛郎織女"的真摯愛情作了很高的禮讚,對他們被迫離散的愛情結局作了不盡的嘆惋。"牛郎織女"成為摯愛男女的代表和象徵,文人們通過詩歌題詠對牽牛與織女的神話進行了詮釋與解讀。

2、"牛郎織女"故事的發展

隨著"牛郎織女"故事的廣為傳播,人們逐漸在故事中加入了社會性內容,故事中世俗性成分越來越多,民間傳統特徵越來越明顯。由於我國古代社會以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為主,牛是男耕的主要工具,女子則是織布的主體。

故牽牛與織女的故事很自然地與男耕女織聯繫在了一起,"牛郎織女"也就具有了古代農業社會中耕男織女象徵與代表的符號意義,傳說在保持愛情成分的同時被注入了政治、社會內容,得到了改造。

古代戲曲對

牛郎織女

除了文人傳統、神話形態的牽牛與織女故事以外,民間傳說系統的"牛郎織女"故事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民間傳說系統的"牛郎織女"故事在保持神話核心情節的基礎上,吸收若干民間傳說故事類型,成為內容較為雜糅的傳說複合體。民間傳說系統的"牛郎織女"故事融入的社會現實生活內容很多,故事的民間品格很突出。

在主流形態的"牛郎織女"民間傳說中,織女仍是天上的仙女,而牛郎只是貧苦的農民,他出身貧苦,又受到兄嫂欺壓凌虐,以放牛為生,所放牧的老牛是天上下凡的神仙,由於有老牛的幫助,牛郎才得以與織女相識、成家,在他們被拆散後,老牛又捨命幫助牛郎追到天河。

古代戲曲對

鵲橋相會

牛郎織女隔河相望,無由得過,只有悲泣。後終感動天帝,許其一年一度於七月七日鵲橋相會。由於歷史系統和地域系統的影響,

民間傳說風貌往往具有多樣性,然其核心故事仍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此處所敘錄的牛女傳說正是古代"牛郎織女"傳說的沿襲和遺存。

3、七夕文化的形成

民間有文人編寫故事敘七夕牽牛、織女年年一度鵲橋相會,經年捱盡淒涼,後得玉帝特降殊恩,賜予團聚,"使數千載相思不了之案,一朝歸結。"……故事極其平常,但寫作頗盡人情,宛轉纏綿,無勉強捏合痕跡,毫無庸俗之態,且文采也頗動人,可見作者文學修養功夫。

雖然作者文采動人,然而由於"故事極其平常",故此劇沒有什麼舞臺影響。另外,《寶文堂書目》卷中《子雜》著錄元雜劇《渡天河織女會牽牛》,劇本已佚,從劇名推測,應是牽牛織女神話類型,同時包含鵲橋相會內容。

古代戲曲對

《寶文堂書目》

明代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歸南快錄》載有傳記《鵲橋記》:"為老母誕日……親姬來賀者共觀《鵲橋記》。"《鵲橋記》今也不存,從劇名可知也是圍繞牽牛與織女鵲橋相會來結撰劇情的神話故事。這兩部劇作由於已經佚失,故其影響都不大。

為"牛郎織女"文化次生出的七夕民俗文化在戲曲中的體現。此類劇作民俗意義較強而文學獨創性不足。以七夕乞巧為內容的月令戲只有民俗儀式和承應娛樂的意義與作用,沒能反映"牛郎織女"神話傳說豐富而完整的故事風貌,故其思想、文學、故事價值也都很有限。

古代戲曲對

《祁忠敏公日記》

還有一些"牛郎織女"戲,作家的個人獨創性較強,而劇作中雜糅和虛撰的內容過多,有的反映的是"牛郎織女"的次生神話,而非主流形態故事,有的借"牛郎織女"故事之殼而實際上是另起爐灶,敷演虛撰其他故事內容,這些牛女戲與廣為流傳的"牛郎織女"傳說故事較為遊離,故也未能產生出反映傳說故事基本風貌的經典劇作。

如清代鄒山的《雙星圖》傳記,劇作中雜糅、虛撰的內容過多,劇作中的多數情節和傳統的"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無涉,也沒有被人們認可、接受而吸納進"牛郎織女"故事中,因此儘管作者鄒山煞費苦心,但《雙星圖》傳記終究只淪為案頭之作,而沒有在戲劇界造成影響。

古代戲曲對

牛郎織女

劇作寫牛郎、織女從仙界託生到人間,牛郎託生為書生尤星,織女託生為官宦之女蘭森,劇作由此結構尤星與蘭森的愛情故事。此劇表面上似乎屬"牛郎織女"故事系統,但實際上只是借傳說的引子和外殼,劇作內容與傳說無涉,對"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豐富發展自然沒有什麼實際作用。

