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戰疫與轉型:大考中的專業市場

<table> 戰疫與轉型:大考中的專業市場

黃沙水產市場工作人員戴著口罩準備開張營業。王譽臻 攝

/<table>

百合花的芳香瀰漫在入口,拖車的聲音又響起了。玫瑰、洋桔梗、百合……成堆成捆地展出在空地上。商家拿起計算器,向拉著小車的市民推銷。位於芳村的嶺南花卉市場在休市25天后,重新甦醒了。

生蠔、九節蝦、扇貝……走進黃沙水產交易市場,鋪面、檔口已經逐漸恢復正常營業,但人流稀少。

“廣州黃沙水產市場是廣州市‘菜籃子’供給的重要保障,疫情期間一直維持正常經營。”廣州黃沙水產交易市場有限公司新風港務分公司經營部副經理譚慧映說。

作為傳統商貿集聚區,荔灣區專業市場數量、種類繁多,茶葉、花卉、海鮮、中藥材等專業批發市場在國內享有盛名。不同種類的專業市場需求不同,需要兼顧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民生保障等多方面的考量,這對荔灣區來說都是一場難度不小的大考。分類分行業有序復工,荔灣區根據疫情的發展,不斷調整政策,堅持精準施策,成熟一個復工一個。

●南方日報記者 傅鵬 郭蘇瑩 餘嘉敏

分類分行業有序復工成熟一個復工一個

2月27日上午,黃沙水產市場從業人員在忙著運貨、理貨,也有一些市民前來諮詢、購買水產。雖沒有往日人來人往的熱鬧,整個市場仍在有序經營中。

“黃沙水產市場是華南地區最大的水產品交易市場,目前市場420家商鋪已經恢復了約八成。”譚慧映表示,為了保供穩價,他們也要求店家水產品價格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1月29日,荔灣區市場監管局要求各專業市場落實省政府“企業復工時間不早於2月9日24時”的規定。2月16日廣州市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荔灣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林雋介紹,專業市場延至2月20日後復工。

163家專業市場並非“一刀切”式地全部關閉。有5家與民生相關的市場一直正常經營,黃沙水產市場正是其中的一家。

“疫情初期,由機關人員組成的黨員突擊隊下沉到一線,黃沙水產市場也是24小時巡查。”譚慧映說,為了防控疫情,黃沙水產市場只保留了3個出入口,市場也建立了疫情監測和報告網絡體系。人員和車輛出入都嚴格登記,基本做到可溯源。

如今,復工復產的號角已經吹響。人來人往的專業市場,如何將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的“兩難”變為“兩全”?

荔灣區的做法是分類推進專業市場有序復工。針對“三必一急”市場,涉醫、涉農等專業市場,涉及原材料生產、供應環節等的專業市場等不同情況,科學指導有序復工。對涉醫、涉農等專業市場,區政府則積極指導、逐步復工。

其中,廣州國覽醫療器械城(下稱“國覽城”)已經於2月18日復工。疫情期間,國覽城客服部經理楊雪峰也成為國覽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中心主任,他們專門制定了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以保障商戶和採購商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除了常規的要求戴口罩、測溫、身份證登記等防控措施外,進出國覽城還需要掃一掃二維碼,藉助三大運營商的大數據平臺提供的手機與基站連接信息,核查14天內行程。“我們也鼓勵大家以線上交易為主。”楊雪峰說,出入國覽城的採購商需要提前預約,疫情期間其人流量控制在約100人次。

“疫情初期,我們還為珠海一家定點醫院緊急提供了呼吸機。”2007年就進駐國覽城的廣州潤之健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餘安基說,因為醫療器械的特殊性,他們的營收基本與往年持平,在國覽城復業前,他們也通過網上銷售、上門服務等形式為滿足政府對醫療物資的需求。

據統計,荔灣共有專業市場163家,檔口44806個,從業人員134418人。其中,湖北籍人員超千人,目前無需要按規定隔離的人員。此外,復工及線上復工共19家,包括6家“三必一急”的水產和凍品市場,1家涉醫市場,12家涉農花卉和茶葉市場。

荔灣區市場監管局還明確,除涉及影響下游生產服務外的專業市場外,按疫情的發展,條件成熟一個復工一個。

主動免租減租市場主辦方與商戶共克時艱

今年,被稱為廣州最大鮮花集散地的嶺南花卉市場,24年來首次休市。

休市25天后,2月22日12時嶺南花卉市場重新甦醒:花農供貨、經銷商拿貨、七成檔口復業,剛消毒後的市場迎來了久違的喧囂。復市後,10個出入口僅開放3個,取消了晚市,僅在中午12時至21時開放。

