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浅析唐中宗李显,“两度称帝两次被废"之始末

在封建社会,黄袍加身,龙椅在位,就意味着万人之上,权力滔天,数不尽的荣华,莺燕环绕。但是在繁华盛世的唐朝,有一位皇帝却没有享受到这种顶级待遇,这就是唐中宗李显。

人们对创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缔造承上启下的“贞观遗风”的女皇帝武则天,开启“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非常耳熟,但是对于这个唐中宗李显,却是不太清楚。也是,李显的名字虽然体现了长辈们的美好期望,但是他的个人品行和才能都远远不及他的哥哥李弘和李贤,毫不夸张的说,根本就不是治国的“料”。

李显,母亲武则天生的时候刚刚升任皇后,父亲唐高宗李治给他起名为"显",后又赐名"哲",可见对他的期望有多大。结果呢,李显比他的父亲还没有出息。作为唐朝的皇帝,李显是活的最憋屈的,因为他没有实权。两度为帝王,两度被废,李显这一生过得是非常的枯燥无味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位皇帝。

浅析唐中宗李显,“两度称帝两次被废

一、 唐中宗两度为帝两度被废的来龙去脉。

封建社会的皇位可是“香饽饽”,吸引着多少人为它明争暗斗,皇权之下甚至是毫无亲情可言的,父子、兄弟之间因争夺皇位而互残甚至致死的事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选拔继承人就成为了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后宫三千佳丽,正妻的嫡长子未必就可以顺位,还有可能被拉下。当然,当上了太子也不一定就可以成功坐上龙椅,还可能因为各种事件、阴谋而被废黜。真正坐上了龙椅,也不一定会真正做到万人之上,也可能只是某些更大权势的人的牵线傀儡,没有实权。

帝王之家,向来没有“轻易”两个字。唐中宗李显的人生皇位之路,更加曲折困难。

1.一废

公元684年,唐高宗驾崩了,太子李显即位,成为了大唐的第四位皇帝,可是没过多久,这位处在壮年时期的皇帝却被太后武则天给废掉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武则天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了,对于皇位,她早就虎视眈眈,在唐高宗病重的时期,她就暗地里培养自己的势力,拉拢官员,迅速崛起。

李显虽然即位,但是权力仍然在武则天的手里。她的野心日益蓬勃,于是废掉了李显,扶持幼儿登基,从而进一步稳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最后干脆直接建立“武周”,自己登基当皇帝。

浅析唐中宗李显,“两度称帝两次被废

2.一立二废。

武则天登基称帝,国号由“唐”改为“周”,史称“武周”,之后唐朝进入了为期十五年的女皇统治时期。而她登基时已经是六十七岁的高龄了,觉得自己时日也不多了,所以,武则天必须找自己的继承人,这也成为了当务之急的事情。

但是,立谁做太子这件事情事关重大,是照顾家族的利益还是自己亲儿子的利益,让武则天犹豫不决、焦头烂额。除了武则天头疼之外,朝廷的大臣们也依据各自的立场和利益也分成了两派,势同水火,明争暗斗。

大臣李昭德劝武则天放弃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想法,他进谏道:“自古帝王,父子之间,都会为了权力互相争夺,何况姑侄?”

武则天此时也意识到了让家族成员拥有过多权力的危险性,因此她立即下令升任武承嗣为太子少保,并借此罢免了他的一切实权职务。

同时,心腹狄仁杰也进言:"太宗皇帝栉风沐雨,亲冒刀枪箭镞,平定天下;高宗将二子托付陛下,陛下今乃欲让位他族,有违天意。且姑侄与母子谁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庙的。"

武则天听后更加有感悟。当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朕梦见鹦鹉两翼折断,是何征兆?"狄仁杰借题发挥:"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用二子,即可振翅高飞。"这话一出,武则天就坚定了要维护自己亲儿子的利益的决心了。经过多方面的考量,武则天决心立李显为太子。