綜上可見,與"牛郎織女"題材相關的戲曲,或因劇作內涵不夠豐富,或因敘事性、文學性不強,或因與主流形態的傳說較為遊離,故都沒能成為"牛郎織女"神話傳說傳播過程中的重要故事鏈。

二、戲曲對"董永遇仙"的吸收

1、"董永遇仙"故事

"董永遇仙"戲是"董永遇仙"傳說故事鏈中的重要環節,對傳說雖有豐富、改造和發展,然基本內容風貌則一脈相承。"

董永遇仙"傳說的最初故事形態是貧寒孝子賣身葬父感動上天,仙女受天帝之命,下凡織絹幫助孝子還債,事後迴歸天庭。

古代戲曲對

《陳思王集》

漢末魏初曹植的《靈芝篇》(《陳思王集》卷二《樂府·鼙舞歌五首之二》)中有"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責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

"的歌詠,東晉幹寶《搜神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到了唐代的《董永變文》,篇幅顯著加長,敘事性大大增加,情節也更豐富複雜。《董永變文》前半部分情節和《孝子傳》《搜神記》中"董永遇仙"的載述大致相同,主要敘詠董永賣身葬父、路遇仙女,仙女與董永成家後織錦幫他還債,之後離別而乘雲飛天。

古代戲曲對

《搜神記》

不過《董永變文》後半部分還增加了若干新的情節:董永和仙女生有一子名叫董仲,由於其他孩子"盡道董仲沒阿孃",董仲回家問父,父親告知緣由,董仲找陰陽家孫賓(臏)詢問母親下落,得知尋母之法。

按照孫臏的指點,董仲偷走了在阿耨池邊澡浴的仙女媽媽的紫衣裳,由於董仲不適宜住在天上,他的仙女媽媽仍讓兒子回至人間,她猜知兒子偷衣尋母之所為必是孫臏所教,不滿孫臏洩露天機,便設計懲罰。她給了董仲一個金瓶,當董仲來到孫臏身邊時,金瓶中突現天火,將孫臏的陰陽之書大部燒燬。

2、"董永遇仙"故事的變化

唐代變文後,宋代又出現了話本《董永遇仙傳》,此話本保存在明嘉靖年間洪楩所編《清平山堂話本·雨窗集上》中。話本小說總體沿襲《董永變文

》的故事脈絡,不過情節更復雜,人物身份、故事模式也得到了改造。

古代戲曲對

《董永遇仙傳》插圖

董永遇仙傳》中,董永字延平,少習詩書,他自賣給傅長者家,得錢葬父。董永的孝行感動天庭,玉帝派天仙織女下凡相助。董永在槐樹下遇到仙女,仙女主動求婚,以槐樹為媒,兩人結為夫妻。仙女下凡百日期滿,又在槐樹下與董永離別。仙女離別後,董永因孝行及上貢異樣紵絲被封為兵部尚書,並另娶傅長者之女傅賽金為妻。

仙女迴歸天庭時已有身孕,回到天宮後生下一子,取名董仲舒,仙女將子送給董永撫養。董仲舒長到十一二歲時,"九經書史,無所不通"。由於同學們都罵董仲舒為"無娘子",他便找嚴君平問卦。嚴君平告知董仲舒,七仙女將於七月七日下降在長白山中採藥,董仲舒果真於那日在長白山尋訪到母親——穿黃衣服的七仙女

古代戲曲對

董永與七仙女

話本小說中,董永之子被附會為西漢大儒董仲舒,變文中的陰陽家孫臏在話本中則換成了嚴君平。此外,小說寫董永與仙女在槐樹邊相會、離別,槐樹是婚姻媒證,寫下凡嫁給董永的是排在第七位的七仙女,董仲舒與母親相會的時間是七月七日。槐樹、七仙女、七月七日不僅是具體的命名、敘事所指,而且成為重要的文學意象。

三、"董永遇仙"內容的豐富

1、"董永遇仙"故事的戲劇化

"董永遇仙"傳說世代累積型的加工、流傳方式非常明顯,其故事內容雖然越來越豐富,情節越來越複雜,然其發展脈絡仍然清晰:漢魏晉時代,董永遇仙故事的戲劇模式比較簡單,即"行孝—遇仙—分別"三階段。

唐變文增加了"送子—尋母

"的情節,其中包含"三織女浴於池—陰陽先生洩天機—仙女以火懲罰"的新內容。到了宋話本《董永遇仙傳》,一是突出槐樹的作用,二是進行才子佳人化的模式改造,董永少習詩書,後來官至"兵部尚書",仙女離去後董永另娶富家女傅賽金小姐。