“對鮮花來說,時間就是金錢。”經營百合花的劉強(化名)一開市就到了市場,一邊算賬一邊和工人一起將花分扎包裝,再成箱發往珠三角各城市。從春節到情人節,這段時間是鮮花銷售的黃金期。受疫情影響,今年卻是另一副模樣。

“春節前一紮百合100元,現在只能賣20元,銷售和價格都降了六七成。不算種植園的虧損,單是市場鋪租加上每月4個工人的人工費,就要3萬元的成本。”劉強說。

不遠處,檔主劉林(化名)清理著開過季的百合花,一捆捆拿到車上準備運走扔掉。在花卉市場,他有兩個檔口和1個倉庫,積壓了不少花,“市場復市了,能賣總比休市好。”春節期間,他嘗試過線上銷售和夜間擺賣,收入不到平時的30%。“檔口租金成本、人力成本都在消耗。”劉林說,只有捱到疫情之後,看看有沒有轉機。

隨著復工復產的來臨,廣州市和荔灣區都發佈會了暖企政策。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正式發佈的《關於支持中小微企業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過程中健康發展的十五條措施》提出,降低專業市場租金。承租市屬和區屬國有企業物業經營的專業市場開辦方應減免2個月商鋪租金,鼓勵其他專業市場的業主方和開辦方減免或降低租金,對執行情況好的予以獎勵和支持。2月17日,廣州市荔灣區政府印發《廣州市荔灣區加強疫情防控支持穩商暖企八條措施的通知》。

“國覽城也主動分擔商鋪經營成本,其租金和管理費用在疫情期間享受八折優惠。”楊雪峰說,國覽城內主營方向是出口貿易的商鋪,損失較大。

記者走訪瞭解到,荔灣區轄內,部分專業市場開始主動免租減租,步雲天地鞋業城、天富鞋材市場、匯美(國際)商城等專業市場,都推出了2月免租,3、4月減租50%的政策。

商戶“觸網”提速化危為機推動專業市場轉型

“這是我在黃沙水產市場20多年來最難的一次,但最近開始慢慢好起來。”來自茂名的陳麗娟早在1994年就在此從事水產貿易。疫情期間,她的店鋪曾一度日營收只有幾百塊,而疫情發生前,這個數字應該是近3萬。最近,她的店鋪開始恢復到日營收約一萬元。

陳麗娟說,這得益於她藉助微店、微商打開了新銷售渠道。“以前完全不注重。”其實她早就知道網上銷售的形式,但20多年線下銷售的模式完全能滿足店鋪的需求。疫情發生後才逼著她想辦法。與其看著冷凍庫中的水產放壞,不如降價銷售給消費者,於是陳麗娟就嘗試線上銷售,沒想到大幅減少了店鋪的損失。

“要多條路去跑。”陳麗娟表示,疫情影響下想扭虧為盈可能性不大,但線上銷售的模式已經很大程度幫助她渡過難關。

“我們比商戶更擔心:既擔心他們的安全,又擔心他們賣不出花。”荔灣區五眼橋經濟聯社副書記、嶺南花卉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經理王豔珊說,市場與商戶,面臨的是相同的難關。無論從應對疫情方面,還是從批發市場轉型角度,未來業務發展方向都應通盤考慮。“我們未來將通過互聯網等手段,設置花卉市場統一的線上交易平臺。”王豔珊說。

作為千年商都,大批專業市場的轉型升級正在持續推進。

根據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荔灣區正在“推進茶葉、花卉、電子、服裝等專業市場轉型升級,推動黃沙水產交易市場整體搬遷,支持市場品牌化建設和誠信體系建設,引導市場轉型升級創新發展。”

去年,荔灣區通過轉型升級、轉營發展、拆除關閉、搬遷疏解、規範整治等方式,實施“一場一策”精準推動市場轉型疏解。目前,《荔灣區沙洛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廣州市商務局關於印發廣州市加快推進專業批發市場轉型疏解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分別針對黃沙水產市場、嶺南花卉市場的搬遷疏解提出相應要求。

2019年荔灣共推動13家專業批發市場轉型疏解,或為更多專業批發市場的升級提供經驗。

疫情影響下,不少商鋪都面臨生存危機,有的在“熬”,有的則抓住新商業模式轉危為機,也讓很多人看到了轉型的希望,或為未來專業市場的發展帶來新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