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淺析唐中宗李顯,“兩度稱帝兩次被廢"之始末

在封建社會,黃袍加身,龍椅在位,就意味著萬人之上,權力滔天,數不盡的榮華,鶯燕環繞。但是在繁華盛世的唐朝,有一位皇帝卻沒有享受到這種頂級待遇,這就是唐中宗李顯。

人們對創造“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締造承上啟下的“貞觀遺風”的女皇帝武則天,開啟“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非常耳熟,但是對於這個唐中宗李顯,卻是不太清楚。也是,李顯的名字雖然體現了長輩們的美好期望,但是他的個人品行和才能都遠遠不及他的哥哥李弘和李賢,毫不誇張的說,根本就不是治國的“料”。

李顯,母親武則天生的時候剛剛升任皇后,父親唐高宗李治給他起名為"顯",後又賜名"哲",可見對他的期望有多大。結果呢,李顯比他的父親還沒有出息。作為唐朝的皇帝,李顯是活的最憋屈的,因為他沒有實權。兩度為帝王,兩度被廢,李顯這一生過得是非常的枯燥無味了,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位皇帝。

淺析唐中宗李顯,“兩度稱帝兩次被廢

一、 唐中宗兩度為帝兩度被廢的來龍去脈。

封建社會的皇位可是“香餑餑”,吸引著多少人為它明爭暗鬥,皇權之下甚至是毫無親情可言的,父子、兄弟之間因爭奪皇位而互殘甚至致死的事件,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選拔繼承人就成為了一件很艱難的事情,後宮三千佳麗,正妻的嫡長子未必就可以順位,還有可能被拉下。當然,當上了太子也不一定就可以成功坐上龍椅,還可能因為各種事件、陰謀而被廢黜。真正坐上了龍椅,也不一定會真正做到萬人之上,也可能只是某些更大權勢的人的牽線傀儡,沒有實權。

帝王之家,向來沒有“輕易”兩個字。唐中宗李顯的人生皇位之路,更加曲折困難。

1.一廢

公元684年,唐高宗駕崩了,太子李顯即位,成為了大唐的第四位皇帝,可是沒過多久,這位處在壯年時期的皇帝卻被太后武則天給廢掉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武則天的勢力已經非常強大了,對於皇位,她早就虎視眈眈,在唐高宗病重的時期,她就暗地裡培養自己的勢力,拉攏官員,迅速崛起。

李顯雖然即位,但是權力仍然在武則天的手裡。她的野心日益蓬勃,於是廢掉了李顯,扶持幼兒登基,從而進一步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最後乾脆直接建立“武周”,自己登基當皇帝。

淺析唐中宗李顯,“兩度稱帝兩次被廢

2.一立二廢。

武則天登基稱帝,國號由“唐”改為“周”,史稱“武周”,之後唐朝進入了為期十五年的女皇統治時期。而她登基時已經是六十七歲的高齡了,覺得自己時日也不多了,所以,武則天必須找自己的繼承人,這也成為了當務之急的事情。

但是,立誰做太子這件事情事關重大,是照顧家族的利益還是自己親兒子的利益,讓武則天猶豫不決、焦頭爛額。除了武則天頭疼之外,朝廷的大臣們也依據各自的立場和利益也分成了兩派,勢同水火,明爭暗鬥。

大臣李昭德勸武則天放棄立武承嗣為太子的想法,他進諫道:“自古帝王,父子之間,都會為了權力互相爭奪,何況姑侄?”

武則天此時也意識到了讓家族成員擁有過多權力的危險性,因此她立即下令升任武承嗣為太子少保,並藉此罷免了他的一切實權職務。

同時,心腹狄仁傑也進言:"太宗皇帝櫛風沐雨,親冒刀槍箭鏃,平定天下;高宗將二子託付陛下,陛下今乃欲讓位他族,有違天意。且姑侄與母子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之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廟的。"

武則天聽後更加有感悟。當天,武則天對狄仁傑說:"朕夢見鸚鵡兩翼折斷,是何徵兆?"狄仁傑借題發揮:"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用二子,即可振翅高飛。"這話一出,武則天就堅定了要維護自己親兒子的利益的決心了。經過多方面的考量,武則天決心立李顯為太子。