古代戲曲對

戲曲《董永遇仙傳》

宋元以後,戲曲成為"董永遇仙"故事的重要載體,"宋話本《董永遇仙傳》之後,至今沒有發現這個故事進入明清小說視野的任何痕跡,它只向戲曲形式一邊倒了。""董永遇仙"戲對"董永遇仙"傳說雖有豐富、改造和發展,然基本內容風貌則是一脈相承,"董永遇仙"戲成為傳說故事傳播不可或缺的重要鏈條。

元代即有"董永遇仙"題材的戲曲,《九宮正始》中收有元傳記《董秀才》的唱曲,《九宮正始》《南詞定律》《九宮大成》中還收有《遇仙》的唱曲,錢南揚先生據此輯有6支佚曲,定題為元南戲《董秀才遇仙記》。

古代戲曲對

《九宮正始》

雖然班友書先生認為這幾支佚曲的內容與董永事無關,然而由於此戲文全本已佚,故並不能說元傳記《董秀才》和《遇仙》本身與董永事無關,從二者題名看來,學界一般認為元代存在"董永遇仙"題材的南戲。另從明代郭勳《雍熙樂府》(卷十四)中的一套末本唱詞【商調·集賢賓】可知,元雜劇中也有"董永遇仙"戲。

2、"董永遇仙"戲劇的多樣化

明清時期,"董永遇仙"戲更是廣為流傳。明代時不僅有"董永遇仙"戲的全本創作,更有選本收錄。清代花部諸腔也多有"董永遇仙"事的敷演,是"董永遇仙

"故事的重要傳播方式。明代心一子著有傳記《遇仙記》,呂天成《曲品》(新傳記品·下中品)中著錄:"心一子,所著傳記一本。《遇仙》,董永事,詞亦不俗,此非弋陽所演者。"

遇仙記》的藝術成就頗高,祁彪佳在《遠山堂曲品》(能品·心一子《遇仙》)中評論此劇道:"填詞打局,皆人意想所必到者。然語不荒,調不失,境不惡,以此列於詞場,亦無愧矣。"另從呂氏所言可知,除心一子《遇仙記》外,弋陽腔中也有"董永遇仙"戲。

古代戲曲對

《遠山堂曲品》

明末顧覺宇著有傳記《織錦記》,此劇已佚,《曲海總目提要》著錄,此劇"一名《天仙記》。按,本劇又名《織絹記》及《賣身記》。據刊本,系梨園顧覺宇撰。"從《曲海總目提要》著錄的內容可知,此劇所寫和話本小說《董永遇仙傳》大致相同,只是有一些小的改動,如將西漢董仲舒與東漢董祀兩位歷史人物雜糅為一人。

明代"董永題材"戲曲完整的劇本已經不存,不過明代許多戲曲選本中都保存有"董永遇仙戲"的選出。從明代戲曲選本可以看出,"槐陰相會"、"槐陰分別"成為"董永遇仙"戲主要的選出,這說明"董永遇仙

"戲在繼承"董永遇仙"故事主旨和核心內容的同時也在發生著一些變化。

古代戲曲對

董永 劇照

傳統董永故事的"孝感"主旨在"董永遇仙"戲中逐漸被淡化,表現董永和仙女槐陰樹下相會和槐陰樹下分別的愛情戲開始成為"董永遇仙"中最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核心內容,

孝感、遇仙、才子佳人模式成為雜糅在"董永遇仙"戲中的三個主要內容。

清代花部諸腔也多有"董永遇仙"戲的敷演,雖有所改創和發揮,但主要情節內容仍是承續話本小說《董永遇仙傳》和顧覺宇的傳記《織錦記》,"董永遇仙"故事在清代的戲曲中漸趨成熟和穩定。

四、"董永遇仙"與"牛郎織女"的異同

"董永遇仙"戲較之"牛郎織女"戲流傳更廣,既有政治教化的原因,也和兩個傳說故事不同的發展軌跡有關,還和"董永遇仙"故事對"牛郎織女"故事的融會、取代有密切的關係。

但若著眼於"牛郎織女"戲曲的傳播和影響,確實可以發現它既不如"梁祝"戲曲和"白蛇傳"戲曲的影響大,也和"牛郎織女"故事在文人詩詞及民間傳說中的巨大影響反差甚大。

古代戲曲對

《白蛇傳》插圖

若將故事類型較為接近的"董永遇仙戲"與之相比較,也可發現後者流傳度更高,且已成為明清時期"董永遇仙"故事的重要傳播載體,而"牛郎織女"戲則基本都淪為案頭劇本,既不擅場,也未成為傳說故事的重要傳播鏈。