说实话,李显根本没有什么本事做皇帝。一位皇帝应该有的出色才能、个人魅力等等他都没有。连先帝唐高宗都看出了儿子是没能耐的,他在遗诏中都写了:“如有军国大事不决者,兼取天后处理。”意思很简单,在李显执政期间,如果国家有大事,或者设官任职,出征打战等不能做决策的事情,都要武则天来处理决策。更简单点说,就是李显是个没有权力的皇帝,真正掌权的还是武则天。

李显却不懂父亲的意思,还以为自己真的有权了。在公元684年,唐中宗李显打算任命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宰相。从小吏到宰相,才一个月,升迁速度快到让别的官员非常不平。同为宰相的裴炎极力劝阻初登皇位的李显,

李显年轻气盛,不以为意,还嚣张地说::"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这句话传到武则天那里,令武则天非常愤怒,于是召集百官于乾元殿,当众废掉了李显,还流放到了均州。

浅析唐中宗李显,“两度称帝两次被废

3.二度为帝。

大唐在很多臣子和百姓里始终是姓“李”,而不是“武”。武则天的晚年并没有先前的干劲,她沉浸在享乐里,尤其宠幸张昌宗、张易之,对朝廷上的事务也渐渐变得力不从心,把控力没有之前那么强了。而张氏兄弟却开始恃宠而娇,倚仗女皇的宠信,专权跋扈,甚至去突破男宠的限制,竟然插手朝政,这样引起了众多人的反感与不满,也导致武则天母子、君臣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了。武周政权逐渐不再稳固,陷入动荡,人心也不稳。

神龙元年,武则天生病,张氏兄弟服侍。局势越来越紧张之下,除掉张氏兄弟对于支持和拥护李唐政权的官员和李显来说都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自此,李显、李旦、太平公主联合李姓子孙一起发起了一场政变——神龙政变。

这场政变的发动标志着武则天时代至此终结。武周政权的结束,李唐王朝提前复辟,从此,政权重新回归到李唐王室手中。

浅析唐中宗李显,“两度称帝两次被废

二、 唐中宗两度为帝两度被废的缘由。

唐中宗为何没有顺顺利利坐稳皇位,我们可以从主要的两个方面来探讨:

. 个人才能平庸,没有实权。

作为皇帝,应该是有能力的,毕竟这个位置被许多人觊觎,多少明争暗斗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谋略、手腕来镇压。作为大唐的皇帝,能力上有更高的要求。而唐中宗显然不是能拿好这个“铁饭碗”的人。

对于唐中宗,后世人对他的评价都差不多,认为他昏庸无能。譬如,任士英评价唐中宗:称帝以后,政治上无所作为,生活上窝窝囊囊。吕思勉也评价唐中宗:中宗是个昏庸之主,他在房州,虽备尝艰苦,复位之后,却毫无觉悟,并不能铲除武后时的恶势力。

唐中宗李显性格软弱,迂腐懦弱,做人没有原则,没有什么能力,更没有什么野心,只顾自己的享乐。当皇帝的时候,竟然会无知到说“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的蠢话。最后被废掉。更可悲的是,他再度为帝的时候,还执意让韦氏参与朝政之事,出现了“妻女弄权”的丑事。

. 武则天野心强大,势力强大。

蔡东藩评价李显:中宗质本庸柔,素为悍母所制,怎能自奋皇纲?是啊,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废皇帝的事情还需要有更大权力的人来做。武则天正是这个人。她的性格好胜,野心勃勃,能力出色,手段高明,加上当时繁荣的唐朝需要更有能力的的皇帝来掌控的大背景,武则天坐上了龙椅,

浅析唐中宗李显,“两度称帝两次被废

结语: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一个人在社会上位置的高低往往会和能力挂钩。当然,更重的是有一颗上进的心,积极进取。不然就会一事无成、碌碌无为。诚然,假设唐中宗李显也曾为皇位努力提升自我,在政治上有抱负,那么历史说不定会被改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