說實話,李顯根本沒有什麼本事做皇帝。一位皇帝應該有的出色才能、個人魅力等等他都沒有。連先帝唐高宗都看出了兒子是沒能耐的,他在遺詔中都寫了:“如有軍國大事不決者,兼取天后處理。”意思很簡單,在李顯執政期間,如果國家有大事,或者設官任職,出征打戰等不能做決策的事情,都要武則天來處理決策。更簡單點說,就是李顯是個沒有權力的皇帝,真正掌權的還是武則天。

李顯卻不懂父親的意思,還以為自己真的有權了。在公元684年,唐中宗李顯打算任命韋皇后的父親韋玄貞為宰相。從小吏到宰相,才一個月,升遷速度快到讓別的官員非常不平。同為宰相的裴炎極力勸阻初登皇位的李顯,

李顯年輕氣盛,不以為意,還囂張地說::"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這句話傳到武則天那裡,令武則天非常憤怒,於是召集百官於乾元殿,當眾廢掉了李顯,還流放到了均州。

淺析唐中宗李顯,“兩度稱帝兩次被廢

3.二度為帝。

大唐在很多臣子和百姓裡始終是姓“李”,而不是“武”。武則天的晚年並沒有先前的幹勁,她沉浸在享樂裡,尤其寵幸張昌宗、張易之,對朝廷上的事務也漸漸變得力不從心,把控力沒有之前那麼強了。而張氏兄弟卻開始恃寵而嬌,倚仗女皇的寵信,專權跋扈,甚至去突破男寵的限制,竟然插手朝政,這樣引起了眾多人的反感與不滿,也導致武則天母子、君臣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張了。武周政權逐漸不再穩固,陷入動盪,人心也不穩。

神龍元年,武則天生病,張氏兄弟服侍。局勢越來越緊張之下,除掉張氏兄弟對於支持和擁護李唐政權的官員和李顯來說都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自此,李顯、李旦、太平公主聯合李姓子孫一起發起了一場政變——神龍政變。

這場政變的發動標誌著武則天時代至此終結。武周政權的結束,李唐王朝提前復辟,從此,政權重新迴歸到李唐王室手中。

淺析唐中宗李顯,“兩度稱帝兩次被廢

二、 唐中宗兩度為帝兩度被廢的緣由。

唐中宗為何沒有順順利利坐穩皇位,我們可以從主要的兩個方面來探討:

. 個人才能平庸,沒有實權。

作為皇帝,應該是有能力的,畢竟這個位置被許多人覬覦,多少明爭暗鬥都需要發揮自己的才能、謀略、手腕來鎮壓。作為大唐的皇帝,能力上有更高的要求。而唐中宗顯然不是能拿好這個“鐵飯碗”的人。

對於唐中宗,後世人對他的評價都差不多,認為他昏庸無能。譬如,任士英評價唐中宗:稱帝以後,政治上無所作為,生活上窩窩囊囊。呂思勉也評價唐中宗:中宗是個昏庸之主,他在房州,雖備嘗艱苦,復位之後,卻毫無覺悟,並不能剷除武后時的惡勢力。

唐中宗李顯性格軟弱,迂腐懦弱,做人沒有原則,沒有什麼能力,更沒有什麼野心,只顧自己的享樂。當皇帝的時候,竟然會無知到說“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的蠢話。最後被廢掉。更可悲的是,他再度為帝的時候,還執意讓韋氏參與朝政之事,出現了“妻女弄權”的醜事。

. 武則天野心強大,勢力強大。

蔡東藩評價李顯:中宗質本庸柔,素為悍母所制,怎能自奮皇綱?是啊,一個巴掌拍不響,這廢皇帝的事情還需要有更大權力的人來做。武則天正是這個人。她的性格好勝,野心勃勃,能力出色,手段高明,加上當時繁榮的唐朝需要更有能力的的皇帝來掌控的大背景,武則天坐上了龍椅,

淺析唐中宗李顯,“兩度稱帝兩次被廢

結語: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一個人在社會上位置的高低往往會和能力掛鉤。當然,更重的是有一顆上進的心,積極進取。不然就會一事無成、碌碌無為。誠然,假設唐中宗李顯也曾為皇位努力提升自我,在政治上有抱負,那麼歷史說不定會被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