1、"董永遇仙"和"牛郎織女"的政治教化功用不同

戲曲既是大眾娛樂的手段與方式,也是統治者進行政治灌輸和教化宣傳的工具。"牛郎織女"故事的核心主旨是男女自由相戀,這與封建時代注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戀要求是不相合的。

魏晉時期的牛女故事中,織女還被冠以"嫁後遂廢織紝"的懶惰惡名,兩人因情愛而荒廢生產,不符合當時社會的行事要求。雖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牛郎與織女作為摯情戀人的形象受到人們的題詠和稱賞,但在有些情況下,織女形象卻被庸俗化、輕薄化了。

古代戲曲對

戲曲《董永七仙女》

而"董永遇仙"故事的核心主旨是孝行感動上天、孝行定得好報,這很符合統治者的道德提倡。孝感而遇仙,在遵從倫理道德要求的前提下獲得豔遇回報,既符合統治者的道德要求,又滿足了人們的豔遇渴望,"董永遇仙"故事符合社會各階層人士的道德與審美訴求。

2、"牛郎織女"與"董永遇仙"的發展軌跡不同

前已述及,"牛郎織女"故事具有兩種形態,即浪漫想象的神話形態和浪漫想象與民間敘事兼容的傳說形態。神話形態的牛女故事主要是作為一種愛情象徵、文學意象存在於文人的詩詞題詠中,故事的敘事性較弱、情節較為單調,不足以成為"牛郎織女"戲曲的全部內容。

傳說形態的牛女故事較之神話形態的故事內涵較為豐富,政治社會內容被充實進來,敘事性較強,但是沒有產生敘事性強、文學性高的敘事文本,缺乏有據可查的古代文獻,沒有出現經典的敘事文本。

古代戲曲對

戲曲《牛郎織女》

而"牛郎織女"小說與戲曲中所寫故事中雜糅內容雖多,但並非世代累積形成,主要出自小說、戲曲作者的創撰,因此沒有獲得人們的廣泛認可,故事內容也沒有得到足夠的流傳,均未能成為"牛郎織女"故事的經典文本。

到宋元時期,"董永遇仙

"故事傳說已經相當成熟,故事面貌漸趨定型,故事文本已經具有了較強的敘事性和文學性。"董永遇仙"戲曲正是在借鑑和吸納前代"董永遇仙"故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較好地處理了繼承和創新的關係問題。故"董永遇仙"戲曲流傳甚廣,成為明清時期"董永遇仙"故事最重要的傳承方式和傳播渠道。

3、"董永遇仙"與"牛郎織女"有著融會和取代的關係

兩大傳說均以仙女為主人公,在故事類型上具有一定相似度。"牛郎織女"以男女自由戀愛、長相廝守為核心主旨,帶有愛情至上的意味,不太注重道德訓誡。而"董永遇仙"演繹的是依靠孝行感動上天得到仙女相助的傳說,既滿足了男人的豔遇渴望,又不違背統治者的道德提倡,故更符合封建道統的要求。

古代戲曲對

戲曲《牛郎織女》

在兩大傳說的發展中,人們有意無意地以"董永遇仙"故事來替代"牛郎織女"故事,後者的部分內容被嫁接、融合進前者。"董永遇仙"故事中董永賣身葬父後遇到的仙女是善於織錦的織女,這裡織女形象的出現就是受到"牛郎織女"故事的影響,它在接受"

牛郎織女"影響的同時,又對織女形象進行了改造。

後世"牛郎織女"傳說中有織女婚後廢織紝而致天帝發怒的敘寫,織女形象蒙上了塵垢。"董永遇仙"傳說中的織女則沒有任情而為,她遵天帝之命下凡來幫助董永,使命完成後便忍情返回天界。為了與"牛郎織女"傳說中的織女相區別,"董永遇仙"傳說後來還出現了其他的仙女群體,其織女形象被作了重新塑造,既能給人以美好的感受,又沒有任何道德瑕疵。

結語:綜上可見,"牛郎織女"故事與"董永遇仙"故事雖然故事類型較為接近,但在後世的發展與影響則並不相同。就戲曲創作與演出而言,"牛郎織女"戲曲雖然創作數量不少,卻沒有產生經典劇作,未能成為傳說的重要故事鏈條。

除了七夕乞巧儀式劇被搬演以烘托喜慶氣氛外,基本沒有什麼舞臺影響。而"董永遇仙"戲曲雖然實際遺存的完整劇本不多,但其舞臺影響和劇作故事的傳播影響都很大,不僅一直敷演當場,同時也是其傳說重要的故事鏈條。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

紀永貴:《董永遇仙故事的產生與演變》

呂天成:《曲品》

祁彪佳:《遠山堂曲品》

趙景深:《民間文學叢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